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谛四相:非常、苦、空、非我;
集谛四相:因、集、生、緣;
滅谛四相:滅、靜、妙、離;
道谛四相:道、如、行、出。
有四种食:
搏食:入口之物可食者。
更乐食:衣裳、伞盖、杂香花、熏火、香油、与妇人集聚、诸余身体所更乐者。
念食:诸意中所念想、所思惟者。或以口说,或以体触,及诸所持之法。
识食:所念识者。意之所知。梵天为首,乃至有想、无想天。以识为食。
众生之类,以此四食,流转生死。从今世至后世。
所以,应当捨离此四食。
贪.瞋.痴,淫.怒.癡。蛆向粪坑外面爬的时候,一想着粪就掉回粪坑,一生气就掉回粪坑,一糊涂就掉回粪坑。
从前,沙瓦提城里有位首饰工匠,他每天都供养一位已经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有一天,这首饰工匠正在处理一块肉时,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派遣一位使者送来一颗红宝石,请他加以切割、修饰后再送还国王。首饰工匠就用沾染鲜血的手拿取红宝石,把它放在桌子上,然后到屋子里洗手。这时候,工匠的宠物鸟以为染有血迹的红宝石是块肉,就当着比库的面,用嘴把红宝石挑起来,并且吞下肚子。工匠洗手出来后,发现红宝石不见了,就问妻子和孩子们说:「红宝石那里去了?」他们都说没有拿红宝石。最后,工匠询问比库,比库也说没拿红宝石,但工匠却不满意比库的回答。他认为既然其他外人,只有比库在场,所以只有比库才有可能拿走红宝石。他告诉妻子,他要鞭打比库,比库才会认罪。
但他妻子回答说:「过去十二年来,这比库一直是我们的宗教老师,而且我们也从来没看见他做任何坏事,不要毁谤他。宁可接受国王的惩罚,也不可毁谤修行的人。」
但工匠却听不进去她的劝告。他找出一条绳子,把比库绑紧,然后,用棍子毒打,比库因此头破血流。这时,宠物小鸟看见血,以为又是肉,想要再吃,就飞到比库身边。但这时候工匠怒不可遏,使尽全力一踢,刚好踢中小鸟,当场死亡。比库看见小鸟倒地,就说:「请看看小鸟是否已死?」工匠鲁莽地说:「你也会像小鸟一样死掉。」比库确定小鸟死了,就轻声说道:「弟子,是这小鸟吞下红宝石的!」
工匠听见比库这么说,就把小鸟的腹部切开,果真在小鸟的胃里发现红宝石,这时候他才明白自己犯下大错,因而颤栗害怕。他恳求比库原谅,请他以后继续来他家化缘。比库回答他说:「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这是我们累世以来所结的业缘,这只是我们轮回的债而已,我对你没有丝毫恨意。事实上,这是因为我进入居士家的后果,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进任何人的家,我只会站在门口。」
不久之后,比库因为伤重而不治,但已证得涅槃。这小鸟却往生成工匠的儿子。工匠死后,堕入地狱。而工匠妻子由于当时善心对待比库,死后往生到某一天界。
有人转生为人,作恶的人堕落恶趣(注),
正直的人往生天界,漏尽的人则证入涅槃。
(注)众生若堕入四恶趣,受报之后,仍可能因为过去的善业往生善趣。
一群比库出发前往佛陀的住处。他们在路上的村子暂时休息。一些村民就煮了食物要供养。这时候,一间房子着火了,火焰直冲上天,一只正好飞过的乌鸦,不幸被火烧到,跌下来死掉了。这群比库看着死去的乌鸦,心想只有佛陀有智慧解释这乌鸦做了什么恶业,才会如此死去,所以吃完供养的食物后,他们就继续上路。
