【上图】隋-397窟西龛两侧-夜半逾城、乘象入胎;【下图】隋-278窟西龛两侧-夜半逾城、乘象入胎
农历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出家日。出家乃成佛必由之路,十方诸佛皆示现出家而成佛道。释尊降生于三千多年前的古印度,一生示现,目睹老病死,舍弃王位、妻子,及后宫六万婇女,种种上妙伎乐,夜半踰城出家,苦行六年,成无上道。
《方广大庄严经》中记载:太子出北门,遇到天人所化的比丘,便下车作礼问出家利益。比丘答言:“我见在家生老病死一切无常,皆是败坏不安之法,故舍亲族处于空闲,勤求方便得免斯苦。我所修习无漏圣道,行于正法调伏诸根,起大慈悲能施无畏,心行平等护念众生,不染世间永得解脱,是故名为出家之法。”太子闻后欣喜,赞言:“善哉!天、人之中唯此为上,我当决定修学此道。”
依佛經所說,釋迦牟尼出家前的世俗生涯是以乘象入胎開始,而以逾城出家作結。因此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在敦煌洞窟的壁畫上多呈左右對稱佈局。
夜半逾城,亦稱「逾城出家」,是指悉達多太子(即釋迦牟尼)離宮出家的故事。故事描述悉達多成人後,經常冥思苦想,尋求解救眾生痛苦的真諦。29歲那年的一個晚上,太子受天神啟示,拋棄王位與愛妻,乘馬離國出家修行。出走當夜,國中人民均昏睡不醒,為免馬蹄踏地發出聲響,天神托起馬蹄,升空而去,行至城門,在諸天神幫助下城門無聲而開,太子逾城而去,開始了漫長的修行生活。
心住等持(心一境性):
定之别名。梵语旧称三昧,译为定。谓心住于一境,维持于平等也。对一所缘而平等的平正的保持与安置其心与心所。
心住于一境平等维持也。唯识述记七上曰:‘等持者平等持心等,但于境转,故名为等持。故通定散。(中略)三摩地,此云等持。’俱舍论二十八曰:‘等持者为定,名异体同。故契经说心定等定,名正等持。此亦名为心一境性。’
应精勤求悟,正念,正知,等持,悦豫。于一切时,住于胜观,明见善业。-《觉悟经》
悦豫:喜悦,愉快,和颜悦色。悦豫是大禅定境界的精神表现,因无挂碍故无有怖畏,因无我相故无有忧虑,因无缠缚故无有贪爱,因持心平等故无有取舍。
修一善心,破百种恶。...如少金刚,能坏须弥;亦如少火,能烧一切;如少毒药,能害众生;少善亦然,虽名少善,其实是大,何以故?破大恶故。-《涅槃经》
宁当少闻,能解義味,不愿多闻,不了于義。
愿作心之师,不以心作师。
佛法贵行,不贵不行。但能勤行,纵寡闻,亦先入道。
-慈云居士编注《佛教圣经》白话详注序文
受有三种: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如果一个人能够专念遍知,住于正念,明见于受,了解受产生的原因,就能够明知灭受之法,并以此穷尽于受。而一个人如果能穷尽于受,就不再有欲望,就可以入于涅槃。-《受经之一》
当见乐受是苦,当见苦受是箭,当见不苦不乐受是无常。如果能如此见解,就是正见,说明这个人已断爱欲,超越结缚,已尽苦际,因为这个人已经可以正确的舍弃我慢。-《受经之二》
满箱的绫罗绸缎,而所穿的不过是布衣素服。满箱的金银财宝,而所吃的仅仅好于糟糠。可以安闲的时候,却一定要劳累受苦。可以快乐的时候,却整天愁眉苦脸。这是有福而不能受用啊!由于前生布施之时,不能发至诚心、欢喜心。或者听人之劝,勉强施舍一点。不然就是施舍之后,随即心生后悔。其意出自于《弥勒所问经》。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有果无用
虽是编竹为门、凿壁洞做窗的寒微之人,而常常能住他人之华堂大厦。本是以疏食菜羹充饥之人,而往往能吃到他人之山珍海味。此虽有受用,却不是他自己之福分。是由于前生自己没有能力布施,但却知道劝他人作福,或者是见到他人布施,而心生随喜赞叹之缘故。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有用无果
信成就發心者,發何等心?略說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
欲求有求,及梵行求,执著为真,则生见聚。罗汉圣者,不乐诸乐,尽诸爱欲,能捨能拔,以尽求故。-《求经之二》
佛陀的光明
有一年七月的月圆日,巴谢那地国王穿着一身华丽的国王装扮,前来向佛陀问讯。
当时,坐在大众边缘的卡努达伊尊者也正在深深的禅定中,全身透出一片金黄色的光晕。
大众中的阿难达尊者发现天上的太阳正在下山,而月亮也正要出来,一时之间,太阳和月亮同时在天边放光芒。
但当阿难达尊者转过身来注视佛陀时,察觉到来自佛陀身上的光辉,远比其它的光芒更耀眼。
阿难达当下惊呼道:「啊!世尊,你身上绽放出来的高贵光辉胜过国王、卡努达伊尊者、太阳和月亮所有的光彩。」
佛陀回答阿难:「诸佛日夜都绽放光辉,并且涵盖五种光彩 (注)。」
注:佛陀以戒律超越放荡,善行超越恶行,慧超越无明,功德超越败德,正直胜邪逆。
太阳在白天光芒万丈,月亮在夜晚明亮,(剎帝利)武士着武装时辉耀,婆罗门在禅定时神采飞扬,但阿拉汉(佛陀)则不分日夜,光明普照。(《法句经》偈 387)
