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云。一切境界。不生染著。净身口意。住无碍行。灭一切障。世间受生。皆由著我。若离此著。则无生处。涅槃经云。凡夫著色。乃至著识。以著识故。则生贪染心。故为色缚。乃至为识之所系缚。以系缚故。则不能免生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
止。观。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阿练比丘当修行二法。云何二法?所谓止与观也。若阿练比丘得休息止,则戒律成就,不失威仪,不犯禁行,作诸功德。若复阿练比丘得观已,便观此苦,如实知之。观苦习、观苦尽、观苦出要,如实知之。彼如是观已,欲漏心解脱,有漏心、无明漏心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亦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过去诸多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皆由此二法而得成就。所以然者,犹如菩萨坐树王下时,先思惟此法止与观也。若菩萨摩诃萨得止已,便能降伏魔怨;若复菩萨得观已,寻成三达智,成无上至真.等正觉。是故,诸比丘!阿练比丘当求方便,行此二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止即是断,断通解脱,观即是智,智通般若。止观等者名为舍相,舍相即是通于法身。
止为定;观为慧,一切善法从修而生,皆为止观所摄。止能遮结;观能断惑。又世间众生皆堕二边,若苦若乐;止能舍乐,观能离苦。
佛门广大。释净空大师作为佛教净宗法师,恭录《天主感谢经》,正体现了“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大乘精神。所录内容:天主教我毋听淫声,毋视邪色,毋道非礼之言,毋取非义之物,毋践非礼之地,心毋妄思,意毋妄动,唯使我忆主爱主,至死恪遵规诫。阿门。
舍人陈云亭说:有位奉命去台湾的使臣,途中住在驿站的馆舍里。忽然发现有个艳丽的女子扒在牆头往院裡窥探,便加以怒斥,他出至外面搜索,却一无所获。睡到半夜,忽然哐当一声,有一瓦片飞落在他枕边。使臣大怒,大声喝问道:「何方妖怪,胆敢侮弄天子的使臣?」
只听窗外一个女子朗声答道:「你禄命大,白天我一时迴避不及,衝撞了你,惹你又是呵斥,又是搜索。我害怕这事被神明察觉,可吃罪不起,心裡一直惴惴不安。可是你刚才睡在床上,却胡思乱想,心生邪念,把我当做那驿站里老兵的女儿,打算如何耍手段,娶来做你的小老婆。可你哪裡知道,只要人心裡的念头一动,鬼神立刻就知道了。人有邪心,必会招来邪鬼的骚扰,就是神明知道了也不会加于责备。因此我就投一块瓦片给你作为相报,你这有什麽可恼火的?」使臣听了,心裡又惭愧又沮丧,等不及天亮,就命仆人收拾行装,离开这馆舍。
心本无形。因尘有相。尘灭心灭。真心湛然。
在逆境中绽放的花朵是最稀有和最美丽的。—沃尔特·迪斯尼
我是行尸走肉
知恩者,虽在生死,善根不坏;不知恩者,善根断灭。是故,诸佛称赞知恩报德者。《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当知父母恩最深,诸佛圣贤咸报德,若人至心供养佛,複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三世受报亦无穷。」意思是为人子女为报亲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犹未能报一日之恩。这是什麽因由呢?一切男女处于母胎中。口吮乳根饮啖母血。到了出娘胎及至幼稚之前。所饮母乳百八十斛。母未食而先喂养其子。所有珍妙衣服也都如此。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孝养父母之福与供佛同等,应当孝敬恒在心。」 意思是说,父母在世,人才称为富裕,父母去世后,人就称为贫人。父母在世,人像中午的太阳,父母去世后,人就像快落山的太阳。父母在世,人就像明亮的月亮。父母去世后,人就像在黑夜中。所以人应当竭力孝养父母,与供佛的福德无异。应当报答父母的大恩。
《阿含经》:「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若是有人将父着左肩上、母着右肩上,随时供给父母衣食所需、任其在肩上吃喝拉撒,即使如此经千万年,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
佛教的修持,虽以出世离欲的出家生活为可贵,但也不并强制人来出家,甚至在戒律之中有明文规定,父母不允许的,便不能出家;如果父母贫穷而无人奉养时,出了家的儿女,仍应尽心奉养,否则便得重罪。根本尼陀那卷四也说:“假令出家,于父母处,应须供给。
《中阿含鞞婆陵耆经》中说:有一位迦叶佛时的贫苦工人,叫做难提波罗,他受了佛的教化,完全实行出家的生活方式,但他为了奉养他双目失明的老年父母,所以宁可做陶器来维持生活而不去出家。
《四十二章经》:「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孝亲最神也。」
《大集经》中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睒子经》:「佛言:使我疾成无上真正道者,皆由孝德也。」
释迦牟尼佛就是第一位躬行实践的孝子,所谓: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 追溯两千多年前,佛陀成道后,建立了四方万众来归的佛教,为报母恩亲自上升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三月,演说《地藏菩萨本愿经》。欲令一切众生,悉皆图报父母之恩,特为表彰地藏菩萨,往劫因救母故,广发菩提之誓愿,以作未来众生,得出苦海之舟航。其次,世尊还在父亲净饭王逝世后亲自扶棺送到墓地。
