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瓦提城里的一群比库分别获得佛陀给予的禅观指导后,就到离城很远,一处适合禅修的丛林去禅修。

原先林子里的守护精灵觉得,如果比库们要停留在林子里,那么它们就不适合栖息在树上。它们也认为比库只会停留一夜,所以就离开树上,到地面上来。

但过了十四天,比库们仍在林子里,它们猜测比库们可能要在此结夏安居。果真如此,它们就被迫要在地面生活一段时间,因此决定发出鬼般的声音,制造恐怖的景像来吓走比库们。

从此以后,它们有时候幻化成有身体无头,或有头无身体的鬼魅等等。比库们非常气愤,就离开林子,回城里向佛陀报告这件事。

佛陀说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准备好。佛陀要他们再回去,但要预先准备好。佛陀就教导比库们《慈经》。

佛陀告诉比库们要诵读《慈经》,并把善意散播给林子里所有的众生。对任何众生也不可心生瞋恨或心怀恐惧。

比库们就回到原来的林子,并且遵照佛陀的方法做,精灵们得到善意心念后,立即展现欢迎的诚意,不再干扰比库的禅修。他们欣然留在地面上,林子里因此一片和谐安祥,不再有鬼嚎、魅影的情形。比库们也可以禅修观身,而明白人身脆弱无常的道理。

以下为《慈经》原文:

《漢譯南傳大藏經:慈悲經》

完全了解寂靜境,善利乃為智人之所為,彼堪能、率直、正直、善感,柔和無高慢。

知足易養,生活簡素,護根、賢明,溫和謙虛,於〔信者〕之家無貪求。

不為智者所非難,不作任何卑賤行。願諸有情有幸福、安穩而安樂。

諸一切生物,或弱、或強者,或長或大、或是中等者,或短、或細、或粗等,包括盡無餘。

或現或不現,或住遠、近、或已生終、或有生〔因〕之生物,願諸有情有安樂。

人勿互毀謗,勿輕何處誰。勿怒勿氣忿,勿互咒願苦。

如母護愛獨子賭己命,於諸有情修習無邊之〔慈〕心。

於諸世界修習無限之慈心,於上下十方無怨意、敵意以達無礙。

或立、或步、或坐、或臥,只要目醒覺,應確立此念。於此之教,是云梵住。

勿陷於〔妄〕見,護持戒德,具有正見,制伏貪求欲事,彼決不再宿母胎。


《汉译南传大藏经.慈悲经》简体白话版:

善于行善并希望内心安详的人应当培养这些特质:

他必须有能力、正直,而且是完全地正直,善顺、温和,以及谦虚。

能够知足并且容易被护持,生活少务、简单。善护诸根,谨慎、不轻率,亦不贪恋眷属。

他应当不轻犯任何极微小的过失,避免也许受到智者的谴责。接著,他应当在心中培养如下的心念:

愿所有的众生快乐安全,愿他们的内心是满足的。

不论那一类的众生,软弱或强壮;长、胖短、或中等;短、小或巨大。也不论是可见或不可见,在我们周围或离我们遥远,已出生或即将出生的众生,愿所有众生,无一例外地,和喜充满。

让人彼此间没有相互欺骗,且不管身在何处,任何一个人都不轻视他人,即使生气或怨恨,也不想使他人受任何苦。

如同母亲不顾自身生命地护念她唯一的孩子,愿人们也能对众生散发这样无量的慈心。

让一个人无量慈的心念充满世界的上方、下方,及横遍十方,没有任何的障碍,没有任何的仇恨及敌意。

只要一个人是醒觉的,无论站著、行走、坐著或躺下,他应当保持正念,这就是所谓的「此生中最高的境界」。

一位放弃执著于感官欲望的人,不落入邪见,正直且具足观智,他必定将不再进入母胎受生。


由对治烦恼的方法看小乘与大乘:  因果想对治烦恼:所遇为果,诸事皆有前因,则凡遇一事即还一债。眼中有因果,即心中有是非,有是非即四相未除,因此为小乘法。因果法之外还有一法,即平等法。所有烦恼皆为甘露,所有甘露亦即烦恼。无甘露即无烦恼。平等法为不二法,无分别法,不染不净,为大乘法,为最上乘法。


