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初成佛道后做的事情:
在鹿苑向五比丘讲述四谛。
到优留毗村,以慈三昧降伏毒龙。佛当时对龙说:过去无数劫的佛出世,你都未曾遭遇,都因为你有嗔恚的原因,现在你脱离嗔恚的心,命终就会生天上。这条龙后来皈依佛法,被佛用钵盂放归大海,命终后生四天王天。
之后,佛通过显现神迹(瞬间往返四天下、用意念控制斧子、火焰、他心通、放光明身、受天帝、四天王、树神供养、水上行)度迦叶及其弟子学佛。进而度迦叶的另外两个兄弟学佛。
之后,世尊说,如来在世间,应行五件事:一,转法轮。二,与父亲说法。三,与母亲说法。四,导凡夫立菩萨行。五,受菩萨别。
于是佛来到迦毗罗卫,为自己的父亲真净王说法。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佛作为三界至尊,当父亲来探望自己的时候,佛带领比丘们前去迎接父亲,并且说:“父母恩重。育养情甚。”
真净王见到已经成佛的悉达多王子(释迦牟尼佛),命令国中有兄弟两个人的家庭,让兄弟中的一人出家学佛。于是,有侍者阿难尊者、阿那律尊者后来随佛学道并成道的机缘。
摩诃迦罗和小迦罗兄弟俩都是生意人,有一次在外旅行做生意时,他们听到佛陀的说法,听完之后,摩诃迦罗就虔诚地出家为比库,小迦罗虽然也出家,但却没有坚定的信念。
出家后,摩诃迦罗很努力地在墓地禅修,并观照身体的变化和无常。最后深入止观,证得阿拉汉果。相反地,小迦罗对心灵的训练与提升没有兴趣,时时惦着感官的乐趣。
后来有一次,佛陀和众多弟子,包括他们两人,停留在尸舍婆的森林里。这时候,小迦罗未出家的妻妾们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到小迦罗以前的家,小迦罗因此先回家去安排佛陀和比库的座次等事,他的妻妾们便趁机说服他还俗。
第二天,摩诃迦罗的妻妾们也邀请佛陀和比库到摩诃迦罗以前的家,她们希望也能像小迦罗的妻妾们,劝劝摩诃迦罗还俗。供养完后,她们就向佛陀请求让摩诃迦罗留下来表示随喜,佛陀答应了,就和其他比库先行离开,而留下摩迦罗一人。
到达村子门口时,比库们就向佛陀说,他们担心摩诃迦罗会像他的弟弟一样,被妻子劝解而还俗。佛陀回答说,他们两兄弟是不同的,小迦罗沉溺于感观乐趣,内心脆弱。相反地,摩诃迦罗脱离感观的束缚,精进,坚定,对、佛、法僧迦的信仰十分强烈。
佛陀说内心脆弱的人屈服于诱惑,而坚强的人则不为所动。
人若追求色身欲乐,不知摄护诸根,饮食不知节制,懈怠不知精进,必定为波旬 (注1)所毁灭,如同风吹弱树。
人若观身不净,摄护诸根,饮食节制,正信(注2)精进,则魔不能加以摧毁,一如风吹山石。
备注:
1. 波旬:佛法中的波旬有五种意义: (1)五蕴 (2)造作 (3)死 (4)烦恼 (5)魔波旬。在本篇中指的是「烦恼」。
2. 信:基于智慧而对佛、法、僧的信仰。佛法中没有盲从迷信。人不可能基于不合理的信仰而接受任何事情。
慈心三昧 与弥勒发心:
慈心三昧又称慈三昧、白光明慈三昧、大慈三昧,或称慈心观。是大乘菩萨修慈悲行的根本。即去除妄念杂虑、远离嗔恚怨憎之念,专致于慈悲心,观一切众生普遍受乐的三昧。这是行者怜念众生、关怀众生的心理境界。
以下讲述的是,弥勒菩萨久远劫前,作为昙摩留支国王时,见到围绕佛入禅定的众多比丘中,有一位比丘的光明超乎寻常,于是请问于佛,是何原因。佛告诉他,这名比丘修习的是慈心三昧。于是,昙摩留支国王从此世发愿,生慈心,灭嗔恚心。也就是由此因缘,昙摩留支国王成为了后来的弥勒菩萨。而最终,弥勒菩萨将由兜率天降生我们的世界,成为继释迦牟尼佛后的下一尊佛。
‘是时如来,大众围绕,各悉默然端坐入定。有一比丘入慈三昧,放金光明,如大火聚。昙摩留支遥见世尊光明显赫,明曜逾日,大众围绕,如星中月,为佛作礼,问讯如法,见此比丘光明特显,即白世尊︰此一比丘入何等定,光曜乃尔?佛告大王︰此比丘者,入慈等定。王闻是语,倍增钦仰,言此慈定巍巍乃尔,我会当习此慈三昧。作是愿已,志慕慈定,意甚柔濡,更无害心。(中略)尔时大王昙摩留支者,今弥勒是,始于彼世发此慈心,自此以来常字弥勒。’
如果世间无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无有众生好喜布施、闭塞六情、防制五欲,则三十三天众神忧郁。因为没有众生会轮回生天上,于是诸天减损。
