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子(舍利弗)的叔叔是一位婆罗门,有一次,沙利子问他,有没有做过任何的功德。他的叔叔回答说,他每个月供养裸身的苦行者,希望将来能往生梵天。沙利子告诉他说,他的老师们并不了解往生梵天的方法。说完后,沙利子更引领叔叔去见佛陀,并请求佛陀开示确实可以使人往生梵天的佛法。
佛陀向沙利子的叔叔说:「供养一汤匙的食物给真正的圣人,比你供养那些不值得供养的人更好。」
沙利子(舍利弗)的侄子是一位婆罗门。有一次,沙利子问他,有没有做过任何的功德。他的侄子回答说,他每个月都在火祭中牺牲一只羊,期望将来能往生梵天。沙利子告诉他说,他的老师们一直给他错误的教法,他的老师们根本不知如何往生梵天。
然后,沙利子引领侄子去见佛陀,佛陀就教他确实可以往生梵天的佛法,并告诉他说:「顷刻之间,顶礼真正的圣人比火祭牺牲一百年好。」
注:「火祭」在当时的伊朗和印度相当流行。部份人认为火是神祇之一。有些人认为透过火祭,他们可以讨好神祇,而得到赐福和保护。另外,动物祭祀和在恒河中沐浴也很普遍。佛陀是当时唯一指出这些方法都是无益的宗教师 。
清旦早起先苦后乐;服用油酥先苦后乐;服药时先苦后乐;家业聘娶先苦后乐;
修习梵行先苦后乐;诵习经文先苦后乐;坐禅念定先苦后乐;数出入息先苦后乐;
无欲恶法,念持喜安,游心初禅;
有觉、有观息,内有喜心,专精一意,无觉、无观,念持喜安,游于二禅;
无念游心于护,恒自觉知,觉身有乐,诸贤圣所喜望者,护念乐,游心三禅;
苦乐已尽,先无有忧慼之患,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心四禅;
断三结网,成须陀洹(七生七死证阿罗汉);断淫、怒、癡,成斯陀含(一生天上,一生人间,证阿罗汉);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成阿那含(身坏上十九层天,证阿罗汉);
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修此先苦之法,后获沙门四果之乐。
元朝时候,有一个孝子,姓李名忠,晋宁地方人氏。他幼年时,父亲就过世了,只剩下他与母亲。李忠服侍母亲,非常的孝顺。
在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八月的时候,地方上发生了罕见的大地震,有一座郇保山发生大範围的山体滑坡,震区内老百姓的房屋都倒塌了。一时间被破坏的房屋数目,竟有一万零八百多个区域,死难的人数也数不清。
可是那座郇保山,说也奇怪,在山体滑坡到了将近李忠家的时候,忽然分做两行。再过了五十几步,又再度合拢了,整个灾区只有李忠的家安然无羔。
地震乃至山移,可以称得上是大劫难了,况且受灾的地方有一万零八百户。只有至孝的人家安然无恙。
历观孝子的传记,能够躲过瘟疫、水灾、火灾、风灾、雷电乃至地震的还有很多,人难道不该好好反省吗?