另有一群比库,欲搭船前往佛陀的住处。当他们的船正在大海的中央时,无法再前进,船上的人就抽签,想找出谁是不吉祥的人,结果连抽三次,都指出船长的妻子是不幸的人,这时候,船长抱歉的说:「大伙儿不需因为一位不幸的女人而丧生。在她脖子上绑上沙袋,丢到海里去吧!我就不会再看见她了。」船长的妻子就被人照着船长的话丢进海里,船也可以再前进了。靠岸后,比库们下了船,继续他们的行程。他们也急于想请教佛陀,船长不幸的妻子究竟做了什么恶业,而会被丢到海中。
同时,还有第三批的比库也要去面见佛陀。一天晚上,他们走到一处精舍附近,便请求能在那附近借宿一宵,于是他们被引导到一处山洞。但半夜时,突然掉下来一大块石头,挡住了洞口。第二天,精舍的比库发现大石挡住山洞口时,就到村子里去找人来帮忙,但还是无法移动大石,这群比库只好一直被困在洞里。直到第七天,大石奇迹似的自洞口移开,这群比库这才出来,继续他们的行程。他们也想去请问佛陀,是什么样的因缘令他们被关在洞中。这三团比库后来在路上碰面了,他们互相交换所见和亲身经验的事,然后一起前进。
佛陀告诉第一群比库:「比库们!从前有一位农夫,他有一只非常懒惰且倔强的公牛。农夫无法要这牛做事,它不是躺着反刍,就是睡觉。农夫发了几次脾气,最后,愤怒地用草绳绑住牛的脖子,放火烧死它。因为这恶业,农夫受到很多的苦痛,而且在过去的几生中,他都被烧死,以偿还剩余的业报。」
至于第二批比库的问题,佛陀如此回答:「从前有一位妇女,有一只狗,不管她到那里去,也不管她在做什么,这狗总是跟着她,结果有些年轻的男孩就取笑她。她非常生气,感当十分羞辱,想要杀死这狗。她便用装满沙子的罐子绑在狗的脖子,然后丢到河里,狗就溺死了。由于这恶业,她受到很多的苦痛,而且在过去的几世里,都被人投入河中溺死,偿还剩余的恶报业(注)。」
佛陀也回答第三批比库的问题:「比库们!有一次,七个牧牛人看见一只蜥蝪走进地面的裂缝中,他们出于玩乐的心理,把所有裂缝的出口全部封住,然后走开,忘记那只蜥蝪仍在其中。七天后,他们才想起来,赶忙回去,打开出口让蜥蜴出来。由于这恶业,你们七人才会一起被关七天,而且没有任何食物吃。」
这时候,一位比库说道:人若做恶业,绝对无法逃避恶报。不管他 (她)是在空中,地上或水上。」
「是啊!比库!你说的不错,甚至在空中或任何地方,没有地方可以躲避恶业的!」佛陀如是说。
备注:这只狗的某一前世是这位妇人的丈夫,在生死轮回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曾经是别人的六亲眷属。由于强烈炽热的爱恋,这只狗无法远离这妇人,所以佛陀劝诫世人,爱恋系缚世人最紧。
人不可以做恶业,因为不论逃到天空、海中或山洞,造作恶业的人都不免于恶业的果报。
善觉王是提婆达多的父亲,也是佛陀的丈人,他基于两个原因对佛陀十分反感,第一、佛陀抛弃他的女儿亚寿塔拉(耶输陀罗),舍弃世间,第二、他的儿子提婆达多认为佛陀是他的对头。
有一天,他知道佛陀要来化缘,就喝醉酒,挡住佛陀前来的路。当佛陀和比库前来时,他拒绝让路,反而派人告诉佛陀:“我无法让路给佛陀,因为佛陀比我年轻太多了。”
这时候佛陀和比库发现路被挡住了,就转回头。他却又派人秘密跟随佛陀,看佛陀怎么说,然后回报给他。
佛陀转身的时候告诉阿难达:“善觉王因为拒绝让路给佛陀,已经造下恶业,不久就要受到业报。”
善觉王知道佛陀的预测时,誓言采取特别的预防措施,以证明佛陀的话是错误的。他要求他的侍卫加强保护,执勤时要更机警。
佛陀知道善觉王的措施时说:“比库们!不管善觉王是否住在尖顶高塔,高高的天空上、海洋或山洞,他都无法逃避所作恶业的业报。”
