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要靠自己

智者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或别人的利益而造作恶业,智者也不会为了求子、财富或谋国而造作恶业,

真正的智者不应该以非法手段追求成功,唯有如此,才是有戒行、智慧、正直的智者。(《法句经》偈84)

昙弥夫妇住在沙瓦提城。有一天,他告诉怀孕的妻子说,他想出家修行,他妻子请他等孩子出生后再出家。孩子诞生后,他又向妻子重提这件事。她又要他等孩子会走路时再出家。他自忖道:「要求妻子同意我出家是无益的,我应该自己努力,解脱轮回的苦痛。」心意已定后,他就迳自出家为比库,并且依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精进修行,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几年后,他回到里,向妻子和孩子传授佛法。他的孩子也因此出家并且证得阿拉汉果。这时候他太太心想:「既然我丈夫和孩子都出家,我最好也出家修行。」就这样,她也出家修行,同样证得阿拉汉果。

有一次,在比库聚集的场合,有人告诉佛陀关于昙弥出家修行并引导全家人修行也证果的事。佛陀说:「比库们!智者不会为了追求自己或别人的利益,而造作恶业以获取财富与成功。相反的,智者只知理解、奉行佛法而自行从轮回中解脱出来。人只能自己努力,解脱生死轮回,而无法依赖别人。」


有一次,沙瓦提城有一群人集体供养众多比库,并安排其中一些比库们彻夜说法。

但听法的观众中有些人无法熬夜,早早就走了,有些人虽然整夜坐着听法,但大部份的时间,却无法集中精神,只是半醒半睡的度过。只有少数的人专心闻法。

第二天,比库们告诉佛陀昨天的事,佛陀说:「大多数的人都执着世间,只有少数的人能到达彼岸(证得涅槃)。」

佛陀接着提醒比库们要时时警觉,正念现前,只有自觉精进学佛法的人才能究竟解脱烦恼,证入究竟喜悦的涅槃。

到达彼岸(涅槃)的人少,其余的人都在此岸徘徊。 (《法句经》偈85)

信受奉行佛法的人,去除贪欲,可以到达难以抵达的彼岸。 (《法句经》偈86)



晋朝时候,有个人姓吴名勐,字世云,豫章分宁地方的人(现在江西修水县),年仅八岁,服侍父母非常孝顺。因为家裡贫穷,所以床上没有蚊帐。到了夏天夜晚的时候,蚊虫很多,嗡嗡嗡的飞来飞去,叮在吴勐的身上,他任凭蚊虫饱吸自己的血液,也不用手去驱赶牠们。

在他幼小纯真的心裡,认为只要让蚊子吸饱了血,牠们就不会去叮咬他的父母,如果把牠们赶走,恐怕蚊子会去叮咬父母,所以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意赶走蚊子。

后来吴勐遇到了一位有法术的异人,名叫丁义,给了他一个神方,屡次都有灵异的表现。后来在宋朝政和年间,他被封为真人。

父母育子,为之挥蝇,为之驱蚊,痒则搔之,寒则裹之。恐怕惊吓孩子而不敢高声,孩子稍有不安父母就想分担他的痛苦,爱子情深,就好比让蚊子任意叮咬自己一样。

可世间有多少子女能把这份感情回报给父母呢?

更何况吴勐怜爱物命,即使是吸自己血的蚊蝇也可以不杀,充满了爱惜物命的慈悲之意,这也正是他后来与仙人相识的机缘。


从黑暗趣向光明

在高沙喇国结夏安居后,一群比库向佛陀请教禅修的事宜。佛陀就告诫他们:要放弃欲乐和对世间的执着,如此才能趣向涅槃。

智者远离贪爱,以涅槃为目的,不作黑法(注),勤修白法,追求凡人不喜欢的寂静、出离与涅槃。

智者割舍欲爱,无所执着,涤除心中所有的烦恼 (《法句经》偈87/88)

正念现前,修习七觉支,同时去除一切欲爱的人,烦恼已断,今生就能证得涅槃。 (《法句经》偈89)

备注:「黑法」:即十种恶业。


七菩提分: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之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即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止观及法界次第名为除觉分,断除身心粗重,使身心轻利安适。

五,念觉支,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

六,定觉支,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七,行舍觉支,舍诸妄谬,舍一切法,平心坦怀,更不追忆,是行蕴所摄之舍之心所,故名行舍。

