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自己经济上穷困的时候,就越要坚持施舍财物。越是自己精神上穷困的时候,就越要坚持学习佛法。罗伯特·格林·英格索尔同志说:人世间最大的勇气考验是承受挫败而不失去信心。如果能在穷困的时候坚持施舍和学习,就是证明勇气,困苦就成了试金石,而且最终将被证实只是证悟过程中的一个片段。
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中,佛说人有二十难。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贫穷布施难。把难做的事情做了,就是证明行迹。
十二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有三件事,覆盖妙,显露就不妙。这三件事是:女人、咒术、邪见。有三件事,显露妙,覆盖就不妙。这三件事是:日、月、如来法语。—《增一阿含经〉
菩提无色相(诸相虚妄),故言佛法无实;色相空处即是菩提(空含万法),故言佛法无虚。无实无虚(无分别义)。
为衣食挑剔者,必不得脱苦海;
为钱财烦扰者,必不得脱苦海;
为子女忧愁者,必不得脱苦海;
为官禄谋算者,必不得脱苦海;
为妻妾缠绵者,必不得脱苦海;
为寿考修炼者,必不得脱苦海。
以我执未断故,心识束缚不离轮回。
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
无始劫来,诸识熏习,我见.我爱.我慢.我痴,未暂息止。然举心动念,处处镜验。虽百退一进,唯不失信愿。遂重奉经文,如初发心。一息尚存,此念不绝。高山起微尘,千里始足下。但存此意,去道不远。
智者不嫉妒、恚、痴,常行正见,见他财货,不生想念。如是,智者应思惟者,便思惟之。
...
智者不行妄语,亦不教人妄语,见人妄语者意不喜乐,是谓智者而护其口。复次,智者不行绮语、恶口、斗乱彼此,亦不教人使行绮语、恶口、斗乱。如是,智者成就口四行。
...
智者自不杀生,亦不教人杀生,见人杀者心不喜乐。自不偷窃,不教人盗,见人盗者心不喜乐。亦不淫泆,见他女色,心不起想,亦不教人使行淫泆;设见老母,视之如己亲,中者如姊,小者如妹,意无高下。如是。智者身成就三行。
节选自《增一阿含经》
感觉只是访客,让他们来,送他们走。—牙买加精神医师. Mooji
爱与仁慈永远不会浪费。
他们总是有所作为。
他们祝福接受他们的人
他们也祝福你,给予爱的人。芭芭拉·德·安吉利斯(Barbara De Angelis)
积极向上
积极向上是一种伟大的态度。 人们喜欢和积极的人在一起。 积极的人做事。 他们会抓住机会,会尽力而为,不会放弃,他们会充分利用各种情况。 他们喜欢自己所做的大部分事情,并帮助他人度过美好时光。
当然,有时我们需要考虑事物的坏处或危险之处,并在做出决定时将它们考虑在内,但不要被所有的坏处所带走。 享受您所处的境遇,并尝试积极地看待它们,即使遇到困难也是如此。
如果没有其他事情,那么艰难的处境将帮助您了解如何很好地应对困难,并且您可能能够为下一次更好地做计划。
全世界每天总计约1.37亿只鸡被杀死作为食物。
全世界每天大约有1100万只鸭子被杀死作为食物。
每天,全球有近200万只鹅被杀死作为食物。
全球每天有73亿野生鱼类被杀死作为食物。 这个数字包括一些兼捕和饲料鱼。
全球每天有超过3亿尾养殖鱼被杀死以供食用,
全世界每天有超过400万头猪被杀死作为食物。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超过5亿只绵羊被杀死作为食物。每天约150万只绵羊被杀死作为食物。
每天全世界约有120万山羊被杀死作为食物。
全球每天平均有80万头肉牛被杀死作为食物。
自从您刚才开始读这段文字以来,以下的动物已经被杀死作为食物:
3,094,305野鱼
195,139鸡
121,220养殖鱼
9,211只鸭子
4,631头猪
3,737只兔子
2,192鹅
1,972只火鸡
1,712只羊
1,398只山羊
953头牛
224只啮齿动物
190羽鸽子和其他鸟类
82水牛
16匹马
10头驴和骡子
10只骆驼
Beyond meat 和豆腐功德无量🙏庆幸为人。惭愧为人。
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维摩经》
景州人李晴嶙说:有位刘先生在一所古寺中教儿童读书。一天夜里,月色微明。他听到窗外似乎有寒寒瑟瑟的声音。从窗户缝隙往外一看,在墙缺口处,隐隐约约似有两个人影。
刘先生急忙喊道:”有贼!”忽听隔墙有人轻声说道:“我们不是盗贼,是有事特来求你的。”
刘吃惊地问道:“求我干么?”墙外答道:“因我们生前造了恶业,死后堕在饿鬼道中,如今将近一百年了。每当我们闻到从僧厨里飘出来的饭香,就饥火如焚,因暗中观察,看你是位有慈悲心的人,所以求你赐给我们一些残羹冷饭,以解饥渴之苦,可以吗?”
