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于《增一阿含经》三宝品第二十一中第五节说:应当学习三法,成就行迹。这三法是: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
也就是说,身体的行为应当从善弃恶;说出的话语应当从善弃恶;头脑中的意念应当从善弃恶。
身.口.意与心念互为映像。身口意净则心净,心净则身.口.意净。
乐为止境。苦为观境。
快乐的时候,心性放逸,欲望得到满足。应该提醒自己,适可而止。因此,每一份快乐都是学习“止”的机缘。
痛苦的时候,心情沉重,欲望没有被满足。应该由此想到,生老病死皆苦,若要苦尽,当修习出离。因此,每一份痛苦都是学习“观”的机缘。
如果改变看待事物的方式,所遇所见就会发生改变。—韦恩戴尔
对心脏最有好处的运动无外乎放下身段,帮助别人。--约翰·福尔摩斯
先曾祖润生公(纪晓岚的曾祖)在襄阳的时候,曾见过一位僧人,据说,他曾经做过惠登相的幕客。这位僧人述当年流寇的事,讲得非常详细、具体。听者都摇头叹息说:“这是上天安排的劫数,难于避免。” 可是,这位僧人却不以为然,他说:“依贫僧之见,这种劫数完全是由人自己造成的,上天是不会无缘无故降灾难给人们的。
明朝末年所发生的杀戮、奸淫、抢掠的惨状,即使唐朝末年黄巢造反流血三千里也为之逊色。推究业因,由明朝中叶以后,官吏个个贪婪暴虐,绅士横行霸道。民间的风气也随之变得奸滑毒狠、狡诈虚伪,品行恶劣,无所不至。
所以,从下层讲,在老百姓心里埋伏下无穷的怨恨,从上界讲,也激起了天神的愤怒。积累了一百多年的怨愤之气,一旦暴发出来,又有谁能阻止得了。
再就贫僧的所见所闻,那些在动乱中受祸最惨重的,往往都是平时穷凶极恶的人。这能说是‘劫数’吗?记得以前我在贼寇中,有一回,贼寇逮住了一个官宦子弟,他们喝令他跪在营帐前,然后拥抱官宦子弟的妻妾饮酒作乐,问他道:‘你敢发怒吗?’世宦子弟向上磕头说:‘不敢。’又问他:‘你愿意侍候我们吗?’他又忙回答说:‘愿意。’
于是,给他松了绑,让他在一旁斟酒侍候着。这个场面,使许多旁观的人为之叹息不已。当时有一位被俘的老头儿说:‘今天我才知道因果报应是这样的分明啊!’原来,这个世宦之家,从他爷爷那一辈起,就经常调戏、玩弄仆人的妻子。仆人要是稍有不满,必然遭到一顿毒打,然后把仆人绑在槐树上,让他看着自己的妻子被主人搂着睡觉。这只不过是豪绅暴行的一端,其它的罪恶就不难类推了。”
僧人说这番话的时候,刚好有位豪绅也在座,听了之后心里很不满,便说:“世界上大鱼吞小鱼,猛禽吃弱鸟,为什么天神不发怒,惟独对于人一有恶行,天神就动怒呢?”那僧人扭过头说:“鸟鱼是禽兽,难道人也跟禽兽一样吗?”豪绅无言答对,气愤地拂袖而去。
第二天,那豪绅纠集了一帮门客,到僧人挂单的寺里去寻衅,想要折辱那位僧人。不料该僧已经打包离去。只见壁上写了二十个字,道:“你也不必言,我也不必说,楼下寂无人,楼上有明月。”这可能是讥刺那豪绅的阴私。
成为一颗星,你必须自己发光,走自己的路。不用担心黑暗,因为那是星星最亮的时刻。—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张三把房子出租给李四。李四拖欠房租几个月,霸占房屋不走。张三把李四告上法庭。开庭日,张三按时赶赴法庭。李四未出庭。张三平时在邮局工作,随身带裁信封小刀一把。在经过法庭安检时被发现随身携带刀具。警察罚张三向儿童医院捐款200元。张三因赌气,一口气捐了400元。回家后,张三刚准备再次上诉,不料水局通知他,李四自己已经搬走。
让美好的事物充满您的思想...您的思想体现为您的身体现实...内在的美好事物,外在的美好事物...
崇圣寺三塔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古城西北1.5公里处的崇圣寺内,是南诏、大理国皇家寺院。大理国22代国王中,就先后有9位到崇圣寺出家为僧。
鹿苑寺,又名金阁寺,是一座最早完成于1397年(应永四年)的日本佛寺,位于京都府京都市北区。日本室町时代著名的足利氏第三代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出家修禅所在地。金阁寺(舍利殿)是一座紧邻镜湖池畔的三层楼阁状建筑,一楼是延续了当初藤原时代样貌的“法水院”(属寝殿造风格,也就是平安时代的贵族建筑风),二楼是镰仓时期的“潮音洞”(一种武家造,意指武士建筑风格),三楼则为中国(唐朝)风格的“究竟顶”(属禅宗佛殿建筑)。三种不同时代不同的风格在一栋建筑物上调和完美。
佛在《增一阿含经》里给比丘们说:若能做到三种法,现生证阿那含果(证阿那含果的圣者,已经断了欲界的烦恼修惑,不再染著欲界的五欲。因断除了欲界的贪爱,必定证得初禅。死后将会离开欲界,上升色界或无色界,在那里入涅槃,不再返还欲界。)
哪三种法呢?