一群比库随从佛陀到一个村落之后,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

傍晚时分,这群比库聚在一起讨论当天的行程,尤其是山形地势等。他们讨论到底是平地或山峦起伏,是泥土地或沙地,红土或黑土等。

这时候佛陀来探视他们,知道他们谈论的话题时,佛陀告诫他们:「你们所谈的山川地势等,是身外的环境,你们最好观身,并努力去了解其中涵意。」

佛陀接着说:「透过观身,比库可以了解世间、诸天与地狱,也可以明白奥妙的佛法就像园艺专家精心设计的花园。」

这些比库听闻佛陀的说法后,正念现前,专心思考佛陀的教诲,终于涤尽内心所有的烦恼,证得圣果。

花费时间思考身外的事物,不如观想自身。观身进而涤除妄念可以证得智慧。


观身如镜的比库:

有一次,佛陀停留在沙瓦提城的揭达林给孤独园时,有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后,到一处森林里去禅修。

他虽然很精进,却进步不多,因此对自己不满意,并且想道:「我要回去,请佛陀另外给一个比较适合我气质的题目。」想完之后,他就出发回揭达林给孤独园。

途中,他遇见海市蜃楼,仔细思惟之后,他明白这种现象不过是水的幻影而已。人的血肉之躯同样也只是生老病死的幻像,实际上无我。他当下继续观想海市蜃楼的幻像。后来,他又到阿致罗筏底河边洗浴,洗完后坐在河边的树下休息时,看见飞溅的水花泡沫时,他明白血肉之躯的无常。

这时候,佛陀在揭达林给孤独园中,看见他的情形,就放光,向他说法:「比库!你的观念正确,继续保持下去,能够观身如水花般无常,幻影般无我是很好的事。」

接收到佛陀的告诫后,这比库就证得阿拉汉果。

人应该观色身如泡沫幻影,摧毁爱欲,脱离生死轮回。


读诵大乘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改过自新。我们今天最大的困难,不知道自己有过,总以为自己心善,行善。每一天做很多好事,做许许多多功德,都没有人称赞我,还有找我麻烦。我对得起人,所有一切人都对不起我,迷惑到所以然处!

究竟怎样救自己?除了读经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要多读,古人常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天天读、天天反省、天天改过。真读书的人,他真干。我们今天学佛,功夫不得力,没有干。听是听了,学是学了,没有落实在生活上,没有把我们错误的念头改过来。

改过最殊胜的从心上改,从行为上改还改得不彻底,心上改彻底改过来了,那就叫真干。我们对于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人事物看不清楚,看到这一面那一面没看到,看得不圆满,看得不完整,所以许多造作也许后面有不好的果报,这些事情太多太多了。用世间话来说,你的学问修养不够,你的见识不够,我们自己要不努力怎么行呢?是非曲直都颠倒了,所以读诵大乘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读诵大乘,还是要守住印祖他老人家教导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念《了凡四训》,一定要念《太上感应篇》,《感应篇》文字不多,一千三百多字,天天要念。《了凡四训》至少一个星期念一遍,这叫扎根的教育。

我们学佛不能没有根,帮助我们断恶修善,改过自新。不在这两部书上下手,所以一切修学全部落空。

—摘自净空法师讲《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细讲第六七卷.第十九愿

改过自新


琉璃王报复释迦族:

采集诸花卉,心生染着的人,沉沦生死,一如洪水冲走沉睡的村落。

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希望与释迦族缔造姻亲关系,就派遣使节到咖毕喇瓦土城,请求与释迦族的一位公主结婚。释迦族的王子们不想冒犯巴谢那地王,就答应他的请求,但他们却送给他一位美丽的女孩,而不是公主,这女孩是摩诃男与一婢女所生的。不知情的巴谢那地王立这位女孩为妾。后来,这女孩生下一位王子,并且命名为琉璃。

