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伽为何往生为沙咖天帝

有一天,离车国的摩诃利王子,前来聆听佛陀讲解《沙咖天帝所问经》。佛陀的生动叙述,让王子以为佛陀一定见过沙咖天帝。为了确认,他就问佛陀。

佛陀回答道:「摩诃利!我确实认识沙咖天帝,也知道他为何成为沙咖天帝。」佛陀就告诉摩诃利,身为诸天王的沙咖天帝的某一前世是摩卡拉村子一位名叫玛伽的年轻人。他和三十二位同伴从事很多的社会公益活动,如铺路、建公共休憩房舍等,一生中并奉行七项义务:

1.奉养父母、2.尊敬长者、3.言语温顺、4.不背后说人闲话、5.慷慨大方、不贪婪、 6.实话实说、7.不动气

由于玛伽在那一生中具足无数的善业和正确的德行,所以往生为沙咖天帝。」

沙咖天帝因为不放逸,所以成为诸天王;精进受人赞叹,放逸受人诃责。


智慧之火

有一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后,就到森林里去禅修。虽然努力修持,但却只有非常小的进展。他感到沮丧、挫折而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希望佛陀能给他进一步的指引。

路上,他遇见熊熊大火,于是就跑到山上去观察火势。正当火势漫延时,他突然领悟到,就像火烧毁一切东西,究竟智慧也会解除生命中大大小小小的束缚。

这时候,佛陀明了这比库的意念,就放光,出现在比库面前,告诉他:「你现在的思考方向是正确的,继续努力吧!就如大火烧毁一切障碍,系念在前的比库解除所有的结 (注)。」

这比库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正念现前,思考佛陀的告诫,不久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

备注:

有十种结(束缚):身见、疑、戒禁取、贪、瞋、色爱、无色爱、慢、掉举和无明。

前五项称为五下分结,较轻微,后五项则称为五上分结,较严重。

一旦证得预流果,则解脱五下分结中的前三项,其余二项则在证得一来果时,会减轻,但证得不还果时,才会涤除殆尽。

五上分结则只有证得阿拉汉果后,才能予以涤除。精进的比库,害怕放逸而勇猛精进,犹如大火,烧尽一切结。


知足的比库

尼珈玛西提舍出生在沙瓦提城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并且在当地长大。出家之后,他过着非常简单的日子。

化缘时,他就到原来亲友居住的村子,并随缘接受人家的布施。他避免参加大的仪式、庆典,甚至给孤独长者与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举办的大型布施,他也没有参加。

其他比库渐渐议论纷纷。他们指责他只接近亲人,而不喜参加大型布施等等。这些比库并且向佛陀报告这件事。

佛陀就召唤他来,让他自己解释。他说虽然他常回故乡,但只是去化缘,而且只要有足够的食物,不管食物可口与否,他就离开。

听完他的解释后,佛陀当着其他比库面前称赞他。佛陀也告诫比库们,需求少,知足的过日子符合所有圣者和佛陀的教诲。同时,所有的比库应效法尼珈玛西提舍。佛陀进一步叙述鹦鹉王的故事:

从前,鹦鹉王和很多的子民住在恒河岸边的无花果树林里。后来,无花果全被吃光了,所有的鹦鹉也就离开林子。

只有鹦鹉王留下来,但不管剩下来的东西是嫩芽、叶子或树皮,他都很满足。

沙咖天帝知道这件事后,想测试鹦鹉王的德行,就运用神通力量使无花果树枯萎。然后,和皇后一起变化成鹅,来到无花果林,问鹦鹉王何以不离开年迈、枯萎,无法再长出大量果实的无花果树呢?

鹦鹉王回答道:「我没有离开,是出于感激的心。只要有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命,我就不会背弃这树林。」

沙咖天帝大受感动,就恢复并且透露自己的身份。同时,从恒河中取水,洒在无花果上,使它们恢复生机。

精进的比库,唯恐放逸,所以不容易堕落,而趋近涅槃。


腊月初八,释迦牟尼佛成道日。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


凡为人父母,都期望子女有所成就。然而,成就于「功名利禄」并不算真有成就,而成就「道德学问」才算真有成就。为人子者,须学曾参。要学曾参赡养父母于情志,就要先学他立志于道德的志气。正因曾参立志于道德,才有心体察父母的情志,关心爱护父母的情感。否则,徒有物质赡养,却没有恻动于心的情感呵护,算不得真正的孝顺。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周朝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与父亲「曾点」都是孔老夫子的优秀学生。曾子非常孝敬他的父母,尤其是他顺承亲意,养父母之志的孝行,成为了后世普遍赞美和效仿的典范。在日常生活中,每到吃饭的时候,曾子一定都会细心观察和体会父母的饮食口味与习惯,并将父母最喜欢吃的食物牢牢记在心里。因此,一日三餐,曾子总能准备出父母最爱吃而又很丰盛的菜肴。

