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尊者槃特告诉他的弟弟朱利槃特说:“如果你不能持戒,干脆就回家过普通人的生活吧。”
弟弟朱利槃特听了很伤心,就在祇洹精舍门外站着哭泣。
世尊以天眼看到朱利槃特在门外哭,就从静室起来,走到祇洹精舍门外,问朱利槃特为什么要哭泣。
朱利槃特说:“我哥哥说我不能持戒,干脆做普通人算了。他把我赶出来,我很伤心。”
世尊说,“不要难过,我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并不是因为你的兄弟才证悟的。” 说完,世尊用手拉着朱利槃特的手,走入静室,让他就坐。然后让朱利槃特手执扫帚,并让他读这个扫帚的名字。
朱利槃特读了几天扫帚,突然明白扫帚又名除垢。什么是除?什么是垢?垢就是灰土瓦石。除就是清净。世尊为什么用这个来教诲我?我身上也有尘垢。什么是身体的除垢?被欲望所束缚就是垢。运用智慧就是除。我应该用智慧的扫帚去除自己的尘垢。
朱利槃特由此悟五盛阴的成败:此色.色习.色灭;痛.想.行.识的成败。思维已,欲漏心得解脱,有漏心,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以后不再受胎生。朱利槃特成为了阿罗汉。
朱利槃特成罗汉后,再次请诣世尊。世尊问他如何理解扫帚。他说:除者谓之慧,垢者谓之结。智慧才能除去结缚,其余不能做到。
佛说:“如汝所言。以智慧。非由其余。”
—《增一阿含经》卷第十一
发怒是内心脆弱的表现。发怒的根本是自我意识过强。发怒是无力控制自我的典型行为。
同样,贪爱、痴迷、忧愁的根本也起源于自我,而无法控制自我就会导致烦恼。
如果内心像石头一样坚强,就不会被外物影响,不会动摇,自然不会有嗔怒、贪爱、忧愁。
经云:其心如剛石,堅住不傾動,染著心已離,瞋者不反報,若如此修心,何有苦痛憂?
所以,每次发怒(贪爱、忧愁)都证明自己的心还是太脆弱,没有达到刚石的级别。还需要继续努力。
宽恕是自由的别称。拜伦·凯蒂(Byron Katie)
宽恕是自由的别名。(宽恕为无分别,不被情感束缚,为无碍,为自由。)
帮助一个人可能不会改变整个世界,但是可以改变一个人所感受到的整个世界。
聰明睿智之別
老友傳來一份西方人看聰明和睿智之分別的短文,十分有趣,試譯如下:聰明人會領導,睿智者卻引導;聰明人堅守,睿智者捨得;聰明人求知識,睿智者求真理;聰明人有熱情,令你燃燒;睿智者供溫暖,令人舒適;聰明人好爭論,睿智者達和解;聰明人以為自知一切,睿智者知學海無涯;聰明人求證自己觀點,睿智者知觀點乃多元。 聰明人好給忠告,睿智者等待齊全;聰明人知道自己說什麼,睿智者知道沒說什麼;聰明人比較事物,睿智者關聯事物。 聰明人知何時應發言,睿智者要言之有物;聰明人掌控群眾,睿智者驅使群眾;聰明人會說教,睿智者會達成。 總括來說,聰明人不一定有智慧,睿智者一定很聰明。
三乘与一乘。乘乃车乘之乘。
阿罗汉独了生死。不度众生。故云小乘。盖如车乘之小者。唯能自载而已。
缘觉之人。半为人。半为己。故为中乘。盖如车乘之适中者也。
菩萨为大乘者。谓如车乘之大者。普能载度一切众生也。
最上乘者。谓佛乘也。佛又能兼菩萨而载度之。则在大乘之上。故为最上乘。以此乘之上。不复有乘。故为最上也。
发大乘者说者。智慧广大。能见自性。色空俱遣。不著二边。二边既无。即无中道可立。不染万境。即是大乘菩萨所行之道也。
为发最上乘者说者。不见垢秽可厌。不见清净可求。无遣可遣。亦不言无遣。无住可住。亦不言无住。心量广大。廓若太虚。无有边际。即是最上乘诸佛地位也。
如来现世,欲说一乘真法,则众生不信兴谤,没于苦海;若都不说,则堕悭贪,不为众生普舍妙道。