王子年满十六岁时,被派去拜访外祖父摩诃男和释迦族的王子们。他受到某种程度的款待,但所有比他年轻的释迦族王子都事先被送到一个村落去,以避免向王子致敬。

过了几天,王子一行人折返回国。王子刚动身没多久,一个女仆就被传唤来用牛乳清洗王子坐过的地方。这女仆一面工作一面呢喃道:「这是那个婢女的儿子坐过的地方。」

这时候,一位被王子派遣回来拿东西的随从偷听到她的呢喃,就去向王子报告说,王子的母亲茉利夫人事实上是婢女的女儿。

王子知道真相后,极端愤怒,发誓有一天要毁灭所有的释迦族人。

后来他当了国王,果真发兵攻打释迦族,并把除了摩诃男身边的人和少数一些人以外,其他人都格杀殆尽。

事后,他和军队在返国的途中驻扎在阿致罗筏底河床。当天晚上,河的上游地带暴雨倾盆,暴涨的河水如万马奔腾地把他和军队一齐冲入大海。

听到这两件悲惨的事故,佛陀向众比库解释,他的亲人──释迦族的王子们在前世曾经在河中用药毒鱼,所以今生才会集体丧生。

至于王子和他的军队,佛陀说:

就像洪水冲走所有沉睡中的村民一样,死神带走所有迷恋感官享乐的众生。


往生三十三天的女信徒:

葩倜扑姬喀枯玛莉是沙瓦提城的女信徒,十六岁时就结婚了,并且育有四个儿子。

她很有德行,喜欢以食物和其它必需品布施修行的人。她经常到僧团精舍去清洗房舍,装满所有瓶罐的水并且做其它的杂事。

她知道自己的前世是三十三天王的妻子之一,同时 ,她还清楚记得她是在所有的人都到花园摘花嬉戏时往生到人间的。

所以,每次供养比库或做其它的功德时,她都渴望将来能往生三十三天,再做三十三天王的妻子,一如前世般。

有一天,她生病去逝了,并且正如她热烈期望地往生三十三天,成为三十三天王的妻子。

由于三十三天的一天等于人间的一百年,所以她再往生三十三天时,三十三天王等人还在花园里玩,几乎忘了她的存在,所以当她再度加入时,三十三天王问她一早上都到那里去了,她告诉他,自己已经到人间走一回了。

这时候,比库们向佛陀报告葩倜扑姬喀枯玛莉去世的事。佛陀说:

生命是短暂的,人还未能满足感官欲望时,死亡已经夺走人的生命。

采集诸花卉,心生染着,又无法厌足贪欲的人,沉沦生死。



不杀生(未生也是生,比如卵和蛋)。不偷盗(不与自取为盗)。不邪淫(思想淫秽也是邪淫)。不妄语(假话、大话、奉承话、闲话、脏话、粗话都算妄语)。不饮酒(所有的酒精、麻醉剂、烟草凡是迷乱心智的都算酒)。不贪欲(情欲、食欲、睡眠欲、控制欲都是欲)。不瞋恚(发怒、郁闷、抱怨都算恚)。正见(相对于愚痴)。这样看来,凡是说自己没有错误的人都是没有细心琢磨,按照上面的标准,每个人每天不知犯了多少错误。所以佛说: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印光大师说:常惭愧。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阿难尊者来见佛。阿难尊者用手摸了摸佛的脚,又用嘴吻了吻佛的脚,说:“您的身体现在行动缓慢了,不像从前一样了!”

佛说:“是的,阿难,正像你所说,我的身体不像以前了,行动迟缓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只要受形有身体,应病的众生就会病,应死的众生就会死去。我今年已经超过八十岁了,身体已经衰微。”

阿难听后哭泣不已。

到了饭时,佛仍旧亲自去舍卫城中乞食。

走到波斯匿王的宫殿门口,阿难看见一辆旧车子遗弃在一旁。就对佛说:“您看,这是从前波斯匿王的车辆。从前看上去精美至极,现在像瓦石。”

佛说:“正是这样。从前金子银子造的车辆,现在已经破得不可用了。外物尚且败坏,何况身体内里呢?”

波斯匿王见佛来,请佛坐自己座位,波斯匿王自己在佛前坐了一把小椅子。王问佛:“诸佛形体都是金刚之数,难道也有老、病、死吗?”