反之,如果世间有众生孝顺父母、皈依三宝,慈心谏诤,诚信不欺,好喜布施、闭塞六情、防制五欲,则三十三天众神皆怀欢喜,因为会有众生轮回生天上,诸天增益。
而持心之法莫如以下:
一。尽形寿不杀生。无有害心。有慈心于一切众生。
二。无有邪念。尽形寿不盗。好喜布施。
三。尽形寿不淫佚。无有邪念。恒修梵行。身体香洁。
四。尽形寿不妄语。恒知至诚。不欺他人。
五。不饮酒。心意不乱。持佛禁戒。无所触犯。
六。恒以时食。少食知足。不著于味。
七。不在高广之床上坐。所谓高广之床:金、银、象牙之床。或角床.佛座.辟支佛座.阿罗汉座.诸尊师座。
八。尽形寿不著香花.脂粉之饰。
若能做到以上八件事,不堕三恶趣(地狱、饿鬼、畜生)。恒得善知识。恒生佛前。恒得好父母家投生。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般涅槃。
谁有得到黄色布料供养的资格:
人若不能远离贪欲,无法克己,不诚实, 没有资格穿着袈裟 (注1)。
人若远离贪欲,善持戒律,克己,诚实, 有资格穿着袈裟。
有一次,佛陀的两大弟子─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离开沙瓦提城到王舍城去。抵达之后,王舍城的人邀请他们和其他的比库,一齐接受早餐的供养。
这时候,有人捐出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布料给这次供养大会的主办人,并告诉他们,如果经费短绌,就把它卖掉。如果不缺,就把它供养给他们认为最值得拥有它的比库。由于不缺经费,所以他们决定把这块布料供养给比库。
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只是偶尔到王舍城,所以他们觉得把它供养给该城居民的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尊者较为恰当。他们因此错误的地把它供养给迭瓦达答(提婆达多)。
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把布料做成出家袈裟,并且穿在身上。
后来,有位比库从王舍城到沙瓦提城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向佛陀提及这件事。佛陀说,这不是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第一次接受不应该得的布料,佛陀接着说以下的故事:
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的某一前世是猎象人。那时候,在某处森林里,住了很多的大象。
有一天,他观察到这些大象在看到独觉佛 (注2)时会下跪,他就偷偷拿了一件黄色袈裟的上半部,遮住自己的头和手,并且手执长矛,在大象经常出入的路上等它们。这些大象果真出现了,并且误以为他就是独觉佛,而下跪行礼,因此被它轻易地一一加以猎杀。
这时候,出生为象群领袖的菩萨发现象群的数目愈来愈少,就决定到象队后面去调查。它小心奕奕地避过猎人的长矛,并用象鼻缠住猎人。但当大象正准备将他摔死在地时,却惊觉到他身上穿的黄色袈裟,一阵犹豫之后,终于饶他一命。
猎人利用黄色袈裟的遮掩去猎杀大象是错误的,也是败德的行为,他不应该利用袈裟来骗人。
佛陀以这个故事说明,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甚至在某一前世时就曾经误用黄色的袈裟。
备注:
(注1) 袈裟是弃绝世间的外在象征,比库的袈裟加以染色是为了使其不具任何价值。本法句的袈裟是一双关语,如果内心不清净,则光靠外表的象征也没有任何意义。佛陀在另一个场合中,曾说内心清净的人,不管外表如何,才是真的比库。
(注2) 独觉佛与佛一样都是自行证悟四圣谛,并且断除所有烦恼的人,但独觉佛并不教导众生。独觉佛在佛不出现世间时出现。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做如是说。
难达为了女人修行:
贪欲占据不知修心的人,一如雨水滴进屋顶损坏的房子。