佛陀保护男孩
从前,有两位隐士共同居住在一起,并且一起修习苦行多年。后来,其中一位还俗,并且结了婚。当他的儿子出生后,他们夫妻两人便带着儿子去拜访仍在苦行的隐士。
这隐士看见他们时,对他们说:「愿你们长命百岁!」但却对男孩不说任何好话。他们十分困惑,问隐士为何对孩子保持沉默。隐士告诉他们这孩子只能再活七天,虽然他无法拯救孩子,但佛陀可能有办法。
他们就带着孩子去找佛陀。当两人向佛陀顶礼问讯时,佛陀也只说:「愿你们长命百岁!」而无言以对他们的孩子。佛陀知道男孩来日无多,为了防止孩子夭寿,佛陀吩咐他们在家门前搭起帐蓬,然后把孩子放在蓬内的床上。佛陀也派遣几位比库前去唸诵「护经」(注)七天。
第七天,佛陀亲自来到帐蓬,天神们也来了。这时候,一只恶魔也在门口等待机会要夺走男孩的生命,但众多天神继续来临,恶魔只好后退,让出位子给天神们,结果,它只能站在离男孩很远的地方。那天晚上,比库们彻夜唸诵护经,男孩也因此获救。
第二天,男孩被人家从床上抱起来向佛陀致敬意,佛陀对男孩说:「愿你长寿!」有人问佛陀,这孩子能活多久,佛陀说一百二十岁。因此人们就称呼这孩子为亚育瓦达那(意思是长寿的孩子)。
男孩长大后,和他的朋友和信徒在国境内到处参访。有一天,他们抵达揭达林给孤独园时,园里的比库们认出他来,比库就问佛陀说:「有没有办法使众生长寿?」
佛陀说:「尊敬崇仰老者和智慧与德行兼备的人,可以让人得到长寿、美貌、幸福和力量。」
经常礼敬年高德劭的人,四法增长:长寿、美貌、幸福和力量。 (《法句经》偈 16)
注:「护经」是宗教偈语或经,如《慈经》或《宝经》,常常被唱诵以求保护,防止受伤害。
沙其卡沙马内拉的奇迹
有一天,三十位比库各自从佛陀得到禅修的题目后,到远离沙瓦提城的一个大村落去。这时候,茂密的森林中有一群抢匪要用活人去供养森林的守护灵,他们就到林子里的精舍去,命令比库们交出一位比库,做为祭祀的牺牲。每一位比库,不管年龄大小,都愿意牺牲,其中有一位小沙马内拉沙其卡,他是受沙利子指派前来的,虽然仍是稚龄孩童,但由于累世以来积聚了众多善业,他已经证得阿拉汉果。他透露说他的老师─沙利子预知这次行程会有危险,所以特意安排他陪同其他比库一起来,而且他应该随抢匪去。其他比库听他这么一说,虽然很勉强,但他们对沙利子深具信心,便同意由小沙马内拉随抢匪去。
抢匪的祭祀准备就绪后,抢匪头目就高举着剑,朝小沙马内拉重重击下,小沙马内拉这时候正在禅定中,结果剑不仅没有砍伤小沙马内拉,反而弯曲变形。头目就另外换一把剑,再砍下去,这次整柄剑向上直弯,也同样不能伤到小沙马内拉的一根汗毛。这两次的异常现象让抢匪头目震惊不已而放下剑,并且向小沙马内拉下跪,请求原谅。其他抢匪全都讶异不已,也一齐认错。他们要求能够追随小沙马内拉修行,小沙马内拉便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小沙马内拉就在这些新比库的陪同下回林子的精舍去,其他比库看见他回来都很高兴,也松了口气,大家就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他们的老师沙利子礼敬。之后,他们去见佛陀。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即使长命百岁但犯下抢夺、偷盗或种种罪行,失命就毫无意义;德行具足的活一天比污秽的百年岁月更有价值 。」
若长命百岁,但破戒,放逸,不如持戒,修禅定一天。 (《法句经》偈 110)
老 鼠 听 经
清朝的时候,在浙江省杭州武林门内,有一座庵堂,住持是上静下然尼师。她每天早晚焚香诵经礼佛,很有修行。
在顺治五年的元旦清晨,庵里正准备作早课时,突然传来老鼠的吱吱叫声。静然尼师朝梁上看说:“老鼠啊!你爬得比佛像还高,是不礼貌的,赶紧下来吧。若要听经,可以到我身边来。”
那只老鼠歪着头,好象很注意听的样子,然后往下窥探了片刻就跑掉了。
不久,尼师们开始作早课,老鼠听到木鱼声,就又跑出来。起初,他只敢伏在门边,后来就渐渐地赶跑到尼师身旁,接着又爬到供桌上,伏在佛经旁,听尼师们诵经念佛。
当早课完毕,静然尼师便对老鼠说:“你也知道听经念佛啊!嗯,真有善根,难得!难得!听经念佛有功德,不但能消除灭难和障碍,同时可以增加福报和智慧,还可发愿回向,求将来往生到西方阿陀佛的国土——极乐世界。以后要常来听经修行,才能脱难畜生的身体啊!”