父亲曾点深受圣贤教诲的熏陶,平常乐善好施,经常接济贫困的邻里乡亲。对于父亲的这个习惯,曾子也同样铭记在心,所以,每次父母用过饭后,他都会毕恭毕敬地向父亲请示,这一次余下的饭菜该送给谁。

在曾子的心中,时刻想到的都是父母的需要,父母所喜爱的一切事物,他也都会放在自己的心里,以便随时可以满足父母的心愿。

父亲平时很喜欢吃羊枣,曾子就会在外出时尽量给父亲多带回一些。待父亲过世之后,曾子睹物思情,看到羊枣,他就想到父亲在世的情景,心中不免勾起无限的伤痛。所以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忍吃羊枣了。

有一次,曾子到山里头去砍柴,只有母亲在家。不巧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母亲一时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礼,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头,希望曾子在山里头心能有所感应,赶快回家。果然,母子连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忽然感觉一阵心痛,他马上就想到了母亲,于是,就赶紧背着木柴赶回家中。

还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给年迈的婆婆吃。当时梨蒸得还不熟,她就端给婆婆吃。曾子看了非常生气,也很懊恼,就把妻子休出家门。从此,曾子父兼母职,也没有再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把儿子「曾元」从小就教得非常好,使他后来也成为了贤达之人。

曾元在他长大成人之后,曾因为思念自己的母亲,向父亲请求是否可以把母亲接回来住,但是曾子并未答应。他告诉儿子说:人一生最重要的无过于他的德行,而德行的根本在于孝道。一个女子嫁到丈夫家,最重要的是要使这个家能够承上启下,也就是能孝敬公婆,教导子女,辅佐丈夫。

由此可见,曾子极其重视孝道。他认为妻子连蒸梨这种小事都处理不好,又怎能承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怎能尽到一个儿媳、母亲和妻子的本分?如此身教会有损于家风,导致家门不修,也会影响到后世子孙。所以与妻子分离也实在是不得已之举。曾元听到父亲这番意义深远的话语,自然也理智地认同了父亲的看法。

又有一次,曾子路过一个叫「胜母」的地方,他很避讳这个名字,所以就不肯踏入这个地方。

孔夫子知道曾子是一个孝子,所以将「孝道」的学问传述给他。在《孝经》当中,夫子与曾子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开解无遗。他嘱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发扬光大。由此可知:曾子的为人和孝心孝行非同一般常人。

曾子不但对于奉养父母的身体非常的重视,即使在日常生活、言语行为当中,也非常的谨慎,惟恐有辱父母养育之恩,担心因为自己表现不好而使父母蒙羞。

同时,他更非常留意如何教导自己的学生,时刻以自己的修身来做学生们良好的行为典范。所以,他的学生「子思」继承了他「养志」的精神,不仅使自己成为了贤人,他的学生「孟子」后来则成为「亚圣」。

曾子一生秉承孔夫子的教诲,依教奉行,专心致力于孝道,也用自己一生的行持来告诉我们,如何顺承亲意,如何将孝道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不但做到了「入则孝,出则悌」,还做到了「谨而信」,并且把夫子所教的这些德行流传于后世,培育他的学生。而由他所传述的《孝经》,也流传千古,直至今日。其间不知造福和成就了多少的家族与朝代。


弥酰比库有一次在化缘后返回精舍的路上,看见一处美丽、舒适的芒果园。他认为是禅修的好地方,就请求佛陀答应他去那里禅修。

佛陀要他过一阵子再说,因为佛陀明白光凭对一个地方的喜欢,无助于他的禅修。但弥酰急躁难耐,一次又一次的恳求,最后,佛陀只好答应他。

弥酰就到该芒果园去,并且坐在树下禅修。虽然整天禅修,但心意纷乱,所以毫无进展,傍晚时分,他就回精舍,向佛陀说他一直受到各式各样精神烦恼的干扰。

佛陀告诫他,就是因为心容易受到刺激而且易变,所以应随时随地,以恰当的方法控制内心。弥酰正念现前地思考佛陀的教诲后,证得初果。

心念飘忽不定,难以制服,智者调服心念,一如工匠使箭笔直一般。人心如同被丢弃在地上的鱼,躁动不安,所以人应该远离贪爱。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汉武帝的爷爷。