佛说:“是的大王,如来也应当有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数。父母有姓名。...”

世尊回到精舍,对比丘说法如下:

世间人民喜欢四件事:少壮年华、没有病痛、长寿不死、恩爱聚集。

佛也有贤圣四法:圣贤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贤圣解脱。若不能够觉悟这四法,就流转生死,周旋五道。而且不觉悟这四法的人,只相信上面提到的世间人喜欢的四件事情。

我(佛自称)和你们(比丘们)已经觉知这贤圣四法,断生死根。只是如来的形体衰老,受衰耗之报。

你们应当求此永寂涅槃,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恩爱别离,常念无常之变。


一个人能与佛陀生于同一个时代,这件事本身就不是偶然,而是其历劫积累的功德所导致的机缘。反观你我,虽不能与佛同一时代出生,却有缘阅读佛经了解佛法,这相对于未来的众生可能又是一种殊胜的缘分。

以下故事讲一对吝啬的夫妇如何证初果。他们虽然在那一世很吝啬,但能够生而值佛,也是莫大的缘分。

吝啬的富翁:

王舍城附近的萨卡罗村子里住着一位吝啬的富翁,他的名字叫做憍尸罗。有一天,富翁与太太要烘焙一些糕饼,但为了避免与别人分享,所以就在房子的最顶层秘密烘焙。

当天早上,佛陀透过神通,知道富翁夫妇即将可以证得初果,就派遣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到富翁的家去,并且交代尊者在中饭之前把富翁夫妇请回精舍。

马哈摩嘎喇那于是运用神通,一眨眼就到达富翁的家,到达之后,他就站在窗子外面。

富翁请尊者离开,但尊者不予理睬。最后,富翁告诉太太:「做个小糕饼给他,打发他走!」

富翁太太就拿了一小面团,放在烘盘上,但面团却胀大起来,并充满整个烤盘。

富翁认为一定是太太用了太多的面团,所以就亲自另外拿了一块小小的面团,放在烘盘里,但面团也一样胀大,试了好几次,不管用多么小的面团,他们就是无法如愿地烘焙出很小的糕饼。

最后,富翁只好叫太太从篮子里随意取出一块给尊者,但当他太太正要拿出糕饼时,所有的糕饼全粘在一起,无法分开。

至此,富翁对糕饼倒尽胃口,就把整篮的糕饼都送给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尊者这才向他们谈有关布施的佛法,他也向富翁夫妇说,佛陀和其他比库正在沙瓦提城的揭达林给孤独园等他们。

富翁夫妇便带着糕饼随尊者去见佛陀,并用糕饼供养佛陀和比库们。供养之后,佛陀宣讲布施的佛法,富翁夫妇两人因而了悟佛法。

智者进入村落时,就像蜜蜂入花丛,

只知采蜜,不伤害花卉和色香(注)。 (《法句经》偈49)

(注) 注释家对本法句的解释略有不同:

达摩难陀上座认为这句法句的意思是说:智者不伤害村民的信仰、慷慨和财富;

Narada 上座则认为是:不造成任何人的不方便;

Sri Acharya Buddharakkhita 尊者则说:智者入村落化缘时,也提供世人做功德的机会;

了参法师在《南传法句经》的翻译则未加任何注解。


医生治病,治眼下的病;善人救苦,救当下的苦。病好了将来还可能会有其他问题,苦过来将来还可能有其他困难。所以佛大慈愍,治心结永脱轮回,去幻像永超苦海-也就是一救万古,一次去根。因此佛又有尊号为大医王。


除忧愁之刺。

波斯匿王母亲百岁而过世的那天,波斯匿王正好在城外。大臣为使王不伤心,送葬波斯匿王母亲用象马奴仆金银出城,而没有告诉王。

波斯匿王返城正碰上队伍。王问大臣:谁家送葬?大臣说:一家长者。王问:为何如此排场?臣说:为用象马奴仆金银赎回人命再复活。王笑着说:都是胡说,人死不能复生。于是臣告诉王,送的是波斯匿王自己的母亲。