佛陀制服辱骂他的四位婆罗门兄弟
从前,沙瓦提城里一位婆罗门的妻子已经证得初果。只要她打喷嚏,或者有任何东西或人意外碰到她时,她都会脱口而出一些偈语。有一天,这婆罗门和几位朋友正在家中进餐时,她又顺口说:“礼敬佛”这句赞叹佛陀的话却激怒她的丈夫,使他立刻冲出去找佛陀,并诘问佛陀。他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想要生活安详,应该杀死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想要生活幸福,应该杀死什么?”佛陀回答道:“婆罗门!想要安详、幸福生活,就要去除愤怒。诸佛和阿拉汉欢喜并且赞叹人能止息愤怒。”佛陀的回答触动这婆罗门的心灵深处,就出家为比库,后来并且证得阿拉汉果。
这婆罗门的弟弟听见兄长出家的消息之后,非常愤怒,他也直接去精舍辱骂佛陀,但佛陀反问他:“婆罗门!假设你邀请亲朋到家中用餐,但他们却滴口未沾就回去了,既然这些亲朋都不接受你的食物,请问,这些食物最后归属谁啊?”他说归属他。佛陀接着说:“同理,既然我不接受你的辱骂,你所说的话岂不是在辱骂你自己吗?(注)。”他一听之下,立刻诚服佛陀的睿智涵意,而对佛陀生起极大的敬意,也因此出家为比库,后来,也证得阿拉汉果。
后来,这婆罗门的另两位弟弟也抱着同样的心态前来辱骂佛陀,但也受到佛陀的感化而出家为比库,也都在机缘成熟的时候,证得阿拉汉果。
一天夜晚,众多比库说:“佛陀的德行多么高妙深奥!这四位婆罗门的兄弟前来辱骂佛陀,但佛陀却运用无比的智慧,协助他们领悟佛法,并且作为他们的依止。”佛陀说:“比库们!我不伤害那些伤害我的人,加上我的耐心和自制,很多人才会皈依我。”(注)这是佛教徒面对不实的批评和辱骂时应有的正确态度。
忍受辱骂鞭打而不不瞋恚,具有如同军队般耐力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法句经》399偈
舍利弗尊者受母亲辱骂
有一次,佛陀在竹林精舍时,舍利弗尊者和一群比库前往那罗卡村他母亲的家去化缘。他母亲邀请他们进去接受供养,但当她拿食物给舍利弗时,她说:「你这吃剩菜剩饭的人!你抛弃所有的财富,出家做比库,你毁了我们!」
她接着拿食物给其他比库时,也粗鲁地说:「你们总是把我的儿子当作侍从,现在吃吧!」
舍利弗一言不语,只是保持他一贯高贵的沉默。
回到精舍后,比库们向佛陀报告,舍利弗耐心忍受生身母亲的诃责。佛陀说,阿拉汉绝对不会生气,也绝对不会失去性子。
不瞋恚,有德行,持戒,不贪爱,调伏身心,证得最后身的人(注),我称之为婆罗门 (《法句经》偈400) 注:阿罗汉弃绝所有的贪爱,不再轮回,所以是最后身。
舍利弗,又译为舍利弗多、舍利弗罗、奢利富多罗、舍利弗多罗、舍利补怛罗,玄奘大师译为舍利子(心经 中的「舍利子」就是舍利弗),意译鹙鹭子等,义为鹙鹭(其母亲名)的儿子;其父取其名为优婆低沙,是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号称「智慧第一」的大阿罗汉。
舍利弗诞生于古印度摩揭陀国的婆罗门种姓家庭,离首都王舍城大约有二三里路程。 父亲提舍是婆罗门教中著名论师。
他从小才智过人,善于辩论,非常出名。 二十岁时拜六师删惹夷为师,然对删惹夷的学问并不满足。 后因听闻马胜比丘 (Assaji)说因缘所生法的偈颂,决定和好友目犍连一同加入释迦牟尼佛僧团。之后他成为僧团中的骨干。
因为舍利弗持戒精严、于法多闻、敏捷智慧、善讲佛法,释迦佛常让舍利弗替他说法。 舍利弗担当佛的侍者有二十年之久,佛称赞他是「众生生母」。 僧团碰到些棘手问题都由他解决,例如提婆达多另立僧团时,就由舍利弗与目犍连将其中的青年比丘带回。
在大乘经典《法华经》中,舍利弗被授记将来无数劫后成佛,佛号为华光如来。
舍利弗尊者生卒之地-那兰陀寺。今印度比哈尔邦中部都会巴特那东南90公里。为古代东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那兰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最盛时有上万僧人学者聚集于此。
成就无学戒、无学定、无学慧的人,可以超越魔罥,像太阳升上天空一样光明。-《魔罥经》罥,juàn。 “肙”意为“细小的”。 “罒”与“肙”联合起来表示“小巧的网”。
无学,‘有学’之对称。又称无学位、无学果、无学道、无学地。指断尽一切烦恼,已得阿罗汉果者。若已知佛之教法,但未断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反之,已究佛之教法,无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则称为‘无学’。
世尊在《福业事经》中说:如果希望得到利乐就应当修福,修福包括三种:布施、寂静(净戒)、修习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