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舍卫城中一个叫婆提的长者去世了,他没有子嗣,所有财产充公。

当时的国王波斯匿王急匆匆赶来见佛,说“您知道吗,婆提去世后,仅仅是他家的黄金就有八万斤,其他财宝数不清。可他平日吃的都是很差的食物,穿破衣服,骑瘦马。这是为什么呢?”

佛说:“吝啬的人不施舍,不给父母、妻子、奴仆,也不给出家人、尊长,就会这样。”

波斯匿王问:“他命终去了哪里呢?”

佛说:“他在啼哭大地狱。因为他的善根已断。”

波斯匿王问:“他的善根都没有了吗?一点余福也没有剩吗?”

佛说:“没有剩。只收割不播种,一点没剩。所以在地狱中。”

波斯匿王听了很震惊,问佛:“是什么因缘,他有财富却自己不能享用?”

佛说:“过去久远劫,还是迦叶佛在的时候,这个婆提在那一世是个种田的人,一个辟支佛来到他门口,他想,‘我应该施舍给尊者食物。‘施舍后,辟支佛一离开,这个种田人发誓愿,由这个善缘,希望自己永不堕落于恶道,常多财宝。可刚发完誓愿,就后悔了,心想’刚才的食物不如给自己家里的奴仆,不应给这个和尚!‘由于布施给辟支佛,他今世得大财富,但由于施后反悔,虽然得财富却不能享用。又因为他没能把财富布施给别人,只吃旧的福业,没有造新的福业,命终生地狱中。”

波斯匿王听了非常感慨,说:“今后我一定多布施,布施给学佛的僧人,其他不学佛的人来乞讨,我就不给了。”

佛说:“不要这么想,一切众生,皆由食得存,没有食物就不能生存。应当广行布施,不要断了布施的念头,这样才能值遇圣贤,最终度脱生死的根本。”

波斯匿王听后,决心广行布施,礼佛而去。

—《增一阿含经.卷第十三》



不要等到有人为您送花。
种植自己的花园并装饰自己的灵魂。马里奥·金塔纳(Mario Quintana)


一旦您将消极的想法替换为积极的想法,您将开始获得积极的结果。—威利·尼尔森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已灭。未来未起。现在虚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

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圆觉经


本生心地观经云。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源。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嗔痴。于三世法。唯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不可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


若起过去心者。过去已灭。心不可得。若起未来心者。未来未来。心不可得。若起见在心者。见在不住。心不可得。三界俱不可得故。即无起作。...心无所住。不在内外中间。心无色相。非青黄赤白。心无造作。无作者故。心非幻化。本真实故。心无边际。非限量故。心无取舍。非善恶故。心无转动。非生灭故。心等空虚。无障碍故。心非染净。离一切数故。善男子作是观者。即于一切法中。求心不可得。何以故。心之自性。即诸法性。诸法性空。即真实性。


平常心即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憎爱。无圣凡。是故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


欲识平常道。天真任自然。行船宜举棹。走马即加鞭。若遇饥来饭。还应困即眠。尽从缘所得。所得亦非缘。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尊者阿难问佛:“世间是否有一种香,逆风、顺风、逆顺风都香呢?”

佛说,有三种香,无论逆风、顺风、逆顺风都香,而且世间其他的香都没法与之相比。这三种香就是:戒香、闻香、施香。

戒香:“此戒以成就,无欲无所染。等智而解脱,逝处魔不知。”

持戒、闻法、布施——断恶修善,增长智慧,舍除悭贪广行布施,所显发的功德之香,能通达三世、遍及十方。

因此,戒香、闻香、施香,无论顺风、逆风,都是三界内最殊胜的香。


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

人的一生全靠勤奋。



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他获得了多少财富,
但是以他的正直和积极影响周围人的能力。鲍勃·马利



我们如何控制自己的精神状态:
假设您在办公桌旁,并且意识到自己处于一个你自己不喜欢的心理状态。 从椅子上站起来。 bu走开大约四英尺,然后看看你刚才在那把椅子上的样子。 注意您的姿势,呼吸,面部表情。 然后想象一下,如果您在自己想要的心理状态下,在那把椅子上您会看起来会是什么样。 当您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样子时,再次坐在椅子上,然后按照您刚才想象的姿势坐下。 这项运动几乎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使用,因为它涉及几个重要原则-改变您的身体姿势,从更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并想象一个更加有能力快速克服困难的状态。


繁體中文是世界上最美的傳統文字,沒有之一。


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说:“音乐是音符之间的空隙。” 它提醒我们,美丽需要一定程度的空白才能被欣赏。 音符之间的空间可以使它们产生共鸣,回响并达到其完整的表达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是一样的,需要给对方留有空间去感受。



达摩难陀出生于斯里兰卡马塔拉Kirinde村,达摩难陀年幼时即对佛教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视他的一位僧人舅父爲精神导师。他的佛教徒母亲也鼓励他出家,她曾对他说:“如果你结婚,只能照顾到家人而已;若出家成为法师,就能照顾到无数的众生。”达摩难陀于是在12岁时依止k.Dhammaratana Maha尊者出家爲沙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