此七法,若行者之心浮动时,可用除舍定之三觉支摄之;若心沉没时可用择法精进喜之三觉支起之。念觉支常念定慧,不可废退。是故除念觉外,他六觉随行人之要而用之。以此七事得证无学果。


佛陀和名医耆域

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曾经多次试图谋害佛陀。其中一次是自灵鹫山顶上推下大石,企图砸死佛陀,但巨石堕落下来时,撞到山崖。破裂的碎片打中佛陀脚的大姆指。

佛陀因此被人护送至耆域在芒果园内的精舍 (注3)。名医耆域为佛陀敷药并且包扎伤口。之后,耆域就进城去治疗其他的病人,但答应在傍晚前赶回来,将包扎拆掉。

当天晚上,耆域要回去时,却发现城门已经提早关了,而无法回去照顾佛陀。这令他很懊恼,因为包扎若不及时拿掉,病情会加重。

当天晚上,佛陀判断耆域无法回来,就要阿难达协助他把包扎拿掉,却发现伤口已经痊愈了。第二天早晨,耆域赶回来时,问佛陀昨天晚上是否感觉剧痛和不舒服呢?佛陀回答说:「耆域!证悟成为佛陀以后,我就具足随时都可以止息苦痛和忧愁的能力。」佛陀接着解释解脱圣者的心性。

不再生死轮回,不后悔,解脱一切,自由自在,断一切系缚(注1) 的人(注2),没有任何贪欲。

(注1)有四种系缚:贪、瞋、戒禁取和见取 。(注2)即阿拉汉 。(注3)精舍启用典礼之后,耆域就证得初果。佛陀在他的建议之下,吩咐比库要适当 运动,如打扫和走路等。《耆域经》记载佛陀对食肉的看法,该经就是佛陀对耆域的说法。


食有二种。有可亲近。有不可亲近。云何为二:若亲近食时,起不善法,善法有损,此食不可亲近;若得食时,善法增益,不善法损,此食可亲近。


贝拉斯沙尊者到村子里去化缘后,在回精舍的半路上,稍事停留并且吃完供养的食物。然后,他又回村子去化缘,直到化到足够的食物,他才返回精舍去,把米谷加以干燥,然后储藏起来。

这样子,他就不需要每天都去化缘了,所以每隔几天,当他出禅定时,只要把预存的米重新泡水后就可以再吃了。

其他比库对他储藏食物的做法很不以为然,就向佛陀报告。佛陀明白,其他比库若也跟进贝拉斯沙的做法,就会泛滥误用,所以禁止比库们储藏食物。佛陀更忠告比库们要保持简单纯朴的修行生活,不要有任何的物质束缚。

至于贝拉斯沙本人,一来他储藏食物是在不可以储藏食物戒律制定之前,再者,他这么做,不是由于贪心,而是想节省时间来禅修,所以佛陀就宣称贝拉斯沙是无辜的,不必接受处罚。佛陀更进一步解释说,阿拉汉不储藏任何东西,同时,阿拉汉进食时,具有正确的观照。

阿拉汉不积聚 (注1),进食时如实知进食的意义 (注2)。

阿拉汉以解脱为修行的目的,解脱即是空、无相 (注3)。

阿拉汉不轮回,如同鸟在天空飞,踪迹不可觅。 (偈 92)

注1:积聚有二种:「业」和「四食」的积聚。「业」积聚会使人不断轮回。而「四食」积聚虽是生命的必须,但可能妨碍精神修持。

注2:根据论,阿拉汉在进食时,应正念现前,具足三种食观:
1. 知遍知: 确实明白食物的意义。
2. 审察遍知:确实明白食物的卑微。
3. 断偏知: 灭尽进食的欲乐。

注3:涅槃是苦的解脱。因为不再贪瞋痴所以也称之为「空」,而不是说一无所有或一切断灭。涅槃是积极的,超越凡俗的境界,无法用世俗的文字加以叙述。涅槃是无相的,因为不再有贪的形相。阿拉汉在生前就证得涅槃而领略涅槃的喜悦。说阿拉汉死后仍然存在或不存在都不正确,因为涅槃既不是常见也不是断见。涅槃时,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而且,除了爱欲之外,没有任何寂灭。阿拉汉在今生即证得涅槃而领略无上的涅槃喜悦。