老鼠听了,仿佛有所领悟而惭愧的样子,低叫了数声,便缓缓离去。从此,每当木鱼声响起,老鼠便跑出来听经念佛,庵里的人也都习以为常,而且很欢迎它。
如此,过了一年。有一天早课念佛完毕,鼠突然起身向佛像顶三拜,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於是好奇的围着它瞧。老鼠接着又向静然尼师顶礼一拜,便寂然不动了。
静然尼师俯身看了看,很欣然的说道:“阿弥陀佛,他往生了!”随即拿起引磬,招呼大众道:“大家赶紧念佛,送他一程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几天后,老鼠的身体坚硬如石,并且散发出一阵阵的旃檀香味。老鼠听经念佛修行,也能坐化往生,真是稀有难得啊!
有一位尼师,就这件事请问师父说:“任何一个众生,要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必须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这只老鼠也有吗?”师父说:“当然有!他如果对佛没有信仰的心,便不会来;他天天来听经念佛,不就是修行吗?他如果没有发愿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何能够预知要往生的时辰,而会先行礼佛,还向我们拜别呢?他不但确有修行,而且还具足信愿行三种资粮呢!”
于是尼师们便为他造了一个小木龛,以出家人的礼节安葬它,并竖了一座小塔来纪念它。
当人们见闻到这件事,都引以为修行的借镜。想想看:一只老鼠,尚且知道要听经念佛修行,我们人类怎么可以不如一只老鼠呢? 有诗曰:
众生佛性一般同
鼠子听经积善功
脱却畜身极乐去
浮图一座永褒崇
阿弥陀佛
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相是相,无相也是相。有分别故有相,分别心名妄心。
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众生于心识中现。
乔达那尊者和抢匪们
乔达那尊者从佛陀得到禅修观想的题目后,到森林中去禅修,并且证得圣果。证得圣果后,他出发回精舍去向佛陀顶礼问讯。路上,他停下来稍微休息一下,就坐在石板上,而进入禅定。
这时候一群刚打劫村子的抢匪们也来到他休息的地方。他们误以为他是个树桩,就在他身上周围放置他们抢夺来的赃物。
第二天,天亮时,他们才发觉原来他是活生生的人,但他们却又错以为他是恶魔,吓得想要急忙逃走。
乔达那告诉他们,他只是位比库,不是恶魔,请他们不要害怕。抢匪们对他的话感到讶异,就请他原谅他们误认他是树桩的错误,他们也决定出家修行。
乔达那就在他们的陪伴下回到精舍,并且向佛陀报告事情的经过。
佛陀告诫他们:「如果长命百岁,但是无明,尽做傻事,也是无益的人生;现在你们都已经明白佛法,变得有智慧了,所以,当一天有智慧的人比长年无明的人更有价值!」
若长命百岁,但愚痴、放逸,不如具足智慧且修禅定一天。
这些新出家的比库从此信受奉行佛陀的教法,努力成就自己的道业。
发心不同,出入世间:
现在无论是在汉地还是藏地,我们都自称为是佛教徒、居士、出家人,经常放生、磕头、修五加行,都认为自己是很不错的,天天都在修法。但我们要详细地观察一下,为什么要修这些法。现在很多人的目的是为自己现世的利益,如果为了自己的健康长寿,为了消除一些魔障等现世的灾难,还有的是因惧怕三恶道(地狱、恶鬼、旁生道)之苦难,希望自己不堕落到恶趣,下一世得到人天果报,有这些发心的就都属于世间法。
