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咖天帝供养马哈咖沙巴尊者
马哈咖沙巴尊者出定(注)后,到王舍城的贫民区去化缘。他化缘的目的是希望提供机会给一位穷人,让他能够经由供养出家人而获得大功德。
这时候,沙咖天帝也期望能够供养马哈咖沙巴尊者,就与妻子乔装成贫苦的老纺织匠,到王舍城来。
当马哈咖沙巴尊者到达他们家门口时,他就用饭和咖哩装满马哈咖沙巴尊者的钵。当马哈咖沙巴尊者闻到咖哩的香味时,他明白供养的人不是凡人,而是沙咖天帝本人。
沙咖天帝因此承认自己的身份,并且告诉马哈咖沙巴尊者,说自己也很可怜,因为没有供养任何人的机会。说完话后,他向马哈咖沙巴尊者礼敬,然后夫妻两人就离开了。
这时候,佛陀在精舍里看见沙咖天帝夫妇两人离去,就告诉众多弟子有关沙咖天帝供养马哈咖沙巴比库的事。弟子们想不出来,沙咖天帝怎么会知道马哈咖沙巴尊者出定,而且知道这正是供养马哈咖沙巴的好机会?他们因此向佛陀请教。
「像马哈咖沙巴比库这样有德行的人,名声四处远播,甚至天神也知道。也因此,沙咖天帝亲自前来礼敬。」佛陀如是回答。
备注:指「灭尽定」,涤除精神污垢的圣人可以透过意志力量暂时止息意识的流转,精神活动全部止息,呼吸甚至也停止,这时候,圣人没有任何的危险。诸佛、独觉佛和阿拉汉在生时证得涅槃究竟法喜的期间即是「灭尽定」。
多伽罗香和檀香的香气微弱,
戒香最佳,甚至香飘诸天。 (《法句经》偈 56)
布施有大功德。天帝都因没有机会布施供养僧人而苦恼。
谓依识变,妄执实法。(识变化,所以执着于实法)
理不可得,说为法空。(道理不可从外获得,强名为法空)
非无离言,正智所证。(并非什么都没有,但这是出离言语的,正智才可以证悟)
唯识性故,说为法空。(只有识为性体,此说强名为法空)
此识若无,便无俗谛。(如果这层识性也不存在,就不落于俗套的道理)
俗谛无故,真谛亦无。(没有俗套,真谛也就不存在,由此不落二边,即平等法)
—玄奘法师所译《成唯识论》
应以无数方便为众生讲解“四谛”:
一。苦谛。生老病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求不得苦。
二。习谛。所谓爱结是也(由爱而缠缚于苦)
三。尽谛。爱欲结永尽无余。
四。道谛。正见。正治。正语。正方便。正命。正业。正念。正定。
无量不可计众生闻此法时,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未得真觉,恒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
巴谢那地王迷恋他人妻子:
巴谢那地王有一天在城里巡视的时候,在路上看见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伫立在她家门口。剎那间,国王就迷恋上她,而想要占有她。
他探听到她是位已婚妇人,就派人要她的丈夫到宫中来服务。后来,更派她的丈夫去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地底下去搜集一些莲花与红土,而且在当天傍晚以前赶回沙瓦提城,以供国王沐浴。
事实上,国王居心叵测,企图在她丈夫无法于规定的时间内返回时,予以杀害,然后横刀夺爱。
这女子的丈夫匆忙之际拿着她准备好的餐盒后就出发了。在路上,他与一位出门在外的旅客共享食物,后来他又向河中洒米,同时大声说道:「河的守护神灵和天龙们,巴谢那地王派我去摘取一些莲花和红土。今天,我已经和旅人共享餐点,也喂养了河中的鱼,现在我和你们分享我今天所做善业的功德。请送我莲花和红土吧!」一位神灵听见他的话,就示现成一位老人,送他莲花和红土。
当天傍晚,国王唯恐他真的准时回来,就叫人提早把城门关了。妇人丈夫回来时发现城门已经上锁了,就把红土黏在城门上,花插在红土上,然后大声说话:「城内的人,请帮我作证,我今天准时完成任务,国王却无理的想杀害我!」