贪欲无法占据善于修心的人,一如雨水无法滴进屋顶完好的房子。
有一次佛陀停留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这时候,他的父亲净饭王不断派人来请他回国,佛陀就与一大群阿拉汉弟子一齐返国。
抵达咖毕喇瓦土城时,佛陀向亲戚们说毘输安呾囉王子本生谭,第二天他进入城内,并念诵以「人应觉醒,不应精神恍惚」开首的偈语。净饭王听完这偈语后,就证得预流果,后来,抵达王宫时,佛陀又念诵以「人应奉行法」开首的偈语,这次,净饭王证得须陀含果。而在供养之后,他又叙说月紧那罗本生谭,用来说明他未出家时妻子的德行。
第三天,全国人都在庆祝王子难达─佛陀姨母弟的婚礼,佛陀到难达的房间化缘,并把钵递给难达后,就离开了。
难达只好追随佛陀,希望把钵归还给佛陀,因为不归还钵是失礼的,这时候,身为新娘的嘉娜帕达卡娅妮公主看见难达追随佛陀出去,也赶忙跑出来,并且大声呼叫难达快点回来。
但难达一路追随佛陀到精舍,并立即出家为比库。后来,佛陀等人移往沙瓦提城的揭达林给孤独园,这时候,难达却心生不满,精神恍惚,认为僧团生活了无生趣。同时,他念念不忘未婚妻在婚礼当日呼唤他回去的情景,他渴望还俗。
佛陀明白难达的心念之后,透过神通,让难达看见三十三天美丽的女天神们,这些女天神远比难达未婚妻漂亮,佛陀告诉难达,如果他能精进修持佛法的话,其中一位女天神将是他的妻子;其他的比库讥笑,难达像个佣工,为了一个女人而修行,难达因此苦恼,感到羞辱。所以独自到僻静的地方努力修行,最后证得阿拉汉果,这时候,他的心中没有任何的执着,自然地也没有丝毫的欲念。佛陀从一开始就预知这一切了。
其他不知情的比库再次问难达感觉如何?难达回答他们说,他不再迷恋世俗的生活了。这些比库不相信他的话,就向佛陀谈及此事。
佛陀说,以前难达就像屋顶损坏的房子,但现在,他已经证悟,像屋顶坚固的房子,打从看见三十三天美丽女天神那天起,难达就努力修行,希望能解脱轮回。最后,佛陀确认难达已经彻底觉悟了四圣谛,而证得阿拉汉。佛陀说完后,众多比库受益良多,并了悟佛法。
六性为根本烦恼摄:贪、瞋、癡、慢、疑、恶见。
云何为贪。於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
云何为瞋。於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瞋,不安.恶行所依为业。
云何为癡。於诸理事,迷闇为性。能障无癡,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云何为慢。恃己於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云何为疑。於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
云何恶见。於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
—玄奘法师所译《成唯识论》
昙弥是沙瓦提城的佛陀信徒。他很有德行,并且非常喜欢布施。不论平常的日子或特殊的节日里,他都大方地布施食物与其它必需品给修行人。事实上,他是沙瓦提城里众多佛教徒的领袖。他有很多儿女,也像他一般,具有德行,并且喜好布施。
昙弥老了快要往生的时候,请求僧团在床边为他唱诵神圣的经文。正当比库们正在唱诵大念处经时,他看见六匹来自六天,布置庄严的马车前来邀请他,他告诉他们稍等一会,以免打断经文的唱诵。但比库门却以为他要求停止唱诵,就停下来,并且离去。
过了一会儿,昙弥告诉他的儿女,有六匹马车正在等他。他决定选择都西答天的马车,并且满怀幸福和信心地往生。有德行的人今生和来世都满心喜悦 。
从前,离竹林精舍不远的村子里,住着一位十分残酷且铁石心肠的杀猪屠夫,他的名字叫做纯陀。他屠杀猪仔时,都先加以凌虐。他从事杀猪业已经很多年,但从来没有做过任何的功德。
临死前几天,他异常地痛苦,所以不断地挣扎,同时连连发出猪叫般的咕依尖叫声,并且像猪一样,满地打滚。经过一星期的精神和肉体折磨后,他终于丧生,并且堕入地狱道。一些听见纯陀发出咕依尖叫声的比库,以为纯陀正忙于宰杀更多的猪仔,他们认为纯陀是一个非常残忍、邪恶的人,没有一丝一毫的慈悲心念。