遂设方便,说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浅深。皆非定法。故云唯有一乘道。余二则非真也。
内阁学士汪晓园,(内阁学士是古代的官职,相当于皇帝的顾问,从二品大员,清朝的大官啦,)讲述的一件事。
汪学士有一次在集市上,遇到好多人围着一个老僧人,这个老僧人望着前面的屠宰摊位,一直哭,泣不成声,人们怎么劝也劝不住,觉得太奇怪的了,就上前问他,老僧人边哭边说:说来话长,我苦啊,能记得两世投胎的事情啊。
第一世的时候,我是一个屠夫,杀猪的,十几岁就开始学杀猪杀羊,自己也记不清杀了多少,第一世死的时候才三十多岁。
死时许多人来抓我,扭到阴间的阎王那里,阎王判受地狱的苦刑,在热恼地狱受苦(这个地狱的名称在玉历宝钞里有提到过),受苦的时间多久已经记不清了,受苦时连说话都会忘记,只是不停地受苦,到有印象的时候,突然感觉身上清凉,再一看,我已经在猪栏里了,是一只小猪了。
断奶后,见到养猪人喂的食物,心里知道是猪食,不想吃,可是肚子饥饿难以忍受,五脏六腑就象被火烤焦一样,不得已,只好吃猪食,后来渐渐听得懂猪语,问同类,大部份猪都记得前世,只是改形易道,开口就是猪叫声了。
作猪的时候,猪们都时常知道将来总有一天要被宰掉,有的常常唉身叹气,有的经常哭泣,只是人们不知,听起来猪只是在叫唤着罢了。
我的猪身越来越肥,到了夏天,猪栏里又臭又热,常常希望能到泥塘中凉快一下,可是连这样的机会不常有,一年到头,大部分的时间都关在猪栏里。到了冬天,身上的猪毛又硬又直,根本没办法保暖,只能和其他的猪挤在一起,每次看到狗和羊经过,身上一层厚毛,觉得象仙衣一样,心里十分的羡慕啊。
到猪贩来挑猪时,我知道将被拉去宰,跳着逃着,希望能逃避躲过一时,被猪贩踩住猪头按在地上,将四肢扭起,粗绳死死地勒进骨头里,象刀割一样疼。
猪贩们将我们扔在笼里,又再拉到船上,运到屠宰的地方去,猪笼子又窄又挤,塞得满满的,透不过气来,有的胸骨都压断了,有的身上都是淤积的血痕,有的肚肠挤得扭在一起,一直惨叫不已。再倒吊着绑在杆上,扛进屠宰场宰杀。
在屠市上,我和其他的猪一起被重重扔在地上,有的猪就很快被宰掉了,肉挂上等着人买去,有的被捆着,等几天再杀,烫猪的锅就在边上,案板上放着杀猪刀,看到别的猪临死前的惨状,不知道下一个被杀的是不是自己。
过一会儿,屠户拿着刀过来,我全身发抖,想着就要死了,一会儿肉不知道切成几十块,挂在肉摊上,变成人桌上的一盆菜。凄惨啊,跑又跑不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屠刀刺进喉咙里,屠夫把刀刺进时,还要左右晃晃,等到猪血流尽,才一刀刺进心脏里,那种痛苦没法用世间的语言来描述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僧人边哭边说,等到从剧痛中苏醒,因他宿世有善根,冥官判他这一世投生人道。
老僧人悲伤的说:刚才我看到被杀的这只猪,想到我曾经受到这种痛苦,又可惜这个拿刀的屠户,将来也要变成猪,再被杀了吃肉,这样的念头交集,才不知不觉流泪痛哭啊。
边上的人听到,有的摇头叹息,有的不以为然,而那个宰猪的屠户听后,面无人色,把屠刀放在摊上,从那天以后,这个屠户就改行卖菜了。
世间人常说因果通三世的道理,杀生的下场居然是这么直接可怕的啊。作者:纪晓岚
每个人寿命长短与饮食粗细无关;结几次婚与年龄性格无关;生几个孩子与身体家境无关;吃几槲米与饭量大小无关;与某人见几次面与亲疏远近无关。寿命长短取决于业力;结几次婚取决于前世彼此爱憎的因缘;生几个孩子取决于前世彼此给予的因缘;吃几槲米取决于前世及今生的福报;与某人见几次面取决于彼此间未了结的缘分。不确定中有确定,就是有因一定有果,所欠一定会还。所以积累善因一定有善果,而不善因即使目前没有什么结果,今后也一定会偿还。六道轮回始终以因果为中心。所以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复醍醐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