说完话后,他就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寻求佛陀的慰藉与保护。
当天晚上,国王欲火中烧,无法入眠,脑子里想的尽是明天要如何杀死妇人丈夫而占有妇人。
子夜时分,国王听见奇怪的声音,大吃一惊,居然不知该怎么办,皇后玛莉咖夫人就劝国王去请教佛陀。佛陀于是告诉国王,过去佛时,有四个人因为在世时累积邪淫的恶业,所以现在地狱中受苦,发出这些诡异的声音。国王听完之后,明白其中的含意,知道自己的行为邪恶及造作恶业的可怕,他下定决心,不再迷恋他人妻女。
「毕竟是这样迷恋他人妻女的欲望在折磨我,使我彻夜无法安眠。」他如此自忖着,然后向佛陀表白:「我现在才明白对失眠者而言,夜是多么的长。」
这时候,站在旁边的妇人丈夫也说:「佛陀!这一整天奔波下来,我也才了解,心有牵挂的人,旅程多么漫长。」经过这件事后,二人都获益良多。佛陀因此说:「轮回对不了解佛法奥妙的痴人而言,真是漫长!」
对失眠的人而言,长夜漫漫;对满心忧郁的人而言,路途遥远,对佛法一无所知的愚人,生死轮回漫长。
吝啬富翁的命运:
阿难达是沙瓦提城中非常富有的人,但却吝于布施。他常常对儿子牧拉斯里说:「不要自以为有钱,我们不应该花钱,反而要更努力累积财富,否则,财产会日渐减少。」他甚至在屋里埋藏了五瓮的金币,但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也没有告诉儿子埋藏的地点。
富人死后,往生到离沙瓦提城不远的乞丐村。从他投胎的母亲开始怀孕起,所有乞丐的收入就减少,他们认为其中一定有个不祥的人,就逐步过滤,最后判断这怀孕的妇女就是祸首,她于是被驱逐离开村子。后来这妇女生下一个丑陋、人见人厌的儿子。每次她单独外出乞讨,就能得到与从前一样多的施舍,但若带着儿子一起乞讨时,就什么也得不到。所以等儿子长大后,她就要儿子单独外出乞讨。当他走到他前世的房子时,他前世的孙子们看见他丑陋的外表时,心生恐惧,就叫仆人把他赶走。
这时候,也在城里化缘的佛陀看见这件事情,就叫阿难达前去请牧拉斯里(乞丐前世的儿子)前来一谈。佛陀告诉牧拉斯里,这年轻的乞丐实际上是他前世的父亲,但牧拉斯里不相信,佛陀就叫乞丐去挖出那五瓮金币,牧拉斯里这才相信。此后,他就成为佛陀虔诚的信徒。
无明的人以为:「这是我儿子,这是我的财富。」所以安全无虞;事实上,此身不为己有,更何况儿子和财富呢!
如何分辨愚痴的人:
有一次,两位小偷与一群信徒,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听闻佛陀说法。其中一位专心闻法,所以马上就了悟佛法。另一位却不用心,反而到处偷取信徒的钱财。
佛陀说法后,两人回到第二位小偷的家,这时候,他嘲讽不偷钱的小偷:「是呀!你很聪明,但你没有钱买东西来煮!」不偷钱的小偷听到同伴的话,自忖道:「他多么愚蠢,居然自认聪明。」不偷钱的小偷就和一些亲朋到给孤独园,向佛陀报告这件事。
佛陀说:愚人若自知愚昧,基于这份自知,至少可认为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不自知,反而自认聪明,就真的是愚痴的人。
自知愚痴的人,其实是聪明的人。愚痴却自以为聪明的人,真正是愚痴的人。
坚信三宝的痲疯患者:
痲疯患者殊帕普达专心听闻佛陀说法后,很快就领悟佛法。
当听法的人群散去时,他追随佛陀回精舍,这时候,沙咖天帝想测试他对三宝的信心,就出现在他面前,告诉他说:「你不过是个可怜人,人家给你什么,你就吃什么,没有人可依靠。只要你否定三宝,并且说三宝对你没有任何用处,我马上就给你巨大的财富。」
殊帕普达回答道:「我决对不是个没人可依靠的可怜虫,我具有圣人所有的七圣财:信、戒、惭、愧、听闻、施和慧。」
两人对话后,沙咖天帝就到精舍,把他与殊帕普达之间的对话告诉佛陀。佛陀向他解释说,即使千百个沙咖天帝也很难左右殊帕普达对三宝的信心,使他远离三宝。一会儿,殊帕普达也来了,他也向佛陀叙说相同的事。