第一种法,诸根寂静。
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经中说:比丘若眼见色。不起想著。无有识念。于眼根而得清净。因彼求於解脱。恒护眼根。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不起想著。无有识念。於意根而得清净。因彼求於解脱。恒护意根。
意思是说当六根接触到外境的时候,要不起种种的分别执著,恒护根门。
做到这些很难。但我们可以依戒法来慢慢训练自己:眼不见非法之色,耳不听非法之声,乃至于心不想非法之事。戒定慧三学,先依戒法,有意地远离缘非,经过不断熏习,思惟,要作到诸根寂静,也是很容易的。
第二法,饮食知节。
吃,不是为了让自己长得白白胖胖的,而是要把饮食当成药物,来疗治饥饿的旧病,让新病不生。借助于这个色身,来修于道业。
第三法,不失经行。
经中说:云何比丘不失经行。于是。比丘前夜。後夜。恒念经行。不失时节。常念系意在道品之中。若在昼日。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阴盖。复于初夜。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阴盖。复于中夜。右胁卧。思惟系意在明。彼复于后夜起。思惟深法。除去阴盖。如是。比丘不失经行。
这里所说的“经行”,包括行、住、坐、卧四威仪。道品,指三十七道品,归纳起来,就是正念。比丘昼夜六时,行住坐卧,都要让自己住于正念当中,思惟妙法。如果修习念佛法门,能住于佛号当中,也是属于正念。
纪晓岚的本族祖雷阳公养了一群羊。有一天一只羊忽然像人似的站立起来舞蹈。大家都以为不祥,主张把这只羊杀掉。雷阳公说: “羊怎么会跳舞呢?一定是有什么灵物凭附着它。这就像春秋时晋国的魏榆地方有块石头会说话。晋平公问师旷 :‘石头为什么会说话?’师旷回答道‘石头不能说话,大概有精灵凭借着它。’这在《左传》中不是已经解释得很清楚吗?如果灾祸真的已经临头,杀这只羊又有什么用处?如果灾祸尚未形成,那便是鬼神藉以对我提出警告,促使我要好好地修善积德 。杀掉这只羊岂能转祸为福?”自此以后雷阳公的一举一动都如面对圣贤,不敢稍微怠慢。后来他于顺治乙酉 (1645)年进为贡生,戊子(1648)年中副榜,最后官至通判,一直都没有发生过任何灾祸。善于修德自警的人,是可以除祸增福的。
若有般若了悟心在。即是有法。尚有所得之心。故佛在《金刚经》中说,自己于本师燃灯佛处,无有法得无上正等正觉。
酥为风病良药。蜜为痰病良药。油为冷病良药。不净观想为贪淫良药。慈心为嗔恚良药。智慧为愚痴良药。
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恶慧,一切染心皆相应。忘念.散乱.恶慧若无,心必不能起诸烦恼。
当求方便。修三善行。云何为三。身恶行者。当修身善行。口恶行者。当修口善行。意恶行者。当修意善行。
若以无明为自性者,遍染心起。
欲为大患。色为大患。痛为大患。
楞伽经云。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住。如如者。得无所有境界。
维摩经云。如者不二不异。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有三件事不确定:身不确定、命不确定、财不确定。在这三件不确定的事情当中,应当努力成就三件确定的事情。
第一件:人身难得,今生有,来生未必有,所以身不确定。然而,在有人身的时候,学习正法,不断提高思维水平,就是不枉费此身此世,就是在不确定中确定的事情。
第二件:命有长短,有生必有死,所以命不确定。然而,在有生之年,不杀生,常知惭愧,有慈悲心,普念一切众生,就是确定能够赋予生命意义的事情;在有生之年,不偷盗,恒念惠施,心无吝啬,就是确定能够赋予生命意义的事情;在有生之年,不邪淫,也不令别人邪淫,就是确定能够赋予生命意义的事情;有生之年,不妄语,常念至诚,不欺世人,就是确定能够赋予生命意义的事情;在有生之年,不饮酒,意不错乱,持佛禁戒,就是确定能够赋予生命意义的事情。
第三件:财富时有时无,所以财不确定。然而,如果能把财物施舍给僧人、贫困的人,就是确定能够赋予财物意义的事情。
—浅译《增一阿含经.三宝品第二十一.一〇》
能够在平庸中看到美好的人是被上天祝福的人。Camille Pissar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