诸有众生,二足、四足、众多足者,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至尼维先天上,如来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
所谓诸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无欲、无染,灭尽、涅槃;然涅槃法于诸法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
所谓圣众者,大众大聚有形之类。众生之中,如来众僧于此众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三福之业。云何为三?施为福业,平等为福业,思惟为福业。
“彼云何名施为福业?若有一人,开心布施沙门、婆罗门、极贫穷者、孤独者、无所趣向者,须食与食,须浆给浆,衣被、饭食、床卧之具、病瘦医药、香华、宿止,随身所便,无所爱惜,此名曰施福之业。
“云何名平等为福业?若有一人不杀、不盗,恒知惭愧,不兴恶想;亦不盗窃,好惠施人,无贪悋心,语言和雅,不伤人心;亦不他淫,自修梵行,己色自足;亦不妄语,恒念至诚,不欺诳言,世人所敬,无有增损;亦不饮酒,恒知避乱。复以慈心遍满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八方、上下遍满其中,无量无限,不可限,不可称计,以此慈心普覆一切,令得安隐。复以悲、喜、护心普满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八方、上下悉满其中,无量无限,不可称计,以此悲、喜、护心悉满其中。是谓名为平等为福之业。
“彼法云何名思惟为福业?于是,比丘,修行念觉意,依无欲,依无观,依灭尽,依出要;修择法觉意,修念觉意,修猗觉意,修定觉意,修护觉意,依无欲,依无观,依灭尽,依出要。是谓名思惟为福业。
“如是,比丘,有此三福之业。”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布施及平等,慈心护思惟,
有此三处所,智者所亲近。
此间受其报,天上亦复然,
缘有此三处,生天必不疑。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索此三处。如是,诸比丘,当作如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增一阿含经》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一
如何积累福报。有三件事可以积累福报。
第一件:施舍。施舍给僧人、贫人、孤独人。施舍饮食、衣物、药品、住所。施舍的时候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开心的。
第二件:修习平等。不杀生(我与众生平等,杀生即杀我自己)、不偷盗(我与众生平等,偷盗别人就是偷盗自己)、不邪淫(男女平等,每个人将来必定成佛,邪淫别人就是邪淫自己)、不妄语(我与别人平等,对别人说粗话、骗别人、伤别人心就是对自己说粗话、骗自己、伤自己心)、不饮酒(我任何时候都不需要酒迷惑自己,更不希望别人因我而饮酒被迷惑)。因为与上下十方平等,所以慈爱的心、悲悯的心、欢喜的心、爱护的心就像对自己一样充满十方世界。