我们不能以为烧香、磕头等是世间法,而听闻大中观或大圆满等就是出世间的法,因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区别不是依外相而区分的。大圆满本身是出世间法,可是修大圆满或听大圆满的时候,由于我们的发心不同,而有可能把它变成世间法。譬如说,仅仅为了得到一些现世或后世的利益而听大圆满或修大圆满,此时这个法进入我们的心相续的时候,它就不是出世间的法,更不是大乘的法了。那是什么呢,它是世间法,这叫做世间法的大圆满。
放生是什么法呢?那也要看你的发心。即便不是为了现世的健康、长寿等等,而是为了后世得到人天的果报,或是避免一些后世的灾难,如不堕地狱等三恶道,为下这些而放生的话,放生就成了世间法;如果是为下自己一个人从轮回中得到解脱而放生,那放生就成了出世间小乘法;如果度一切众生,而无所知见,那放生是大乘的出世间法。
沙瓦提城里有一对夫妇,他们只有一件外套,所以夫妇两人无法同时外出。因此,太太白天去精舍,先生就利用夜晚前往精舍。
有一天晚上,先生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整个人法喜充满,心中强烈地想把这件唯一的外套供养给佛陀。但是他明白,如果供养出去,他们夫妇两人就没有任何外套了。他因此犹豫不决而迟疑着,就这样,初夜和中夜过去了,后夜来临时,他在心里告诉自己:「如果我再迟疑下去,就要失去断除世间苦的机会了。我要立刻供养这件外套。」他于是把外套放在佛陀的脚下,并大声叫着:「我战胜自己了!我战胜自己了!」
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也在听法的群众中。当他听到这些话时,就派人去调查原因。在得知这是那位婆罗门供养佛陀外套时所发出的声音时,他说这不是平常人可以做得到的事,值得赞赏。
国王就要手下送一件布料给这婆罗门,奖赏他虔诚的信仰和慷慨供养。不过,这婆罗门把国王赏赐的布料也供养给佛陀。国王因此又赏赐他两件布料,这婆罗门也同样的把它们供养给佛陀,不管国王奖赏几件布料(每次都是上一次的两倍),他都全数供养佛陀。最后当国王赏赐他三十二件布料时,他在国王的要求下,留下一件给自己,另一件给太太,其余的三十件全部供养佛陀。
国王接着说,这婆罗门真正做到难舍能舍的事,应该给予更适当的奖赏。国王就派人回宫中拿来两件非常昂贵的天鹅绒地毯,将它们赏赐给这婆罗门。他用这些地毯做成两件覆罩,其中一件供养给佛陀。
后来,国王再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看见婆罗门供养佛陀的覆罩时,心里十分高兴,又赏赐这婆罗门一番。
其他比库知道这婆罗门的事情之后,就问佛陀:
「为什么这婆罗门所做的善业,现世就立刻得到报应呢?」
「这婆罗门如果初夜时就供养,那么他所得到的奖赏会更多。但他是在后夜才供养,奖赏就少了。一个人若要布施,应该马上做,若迟疑,回报既慢且少。更有甚者,可能甚至就不布施了,毕竟人心容易做恶业。」
行善要趁早,并且要制止心,不要去作恶,若迟疑,则心易于造作恶行。 (《法句经》偈116)
前中后际,生死轮回。
不待外缘,既由内识。
净法相续,应知亦然。
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有无漏种。
由转识等,数数熏发,渐渐增胜。
乃至究竟得成佛时,转捨本来杂染识种,转得始起清净种识。
任持一切功德种子,由本愿力,尽未来际,起诸妙用,相续无穷。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玄奘法师所译《成唯识论》
给孤独长者是揭达林给孤独园的捐献者。他不仅乐善好施,同时也是佛陀的虔诚信徒。
他每天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三次,向佛陀顶礼问讯。清晨的时候,他会带着米粥前去,白天的时候带适当的食物,夜晚的时候,则是医药和花。
