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中订阿弥陀佛诞辰为农历之十一月十七日。

在梵语中,无量光(अमिताभ,Amitābha)与无量寿(अमितायूस्,Amitāyus)都来自同一个字根 अमिता(Amita,音译阿弥陀)。玄奘译本中,“阿弥陀佛”这个名称,译为“无量光佛”,意为无量光明。

阿弥陀佛在成佛前的一个世间,是世饶国的国王——世饶王。在他当国王时非常喜欢听佛讲经说法,他的悟性也很强,佛讲的这些道理他很快就理解了。此后他决定潜心悟道,并放弃了王位,出家为僧,法号法藏比丘。

他认为人在世间,苦海无边,于是他决定要帮助芸芸众生脱离苦海。他感到众生的苦是来自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的世界。来自内心世界的苦是因为众生的贪欲恶欲所致,来自外部世界的苦是由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秽土”。再说还有轮回之苦。

他想,如果要有一个没有任何痛苦的世界该多好呀,在那个世界里人们的心里没有任何贪欲、恶念,众生的心灵就像泉水一样纯洁。这样每个人的内心就会没有痛苦。痛苦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内心的痛苦就不存在了。

痛苦还有一个来源就是外部的客观世界(既我们的生存环境)。他想,如果在外部环境上没有四季、寒暑、阴晴的变化,永远是那么的凉爽舒适,心地清净平等,也没有轮回的世界,众生永远生活在这样一个极乐世界里该多好呀。

从此他发下四十八个大愿,一定要成就这样一个世界。要知道他这愿力的力量是宇宙中任何一种力量都无法比拟的,这愿力的力量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经过数劫的努力,他的无边愿力终于帮助他成就了这一宇宙中最理想的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从此成为了十方一切诸佛都共同赞誉的阿弥陀佛。

众生通过念佛一心来到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恶道,与诸大菩萨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聚会一处,能够听受佛法,而且寿命无有穷尽,还可以知道各处其他众生的心念和命运,得到与佛无二的智慧。

释迦牟尼佛曾多次宣讲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推荐人们到只有欢乐、没有痛苦的极乐世界去生活,其要求就是信、愿、行(念佛)具足,这是不分利根、钝根,人人都可以修学、都可以成就的法门。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阿弥陀经》)”

当他们没有受持任何戒,但在省思自己的出生、年纪、经验等等之下,说道『对我们来说,做这坏事是不当的。』因而即使在有机会(造恶)时也不违犯;这即是虽然有机会造恶(而自然离),就跟锡兰居士札迦纳(Cakkana)一样。据说当札迦纳还年轻时,他的母亲患了某病,而医生说必须以鲜野兔肉作药。札迦纳的哥哥即向他说道:『兄弟,去田里找找。』他就遵命前去。其时有只野兔到田里吃菜,见到他来即惊跑,而不小心被蔓藤缠住,吓得叽哩叽哩直叫。札迦纳寻声前往,捉到了那只野兔,心想:『我将以此为母亲作药。』然而,他又想道:『为了我母亲的生命而杀害另一者的生命是不当的』所以就把那野兔放走,说道:『走吧,跟森林里的其他野兔一同享受草与水去。』当他的哥哥问他:『兄弟,你有捉到野兔吗?』他就告诉哥哥一切经过。他的哥哥因此就责骂他。


他就去到母亲面前,宣说真实语道:『自从出生以来,我不曾刻意杀害任何生命。(以这真实语,愿我母亲健康快乐。)』而他的母亲因此即刻病愈。(译按:真实 sacca 是十波罗蜜之一。若人生生世世勤修此波罗蜜,而不曾打过妄语,只要说句真实语后再发愿,依此波罗蜜之力即有可能得偿所愿。)

(二)受持戒之后,不论是在时限之内或之外,不计死亡之苦亦不犯戒即是『持戒离』,这就跟一位住在北富山(Uttaravaḍḍhamāna)的 居 士 一 样 。 据 说 , 从 住 在 安 巴 利 亚 寺 的 槟 加 拉 护 佛 长 老(Piṅgalabuddharakkhita Thera)之处受戒后,他回去耕田。其时他有只牛走失了。当他上北富山找那只牛时,他不幸地被一只大蟒蛇捆住。他心想:『我将以这利斧斩断它的头。』继而他想:『在从师父之处受戒后把它们给破了是不当的。』过后他再三想道:『我将舍掉自己的生命,但绝不能舍弃此戒。』想后他就从肩上把该利斧连柄丢到森林里。其时那大蟒蛇即刻把他放开远去。



心一境性


有三不善根:贪、恚、癡。有这三种不善根的人,一定会堕落在三种恶趣之一:地狱、饿鬼、畜生。有三种善根:不贪、不恚、不癡。有这三种善根的人,一定会生于两种善处之一:人道、天道。—转译自《增一阿含经》