第三件:思维。修习觉悟观察自己的念头,修习觉悟观察有与无、生与灭。出离相对,灭尽思虑和欲望。
清代名儒李汇川讲过的故事。读后不杀生:他说:有位屠夫刚刚死去,邻村就有一家的母猪生了一头猪仔。邻村距离屠夫家有四五里,这头小猪稍大后,经常跑到屠夫家里来躺卧,怎么驱逐就是不走。猪主人赶来把它捉回去,可转眼之间它又跑到屠夫家里来。这样反复多次,猪的主人只好用铁链把它锁起来。人们都猜疑这头小猪大概是那屠夫转世的。
还有一个屠夫死了,过了一年之后,他的妻子即将改嫁。穿上彩服,刚要登上迎亲的船。忽然,有一头公猪追来,圆睁怒目,横冲直撞向她扑来,一口撕裂了她的彩裙,又咬伤她的腿。众人急忙救护,一起把这头猪挤落河里,船才得于鼓棹离岸而去。那头猪从水中竭力挣扎爬上来,仍沿岸追逐了好长一段路。多亏赶上顺风,那迎亲船扬帆疾驶。公猪实在追逐不上,才懊丧而回。人们也猜疑这头公猪是那个屠夫的后身。它是恼恨妻子琵琶别抱啊!这也可以作为屠夫转世为猪的旁证。
李汇川又说,有位屠夫刚刚杀死一头猪,他那怀孕的妻子便生下一个女婴。这女婴一出生就像猪一样号叫。没过三四天,这个女婴就死了。这也可以证实猪转世为人。
我(纪晓岚)认为这些情况,大概就是朱熹先生所谓死后生气未尽,偶然与新出生者的生气相凑合的一种现象吧。朱熹先生所说是另据一理,若以佛家生死轮回的理论来解释,那又当别论了。
扬州的严恭,本籍泉州人,家境富有,没有兄弟。父母很疼爱严恭,对他的话言听计从。南朝陈太建初年,那年严恭二十岁,他向父母请求希望能拿五万钱去扬州做生意,父母答应了。
严恭带着钱乘船顺江而下,来到距离扬州还有几十里的地方,在江中遇到一艘装载着鳖的船,要送到市集出售。严恭问清楚了这件事,想到这些鳖若被卖掉,就会被杀死,于是就向鳖的主人请求把它们买下来。鳖的主人说:“我的鳖个头很大,一千钱才能买一只。”严恭问:“有多少,”回答说:“有五十只,”严恭说:“我正好有五万钱,希望用这些钱来赎他们。”鳖的主人听了很高兴,拿了钱,把鳖交给严恭就走了。
严恭把鳖全部放入江中,空船前往扬州。那个鳖主人离开严恭之后乘船走了十余里,因为船沉没死了。这一天黄昏的时候,严恭的父母都在家中,突然来了五十个穿着黑衣服的客人,想寄宿他家,并且送五万钱给严恭的父亲,说:“你的儿子在扬州做生意,委托我们把这些钱带回来给你,希望你全数收下”。严恭的父亲感到很惊愕,怀疑严恭是不是死了,因此就详细地询问,客人说:“您的儿子没有死,也没有生病或意外,只是不需要用钱了,所以让我们带回来。”严恭的父亲就接受了,从这些钱的标记上看出来是严恭带走的钱,然而全部都被水浸湿了。严恭的父亲把客人留下来并为他们准备了饭菜,客人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就走了。
一个多月后,严恭回到家中,父母十分高兴,就问严恭让客人把钱带回来的原因,严恭说:“没有这回事呀。”父母就告诉他客人的形貌,以及把钱送到家中的日期,这一天,正好是严恭赎鳖的日子。于是才知道,五十个客人都是严恭所赎放的鳖啊!父子都惊叹这件事,因而就前往扬州建造了一座精舍,专门抄写《法华经》。并且全家搬到扬州,家境也更加富有,于是增建房屋专门作为抄经用。因为抄经房子庄严清净,而且酬劳丰厚,来抄经书的书生常常有数十人。扬州的僧俗对严恭都很崇敬,尊称他为“严法华”。
曾经有有一位交情不错的亲戚,借用抄经钱一万钱,严恭不得已借给他。亲戚借到钱后,就用船载着回家,途中船翻了,所借的钱全部掉入水中,而船上的人却没事。当天,严恭进入钱库,看到有一万钱好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湿漉漉的,觉得很奇怪。后来见到那位借钱的亲戚,才知道湿钱正是他所借的那一万钱。