佛陀说:「比库们!他不是在宰杀猪,而是正在自食恶果啊!由于临终时忍受巨大的苦痛,他的举止十分异常。现在他死了,并且已经堕入地狱道。」佛陀最后说:「作恶的人一定会在今生与来生自食恶果,恶业不可逃避」
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亲生母亲的外甥(佛陀的表弟)。他曾经三次企图杀害佛陀,但都没有成功。他还曾破坏僧团,传播邪见。提婆达多在生病九个月后的临终前,要求弟子护送他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向佛陀忏悔过去所有的罪行。但终究因为过去罪业深重,没能在去世前见到佛陀。
提婆达多去世后,转生落于阿鼻地狱。经过无数长时间(劫)的偿还,提婆达多将会在有一天,往生为独觉佛,这是因为他在违背戒律之前,证得某一程度的修行境界。因此在轮回中,即使地狱和天的境界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有涅槃是究竟永恒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即使是阿鼻地狱中的众生,也会在经历本身应有的苦难之后成正觉。
在威音王如来的像法时期,当时很多比丘变得十分傲慢。那时有一位菩萨比丘,谦虚恭敬,每逢见到出家、在家修行人,不管其行为如何,都恭敬礼拜,并向他们说:“我非常尊敬你们,不敢有所轻视,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都行菩萨道,将来都要成佛。”
这名比丘名为常不轻比丘,无数劫后转世为释迦牟尼佛。因此,“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即是此意。
三世诸佛,皆无所有,唯有自心。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二乘之人,执有我相,欲离生死而求涅槃,欲捨烦恼而求灭度,是捨一边不了中道,乃同凡夫行也。—《境界经》
年轻女孩的成就:
沙瓦提城的给孤独长者和维沙卡两人都是佛教徒,也固定在家里供养众多比库。
维沙卡家的供养由她的孙女负责,而给孤独长者家则首先由长女,接着由次女,最后由最小的女儿修摩那戴葳负责。
明白佛法的长女和次女结婚之后都住到夫家去了,所以剩下修摩那戴葳在家负责布施的工作。
后来,修摩那戴葳病在旦夕的时候想要见父亲,他父亲来的时候,她称呼父亲为“弟弟”之后立刻逝世。
她的称呼使她的父亲困惑不安,以为她的女儿在临终时正念没有现前,所以,他就去找佛陀,向佛陀报告这件事。
佛陀说,修摩那戴葳临终时,意识清楚,而且正念现前 。
佛陀说修摩那戴葳称呼父亲为弟弟是正确的,因为她的修行层次比父亲高,她已经证得二果,而父亲只证得初果。佛陀并且向给孤独长者说,修摩那戴葳已经往生都西答天了。
两头牛同一车轭,所以两头牛同进退。三结就像车轭,三结一端是众生,另一端是生死轮回之地。不能断三结者,就像头上有车轭,被缚于轮回。
三结具体如下:
一。身邪。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认为有我、有众生、有命、有寿、有人、有缘、有著。
二。疑结。有我?无我?有生?无生?有今生、后世?有得证悟的人?
三。戒盗结。意思是遵守戒律只为受福。比如,认为我因为持戒将来生富贵人家、生天上等。
又有三种三昧。三昧者,等持也,即是心一境性:
一。空三昧。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
二。无想三昧。於一切诸法,都无想念,亦不可见。
三。无愿三昧。於一切诸法,亦不愿求。
不能得此三种三昧(心一境性),则久在生死。—《增一阿含经.卷第十六》
知识不等于证悟:
有两位出身高贵家庭的比库是好朋友,其中之一精通三藏,娴熟于唱诵并弘扬经文。他教导众多比库,而成为十八个比库团体的指导老师。
另一位比库则在热切精进的修行之后,证得阿拉汉果,并且透过止观的禅修而证得卓越的能力。
有一次,证阿拉汉果的比库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时,这两位比库碰面了。
精通三藏的比库不知道他的朋友已经证得阿拉汉果,反而轻视他的朋友,认为这老比库对神圣的经藏所知不多,因此决定盘问他几个经藏的问题。