云何为欲:於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云何胜解:於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

云何为念:於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

云何为定:於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云何为慧:於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

---摘自 唐代 三藏法师 玄奘 所译 《成唯识论》



助人为非,苦不堪言:清代康熙年间,有个姓周的人为人老实,开了一间布店。一天,在店里忽然看见四位阴间差役蜂拥而来,将周某上了枷锁拉走。家里人怀疑他中了恶,请医生调理治疗,没有苏醒。

周某的魂魄与差役同来到城隍庙前,有位官吏拿着公文吩咐差役道:“可将这人押到南京都城隍府审讯。”四个差役同周某即刻起程。经过高邮、宝应、扬州,到仪征渡江,刹那间到了省里,去都府交结,等到下了批文,被押解到杭州都城隍府。

周某和四差役经过镇江、常州、苏州、嘉兴等地,转瞬间到了杭州,脚如腾云,不太感到困苦。来到都城隍府,看见侍卫森严,周某不知因为什么事被捉拿,彷徨害怕。

忽然,一位少年女子指着他骂道:“还我命来!”周某回答说素昧平生,莫非认错了,正在纷争辩解,听到里边打着云板,在吹鼓声中,门打开了,都城隍升堂。众差役将周某与女子带进来,跪在台阶下,都府看了原状,命令取出前案,吏役奉进了一束破烂卷宗。

都府看了很久,斥责女子说:“这妇人心狠刁蛮,原是已经了结的案子,为什么又来控告?”

原来此案是明代嘉靖二十年的事情,杭州有个地痞刘为麟喜爱邻家姓赵的女子,想谋划娶作小妾,先用银子作诱饵,引诱赵某用此女作为人质。

周某前世名叫李廷秀,代写书券,善于洗去和挖补字迹。他得到刘为麟四两银子,将券内“质”字挖去,改写为“卖”字,“银到取赎”字样改为“情愿为妾”字样,赵某的女儿被奸污占有两年,每天受到打骂,自杀死了。一灵不灭,到东岳大帝那儿控告,批发杭州都城隍追查办理,审查出真实情况。刘为麟被处罚一世变猪,二世变犬,三世变牛,因为做牛时不驯服,抵触死了人命,罚进蛆虫道,魂魄消灭,不可追究了。

李廷秀不该得四两银子,帮助人做坏事。被处罚变为猪,再世三世做商人,循规谨慎,没有过错。四世时托生成周某,离明代嘉靖已经一百七十多年了,因为当初了结案子没有安排赵氏去处,以致沉埋到今天。新任都府上任,赵氏又进行控告,准予审理。

都府看明白了事情经过,吩咐执掌案卷的官吏说:“立即让赵氏转世轮回,以断绝纠缠。”官吏跪着说:“年岁终了,人口报册,如果被东岳府检查出来,不但前边的官吏都受到严历谴责,而且历任各都府都受到失察处分。只有佛力广大,能使死去的魂魄从莲花上化生,不从地府转世轮回,那么彼此都没有妨碍了。”

都府点头称赞。对周某说:“你帮助别人做坏事,虽然已经受到报应。但这位女子很久没有归宿,也是你没了结的事情。应当迅速回去,请僧人超度。”

周某叩头表示服从。都府随即派人送回,周某带着赵氏一同行走,赵氏不再咒骂了。周某魂魄到家后苏醒,即从当天广泛延请僧人,诚心念诵佛经达七天七夜,向西烧纸,看见赵氏从火光中作出感谢的样子,冉冉离去了。

助人为非,苦不堪言。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曾经讲过:

贪欲重的人,命终堕地狱中;经常发怒的人,命终转生为畜生,或为鸡或为狗或为蛇等;好杀生的人,命终转生为饿鬼,形体燃烧,苦痛难陈。

出离贪欲的人,命终转世为人;不迫害别人的人,命终转生天上;能生不杀心的人,命终时若能断五蕴的束缚,可以达到般涅槃而断生死轮回。

以上摘自《增一阿含经.卷第十三》每天的一个念头就决定了命终的去向。心念为因,去向为果,种瓜得瓜,种瓜不会得豆。所以,起心动念、一言一行都有后果,切切!