但他却在从揭达林给孤独园回家的路上,意外死亡。这一意外是一恶灵主导的,该恶灵的某一前世是一位妓女,但被殊帕普达所杀,妓女因此发誓报复。殊帕普达的死讯传到给孤独园。比库问佛陀,殊帕普达往生何处?佛陀说,他已经往生三十三天了,并且说殊帕普达的某一前世曾经殴打一位圣者,所以今生是痲疯患者,但今生因为已经领悟佛法,于是涤清一切烦恼。
慈心不只体现在救尘世之苦难,更大的慈悲体现在救拔心性,启迪智慧。坚持阅读佛经,有时会突然明白:忍辱难行,然而每一份磨砺都是证悟“无我”的试金石。感激每一份苦难、感激别人对你的激怒、感激生活中的忧愁,因为它们是证悟“无我”的必经之路;就像感激每一份幸福、感激别人对你的关爱、感激生活中的美好,因为这些与上述的痛苦并没有任何区别。平等法。无分别。
须玛那花匠每天早上都要供应频婆裟罗王茉莉花。一天早上,在前往王宫的路上,他遇见佛陀与比库们入城化缘。剎那间,他内心产生强烈的意念,想要用花供养佛陀。他立刻下定决心,不管国王是否因此驱逐他离开国土或是杀害他,他都要献花供佛。他果真用最虔诚的心供养这些茉莉花。佛陀与比库们于是在花团锦簇下进城,成千上百的人都出来顶礼问讯。这种场景让须玛那整个身心充满法喜。
须玛那的妻子向国王说,她丈夫未能将花送至王宫这件事与她无关。然而,事实上,国王很高兴须玛那能用鲜花供养佛陀,国王也利用这次机会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
供养之后,佛陀一行人回去给孤独园。国王就召唤须玛那到王宫来,称赞他对佛陀的虔诚信念及供养鲜花的勇气,并大大奖赏他一番。
而在给孤独园的阿难达尊者则问佛陀,须玛那能从他的供养得到什么法益?佛陀解释说,须玛那不顾身家安危,而用鲜花供养,因此不会堕落四种恶趣。最后,他也一定会止息生命中所有的苦痛。
善业是造作之后不会后悔的业;善业是接受业报时,满心欢喜的业。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阿那邠长者与佛的一段对话:
佛问长者:您在家中常布施吗?
长者说:是的,经常布施,就是吃的东西不太好,饮食粗弊。
佛说:只要至诚用心布施,将来世就会饮食自然,七财充足。
佛接着说:久远劫前,一个叫毗罗摩的人,曾经用八万四千各类金银、衣裳、大象、房舍布施给别人。
而这些布施,不如给僧人造一所房舍所获得的福报;
而为僧人造一房舍的福报,不如皈依佛.法.僧的福报;
皈依佛法僧的福报不如持五戒的福报;
持五戒的福报不如于能于弹指之间慈愍众生的福报;
能于弹指之间慈愍众生的福报不如须臾之间起於世间不可乐想。
而这个名叫毗罗摩的施主就是我(释迦牟尼佛自称)的前世。
因此,施主布施的时候,无论多少好丑,应该欢喜惠施,勿起想著,亲手布施,不要使唤别人替代自己去布施,发愿求报,获无穷福报。
提沙的父亲是沙瓦提城中名声显赫的人,也经常在家中供养沙利子。所以,提沙很小的时候,就见过沙利子很多次。七岁时,他就出家,在沙利子的座下为沙马内拉。当他停留在揭达林给孤独园时,很多亲朋好友都携带很多的礼物和供养品来探望他,他却觉得这些探视十分累人。所以,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后,他就到森林里的一处精舍去。在那里,如果有村民要供养他任何东西,他只说:「愿你幸福,早日解脱生命的苦痛!」然后,就继续精进禅修观想,也因此,三个月后,就证得圣果。
结夏安居结束后,沙利子、马哈摩嘎喇那和长老比库多人来探视他。村民也趁机请沙利子说法,沙利子予以婉拒,但指定提沙代为说法,村民则说:「提沙只会说:『愿你幸福,早日解脱生命的苦痛!』」所以他们要求沙利子另外派别人。但沙利子坚持指定由提沙说法,提沙于是开始说法。
提沙说完法时,晨曦已经初起,沙利子击掌赞叹提沙精彩的说法,村民也深受感动。提沙对佛法深入的了解让他们感到惊讶,他们因此庆幸提沙能住在他们村子里。有些人则对提沙不早些出来说法感到遗憾。