佛陀知道他这种不友善的居心,也知道他一定会自取其辱。所以,佛陀出于慈悲心就去探视两人,以避免熟悉经藏的比库取笑他的朋友。
佛陀并且亲自提出问题,他问熟悉经藏的比库有关禅那和道果(透过禅修而得到的高级境界),熟悉经藏的比库无法作答,因为他只知道教导别人,自己却不亲自修行。
另一位比库由于精进奉行佛法,已经证得阿拉汉果,所以回答了所有的问题。佛陀因此赞叹阿拉汉比库,而对熟悉经藏的比库不赞一词。
其他比库不明白为何佛陀大力称赞证得阿拉汉果的老比库,却没称赞他们的指导老师。
佛陀向他们解释说,熟悉三藏但不知奉行的比库,像牧牛人,只为牧牛而获得工资,而亲自奉行佛法的比库,就像牛主人一样,享受牛的五种生产品。
所以说,熟悉三藏的比库只得到学生对他的服务,没有修行圣果的益处。而阿拉汉比库虽然懂得不多,只能背诵一些经文,但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的精义。并且精进修行,克服了贪、瞋、痴,他的内心完全没有精神的烦恼,对今生与来世没有任何的执着,所以他真正获得修行的圣果。
虽然经常诵念经文,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像替人放牧的牧牛人,不能得到清净行的法益。
经文背诵虽不多,但确实奉行,灭除贪、瞋、痴,如实知见,内心清净,生生世世不再执着的人,真正得到清净行的法益。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四谛之法。云何为四?所谓:初苦谛,义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第二者,苦习谛,义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第三者,苦尽谛,义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第四者,苦出要谛,义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
“彼云何名为苦谛?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名为苦谛。
“彼云何名为苦习谛?所谓习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名为苦习谛。
“彼云何名为苦尽谛?所谓尽谛者,欲爱永尽无余,不复更造,是谓名为苦尽谛。
“彼云何名为苦出要谛?所谓苦出要谛者,谓贤圣八品道,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谓名为苦出要谛。
“如是,比丘,有此四谛,实有不虚。世尊之所说,故名为谛。诸有众生二足、三足、四足;欲者、色者、无色者;有想、无想者,如来最上。然成此四谛,故名为四谛。是谓,比丘,有此四谛。然不觉知,长处生死,轮转五道。我今以得此四谛,从此岸至彼岸,成就此义,断生死根本,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今有四谛法,如实而不知,
轮转生死中,终不有解脱。
如今有四谛,以觉以晓了,
以断生死根,更亦不受有。
“若有四部之众,不得此谛,不觉不知,便随五道。是故,诸比丘,当作方便,成此四谛。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增一阿含经.四谛品第二十五》
想送你回家的人,东南西北都顺路;想听你说话的人,胡言乱语也爱听;想陪你吃饭的人,酸甜苦辣都能吃;因为那个TA,生命有了不一样的颜色。
佛经所谓“相”者,凡“有”者皆谓之“相”。故昼明则谓之“明相”;夜暗则谓之“暗相”;经所说之法,则谓之“法相”;非佛经所说之法,则谓之“非法相”。如果不用法而断灭之,则谓之“断灭相”。法者,固不可以泥然,但却可以断灭之吗?好比有人渡河,渡过河之后,舟楫无用处,然而未渡河之前,怎能不需要舟楫呢?
因此证悟之后,不须佛法,未悟之前,不可以无佛法。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真性之心的人,必须依佛法修行,不可遂断灭佛法而说不用法。诸法性空,空即是常,是故不断不灭。诸佛说空法,为对治于“有”。如果因此落于“空相”则又非佛法。