刘说:“佛门中经常举行经忏法事,这种功德足以救济阴间的饿鬼,你们为什么不向寺里的和尚乞求超度?”
饿鬼回答说:“鬼辈能够得遇超度,也得靠前世种有善因。像我们俩,上辈子忙忙碌碌钻营于仕宦之途。看谁权势大,我们就去巴结依附他。若是这人势败了,我们就翻脸不认人,视同陌路。当我们得意的时候,从未做过一些扶穷济困的好事。前生既没有积下善因,如今落入饿鬼道中,又如何能遇到超度的善缘呢?
所幸的是,当初我们得到的不义之财并没有过分的贪婪吝惜,亲朋故旧之中,有饥寒孤寡的,也能稍加周济。所以如今还能不时地得到些小的矜怜,吃上一口残羹剩饭。不然的话,非要落得像目犍连的母亲那样,被关进大地狱中,纵有食物送到嘴边,也会化成猛火焦炭,纵然有佛菩萨的大神通力,也奈何不了本身的业力啊!”
刘先生听了,心生怜悯,便答应他们的请求。饿鬼感激不已,呜咽悲泣而去。从此,刘先生每每把残羹剩酒洒向墙外,那饿鬼也像有感应似的前来受享,但见不到任何行迹,也听不见说话。
过了一年多,一天夜里,忽然听见墙外呼唤道:“刘先生!承蒙您长期款待,今天来向你告别了!”
刘先生惊问:“你们要去哪里?”
鬼说:“我们俩没有别的法子求得超脱,只能做点儿力所能及的好事,以求自拔。
这片树林里野生鸟类很多,有人要来射击它们,我们就事先惊吓它们,令远走高飞。
有人下网捕捞湖中的游鱼,我俩就事先驱赶它们,使逃之夭夭,不致入网。
就因为这一念善心,感动了神明,遂赦免我俩的罪业。今得以脱离鬼趣,要去转世托生了。”
刘先生常把这段故事讲给别人听,并且说:“那些遭受沉沦的饿鬼,尚能以其微弱的力量救济动物,而人们对于许多善事,为什么总是借故推托说自己力所不能呢?” 一百年幽冥,由一念得脱。
在《维摩诘所说经》卷2中记载:【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这句话是维摩诘居士告诉舍利弗的,是说有一个真心是不在六尘中见闻觉知的,若是能在六尘中见闻觉知的,那就是行于见闻觉知中,也就是落在因缘所生的六识当中,不是真实的法,真实的法是不在六尘中见闻觉知的,那才是求真实法的人。
十二因缘由老死开始逆次观察:
一切众生都得承受“病”、“老”、“死”之种种痛苦。众生有“老死”是由于有“生”。
有“生”是因为有“业有”,所谓“业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因为我们有了将来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业,它们会推动我们将来要重新出世。
佛陀观察到并没有“我”在造业,而是身心(假我)对世间的种种事物产生了执取,渴求将来有,造成了有业报。
我们有“有”是因为有“取”。有“取”是因为有“爱”,我们过去的业习对事物有贪爱,接触境界时,贪爱心就生起,对境界所看到的东西产生执著。
“爱”的生起是因为有“受”,我们的六根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贪求乐受。因为有乐受,造成我们业习中“爱”的心生起;反之它则不生。假如我们天生是聋子,从没听过声音,那对歌声、鸟声等,就不会贪爱;因为我们有感受到声音,所以才会贪爱它。佛陀说我们有“受”,就有贪爱,所以受是爱生起的原因。
我们有“受”是因为心依靠六根接触外境,根、尘、识产生“触”,因为有“触”,所以有 “受”。
佛陀继续观察,发现有“触”是因为有“六根”,没有“六根”我们的心就没办法与外境接触。
接着佛陀又继续观察,发现“六根”的形成是因为我们在母胎里有“名色”的活动,所以产生“六根”;佛陀说因为有“名色”,所以有“六入”。
我们会受生就是有“识”,我们死后,精神继续活动,我们会被业转去入胎,结果就在胎里成长。佛陀发现有“识”入胎,就有“名色”;那么“识”又是从哪里来?