这时候,佛陀在给孤独园里,透过神通,明白村民不同的感受,就现身来化解村民的误解。佛陀到达村子的时候,村民正在准备供养的食物,村民就趁机供养佛陀。供养后,佛陀告诉村民:「各位都很幸运,提沙能住在你们村子里。也由于提沙在此的缘故,我、沙利子、马哈摩嘎喇那、长老比库和其他众多比库才会在此与各位相见。」佛陀的这番话,使村民们明白他们是何其幸运,便不再浪费时间去回想提沙尚未说法前的往事。
出离有三层意义:1. 出离群众; 2. 心灵上远离贪爱; 3. 远离缘起法,趣向涅槃。
大师平等法。我欣乐彼法。我知彼法故。不复乐受生。
菩提树”对于佛教信众而言就是“圣树”。然诸佛成道其树各别,譬如说:“毘舍婆佛坐娑罗树下、尸弃佛坐分陀利树下、毘婆尸佛坐婆罗树下、拘楼孙佛坐(尸)利沙树下、拘那含佛坐乌暂婆罗门树下、迦叶佛坐尼拘律树下、释迦牟尼佛坐毕钵罗树下”成佛。这些树种类及名称原本各不相同,但都因为有行者于其树下成佛,而都被尊称为“菩提树”
著名的供养菩提树有印度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树、舍卫城祗园精舍内的喜智菩提树(Anandabodhi)、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的阇耶室利摩诃菩提树。
至今印度菩提伽耶(Buddhagaya) 释迦牟尼成佛处的菩提树,依然受到广大佛弟子们热烈的钟爱与景仰,佛弟子们颇有“睹物思人”之感。《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三记载:我见菩提树,便见于如来。
公元629年许,大唐玄奘法师西行印度抵达释迦牟尼佛成道菩提树下时,亦五体投地,至诚礼拜菩提树,以表菩提树给释迦佛遮蔽阳艳之恩,及对佛陀之感念和追思。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罗陀是个又老又可怜的婆罗门,只好寄居在精舍里,做些零碎如割草和清洁的工作。比库们都很尊重他,但当他想加入僧团时,却不愿意接纳他。
一天清晨,罗陀遇见佛陀,就向佛陀报告比库不让他加入僧团的事。佛陀知道他即将证得阿拉汉果,便召请所有的比库来,问他们:「有没有人曾经接受罗陀的服务?」
「佛陀!我记得罗陀曾经供养我一些米。」沙利子答道。「如果这样,」佛陀接着说:「你是不是应该帮助你的施主解脱世间的苦痛?」
沙利子于是答应剃度罗陀出家,成为比库,从此以后,罗陀就正式加入僧团,并且严格遵守沙利子的教导。几天之后,他就证得阿拉汉果。
后来,佛陀再度来探视比库们,他们向佛陀报告罗陀严格遵守沙利子的教导。佛陀说,比库应该像罗陀一样,遵守教导,如果犯错而受到谴责时,也不可以心生不满。
人应该追随会规劝别人过错的智者,一如追随向导前往埋藏宝藏的地点。追随智者,较容易开发智慧。(《法句经》偈166)
三国时代,吴国有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是江夏地方人士。他幼年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母亲年纪大了,又病得很厉害,她很想吃鲜笋煮的羹汤。这时候冬至将要到了,笋还没有生长出来,孟宗没有办法可想,就跑到竹林中,抱着竹子大哭。或许是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突然间,地裂开了,从地上长出了好几枝笋子。孟宗就拿回家做了笋羹给母亲吃,母亲吃了新鲜的笋汤后,病居然就好了。大家都说,这是孟宗至孝感动天地。《三国志》原文评此事:情到至处,不可以恒理测度。
弥勒菩萨问佛:“菩萨、大菩萨如何布施,就可以具足六种波罗蜜(六种行持)的功德,而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呢?”