他没有做皇帝的时候。高祖已经封他在代州地方。所以又叫代王了。他原来是庶出的。养身娘就是薄姬。后来才称薄太后。

文帝非常孝顺,朝朝夜夜,奉养母亲,从来没有懒惰的意思。薄太后曾经生病,足足生了三个年头。文帝服事他母后的病,总是殷殷勤勤,看护得很周到。夜间睡的时候,文帝眼睛也没有闭好,衣带并没有解开过。所煎的汤药,必定先要自己亲自尝过了,才进到薄太后面前叫母后吃。因为他有了这样情形,所以仁孝的名声,就传遍了天下,人人都晓得了。

三年之病久矣。而帝之所以小心侍奉者,历三年如一日。仁孝至矣。夫太后役使满前。文帝贵为天子。以天下养。犹必躬尽子职。况平人父母。非子媳谁为服事乎。事亲之道。自尽其心而已。


僧珈逻仕达是沙瓦提城的一位长老比库。他的妹妹生下儿子时,以他的名字为名。这男孩后来也出家为比库。

有一次这年轻比库停留在某个村子的精舍时,有人供养他两件袈裟,他决定把其中一件供养给长老比库─他的舅舅。

结夏安居以后,年经比库就去找长老比库,并把袈裟供养给长老比库。但长老比库说自己的袈裟已经足够了,所以加以拒绝。年轻比库多次恳请,但长老比库坚决拒绝。

年轻比库因此十分伤心,认为舅舅不喜欢他。他甚至觉得既然舅舅坚定拒绝与他共享必需品,他最好还是还俗,过世俗的生活。

从那时候开始,他的心念纷飞,思绪紊乱,心中想着:还俗后,就卖掉袈裟,买只母羊,然后快速生育,就有足够的收入,娶妻生子,他再携带妻小搭车去探访舅舅。他甚至想到在路途上,他会告诉妻子,由他来照顾孩子,但她却要他驾车,不要管孩子的事,而他坚持要照顾孩子,就去抢孩子,结果孩子却掉下车子,被轮子辗过,他非常忿怒,拿棍子要打老婆。

其实,这时候,他正用扇子帮舅舅搧凉,但由于胡思乱想,而不小心打到长老比库的头。

长老比库明白年轻比库的心念,就告诉他:「你自己不能打老婆,怎么来打舅舅呢?」年轻比库十分惊讶,侷促不安地想立刻离开精舍。但长老比库却设法带他去见佛陀。

佛陀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很仁慈的告诉年轻比库,人心旁鹜不定,即使是遥远的东西,心都能够加以胡思乱想。所以人应努力使自己从贪、瞋、痴三毒中解脱出来。

心念无色无相,纷沓而至,神游虚空,是识的基础,能够调服心的人,解脱魔障。


周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字叫魏斯,本来是做晋国里的大夫官的。在周朝威烈王二十三年的时候。任命他做魏国的侯,就是魏文侯。有一次、魏文侯与职掌苑囿田猎的虞人约下了日期去打猎。到了约定日期的那一天。魏文侯喝酒喝得很欢乐。天又下着雨。

魏文侯将要出去了。他左右的人说,今天喝酒喝得很欢乐,天又下着雨,请问国君将要到什么地方去呢。魏文侯道,我以前和虞人约下了日期打猎。虽然喝酒喝得很欢乐。哪里可以爽约呢。于是魏文侯停了酒宴,冒雨出去,亲自赴约,打罢了猎才回来。

后来,韩国向魏侯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赵国是兄弟,不可以从命。而赵国反过来,向魏国借兵攻打韩国。魏文侯还是说,韩国是兄弟,不可以从命。

于是韩赵两国都加怒于魏国。但后来又都听说魏国为了自己而不出兵帮助对方,而且称自己为兄弟。于是,韩、赵两国都来朝见魏国的文侯。韩赵的国王说,魏文侯为了不违背与猎苑管家的约定而冒雨赴约,更何况魏文侯当着他国使者的面说过我们是兄弟呢!