又云:大士体空而进德,凡夫说空而退善。当知,有为是无为之体,无为是有为之用。
《金刚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精进是涅槃之道,放逸使人趣向生死轮回;
精进的人不死(注1),放逸的人如行尸走肉。 (偈21)
智者确实明白以上的道理,所以精进安乐,
并且喜悦圣境(注2); (偈22)
智者坚定、精进禅定(注3),
解脱系缚(注4),证得无上涅槃(注5)。 (偈23)
姗蔓娣皇后有很多服侍她的侍女,其中一位名字叫做久寿多罗,她的职责是每天为皇后向花匠苏曼那购买花。有一天,她在苏曼那的家里听闻佛陀说法,由于过去世的修持,她立刻证得初果。回到皇宫之后,她就向皇后和其它侍女转述佛陀的说法。她们也因此对佛法有所了解。从那天起,她不用再做其它重大的工作,皇后也待她如师亦母。她非常聪颖,能够把听闻过的佛陀说法,再转述给皇后和其它侍女听,也因此,后来她确实理解佛法。
皇后和她的侍女很想当面顶礼佛陀,但害怕国王会反对,只好在佛陀经过皇宫到其她信徒的家时,透过皇宫建筑的孔洞悄悄的行注目礼。
摩酰提利是国王另一位出身婆罗门的妻妾。她的父亲曾经认为佛陀是唯一值得女儿托付终身的人,所以就向佛陀提及婚配之事,但佛陀加以婉拒,佛陀说:「即使看见天魔波旬最漂亮的三位女儿─渴爱、不乐、贪欲 (注6),我都不动心了。毕竟,色身都是污秽的,有什么值得贪恋呢?」佛陀所以如此回答,是因为知道这对婆罗门夫妇当天就可以证得三果(不还果)。这对夫妇听完佛陀的话后,果真领悟美丽的无常,而当下证得三果。他们把女儿交付给她的叔叔,而双双出家修行。后来,两人也都证得阿拉汉果。但摩酰提利因为对自己的美貌非常自负,而认为佛陀的话是一种侮辱,她内心痛苦、难堪,发誓要找机会报仇。
后来,她的叔叔把她献给优填王,使她成为国王的妻妾之一。当她知道佛陀正在高赏比城内,也知道皇后和侍女透过居室的孔洞向佛陀敬礼时,她决定展开报复的行动,同时一并要伤害皇后和皇后的侍女。她向国王进纔言,说皇后和侍女在房子墙壁挖洞,而且对国王不忠实。国王就亲自去检查皇后居住的房子,而看见这些孔洞,但当他明白其中原委后,并不生气。
虽然如此,她继续向国王诽谤皇后对国王不忠实,并且说皇后企图杀害国王。有一 次,她知道国王带着琵琶要到皇后的房子住几天,就把一只蛇藏在国王的琵琶中,并且用花把琵琶的孔遮盖起来。然后她告诉国王说,她有不祥的预感,十分担心国王的安危,请国王不要前去皇后的房子,但国王不予理会,她就跟随国王到皇后的房子,并且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遮住琵琶孔的花朵拿开,琵琶内的蛇就跑到皇后的床上,并且蜷起身子,嘶嘶作响。国王看见蛇的时候,相信了她的纔言,误认皇后要害他。国王一时非常愤怒,怒吼着,叫皇后站起来,也叫所有的侍女都站在皇后的身后。然后国王拉弓,将毒箭向皇后等人射去。但皇后等人对国王的举止毫无惧意,只默默地流露慈悲的眼光,所以虽然国王善于射箭,却未射中任何人。国王目睹这奇迹时,明白皇后是无辜的,就恩准皇后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到宫中来化缘、说法。
摩酰提利看见自己所有的阴谋都失败了,于是拟定最后一项万无一失的阴谋。她派人送口信给她的叔叔,要他纵火烧皇后居住的房子。她叔叔遵照她的话做,但房子内的皇后和侍女由于有很好的修持,所以虽然在危难的时刻,仍然继续禅坐。因此、在房子完全倒塌之前,有人证得二果,其他人的修行也有进步。
当国王接到报告赶来时,已经太迟了。国王心中怀疑这是摩酰提利怂恿的结果,但他不动声色,反而说:「皇后在世时,我一直警觉在心、提心吊胆,害怕遭了她的毒手。现在我可宽心了!会是谁做了这件好事呢?一定是深爱我的人做的。」听完国王这一番话时,愚蠢的摩酰提利马上接口说,是她要她叔叔纵火烧死皇后的。国王听她招认了,佯装非常高兴,告诉她,他要大大赏赐她和她的所有亲戚。但当她们兴高彩烈地抵达皇宫时,却全部与摩酰提利一起被捕并且在皇宫的广场上被处决。邪恶的摩酰提利终于因为陷害贞洁的皇后和侍女而受到惩罚。
佛陀知道这两件悲惨的事件时说,正念现前、精进的人不死,放逸的人则如行尸走肉。