波斯匿王长叹伤感,厚葬母亲后去见佛陀。波斯匿王问佛:如果用任何东西能换来母亲的性命,我都愿意去交换。

佛说:人的身体像揣在怀里的雪,早晚融化;又像土坯,早晚为土;又像野马幻化,虚伪不真;又像空拳,用来骗小孩子。所以人不应该怀忧愁,恃怙自己的身体。而老、病、死、无常四件事情都是不可以障护的。

然而,若以善法治化,命终生善处天上;若以非法治化,命终生地狱中。所以人应该想的是如何依善法,而不是非法。这就叫做除忧愁之刺。


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

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諸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上足弟子先取般涅槃,然後佛取般涅槃;又最後弟子亦先取般涅槃,然後世尊不久當取滅度。
...

如來出世,甚難可遇,時時乃出,猶優曇鉢華時時乃出。如來亦復如是,億劫乃出。人身亦復難剋,有信成就亦復難得,欲求出家學如來法亦復難得。一切諸行欲使不滅盡,此亦難得;滅於愛欲永盡無餘,滅盡涅槃。今有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云何為四?一切諸行無常,是謂初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一切諸行苦,是謂第二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一切諸行無我,是謂第三法本末,如來之所說。涅槃為永寂,是謂第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是謂,諸賢!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

无常。苦。无我。涅槃。


佛世难值,如优昙波罗树华,时时一有,其人不见。


沙瓦提城里有位富有的女士,是裸形苦行者─潘谛格(非佛教徒)的信徒。她的强烈信仰,使她对待潘谛格就好像对待自己的儿子。

她有很多的街坊和朋友都是佛陀的信徒。这些朋友经常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听佛说法。

每当她听到这些朋友称赞佛陀时,她也想去向佛陀顶礼问讯,听佛陀开示,但几次都被潘谛格阻止。

既然无法亲自前往,她就要自己的亲生儿子去请佛陀到家里来接受供养。

佛陀果然来到她家,她准备了特别的食物。供养之后,佛陀宣说随喜。第一次听到佛陀用宏亮的声音宣说奥妙的佛法时,她的身心充满喜悦,并不自觉的喊着:「说的好!说的好!」

隔壁的潘谛格听到她喜悦的呼喊声时,想道:「她不再是我的弟子了!」他愤怒地走出他的房间,向她和佛陀咀咒,并且一路咀咒地离开她家。

这件意外使她十分尴尬、羞愧,再也无法专心听佛陀说法。佛陀劝诫她不要理睬那些咀咒和恐吓,应该正念现前地观照自己的善恶行为。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她证得初果。

不探查他人过错,不管他人已作、未作,只应该察觉自己做了什么事,什么事尚未作。


心有处所,即有分别。这种分别,就是“识”。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都没有离开“识”。

“识”内转变为“我”和“法”,外转变为“境”与“相”;而“内”与“外”之别也是“识”在起作用。所以外在的“境”与“相”反映的正是内在的“我”与“法”的妄执。

所以一切皆唯有“识”。即使真空,也还是有“性”识存在。

经云“三界唯心”;
又云“所缘唯识所现”;
又云“诸法皆不离心”;
又云“有情随心垢净”;
又云“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


世尊讲“智”:智慧聪明高才之智。若干种智。智不可穷。智无涯底。智有速疾之智。有轻便之智。有利机之智。有甚深之智。有审谛之智。少欲知足。乐闲静之处。有猛勇意。所为不乱。无怯弱心。能有所忍。除去恶法。体性柔和。不好斗讼。恒修精进。行三昧。习智慧。念解脱。修行解脱所知见身。-此为舍利弗尊者涅槃后,世尊讲舍利弗尊者之智。

人若不能奉行自己所说的善语, 无法得到善果,就像美丽但毫无香气的花朵。

人若奉行自己所说的善语,必得善果, 像美丽又芳香的花果。


虚妄分别有。於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虚妄才会有“有”和“无”的分别。於“有”於“无”都不存在。而这个不存在本身,也是虚无的。所以说,一切佛法不是空、又不是“非空”。正因为有了“无”和“有”,才契合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