山河、百草、五谷都生于大地,因此大地最为重要。所有的善法都以不放逸为地,就像山河、百草、五谷出生于地。不放逸包括四个方面:一,未生恶法当求不生;二,已生恶法令其不生;三,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四,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增一阿含经.四意断品第二十六之一》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刘、名字叫做平的,扶了他的母亲逃难。有一天,刘平出外去寻求食物。遇见了一班饥饿的强盗,就要把他煮熟着吃了。刘平叩着头说道,现在我为了母亲去寻些野菜,让我把那野菜给母亲吃了,再回过来就死。

强盗们听了,也很可怜他,就把他放了。刘平回到家里,把野菜给他的母亲吃了,禀告他的母亲道:儿子和强盗们约下了,是不可以欺骗他们的。听了刘平的话,母亲也支持刘平返回去。

于是刘平就又回到了强盗那里。强盗们看见了他,大大的吃了一惊。强盗们互相说道:从前听见人家说有烈士,现在才亲眼见到了。强盗头目说:你去吧,我们不忍吃你。于是刘平又回去侍候母亲。

刘平当初将被强盗杀死,哀求回去喂母亲,是以孝道感化了强盗。喂饱母亲,母亲同意后再次去找强盗,是以信义感化了强盗。有的人经常说坏人丧尽天良,不可感化,应该看刘平的事情后扪心自问,之所以没能感化别人,是否是自己的德行还差得远。


从前,沙瓦提城有一个人在森林里寻找走失的牛时,突然感觉十分飢饿,就到村子的精舍去。精舍里的比库就给他一些食物吃。吃的时候,他突然想到既然每天勤奋工作,还不够温饱,那么出家或许不失个好主意。

所以,他就恳求比库让他加入僧团。出家后,他尽责守分,同时因为有足够的食物,不久就长胖了。

过了一阵子,他却厌倦外出化缘的日子,就还俗了。又过了一些日子,他却又觉得世俗生活艰辛,所以二度出家。但不久,又还俗。由于意志不坚,所以断断续续的出家、还俗六次。人们就称他为「质多舍利弗」(意思是心意不坚定的人)。

而在这期间内,他妻子也怀孕了。事实上,他六次出家都不是想脱离世间,只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已。所以,不论身为比库或在家居士,他都不快乐。

后来,有一天,他进入卧室时,碰巧看见妻子正在睡觉,而且大声打鼾,张开的嘴巴也流出口水。看见妻子这个样子时,他明白身体不净的道理,并且如是思考:「我几次出家半途而废,就是因为迷恋如此德行的妻子!」

当下他拿着黄色的袈裟,第七次到精舍去。一路上,不停的念着「无常」、「苦」,而证得初果。

到达精舍时,他再度请求加入僧团。

「我们无法再接纳你!几次剃度下来,你的头已经像磨刀石了。」比库们拒绝他的请求。

但他坚决地请求,最后,比库们又起了怜悯心,让他再度加入僧团。过了几天,他就证得阿拉汉果了。

后来,比库见他这次出家这么久,感到惊讶,就问他原委,他回答说:「我以前会还俗,是因为仍有执着,但现在一切都过去了。」

比库们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从前质多舍利弗的心意不够坚定,而且不了解佛法,但他现在已经是个舍弃所有执着的阿拉汉了。」

备注:

1. 阿拉汉超越善恶,所以阿拉汉的作为不落善恶范围。这不是说阿拉汉无所事事 。相反地,阿拉汉积极任事,而且一无私心,所作所为都为了引导别人走向修行的道路。

一般认为阿拉汉的作为是善的。但阿拉汉的行为不会为自己创造善报。阿拉汉仍然要承受过去所做业的业报。阿拉汉不作新业,阿拉汉的所有作为称之为「无记(KIRIYA)」,而不是业,所以从道德观点而言,不会产生效应。阿拉汉如实知见,所以不落因果律。

2. 此处的觉者指的是阿拉汉。阿拉汉并不是不睡觉。他们不论清醒或睡眠时,都是精进的,因为阿拉汉永远具足正信,精进,正念,正定和慧等五种德行。

3. 也许有人会问质多舍利弗是否不应该抛妻离子?但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佛陀时代的印度,能舍弃世间出家为比库,被认为是相当尊贵的行为。同时,在当时的社会架构下,比库家里的其它成员也乐于照顾他的妻子儿女,因为比库出家修行,已经做了重大的牺牲,更何况他的修行目标是要成为圣人。