备注:
(注1)「不死」的意思不是说精进的人不会死亡,有生必有死,即使佛陀和阿拉汉也不例外。不死的意思是说精进的人证得涅槃,不在生死轮回,所以不死;放逸的人不知作善行,所以生死轮回不断。
(注2)「圣境」指的是三十七道品和九种殊胜。
(注3)此处的「禅定」包含止与观。
(注4)此处的「系缚」指四种烦恼:贪爱、生、邪见和无明。
(注5)「涅槃」─佛教徒的最高理想,涅槃不是一般人所误以为的断见或一切虚无的境界。事实上,涅槃是永恒、不死、超凡的境界,一般言语无法完全表达涅槃的真实义,其字面的意义是远离爱欲。涅槃是今生就可以证得的出世间境界,也可以解释成所有爱欲止息的境界。涅槃不是一切虚无的意思,它肇因于究竟涤除爱欲而达到究竟解脱的喜悦境界。就形上学而言,涅槃指所有苦痛的止息。就心理学而言,涅槃是弃除自我观。就道德(伦理)学而言,是三毒(贪、瞋、痴)的涤除。
(注6)Tanha, Arati 和 Raga 三者皆魔女。参考佛光阿含经,杂阿含经第1979页注。
有四种法对人有益:一,亲近善知识;二,闻佛法;三,知佛法;四,法法相明。在《增一阿含经.四谛品第二十五》中,佛教导人们,当求方便,成此四法。
第一件事,今世之善知识,无过于佛经。唯有经文历劫不变。所以,每日读经,哪怕一句,就是面佛金颜。
第二件事,闻佛法。包括听闻正法、摒除邪见。千百年来,伪经从未消失。读有译者的经文,但凡有译者的经文,皆可考,即使有争议也不至于无据可考。读经典中的经典,比如原始佛教的经典-四部《阿含经》就可以了解佛陀的言行教化,这四部经典是佛陀与弟子的对话录,也是我佛究竟成佛的朴实记录。
第三件事,知法。就是要在听闻佛法之基础上,了解佛法的道理。要求法之甚解。每一句经文,经先辈大德历劫传承,从贝叶文、巴利文、梵文、藏文到汉语、日语、英文...几经辗转,有缘听闻,不可以不求甚解,否则就愧对闻经的因缘。
第四件事,法法相明。恒河沙数本无穷尽,每一粒沙都反射着太阳的光明,闻法学法者就像一粒粒沙子,也反射着佛智的光明。学佛者不但自己要学习,流传发扬光明也是报答佛恩的最好方式。
因此,当求方便,成此四法。
富翁的声音:
王舍城有一年发生瘟疫。城里一位银行家、他的妻子和所有的家人,除了一位年轻的儿子之外全都罹难。临终之际,这对夫妻告诉年轻的儿子─坎拔高沙卡赶快离开故乡,等瘟疫结束后再回来。他们并且告诉他,已经把一些有价值的财产埋藏在某个地点。这年轻的儿子就照父母的话,远离家乡。后来,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他才返回家乡。
回乡之后,城里居然没有人认识他。他接着到父母埋藏财产的地点,发现一切保藏良好。但是他想,如果把所有财产挖掘出来,城里的人可能会认为,这穷小子一定透过什么非法的手段致富,而向国王报告,其结果就是他的财产会被没收。所以他不想挖出这些财产,而另外找工作维持生活。
他找到的工作是在清晨叫醒大家,并且大声通知城里的人该是准备食物、马车、套牛轭等工作的时间了。这种工作在没有时钟的年代绝对需要。
有一天,频婆裟罗王听见他的声音,由于国王善于从人的声音去判断人的个性,就说:「发出这声音的人有大批的财产。」
这时候一位侍女听到国王的评论,就派人去调查这件事。得到回报后,侍女向国王说,这个人只是个佣工而已。
但往后的两天,国王仍然坚持他的看法,而调查的结果仍旧一样。这侍女因此觉得事情一定有蹊跷,就向国王请求,亲自去调查。
侍女就和她的女儿伪装成农人,然后到坎拔高沙卡的家去,并且说她们是出门在外的旅客,希望能借宿。坎拔高沙卡就让她们在家中过夜。第二天,她们想办法说服坎拔高沙卡让她们继续住下来。
而在这期间,国王两次宣告,在坎拔高沙卡居住的地区要举行某庆典仪式,当地所有人都要捐献。坎拔高沙卡身边没有足够的钱,只好被迫去挖掘出部份金币。
当他缴交金币后,这侍女加以调包,并且把金币送去给国王。不久,侍女请人传话给国王,请国王派人来找坎拔高沙卡,叫他去王宫。国王的人马到达时,坎拔高沙卡勉强跟着他们到王宫,而侍女和女儿却已先一步回去了。
在王宫里,国王要坎拔高沙卡说出实情,国王向他保证,如果无辜,绝对不会受到伤害。坎拔高沙卡承认金币是他的,而且他是多年前王舍城里银行家的儿子。他也说出藏金币的地点,所有的财富因此被挖掘出来,并且呈送到宫中来,国王就任命坎拔高沙卡担任他父亲的职务─城里的银行家。并且把一位女儿许配给他。