又有一位商人,来到宫湖,在神庙处祭献酒食,并且供奉了很多精美的物品。这 天夜里,这位商人梦到神把他所祭献的物品都送了回来,对他说:“请您为我把这些精美的物品都奉送给严法华,以供给他写经之用。”醒来后,那些奉神的物品就在他面前了,商人惊叹这件事的神异,便把这些物品送到了严法华那里。同时更加倍供养赞助。
后来,严恭到市集买抄经用的纸,发现钱带不够,忽然看见一个人,拿着三千钱送给严恭说:“您用来买纸吧!”说完人就不见了,而钱却在眼前。像这种怪异的事情,不止发生一次。
隋朝开皇末年,严恭辞世,他的子孙继承抄写《法华经》的事业。隋朝数十年中,凡到江都的盗贼,都互相约定:“不准进入严法华的乡里。”乡里人都因严恭的福祉得以保全生命和财产。严恭的后代至今仍继续抄经。(州县的人都知道这事,也有很多京师的人知道。驸马守国公萧锐知道的尤其详细。)
摘自唐代吏部尚书 唐临《冥报记》
梁元帝六岁的时候,看见母亲的梳妆盒内有大珍珠,拿了一颗含在嘴里,不小心吞到肚子里。他母亲怀疑周围的人偷了,严加审问,没有人肯承认。她就烧活鱼眼睛,诅咒偷得人眼睛会瞎掉。第二天梁元帝上厕所,这颗珍珠随粪便排出体外,梁元帝一只眼睛随後就失明了。原文自《太平广记》卷百三十一:
梁元帝年六岁,见母妆匣中有大珠,取一珠口含,遂误吞之;其母意左右盗,讯问,莫服;乃灰生鱼目以诅之。明日帝大便,珠随便而出,帝一目遂眇。(见梁後略说之。)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所以治己,教所以治人。
不勤学无以为智,不勤教无以为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大智度论》(梵语: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英语:The Treatise on the Great Perfection of Wisdom),简称《智度论》、《智论》、《大论》,亦称《摩诃般若释论》、《大智度经论》、《大慧度经集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是大乘佛教中观派重要论著,为论释《大品般若经》之作。
古印度时期龙树菩萨(约3世纪)撰,由中国南北朝后秦鸠摩罗什(344年-413年)译成中文,共100卷。后秦弘始四年(402年)于长安逍遥园西明寺始译,至弘始七年(405年)译讫。因震旦人氏喜爱简洁扼要,故仅全译论之初品,馀皆撷取其精要,得三分除二,终成百卷。《大智度论》主要讲述中道实相,以二谛解释实相之理,发挥般若思想,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作系统解说及论证。论中引经籍甚多,保存了大量当时流传于北印度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为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资料。
鸠摩罗什的一百卷译本,尚不是将原来的论全部译出。因为梵文原本没有流传下来,目前只有汉译本。
从龙树菩萨初悟道之因缘看苦难的意义:(他是释迦牟尼佛之后,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论师)
龙树出身南印度,为婆罗门种姓,少年时学习吠陀经典,同时也精通各种学问及法术。
相传龙树与好友三人习得隐身术,进入王宫,调戏宫女。国王得知后大怒,在大臣建议下,命武士在空中挥刀。
其他人被杀,龙树智高,认为武士不敢在国王身边挥刀,于是紧临国王身侧站立,逃过一劫,领悟“欲为苦本”,于是决心出家,加入佛教僧团。