心不安定,不了解正法,信心又不坚定的人,智慧不能成就。

心无贪欲,也没有瞋恚,同时超越善与恶,并且精进修行的觉者,毫无恐惧。


纠缠于事物的心思,与自性本心既不是完全分离的,又不是完全吻合的。纠缠于事物的心思就是水面的月亮,自性本心就是空中的月亮,事物就是水面。

自性圆明,所遇所作皆圆明;自性未圆,所作所为难圆明。

不但“心所”与“心”像水中月与空中月;所有的“心识”与“自性”也像水中月与空中月。

因此,玄奘法师所译《成唯识论》中有:心所与心,非离非即。诸识相望,应知亦然。是谓大乘真俗妙理。


前辈杨槐亭先生说了这样一则故事。

他家乡有一位官员,任满荣归故里,闭门谢客,颐养天年,不参与外面的事,安逸享受如隐居山林间的快乐。只是想到桑榆年晚,膝下无子,难免心中有些忧愁。不久,他的夫人竟生得一子,夫妇俩欣慰无比,犹如掌上明珠,珍爱之情难以言喻。

后来,这孩子出水痘,生命垂危。可把这位老先生急坏了。他听说崂山有位道士能预卜先知,便亲自前往叩问。道士听了他的叙述和请求之后,只是淡淡地一笑,说:“贤公子还有多少事未了,那能这么小就死呢?”这位先生回来后请得一位名医,想不到很快就把这孩子的病治好了。

这位公子长大成人之后,性情骄纵,行为放荡,吃喝嫖赌,无所不为,不数年就把父辈的家产荡尽了。到后来,流离失所,寄食于人,竟如若敖氏(春秋时代的人,后来灭族)之鬼,落得无人祭祀。

乡亲们议论说:“这位老先生为官既没有留下恶名声,也没有得到什么美誉,怎么会有这么个儿子?不过,他本是一介贫寒的士子,一旦做了县令,也就十年任期而已,便陡然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想必他的为官致富之道有不可告人之处吧?”


身体发臭的比库

普提珈塔提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观想题目后,努力禅修,但却生起病来。

身上首先长满小疔,然后变成大的伤口,后来这些伤口破裂开,他的袈裟受到脓血的玷污,而变得黏腻腻的,身体也开始发臭,因此获得普提珈塔提舍的称呼,意思就是发臭的提舍比库,其它的比库因此弃他于不顾。

佛陀知道他悲惨的状况,也预知他马上就要证得阿拉汉果了,就到他停留的火边去,并且亲自烧了一些热水,然后到他躺着的地方,抓住床沿。

这时候,其他比库才聚集过来,佛陀就叫他们把他抬到外面去洗涤身体,同时也一并洗涤、晒干袈裟。

这时候,他的身心焕然一新,就系念在前。佛陀站在床头,告诫他说,生命消失时,身体就像木头一样,一无是处,而被放在地上。佛陀说法后,他就证得阿拉汉果,不久之后,也入灭了。佛陀要其它比库将他火化,将骨灰纳入浮图中。

有人请问佛陀,普提珈塔提舍比库的身体为何会发臭。佛陀说普提珈塔提舍比库的某一前世是个残酷的捕禽人,经常设陷阱捕捉鸟类。抓到之后,就折断鸟的翅膀和脚,防止它们飞走。由于这些恶业,所以今生身体发臭。

佛陀最后说:「比库们!你们出家为比库,父母无法照顾你们,若不彼此照顾,谁会照顾你们?请记住,谁看护比库,就等于看护佛陀!」

人生苦短,此身不久将意识全无地躺在地上,一如无用的木材。 (《法句经》偈 41)

努力禅修,所以一切果报都及早完成,也就及早脱离轮回。所以努力禅修而离世是更快的解脱。勿误解。


沧州甜水井有位老尼,人们都称呼她为慧师父。不知道这是她的名字,还是她的法号?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慧”字,但人们都互相沿袭,习惯地这么称呼她。

我小时候,曾见过这位慧师父出入于外祖张雪峰家。她奉持戒律极为严谨。

连极普通的糖果她都不吃。她说:“那糖果也有用猪油点成的呀!”她冬天不穿皮袄,说:“穿皮袄和吃肉是没有多大区别的。” 她夏天不穿绸绢,说:“一尺丝绸,得牺牲数千条蚕虫的性命啊!”