后来,国王带着坎拔高沙卡,到竹林精舍向佛陀顶礼问讯。国王向佛陀说,坎拔高沙卡虽然有钱,却愿意以劳力维持生计,从事最低贱的工作;国王又说自己如何被他感动,而任命他作银行家。国王接着就向佛陀介绍坎拔高沙卡,佛陀因此趁机说明,具有何种人格特质的人会成功:
精进、正念现前、举止清静、善于分辨善恶法、克己、生活如法、不放逸的人, 名誉随之提升。(《法句经》偈24)
构成众生有五种要素:色(物质)、受(感受)、想(念想)、行(思想)、识(意识)。
色、受、想、行、识就像一副担子。
人身就是挑担子的人。名某某、字某某,这样或者那样的一生,吃这样或者那样的饭食,受这样或者那样的苦乐,寿命或长或短。
人挑担子的因缘是因为爱著,与欲共俱,心不远离。
舍弃担子就是使爱著永尽无余,已除,已吐。
当念捨重担,更莫造新担;
担是世间病,捨担第一乐;
亦当除爱结,及捨非法行;
尽当捨离此,更不复受爱。—《增一阿含经.四谛品第二十五》
“於诸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勤恳地追求令心性贪染的事物,即使看起来很勤恳,其实却是很懈怠。因为,他追求的不是善法,退离善法就是懈怠。—玄奘法师所译《成唯识论》
某个银行家有两个孙子,他们的名字分别是马哈般他嘎和朱腊般他嘎。
年长的马哈般他嘎经常陪伴祖父去听法,后来就出家加入僧团,而在一段时间之后,证得阿拉汉果。
弟弟朱腊般他嘎也跟随哥哥出家,但由于前世曾作弄一位很笨的比库,所以今生愚昧不堪,甚至四个月内记不得一句偈语。哥哥马哈般他嘎就建议弟弟不如还俗。
有一天,名医耆域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到他家接受供养。朱腊般他嘎不在可以前去的比库名单中。
他知道自己无缘参加后,十分沮丧,决定还俗。佛陀明白他的心意后,就叫他在精舍前面的门口,面向东方而坐,并给他一块布,要他一边搓揉布块,一边复诵「去除污垢 」。交代之后,佛陀就和马哈般他嘎挑选出来的比库们一齐去名医耆域家。
佛陀离开后,朱腊般他嘎努力搓揉布块,并复诵「去除污垢」,不久,布块变脏了。也就在这时候,他过去的善业机缘成熟,而使他了解世事无常。
这时候,佛陀在名医耆域家中,透过神通力量,知道年轻的朱腊般他嘎的进展,于是放光,使朱腊般他嘎感觉佛陀就在他面前向他说:「不只是布块因为污垢而变脏,人的身心也有贪、瞋、痴等污垢,只有去除这些污垢,人才可以达到修行的目的,而证得圣果。」朱腊般他嘎明白佛陀话中的涵意,继续禅修,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注),并且具足非凡的智慧和精神力量。
这时候,名医耆域的家人,正准备向佛陀的钵中注水,以表示供养,但佛陀却用手遮住钵,防止水进入,并且问道:
「是否还有比库在精舍里?」
「没有!」
「还有一人!」佛陀说,并要人去请朱腊般他嘎来。
当被差遣的人抵达精舍时,不只看到一位比库,而有很多一模一样的比库,这些比库都是具有神通的朱腊般他嘎创造出来的。
被差遣的人感到困惑,就回去报告这件事,却又被差遣回精舍,要他向那些比库说:「佛陀召唤名叫朱腊般他嘎的比库。」
但当他照做时,很多声音回答道:「我就是朱腊般他嘎!」他迷糊了,只好又回去,但又再次被差遣回精舍,这次要他一把抓住第一个回答「我是朱腊般他嘎」的比库,结果当他抓住第一位回答的比库时,其他的比库都消失了。
朱腊般他嘎比库就跟随他到名医耆域家。供养之后,朱腊般他嘎在佛陀的授意之下,信心十足地讲经说法。
后来,朱腊般他嘎的事被比库们无意间提起,佛陀就说:信心坚定、努力精进的人都必定会证得阿拉汉果。
较高的陆地,可以避免洪水的患难,智者证得阿拉汉果,就等于为自己建立较高的安全陆地,而不会陷溺于五欲、邪见、爱欲和无明之中。
读者应注意,朱腊般他嘎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证得阿拉汉,他已经准备很多世了。佛陀只是帮助他除掉剩余的污垢,解脱无明所造成的烦恼。
活出生活的意义,不要等待。因为现在是您有史以来最成年的时候,相对于未来的任何一天,又是您最年轻的一天。—苏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