「识」和「名色」辗转相依,成为一个迴圈。因此若只问
「何法有故因缘有?」,单看「有」这一边,就容易误以为「识」是究竟、无法超越
「识」。这也就是轮迴会一直延续下去没有尽头的现象:只要有身心的运作(名色)就会继续增长攀缘的觉知(识),只要有攀缘的觉知就会产生更多的身心的运作,因此识和名色辗转相生、没有尽头。
但佛陀进一步思惟:「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如何才能把这些都灭掉,以解脱轮迴?这次佛陀突破了「识」,发现「识」和「名色」辗转相依的迴圈是由「造业」(「行」)而来。要如何灭「行」呢?就是要灭除「
无明」。
十二因缘(梵文、巴利文:निदान Nidān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
纪晓岚的外祖母曹太恭人,曾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沧州有位官宦人家的妻子,不被丈夫宠爱,心中郁郁寡欢,都快要成为心病了。她的性情乖戾,夫妇俩更合不来。这时,恰好有一位修行高深的尼姑到来,她就前去向尼姑询问:自己与丈夫合不来的原因和解厄之道。
尼姑说:“我不是阴间的官吏,不能查你们配偶的名册。我也不是菩萨,不能看到人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事情。
但是因缘的道理,我却知道。说到因缘,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结合的事。大概因有恩情而结合的夫妻,必定相互欢爱;有因怨恨而结合的夫妻,必然相互对立;也有因非恩非怨、亦恩亦怨而相结合的,这就必然双方互有负欠、而彼此相互取偿。就这么几种类型。
你们夫妇,莫不是因怨恨而结合的?这是上天决定的,不是人为的。虽然是这样,天定胜人,人定也能胜天。所以释迦牟尼创立佛法,准许人们忏悔。只要消除你的好胜心,收敛你的傲气,逆来顺受,用情感去弥合,而不用事理去争吵。
你只管修行好你内房的职分,孝顺地侍奉公公婆婆,和睦的处理妯娌关系,宽容地对待姬妾婢女。你只管做到这些,只管自己,而不用管别人怎样,这样或许可以挽回你们夫妻的感情吧。
你不必询问以往的原因,也不必去计较别人。那样做,没有任何好处。”
这位妻子,按照尼姑的话去做了,许久以后,夫妻关系,真的像刚结婚时那样,终于和睦相爱。纪晓岚的外祖母曹太恭人,曾用这件事,告诫几位儿媳妇说:“那位尼姑所讲的道理,真是闺阁之中,解除怨恨的神咒。坚定不移地实行,没有不灵验的。如果有不灵验的,还是应该怪自己:没有坚持做到底。”
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成唯识论》
李家村有位农妇,每天早晚两次往田间送饭,总看见有个年轻的女子忽左忽右地跟随着她。问和她一路送饭的农妇们,大家都说没看见。这位农妇为此心生恐惧,整天提心吊胆。
后来,那女人竟逐渐地跟随她来到家里,但不进屋,总是在院里或墙角下徘徊。如果这位农妇向她逼进,她就步步后退。这位农妇返回原处,她却又凑了上来,总是不近不远。这位农妇意识到,这女鬼一定是自己的冤家对头。
一天,农妇壮着胆子,站得远远地问那女人道:“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别老是这么不远不近的跟着我!”