佛说:“以下四种法:
一。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都平等,不选择人。经常有这个念头:一切众生都靠食物存活。
二。布施自己的头、眼睛、骨髓、脑、国家、财物、妻子、子女,而不生著想,就像一个应死的人起死回生时候的愉快心情,也就是说,布施的时候不生想著。
三。布施普及一切,不为自己。
能做到以上三点,就已经具足了六度的功德。
四。布施的时候,想到一切众生中,菩萨最为上首,具足六度,了诸法本。诸根寂静,思惟禁戒,不兴瞋恚,修行慈心,勇猛精进,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恒若一心,意不错乱,具足辦才,法门终不越次。这样的布施本身也是具足了六度的功德。
所以,菩萨、大菩萨应按照这四法行布施。可以很快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弥勒菩萨,菩萨、大菩萨要布施的时候,应该发这个誓愿,具足诸行。”
佛教中的因材施教:
《妙法莲华经》有:“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
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波罗蜜为梵语音译,意为渡彼岸。
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高度概括了菩萨修行的各个方面,所以又称六度万行。菩萨修行六度不能离开慈悲心,所以佛当年先讲四无量心,而后宣讲六波罗蜜。而修行般若波罗蜜又不能离开前五度,否则即是断学般若。佛在多部经中反复告诫切不可断学般若,果报在三恶道。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白居易
总是以积极的想法结束一天。不管今天有多辛苦。明天充满了各种可能。
捨离国家的国王:
摩诃罽宾那是鸡咕塔瓦提国王。阿娜闍是他的王后。他有很多的大臣协助他治理国家。
有一天,国王和大臣外出到公园时,碰见来自沙瓦提城的几个商人。这些商人向国王转述佛法僧三宝,之后,国王和大臣们就出发前往沙瓦提城。
这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国王一行人正向沙瓦提城来,并且预知他们即将证得阿拉汉果。佛陀就到河边一棵榕树下等他们。
后来,国王等人来了,看到树下休息的佛陀和他放出的六色祥光时,就走近佛陀,并且加以顶礼问讯。佛陀向他们说法,听法之后,国王等人就领悟佛法,并出家加入僧团。
王后听说国王和大臣等人前往沙瓦提城后,就召请大臣的妻子们来,她们也跟随国王等人的足迹一起前去沙瓦提城。
当她们到达佛陀休憩的地方时,也看见佛陀身上放出的祥光,就向佛陀顶礼问讯。
但佛陀运用神通,使她们看不见国王和其他大臣,因为她们如果看见自己的丈夫已经身着黄色袈裟,并且剃除须发时,内心一定会受干扰而无法听佛说法。
顶礼问讯后,王后向佛陀请问国王现在何处。佛陀说:「先坐下来,你会看见国王的!」王后和诸位大臣的妻子听说可以看见丈夫,非常喜悦,就安心的坐下来。
佛陀于是开始向她们说法。国王和大臣们在听法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而王后和诸位大臣的妻子们则证得初果。
这时候,她们看到国王和诸位大臣等新出家的比库,并且认出他们,于是也向佛陀请求,允许她们出家为比库尼。佛陀指引她们去沙瓦提城,她们就依照佛陀的指示前去沙瓦提城,加入尼众僧团,不久也都证得阿拉汉果。
佛陀在这些国王和诸位大臣等新出家比库的护卫下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
白天或夜晚的休息时分,尊者摩诃罽宾那(原来的国王)经常自语:「多幸福啊!多幸福啊!」比库们听见他一天重复好几次说这句话时,就向佛陀报告。
佛陀向他们解释:「摩诃罽宾那已经领悟法喜了,所以内心宁静,欢喜过日子,至于他重复所说的话指的是涅槃的喜悦!」