沙咖天帝敬重马哈摩嘎喇那尊者

有一次,结夏安居结束日,正是月圆的日子。沙咖天帝率领众多天神前往维沙卡兴建的东园鹿子母讲堂向佛陀顶礼问讯。僧团中的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因为在遥远的阿槃提结夏安居,所以尚未返回精舍。其他人就为他保留了空位子。

当沙咖天帝以鲜花和素香向佛陀顶礼问讯时,看到保留给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的位子,他说多么希望尊者也在精舍里接受他的礼敬。这时候,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突然出现,沙咖天帝欢喜异常,立刻献上鲜花致敬。

比库们对沙咖天帝崇仰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的举动大受感动,有些比库则认为沙咖天帝偏心。佛陀就向他们说:「天人敬重所有克制欲乐的人。」

诸根寂静的人,如善御者驯服的马匹;没有我慢和欲漏的人,诸天也仰慕。 (《法句经》偈 94)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即《目连救母》中的目连尊者


有四重翳,日月不得放光明:云、风尘、烟、阿修罗。
有四结,覆蔽人心不得开解:欲、瞋恚、愚癡、利养。


愿诸有情有幸福、安稳而安乐。诸一切生物,或弱、或强者,或长、或大、或是中等者,或短、或细、或粗等,包括尽无余。

或现或不现,或住远、近、或已生终、或有生(因)之生物,愿诸有情有安乐。

人勿互毁谤,勿轻何处谁。勿怒勿气忿,勿互咒愿苦。

如母护爱独子赌己命,于诸有情修习无边之慈心。

于诸世界修习无限之慈心,于上下十方无怨意、敌意以达无碍。

-《慈心经》节选

愿大家广为读诵,以善念慈心感得天人相助,去除同胞苦难。愿以此功德,回向同胞。南无阿弥陀佛

心中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度一切苦难。回向功德于同胞骨肉,早脱苦海。


菊花:冬天生苗,春天生叶,夏天生蕊,秋天生花,饱经霜露,得金、水之精。所以能补益金、水二脏(也就是肺、肾),以制火而能平木(去心肝之火),木平则风息(去风病),火降则热除(去热病)。与枸杞子和蜂蜜久服,永无眼睛疾病)

单瓣味道甘甜的入药(花小而苦味的叫做苦薏,不是菊花)。

-《本草备要》清代.汪昂

为家人健康,建议网上下载该书,以备平常查阅。


结夏安居结束时,沙利子(舍利弗)正准备与其它比库一同外出。有位对舍利弗怀有怨懑的年轻比库却向佛陀抱怨说,沙利子辱骂,鞭打他。

佛陀就请人召请沙利子来解释,沙利子不辩别自己的清白,却说:「世尊!坚定持戒并且观身的比库,若有对不起其它比库的行为,怎么可能不道歉,就迳自出外去呢?我像大地一样,花卉绽放时,没有任何喜悦的感觉,垃圾与粪堆积在上面,也不愤怒。我也像门垫、乞丐、断脚的公牛一般,对污秽的血肉之躯感到厌恶,不再执着于它。」

沙利子谦虚地说完之后,犯错的年轻比库深感愧疚,承认自己指控沙利子的错误。

佛陀建议沙利子接受年轻比库的道歉,免得年轻比库将来受业报。年轻比库就恭敬地恳求沙利子宽恕。沙利子也诚挚的原谅他,并且重述如果自己有任何不对的地方,也请他能原谅 。

所有在场的比库都赞叹沙利子,佛陀说:

「比库们!像沙利子这样的阿拉汉不怀任何愤怒和瞋心。如同大地和门柱一样的耐心、宽容和坚定,他的内心永远祥和、清净。」


佛在阿罗毗祠侧的时候,手阿罗婆长者的儿子出城看到佛陀在非常寒冷的天气中,只穿了很单薄的衣服坐在草垫子上。

长者子问佛:您睡得好吗?

佛说:睡得好。

长者子说:这么冷的天气,您穿得如此单薄,坐在草垫上,还说睡得好?

佛说:你家里房屋内无风尘,有床和床垫,有仆人侍候,睡得好吗?

长者子说:睡得好。

佛说:假如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了欲望在心里,睡得还好吗?