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捨及不害。—-《成唯识论》玄奘法师译




有一天,盲尊者迦丘帕喇到祇树给孤独园向佛陀问讯。当天晚上经行时,他意外踩死一些昆虫。第二天早上,精舍的其他比丘前去找他时,发现这些昆虫的尸体,他们认为尊者犯了戒,就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首先问他们是否亲眼看见尊者踩死这些昆虫,他们回答说没有。

佛陀就劝告他们:「正如你们没有亲眼看见他杀生,他也看不见这些昆虫;再说,身为阿罗汉,他没有杀生的念头,所以并没有犯戒。」他们接着问佛陀,尊者的眼睛为什么会瞎掉?佛陀就以下面的故事来说明业力的影响:

迦丘帕喇的某一前世是医生,却故意使某个女人的眼睛瞎掉。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该女人答应迦丘帕喇,如果能够彻底治好她的眼病,她和儿子愿意做他的仆人。但后来她却害怕真的变为仆人,就向医生撒谎,说她的眼睛愈来愈坏,而事实上,却已经完全痊愈了。医生很清楚她在骗他,所以为了报复,就给她另一付药方,终于使她的眼睛完全瞎掉。

由于这罪行,这医生在往后很多世都是瞎子。佛陀接着说,恶业会跟随造业的人,就像车轮尾随牛的足迹一样。

心是所有法的先导,心是所有造作的主导,若人造作身口意恶业,必定受苦报,一如牛车紧随牛的足迹。(《法句经》偈1)

备注:

1.      「法 」(dhamma)有多重意义,此处指的是业(kamma) 或代表行 (cetana) 的业,或任何伴随道德或不道德的意识而来的心理状态。本品的法指的是不善法(邪恶的心理状态),若没有心的作用,不会生起任何心理状态,所以说心是所有善恶心理状态的先导。

2.      行:最重要的心理状态。佛:「行即是业。」

3.      心是所有作为的先导,是实行和衡量所有行为的主要因素。


玛塔侃达理是个年轻的婆罗门,他的父亲非常吝啬,从来不布施。即使玛塔侃达理是独子,但身上所带的首饰也是父亲为了省钱,而亲自打造的。所以当他患了黄疸病时,他父亲也不请医生来治病,终于使他病入膏肓。他父亲知道他快要逝世时,叫人把他抬到走廊去,以免来家里的人看到他父亲的财富。

当天早上,佛陀出禅定后,透过神通看见玛塔侃达理躺在走廊上。所以当佛陀与弟子到沙瓦提城去化缘时,就走到玛塔侃达理家门口,向玛塔侃达理放光,吸引他注意。

这时候的玛塔侃达理非常脆弱,所以看见佛陀时,只能向佛陀表白信仰佛教的心意,但也因此获得一些幸福感,而这就足够了。当他内心充满对佛的信心而逝世时,便往生至第三十三天(忉利天)。

当他在切利天看见父亲在墓地为他哭泣时,他又化身恢复原来的形像,出现在墓地,向父亲说他已往生三十三天,并劝请父亲亲近佛陀、布施并且听佛说法。他的父亲便遵照他的话去做。

佛陀说法后,有人就问,人可不可以只在心灵上信仰佛法,而没有任何慈善行为,也不持戒,就可以往生三十三天吗?

佛陀就请玛塔侃达理现身,玛塔侃达理于是从切利天下来,亲自向他们说他已往生三十三天了。听完他的话后,大家才确实相信玛侃达理只因为内心皈依佛陀,就获得往生三十三天的荣耀。

听完佛陀说法,他父亲从此明白佛法,并把大部份的财富布施出来。

备注: 此篇是佛陀在不同场合说法,用来说明善恶业不可避免的业报。

人会受到过去和现在所作之业的影响,而在现在或未来适当的时机受此业报。人必须为自己的幸福和悲惨,负大部份责任;人为自己造作天堂或地狱;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佛法教导世人要自我负责,也主张因果报应。人造作业,会受业报。但仍有解脱的可能。

心是所有法的先导,

心是所有造作的主脑,

一切都是心所造作的,

人若造作身、口、意善业,

一定有乐,如影不离形。(《法句经》偈2)


从前有位信徒的太太不能生育。她害怕因此受到丈夫和婆婆的歧视,就亲自为丈夫安排,选择再纳了一妾。但前后两次,当她知道妾怀孕时,却在饭中掺药而使妾两次都流产。第三次有喜时,这妾就刻意隐瞒她,但她后来还是知道了,并且如法泡制,妾因此再次流产,并且因而丧生。

弥留之际,妾发誓要报复她和她未来的儿女。两人之间累世的仇恨从此展开。后来,这对妻妾曾经投胎转世成母鸡与猫、牝鹿与母豹。今生,一个投胎转世成沙瓦提城一位贵族的女儿,另一位则变成食人妖怪。

有一天,食人妖怪拼命追赶贵族女儿和他的婴孩,当贵族女儿知道佛陀正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说法时,他就逃到佛陀的身边,并且把婴孩放在佛陀的脚下,接受佛陀的保护。食人妖怪却被挡在外面,无法进入。