那女子说:“你前生和我都是一位富贵人家的姬妾。你嫉妒我受主人的偏爱宠幸,就诬陷我与人私通、盗窃。主人听信了你的谗言,把我幽禁起来,使我郁闷而死。
如今,我是来找你偿命的。怎奈你今生事奉婆婆至孝,总有善神在暗中保护,使我无法接近你。所以我天天跟着你,寻找机会下手。
但我仔细估量了一下形势,看来报怨的可能性不大。你若能延请和尚做一次道场来超度我,使我得以早日转世托生,咱们之间的冤怨就算解除了。”
农妇说:“我家里贫寒,哪里有钱为你作道场?”女鬼说:“你家里贫穷,这也的确不假。但是如果你能以虔诚之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万声,也同样可以超度我。”农妇问:“光是念佛,如何能超度鬼魂呢?”
女鬼说:“普通的人念佛,因为心思杂乱,自然难与佛相应,必须念念如对佛前,努力收摄此散乱心。若是忠臣孝子,他的诚心已经感动了神佛。他们念佛一声,声音直达三界。所以,他们念佛的功德威力,与诵经拜忏同等。你是位孝妇,我相信以你的至诚心念佛,自然能与佛力相感应的。”
那农妇听信女鬼之言,便发心虔诚地念起佛来,每念一声,女鬼就向西一拜。农妇念满一万声,那女鬼就不见了。
这事在李家村,老一辈的人经常说起。—纪晓岚
善良就像雪,美化所有它涵盖的事物。凯勒·吉布兰(Kahlil Gibran)
一次,波斯匿王亲手供奉释迦牟尼佛饮食三个月。
之后,波斯匿王对佛说,“我听您说过,施舍给畜生获福百倍、布施给不持戒的人获福千倍,布施给持戒的人获福万倍,布施给断欲仙人获福亿倍,布施给佛获福无量。我现在算是已经把功德做完了。”
释迦牟尼佛说,“您不要这样说。作福德不应该厌倦。我之所以说不应厌倦,是因为生死长远。”然后佛陀讲述了他自己前世的事情。
在久远劫前,有国王名叫地主。国中一个小王叫善明。善明生子名叫灯光。灯光在29岁出家,白天出家,当天夜里就悟道成佛。
后来,大王地主礼拜供养灯光佛以及跟随灯光佛的八十亿阿罗汉,连续七万年,直到灯光佛涅槃。然后,大王地主又供养灯光佛的塔庙七万年。直到灯光佛的遗法灭尽,大王地主才灭度。
释加牟尼佛说:“当时的地主大王就是我的前世。您看我当时供养佛的福德现在还有剩余吗?没有丝毫剩余。因为生死轮转太久远。所以您不要说‘做福已经完成了’之类的话。人应该想:我现在身、口、意所作的一切,尽求解脱,不求在生死福业,便于(生死)长夜安隐无量。”
以上节选自《增一阿含经.地主品第二十三》
其中,灯光佛讲法有如下节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秽污。漏不净行。出家为要。获清净报。...如来观众生意,心性柔和。...
吃穿用度,每日难免。物耗不断,究竟是造业还是修福全在人为。
若能饶益一命不杀,就是把当日物耗转为供养自身性佛;
若能止一不与取,就是把当日物耗转为供养自身性佛;
若能断一念邪淫,就是把当日物耗转为供养自身性佛;
若能止一句妄言,就是把当日物耗转为供养自身性佛;
若能辞半盏杯酒,就是把当日物耗转为供养自身性佛;
若能施一文一厘,就是把当日物耗转为供养自身性佛;
若能片言暖语安慰于人,就是把当日物耗转为供养自身性佛...
若能忍丝毫人不能忍,就是把当日物耗转为供养自身性佛;
若能悟一句经文于心,就是把当日物耗转为供养自身性佛...