凡是供佛用的面筋,她都亲自动手制作,说:“市面上出售的面筋,加工的时候都是用脚踩的。”烧香时,必用火石取火,她说:“用灶里的火烧香不洁净。”她斋戒清净,日中一食。生活俭朴而知足,从不营营碌碌地去化缘募捐。

外祖父家有一位女仆,她施舍给慧师父一匹布。慧师父把这匹布端详了许久,若有所识地说:“布施必须用自己的钱财,才有功德。府上为丢失了这匹布,曾有好几位小婢无辜遭受鞭打拷问,佛菩萨怎能接受这种布施?”

这位仆妇见隐瞒不住,便说了实话:“当初我以为主人有数十匹布,未必一一细检,便随手拿走一匹。想不到因此连累了众人受毒打。大家又整天互相猜疑,互相咒骂,我心里着实不安。所以拿出来做布施,以求忏悔。”

慧师父把这匹布扔还给她,并说:“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把它暗地送还原处,使大家落得个清白,你自己不也得到安心吗?”

此事慧师父一直守口如瓶,也不许门徒向人披露。过了几年,这位仆妇去世,慧师父的门徒才把这件事渐渐泄露出去。

到了乾隆甲戌、乙亥(1754~1755)年间,慧师父已经是七、八十岁的人了。有一天她路过我家,说是要到潭柘寺去拜佛,同时为小尼们求戒。

我偶然问及那位仆妇布施的事,慧师父连连摇头,说:“没这回事,你别听小尼子们胡扯。”在坐的人无不相互叹息,赞叹慧师父的忠厚。

临行,慧师父请我为她的佛殿题写一副匾额。我叫赵春磵代为书写。

她合掌念佛说:“阿弥陀佛!既是那位施主书写,就请题那位的尊名,在佛前是不可以打诳语的。”待把落款换成赵春磵的名字后,慧师父才高高兴兴地拿去了。

从此以后,她便没有再来过。最近,我向沧州人询问慧师父的近况,但已经没有人知道她了。

另外,景城天齐庙里有个和尚,他是住持果成和尚的三弟子。人们都很尊敬他,亲切地称他为三师父。这么一来,反而把他的真名法号忽略了。

果成和尚的弟子众多,其中多有不肖,他们散落各地,托钵游方。唯有这位三师父不坠宗风。

他没有像某些大寺院中的知客师,以钱财服饰窥人的那种世俗气。也没有像某些法座禅师那种自视颇高的骄贵气。

他坚持佛门的清规戒律,虽是路遥千里,也是打包步行,从不乘坐车马。一次,先兄晴湖在途中遇上了他,再三邀请他乘车同行,三师父始终不肯上车。

乡绅官吏来到庙中,三师父并不格外招待。田夫野老来到庙里,三师父对他们的礼遇也不减于一般。

布施多的,布施少的,或不布施的,一律平等礼待。每天禅诵功课之余,他只是端坐于自己的房中,使来到庙中的人好象如入无人之境。

三师父的行事举止如此而已。然而,乡村间无论男女老少,没有不夸赞他道行清高的。

但真的要问起三师父的道行表现在哪里?清高表现在哪里?他们又茫然不知所对。那么,他之所以能够感动人心,又在何处呢?

我曾以此请教先父姚安公。姚安公说:“据你所见,这位三师父还有不够清高的地方吗?没有不清不高,就是清高了。你难道非让他做到像飞锡、杯渡那样,才称得上善知识吗?”

以上提到的一尼一僧,可算得是佛门中卓尔不群的人物。这位三师父刚圆寂不久,他的法名应该有人知道。等我见到那些参加乡试的孙辈们回来,便叫他们到景州天齐庙去仔细问一问。


敦伦尽分-以戒为师
孝-学地藏菩萨(众生皆为父母,包括地狱中的众生也是过去世父母,因此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慈-学观音菩萨(于诸世界修习无边之慈心,以达无碍)
智-学文殊菩萨(行深般若,大智圆明)
愿-学普贤菩萨(于不可说劫奉养诸佛,世界尽时犹不停歇)

无上菩提是大果报,因地须修大道、养大德、履大行,方可证大果。—释净空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