后来食人妖怪也被传唤进去,佛陀向她们两人劝诫,说她们两人的前世是彼此仇恨的妻妾,因为互相怀恨,以致于往后的几世里,不断地迫害对方的子女。

佛陀告诫她们,恨只会增加更多的恨,唯有友谊,相互体谅及善意才可能化解仇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她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就在佛陀的劝诫下,尽释前嫌。

佛陀接着要贵族的女儿把小男婴交给食人妖怪,但她担心男婴的安全,而迟疑了一会儿,但出于对佛陀的虔诚和信心,她听话地把男婴交给食人妖怪。

食人妖接过男婴后热切的爱抚和亲吻婴孩,就向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一会儿,又把男婴还给贵族的女儿。

从此以后,双方尽释前嫌,同时善待对方。

世间的怨恨无法止息怨恨,

唯有慈悲可以止息怨恨,

这是永恒不易的古法(《法句经》偈5)


诸所有色,过去、当来、今现在者,若大、若小,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此色亦非我所,我亦非彼所,此是智者之所学也。诸所有痛,过去、当来、今现在,若远、若近,此痛亦非我所,我亦非彼所,如是智者之所觉知。比丘当作是观:若声闻之人,厌患于眼,厌患于色,厌患眼识;若缘眼生苦乐,亦复厌患。亦厌患于耳,厌于声,厌于耳识;若依耳识生苦乐者,亦复厌患。鼻、舌、身、意、法亦复厌患,若依意生苦乐者亦复厌患;已厌患,便解脱;已解脱,便得解脱之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增壹阿含经》卷一四<高幢品第二十四之ㄧ>


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件使高赏比的比丘们诤论不休。有些比丘跟随精通律(vinaya )的法师,其他的比丘则跟随精通法(dhamma)的法师,双方诤论不休。

他们甚至不听佛陀的劝解,但佛陀知道,他们终究会明白这样是错误的,所以就离开他们,单独到森林的僻远静处结夏安居 (注1)。(安居时曾经有一只大象和猴子照顾佛陀) (注2)。

高赏比的信徒明白佛陀离去的原委后,拒绝再供养这些比丘们,比丘们才明白他们的愚昧,而相互和解、修好。但信徒们要他们承认,是他们的错误,才造成佛陀离开高赏比,否则不愿再像从前那样尊敬他们。信徒们要他们恳请佛陀宽恕,但佛陀已经离开了,当时又是安居的中期,所以那一次的安居,比丘们过的很辛苦、惨淡。

安居结束后,阿难达和众多比丘就去找佛陀,并且向佛陀表达他们的悔意,同时保证他们已经明白所犯的错误,恳求佛陀回去。佛陀也就回沙瓦提城的揭达林给孤独园去。

精舍的比丘看见佛陀时,就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认错。佛陀告诫他们说:生命是无常的,大家必须停止争吵,言行举止也不能像永远不会死亡般。

备注:

1. 结夏安居 (vassa),即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雨安居。

2. 曾有记载说明该猴子如何照顾佛陀的有趣经过:当该猴子看见大象照顾佛陀时,它也决定要效法大象,为佛陀做些服务。

有一天,猴子在树丛中荡来荡去时,发现有一蜂巢,它就把蜂巢所在的树干折断,取下蜂巢,并将它放在树叶上,献给佛陀。

佛陀接下好意后,猴子就躲起来,观察佛陀是否吃蜂蜜,却发现佛陀并不吃蜂蜜,猴子就过来拿起蜂巢,前后翻转,想要找出为什么佛陀不吃蜂蜜的原因。

结果发现蜂巢中有些昆虫的蛋,它就把这些蛋拿开,然后,再献给佛陀。佛陀终于吃蜂蜜了。

明白「诤论使人毁灭」的人, 停止诤论。

昧于这种道理的人, 诤论不休。


释迦牟尼佛初成佛道时,在波罗奈仙人鹿园,为五比丘所讲述的“四谛”:

有此四谛。云何为四?苦谛、苦习谛、苦尽谛、苦出要谛。

彼云何名为苦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愁忧苦痛,不可称记。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欲不得,亦复是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苦谛。

云何苦习谛?所谓受爱之分,习之不倦,意常贪著,是谓苦习谛。

彼云何苦尽谛?能使彼爱灭尽无余,亦不更生,是谓苦尽谛。

彼云何名为苦出要谛?所谓贤圣八品道,所谓等见、等治、等语、等业、等命、等方便、等念、等定。

是谓名为四谛之法。

我每天提醒自己不要犯戒,但在很多时候一念之差又犯戒,之后又悔恨。反反复复,总觉得自己怎么就这么烂呢!我就是希望以后不会再犯戒。总是有这个期望。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