长者子说:欲望生起,就睡不好了。

佛说:欲望、瞋恚、愚痴,如来永尽无余。

佛又说:有卑坐,有天坐,有梵坐,有佛坐。

卑坐是转轮圣王(人王)坐,天坐是释提恒因(天帝)坐,梵坐是梵天王坐,佛坐是四谛坐;

卑坐者是向须陀洹坐,天坐者是得须陀洹坐,梵坐者是向斯陀含坐,佛坐是四意止之坐;

卑坐者得斯陀含之坐,天坐者向阿那含之坐,梵坐者得阿那含果坐也,佛坐是四等之坐;

卑坐是欲界之坐,天坐是色界之坐,梵坐是无色界之坐,佛坐是四神足之坐。

如来以四神足,快得善眠,于中不起淫、怒、癡,以不起此三毒之心,便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构成世间,相当于三有。有情众生都在三界中因为淫欲的关系生死轮回,三界外没有众生、没有佛法。三界分为六道,三界之上六道之外还有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四圣境,总共十法界。


坦巴达提卡担任政府行刑者的任务届满五十五年后正式退休。在担任行刑者之前,他曾经是一名小偷。

退休后有一天,他到河中去沐浴,并且携带特别的食物回家。回家后,正要享受这份美味时,却看见刚出禅定的沙利子站在门口,这时候他心里想着:「我这一生,都在行刑处决小偷,现在我应该供养这位比库。」所以就邀请沙利子进入屋内,并尊敬地供养食物。

供养后,沙利子向他说佛法。但坦巴达提卡却无法集中心思听讲,因为他的心思受到过去担任行刑人时种种往事的干扰。

沙利子明白他的困扰,为了导正他的心念,就机敏地问他是否出于愤怒、仇恨而行刑?或只是执行公务而已。坦巴达提卡回答说,他只是接受国王的命令,自己没有任何杀人的恶意或愿望。

「既然如此,你有何罪过可言!」沙利子说。

沙利子的说法让坦巴达提卡内心较为宁静,就请沙利子继续说法。这时,他专心闻法,更具耐心与理解力。闻法后,他恭送沙利子走了一段路,然后独自回家,但却意外丧生。

当天傍晚,佛陀抵达比库的聚会时,比库们告诉佛陀有关坦巴达提卡的恶讯,并请问他往生何处。

佛陀说,虽然坦巴达提卡今生造恶业,但后来领悟佛法,所以往生都西答天。

比库们却怀疑,一个造做恶业的人,怎么可能只听闻一次佛法后,就获得如此殊胜的法益。佛陀向他们解释说,时间长短不是问题,如果能够正确理解的话,极使一句法语也可以带来莫大的法益。


无我相 无人相 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


佛法在,就有人在;佛法在,就有圣人不绝;佛法在,就会有人轮回到天界,所以天界就不会消失;佛法在,就会有人证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佛乘就会出现于世间。所以应当倡导佛法,恭敬佛法。


有一位婆罗门告诉佛陀:「尊者,我认为你只知有法益的修行,对无益的事一无所知。」佛陀说他也了解无益且有害的事。佛陀就列举六种会消耗财产的行为:(1) 太阳高挂了才起床 (2) 疏懒成性 (3) 残暴 (4) 沉溺毒品(尤其指酒) 而昏醉迷糊 (5) 在惹人怀疑的时间内,独自在街上闲逛 (6) 邪淫。

佛陀接着问这婆罗门如何维生,婆罗门回答说以赌博维生 (注)。佛陀再问他输赢情形,当婆罗门回答说有输有赢时,佛陀说:「在赌博中获胜,无法与克服烦恼的成就相比。」

备注:在《败亡经》中,佛陀说赌博是造成人堕落的原因之一。

信受奉行佛法的人,去除贪欲,可以到达难以抵达的彼岸。

克服自己,胜过征服他人;

天神、乐神、魔波旬或梵天都无法战胜克己节制的人 (《法句经》偈104/105)

今生为某人,做某事,下一世为某人或某物,做某事,再下一生为某人或某物,做某事...没有穷尽。所以应当出离,离在心里,是厌离,对引起这些循规蹈矩的欲望的厌恶和分离。厌恶分离却不是厌烦,烦了就没法冷静思考,烦了就容易做错事。看一幅画,不喜欢,走开就是了,没必要烦恼,烦就是被触动了,被本该远离的东西触动了,所以不烦也是成功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