儒家论孝,则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若就佛教来看,死后风光大葬、烧纸成山对先人并非有实际利益。释迦佛在《杂阿含一○四一经》中说只有饿鬼中的“入处饿鬼”才能享用后人的施食。若是先人死后生为畜生、地狱、人、天等有情,则无法受用后人的祭礼、供养。所以世人尽孝,应当在父母生前好好敬重供养,而不要等到他们死后做些没有意义、浪费金钱的事。
莲池大师说:“父母恩重,过于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度脱父母,超越苦海,转生乐土,才算是永固彻底的孝。
《阿含经》:「若能引导父母信佛法,令之捨弃误道而返回正道,舍贪欲喜佈施,始能报答其大恩。或宁可说报答他们更多。」
《不思议光经》:「饮食及宝,未足报父母之恩,唯导父母向于正法,便为报二亲也。」
又佛教的孝道,亦可分三种来说:1、人天乘的孝道,注重孝养父母现生的福报;2、小乘人的孝道,度亲脱离苦海;3、菩萨乘的孝,普度一切众生(包括三世父母在内)离苦得乐,同成佛道。
世间人的孝道,是狭义的、现世的、短视的、暂时的、不彻底的。
出世间人的孝道,是广义的、三世的、远瞩的、永久的、彻底的。
正所谓“人而不孝父母,不足以为人,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为孝。”
佛教的孝养、报恩观念不是狭隘的,不局限于世俗的范围,而是无比的宽广,有著更深层次的含义。 念经回向文裡就有:「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第一是「父母恩」,第二是「老师恩」,第三是「国土恩」,第四是「众生恩」。
《梵网经》:「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佛教认为,人在生死流转之中,今天固然有父母,过去未来的无量生死之中,也有无量无数的父母。孝养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济过去未来的父母,在菩萨眼中,一切众生皆是我父母。所以我们佛教徒为广度众生等于孝敬父母,佛教是以现生的父母为主,而推及过去未来的三世父母,所以佛教对于广度众生,是报父母之恩的扩大,报众生恩,是由对父母的“小孝”推及对众生的“大孝”。
《孟兰盆经》中说:“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孟兰盆会,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既然一切众生辗转轮回,都曾做过我的父母,我们就要学习地藏菩萨要“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样,佛教的孝道思想报恩主义,犹如《地藏经》中所言,地藏菩萨由孝自己的父母,而孝一切众生的父母,由孝一切众生的父母,而孝一切众生,不单人类的众生,而且遍及三途六道一切的众生。
另,关于生日:
世俗的习惯,人逢自己的生日,便大大地欢乐吃喝一番,称为庆生,或称为祝寿。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想法。以佛教的观念来说,自己的生日,正是母亲的难日,应该把怀念母难的情绪提高,应该于母难的日子特别怀念父母的生育教养之恩,应该加上十倍百倍地恩孝父母,而不是尽情欢乐地为自己庆生。如果父母已经过世,那就尽其所能,布施放生,供养三宝,以此功德,回向父母之灵,自身也能得到植福延寿的实效。否则大张筵席而造成鸡鸭猪羊等的杀劫,那不是祝寿而是折福!
如果您能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有多强大,您就永远不会允许自己产生消极的想法。—和平朝圣者
“当我们记起我们都疯了的时候,谜团就会消失,生活得以解释。”-马克·吐温。
生活只有两种方式:一种好像没有什么是奇迹。另一种好像一切都是奇迹。—艾尔伯特·爱因斯坦
印度总理莫迪及其政府在5年内建造了超过1亿个厕所,据估计,由此降低疾病传播而挽救了约30万条生命。
最重要的是,没有私心地彼此深深相爱,因为爱可以掩盖众多的罪恶。无私的爱是真正属于灵魂的爱。仇恨激起纷争,但爱掩盖所有罪恶。拥有无私的爱的一个条件就是宽恕。—彼得前书
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知心是幻。迷情见有余。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始终无变异。性相本来如。—傅大士(497-569年),原名翕,字玄风,自号善慧大士,婺州义乌县人,南北朝梁武帝时人,著名的佛教居士,与达摩、宝志禅师合称梁代三大士。
后末世,佛法欲灭的时候,不亲近懈怠的人(不能精进修习佛法的人),捨离愦闹的众人,独处闲静而常勤修佛法,以善方便调伏身心,就可以得到解脱。—《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法与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云何为二法?供养父母,是谓二人获大功德,成大果报。若复供养一生补处菩萨,获大功德,得大果报。是谓,比丘,施此二人获大功德,受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是故,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一
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染净法以心为本。因心而生。
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抚摸的力量、
微笑的力量、一句和蔼话语的力量、一刻倾听的力量、一句诚实赞美的力量、甚至最微小的关怀行为的力量。而所有这些,都具有使生活发生根本改变的潜力。— 里奥·布斯卡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