诸漏尽者,不再受胎。阿罗汉诸漏尽,命终入涅槃,永超生死轮回。诸漏尽者,无诸结缚。爱色即为色缚,恋法即为法缚。诸结源于贪爱。故《慈经》云:制伏贪求欲事,彼决不再宿母胎。
灌溉者引水,箭匠矫直弓箭,木匠处理木材,而智者调御自己。
磐踶它是沙瓦提城一位着名人物的儿子。他在非常年轻时,就出家为沙马内拉。出家后的的第八天,他与沙利子一齐去化缘,在半路上看见农人引水入农田,他问沙利子: 「尊者!没有心识的水,能够随人意地被导引到任何地方吗?」 「是啊!水可以被导引至任何地方。」沙利子说。
然后他们继续上路。后来,磐踶它又看见制作弓箭的人用火锻烧弓箭,使其笔直。他也看见木匠切割、刨平树木,用来做车轮。这时候,磐踶它内心如是思惟:「如果没有心识的水可以任人导引至任何地方;没有心识且弯曲的竹子可以抚直;没有心识的木材也可以做成有用的东西。那么,拥有心识的我,为什么无法控制我的内心,修行清净止观呢?」
经过这番思考后,他当下向沙利子请求回精舍自己的房间,并深刻观身。诸天神也使精舍和周遭环境保持宁静,协助他禅修。不久,就证得三果。
就在这时候,沙利子正朝磐踶它的房间走去。佛陀透过神通知道磐 踶它已证得三果,只要继续禅修下去,马上就可证得阿拉汉果,所以佛陀决定要阻止沙利子进入磐踶它的房间。佛陀就走到磐踶它的房门口,询问沙利子一些问题,使他无法进入房间。磐踶它才能证得阿拉汉果,这天正是他出家的第八天。
佛佗说:「当一个人精进修行时,甚至天神们都会来护持,我个人就亲自在门口阻止沙利子进入磐踶它的房间,如此,磐踶它才能证得阿拉汉果。」
跋提是揭达林给孤独园的一位比库。由于个头矮小,大家就以「矮个儿跋提」称呼他。甚至有些年轻比库经常拉他的鼻子、耳朵或拍他的头而嘲笑他:「大叔,你好吗?快乐吗?比库的生活你烦不烦啊?」
但跋提心地非常善良从不生气、也不回嘴。事实上,他的内心和神情都十分宁静安祥。佛陀知道跋提的耐心时,就说:「阿拉汉永不发脾气,不苛责别人,也不瞋恨他人。阿拉汉就像一座山,山不为风所动,阿拉汉也不为毁辱所动!」这时候,其他的比库才知道跋提已经证得阿拉汉果。如同坚固的石头不为风动,智者也不为毁誉所动。
生何等信.发何种愿.践何等行
玛她是一位虔诚的女信徒。她的女儿坎南嫁到别的村子去。有一次,由于坎南回娘家已经有一段日子了,她丈夫就差信来要她回去。坎南的母亲因为要做糕饼给女婿,就要她过几天再回去。第二天,玛她做了几个糕饼,但有四个比库来化缘,她就把所做的糕饼全部供养他们,坎南只好再留下一天,但连着三天玛她都把糕饼供养比库。
因为这缘故,坎南的丈夫就另行再娶。坎南从此痛恨所有的比库,认为比库毁了她的婚姻。每次遇见比库,就予以辱骂、毁谤。后来,所有的比库就远离她家。佛陀知道这件事后(注),就到坎南家去,并问她:
「比库是否只取供养的食物,还是拿走不是供养的食物?」
坎南回答说,比库只取供养的东西,并且说:「比库们没有错,错在我自己。」她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佛陀的宽恕,并进一步顶礼。佛陀就向她说法,坎南闻法之后证得初果。
回精舍的路上,佛陀碰见巴谢那地王,就把坎南的事告诉国王,国王问佛陀,她是不是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并且明白佛法。佛陀回答道:「我已经教导她佛法,她也因此法喜充满。」
国王向佛陀保证,会让坎南今生衣食富足。国王回去后,就叫坎南来,并宣称:「谁能妥善照顾我女儿--坎南的人,可以收养她。」
这时候一位大臣就认她为螟蛉女。这大臣告诉她:「你要供养多少,就供养多少!」从此以后,坎南每天供养所有到她家化缘的比库。
佛陀知道坎南慷慨布施时,说道:「比库们!坎南纷扰杂乱的心在闻法后已经变得清澄、祥和了。」
如同深潭的水,清澈安静;智者听闻佛法后,内心清净。
每个人都在谈论为我们的孩子们留下更好的星球。 我们不妨尝试为这个星球留下更好的孩子。
《慈经》讲:“于上下十方无怨意、敌意,以达无碍。” “无碍”就是不受“结”的缠缚,被缠缚就有障碍。
结,即绳结,缠绕,为烦恼的异名。烦恼如绳结一般令无明的有情众生的身心受到系缚,不得解脱。
结缚有十种,前五个称五下分结,后五个称五上分结。由于人类在欲界,因此主要面对五下分结。
五下分结:
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又称五顺下分结。这五结都是欲界烦恼。断除五下分结,就得证声闻三果成阿那含,不再染著欲界的五欲。
五上分结:
色界爱、无色界爱、掉举、慢、无明。又名五顺上分结,上分是指色界与无色界,这五结的烦恼分属色界与无色界,因此称五上分结。断除五顺上分结,证阿罗汉果。
这个我父母培育的苹果,就像一个人,每天看着阳光,然后把阳光印在自己身上。
有四种金翅鸟:卵生金翅鸟、胎生金翅鸟、湿生金翅鸟、化生金翅鸟。
有四种龙:卵生龙、胎生龙、湿生龙、化生龙。
卵生金翅鸟入海捕龙食。可捕卵生龙;然而遇到胎生龙就会丧亡。
胎生金翅鸟入海捕龙食。可捕卵生龙、胎生龙;然而遇到湿生龙就会丧亡。
湿生金翅鸟入海捕龙食。可捕卵生龙、胎生龙、湿生龙;然而遇到化生龙就会丧亡。
化生金翅鸟入海捕龙食。可捕卵生龙、胎生龙、湿生龙、化生龙。
但如果龙王曾经以身侍奉佛,金翅鸟不能食龙。因为如来恒行四种心:
如来恒行慈心。恒行悲心。恒行喜心。恒行护心。
如来恒有此四等心。有大筋力。有大勇猛。不可沮丧。由于这个缘故,金翅鸟不能食龙。所以,人们也应该行这四等心。
—《增一阿含经.等趣四谛品第二十七》第八小节
有一年,佛陀和众多比库在某一婆罗门的邀请下,到鞞兰若结夏安居。当他们到达时,这婆罗门受魔波旬的影响,却不护持佛陀等人。当时又是饥荒,鞞兰若的百姓只能在佛陀及众弟子外出化缘时供养极少数的食物。
面对这种困境,马哈摩嘎喇那恳求佛陀允许他运用神通前往别人无法到达的地方去带食物回来,但为佛陀所拒绝。尽管情况如此困难,所有的比库并不颓丧,仍然满足于马商每天供养的少许谷物。
结夏安居结束后,佛陀等人在通知该婆罗门之后,就打道回揭达林给孤独园。沙瓦提城的人喜悦地欢迎佛陀和众多比库回来,并供养他们。
这时候,有一群人由于比库们的慈悲,而被允许留在精舍里。这群人每次贪心地吃完比库剩下的所有食物后,就只知道睡觉,一旦醒来时,又只知道到河边去跳呀叫呀、打打闹闹地嬉戏。不管在那里,他们都行为不检,无所事事。
有一天,比库们互相讨论这群人难以驾驯的行为:「在鞞兰若时,由于飢荒,他们还相当恭敬有礼,举止也合乎规矩。现在食物充足,他们就行为不检了。」
这时候,佛陀听见众人议论的话题,就说:「愚痴的人在诸事不顺遂时,满心哀愁,神情沮丧,一旦事事如意时,则又雀跃不已。这就是愚痴人的特性;智者则不因生命中的得失而动摇心志。」
智者不执着世间,不与闻诸爱欲,不论遭遇苦或乐,智者不忧不乐。
像野花;
您必须让自己在人们从未想到的所有地方成长。
《杂阿含经》卷22〈599经〉:“时,彼天子而说偈言:‘外缠结非缠,内缠缠众生,今问于瞿昙,谁于缠离缠?’尔时,世尊说偈答言:‘智者建立戒,内心修智慧,比丘勤修习,于缠能解缠。 ’”
某天界的天子曾经向佛请教:“外部的缠结不是真正的缠结,内心被缠结才是缠缚众生的根本。请教您,谁可以脱离结的缠缚?”
佛说:“智者建立戒,内心修智慧,比丘勤修习,于缠能解缠。”
以下十种“结”,能意识到就难得,能改过更难得:
1. 身见:众生执着于身体为我有,产生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的四种烦恼心。
2. 边见:有了我见,则会产生断见或常见二类边见;断见又名断灭见,谓认为众生死后消散殆尽,无有所遗;常见谓认为众生死后,会和前世相续,人的来世仍为人,永远不变。
3.邪见:不信因果轮回,不信佛法僧三宝。
4.见取见:认为有漏法可以带来解脱和快乐,更甚者修有漏法却未证言证,妄执自己已取得圣果。
5.戒禁取见(戒禁见):外道执取错误的戒律禁忌,认为以此苦修可以灭苦解脱。
6.贪: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或者是与五尘对应的财、色、名、食、睡五欲,生起执着贪爱的妄心。
7.嗔(或瞋):对违背我所贪爱的欲境,生起嗔恨心、恼恨心。
8.痴:无明,对善业、恶业不能分辨,痴心糊涂,造诸恶业。
9. 慢:吾我贡高,骄傲自满,轻慢他人。
10.疑:对佛法僧三宝怀疑不信,妄生烦恼,造诸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