后来,他的家道中衰,但由于对佛法有信心,他不受贫穷影响,每天继续供养。一天夜晚,住在他家的守护精灵在他的面前现身,告诉他:「我是守护精灵,长久以来你一直供养佛陀,从不为自己的未来打算,现在才会如此穷困。此后不要再供养佛陀了!好好照顾你的事业,再做一个富翁吧!」
给孤独长者听完守护精灵这些话后,就要求它离开他家。因为他的修持非常好,这守护精灵无法抗拒他的要求,只好离开,但却无处可去,想回去,又怕给孤独长者。只好去找沙咖天帝,沙咖天帝建议它做件善事,回报给孤独长者,然后,请求他原谅。
沙咖天帝接着说:「有些商人向给孤独长者借贷,至今未还,他的祖先也埋藏了很多的财富,但却被冲入海底,还有一些无主的财富藏在某某地方。去吧!把这些财富全找回来,塞满给孤独长者的家!」
这守护精灵照着沙咖天帝的话去做,给孤独长者就又发达起来了。
当守护精灵告诉给孤独长者,它的所作所为后,给孤独长者允许它回来他家,并且带它去见佛陀,佛陀告诉他们两人:「人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无法享受善业的善报,也没受到恶业的报应,但善恶业报迟早总会成熟的。」
造作恶业的人,在恶报未成熟时,可能享乐,一旦恶报成熟,则承受恶报。 (《法句经》偈119)
造作善业的人,在业报尚未成熟时,可能受苦,一旦业报成熟,则享受善报。 (《法句经》偈120)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一切众生与我,皆具佛性无二无别,只因宿业深重,不幸沦为异类傍生,一旦业障消除,同样可以证成佛果;今朝放生,等于救一未来佛!一切众生与我,在无始以来的轮回中,皆曾互为手足亲眷;今朝放生,等于救自己的亲人!一切众生与我,在过去的轮回中,皆曾互为冤家仇敌;今朝放生,正可解冤释仇,不再冤冤相报!
六度万行以布施度悭贪,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因为放生,花钱买物,赎命救生,是财布施;放生时为物命忏悔、皈依、念佛、持咒是法布施;放生时为救物命于垂危之际,使其免于恐惧苦难,是无畏布施。放生三施俱全,放生功德不可思议。
弘一大师说过:“先问诸君:一欲延寿否?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难否?四欲得子否?倘愿者,今有一最简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
摩诃达那是沙瓦提城的一位富商。有一次,一群抢匪计划抢劫他,却苦无下手机会。
他们打听到摩诃达那将搭载装满贵重商品的车子外出,并且知道他也邀请一群比库同行,因为彼此的目的地相同,摩诃达那甚至答应比库们,会提供比库们一路上所需要的任何东西。
这群抢匪打听到确实的消息后,就先行出发,并且在路上躲了起来,等待摩诃达那一行人车的来临。
但摩诃达那抵达抢匪躲藏的森林外围时,就停了下来,准备停留几天之后再上路。这些抢匪知道他们要驻扎几天,就准备动手抢劫。而这时候摩诃达那也知道有人要打劫他,便决定打道回府。抢匪探听到车队要回去了,就又躲到回去的路上。这时候,村子里的一些人向摩诃达那通风报信,说抢匪已经移往他们回去的路上。
摩诃达那最后又决定停留在村子里几天,并且把这决定告诉同行的比库,比库们就自行回沙瓦提城。
回去之后,他们向佛陀报告这次行程取消的原因。
佛陀告诫他们:「比库,摩诃达那知道远离被抢匪围困的旅程,珍惜生命的人远离有毒的人、事、物。同理,有智慧的比库了解人生就像充满危险的旅程,所以要精进努力,不犯恶行!(就像富商远离抢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