《龙树菩萨传》:“其四人得术隐身,自在入王宫中,宫中美人皆被侵陵百馀日。后宫中人有怀妊者以事白王。王大不悦。此何不祥为怪?乃尔召诸智臣以谋此事。有旧老者言凡如此事应有二种:或鬼或术。可以细土置诸门中。令有司守之断诸术者。若是术人足迹自现可以兵除。若其是鬼则无迹也。鬼可咒除人可刀杀。备法试之见四人迹。即闭诸门令数百力士。挥刀空斫斫杀三人。唯有龙树敛身屏气依王头侧。王头侧七尺刀所不至。是时始悟欲为苦本。厌欲心生发出家愿。若我得脱。当诣沙门求出家法。既而得出入山诣佛塔出家受戒。”
龙树菩萨于大乘佛法的中道定义为“非有亦非无,亦无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
即不落有无两边,此不落亦不落,如此形容语也不受,是名为中道。并以此中道义及初地无生法忍的证量破斥诸外道的谬论。
龙树菩萨在佛法的历史地位,世尊释迦牟尼佛早已预记于《摩诃摩耶经》中:“…;佛涅槃后。…。六百岁已,九十六种诸外道等,邪见竞兴破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七百岁已,有一比丘名曰龙树,善说法要灭邪见幢,然正法炬。”
意谓继马鸣菩萨后约一百岁已,外道的邪见(断见、常见、无因论等)乃未止息。故龙树菩萨造《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破斥邪见并弘扬世尊的第一义谛正法。
龙树菩萨的历史地位,佛亦预记于《入楞伽经卷第九》中:“…大慧汝谛听,有人持我法。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法,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龙树广泛影响了大乘佛教各宗派,中观派以他为创始者,瑜伽行唯识学派与如来藏学派也多以他的著作来证明本身宗义的正确。在汉传佛教中享有“八宗共祖”的称号。在藏传佛教中,与其大弟子提婆(亦名圣天)同被列入为佛教的二胜六庄严之一。密宗也以他为传承上师之一,列名八十四大成就者中。在中国,一些道教流派由于受到佛教禅宗、密宗的影响,也尊龙树为神灵,尊称其为“龙树大医王”、“卫国金刚龙树王”,如闾山派。
其著作甚多,有“千部论主”的称誉,其中以《中论》及《大智度论》最为著称。
福州学使衙门,本是明朝掌管税收的官署。当时宦官贪婪横暴,在官署里杀害了许多无辜的百姓。所以,至今那官衙里还经常出现怪异。我(纪晓岚自称)任福建督学的时候,奴仆之辈在夜间往往被惊吓。
乾隆甲申(1764)年夏天,先父(纪晓岚的父亲)姚安公来到福建学署,听说有间房里闹鬼,他就把床铺移进住宿,竟然整夜平静,什么事也没有。有一天,我(纪晓岚)曾婉言劝告说:“请您不要拿自己宝贵的身体和邪鬼斗气,我看最好还是搬出那个房间。”
先父便教诲我(纪晓岚)说:“许多读书人往往主张无鬼论,那是迂腐的,也是强词夺理的。然而,鬼必然是怕人的,因为阴气总是胜不过阳气。假如有人被鬼所侵犯,那必是因为他的阳气敌不过阴气。
然阳盛的人,并不是光凭血气壮和性情粗暴。人的心里,常常怀着慈祥和蔼,这便是阳气;心里怀着惨毒凶狠,这便是阴气。心地坦诚清白,是为阳气;内心阴险奸诈,是为阴气;公正刚直是阳气,自私谄曲是阴气。
所以《易·象辞》里把阳比喻为君子,把阴比喻为小人。人只要存心光明正大,血气便表现为纯阳纯刚。虽遇邪魔鬼魅,一身正气的人如幽室里炽热的炉火,无论多坚固的冰冻也会融化自消。你读了那么多书,曾见过史传里有品行端正博学的人被鬼魅侵袭的记载吗?”
我(纪晓岚)听了这一篇话,恭敬地领受教诲。直到现在每次回想起来,先父的庭训言犹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