每日吃掉的、喝掉的、用掉的,到底是造业还是修福只在一念之间。
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清代人胡牧亭说,他的家乡有一位富翁,平时安于养尊处优,闭门不问天下事,人们很少看见他在公众场合露面。
说起来也怪,这人并不善于赚钱谋生,但他的财富,总像是用不完。他不懂得调养身体,但他一辈子也没得过什么大病。偶尔发生了意外的祸患,又往往意外地得以解脱。
有一次,他家的一名婢女,忽然上吊自杀。乡里的公差,幸灾乐祸,以为有机可乘,大肆张扬并报了官。地方官接报后,也即时兴冲冲地带着大批皂役,前来验尸立案。
及至勘验尸体时,忽然,那婢女的手脚微微颤动起来。众人正感诧异,不一会儿,只见她打了个哈欠,伸一伸腰,又侧转过身子,接着就坐了起来,她竟然又活了。
地方官还想以“逼奸上吊”来罗织罪名,便不断地用种种语言,对婢女加以暗示,诱供。
这位婢女却向上磕头,说道:“青天大老爷!我的主人姬妾成群,个个容貌如仙子,哪会钟情于我?假如他看上我,我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会肯自杀?
实际上,因我听到我父亲不知何故,被当地官府杖责而死的消息,心中又悲痛,又气愤,所以才不想活了,实在没有别的原因!”
地方官听了没辙,大失所望而去。
这位富人其他的一些经历,也往往类此。他乡里的人都说:“这人看起来蠢头蠢脑的,可他为什么偏有这么大的福分?真是莫名其妙。”
有一次,偶然有人扶乩召仙,乡人就以这个疑问,来请教乩仙。
那乩仙判语说:“各位的想法全错了。他之所以有这福分,正因为他是个蠢人。这位富翁,上辈子是个地地道道的乡巴佬。
其人淳淳闷闷,无计较心;悠悠忽忽,无得失心;落落漠漠,无爱憎心;坦坦平平,无偏私心;人或构害,无报复心。他一生平平庸庸,老死于茅舍,并没有什么功德,独有那颗淳朴善良的心。
因此为神明所赞赏,降福于他,使他今生终身幸福。他这辈子所表现出来的愚蠢无知,正说明他与上辈子身形虽异、而禀性犹存,并没有埋没了前世的善根。
诸位似乎疑心像他这样碌碌无能的人,不该侥幸得福,那你们就想错了!”
当时在场的人,信与不信者,各占其半。胡先生(胡牧亭)认为:乩仙这段评语,很是耐人寻味。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原谅别人就像释放一个囚犯,并发现这个囚犯就是我自己。
您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过别人的生活。
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自己的内心声音。
最重要的是,要勇于跟随自己的内心和直觉。史蒂夫·乔布斯
在残酷的世界中拥有一颗柔和的心是勇气,而不是软弱。凯瑟琳·亨森
佛在占波国雷音池侧的时候,佛弟子二十亿耳独自在修习头陀十二法行,不离三十七道品,昼夜不断,以至于赤脚走在路上,流血不止,所经过的地方,就像刚杀过牛的地方,鸦鹊在地上食血。
即使这样,二十亿耳还是没有领悟到欲漏心的解脱。于是,二十亿耳想,我出家前,家里很富有,不如我还俗回家,布施财宝给众人吧,比起现在修行容易多了。
世尊遥知二十亿耳的想法,就来找到他。世尊问二十亿耳,“你在家时,弹过琴吗?”
二十亿耳说“弹过。”
世尊说:“如果弹得很急,声音怎么样?”
二十亿耳说:“不好听。”
世尊说:“如果弹得很慢,声音怎么样?”
二十亿耳说:“不好听。”
世尊说:“如果弹得不急不慢,声音怎么样?”
二十亿耳说:“那声音就很美妙了。”
世尊说,修行也是一样的。极精进的人,就像调戏;懈怠的人,就堕邪见。如果能处于中间,就是最好的修行,不久就会证悟无漏。
说完,世尊返回雷音池侧。
尊者二十亿耳按照世尊的教诲,不久修证阿罗汉道。—《增一阿含经.卷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