七天后进餐的时候,善觉王钟爱的一匹马不知何故受到惊吓而大声嘶鸣,并且愤怒地踢脚。王听见马惊惶的声音时,忘了要格外小心的事,而想要亲自去照顾爱马,就往门外走去,但却跌落楼梯而摔死了,并往生恶趣。
不管多么努力,愚蠢的善觉王仍然逃避不了所作恶业的业报。
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贪欲、瞋恚、邪见
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
息心达本原,故号为沙门。
佛陀有一次在沙瓦提城化缘时,遇见几个年轻人用棍子鞭打一条蛇。佛陀问他们为什么要打这条蛇,他们说害怕蛇会咬他们,所以先发制人。
「如果不愿意别人伤害你们,你们就不该伤害别人(注);如果伤害别人,甚至在未来世也得不到幸福。」佛陀教诲这些年轻人。
这些人听完佛陀的教诲之后,理解到恨意的害处,他们也因此专心思考佛陀的教诲,不久之后,他们都证得初果。
备注:众生平等,因此真正的佛教徒应该慈悲对待所有众生,而没有分别心。
以伤害他人的手段来追求自己幸福的人,无法获得幸福。
不以伤害他人来追求自己幸福的人,可以获得幸福 。
祈福的女性
有一次,一群沙瓦提城的女士到东园鹿子母讲堂参加斋戒。该精舍的捐献者是着名的维沙卡,她询问她们为什么要来斋戒。
年长的妇女说希望获得生天的福报,中年妇女则回答说,希望获得家庭的幸福,新婚少妇则祈求第一胎能生儿子,年轻小姐则希望找到如意郎君。
维沙卡获得她们的答案后,就引领她们至世尊处所,并报告她们的所求。
世尊说:「维沙卡!五蕴不停的生、老、死、变化。人一旦出生,就会老,最后死亡。但人们却不想从轮回中解脱,仍然留恋轮回。众生很难理解,唯有克服世间的欲望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如同牧人以棍杖驱赶牛只到牧场,老、死也驱赶众生的生命。
教士问:“有两个犹太人从高大的烟囱里掉下去,一个满身脏,一个很干净,谁会去洗澡呢?”
年轻人说:“当然是满身脏的人!”
教士说:“你错了!满身脏的人看着很干净的人想:我身上一定也是干净的;很干净的人看着满身脏的人想:我身上一定也是满身脏的。所以,是很干净的人去洗澡!”
教士接着问:“两个人后来又掉进高大的烟囱,谁会去洗澡呢?”
年轻人说:“当然是那个很干净的人!”
教士说:“你又错了!很干净的人在洗澡时,发现自己并不脏;而那个满身脏的人则相反。他明白了那位干净的人为什么要洗澡,所以这次他跑去洗了。”
教士再问:“第三次从烟囱掉下去,谁又会去洗澡呢?”
年轻人说:“当然还是那脏身子的人。”
教士说:“你又错了!你见过两个人从同一个烟囱掉下去,其中一个干净,一个脏的吗?”
—《塔木德》之“独立思考”
在乌斯地有一个人名叫约伯。他完全正直,敬畏上帝,远离恶事。为此,一直得到上帝的赐福,生有7 个儿子, 3 个女儿。家产丰饶,有 7000 头羊、 3000 头骆驼、 500 对牛、 500 头母驴,还有许多男仆婢女。在东方人中,约伯是第一个大户人家。
约伯虽然十分谨慎地侍奉上帝,有一天还是突遭横祸,而这无端之祸竟然还是来自于上帝。
上帝在魔鬼撒旦面前因为约伯的虔诚而自豪。撒旦却认为,约伯之侍奉上帝,只是因为上帝赐福于他;如果上帝毁了约伯的家产子女,约伯必当面弃掉上帝。
上帝一时争胜心起,便将约伯交在撒旦手里,随他处置,以便从无端遭祸的反应中,验看约伯是否真的虔诚。
于是,在一天之内,约伯的牛羊驴和骆驼被人抢去的抢去,被火烧死的烧死,全部子女也在吃饭时因狂风吹塌巨房而被压死。
约伯突然遭此大变故,却没有改变他的虔信。
上帝为此在撒旦面前大大地炫耀。撒旦却回答说,这些毁掉的,都是身外之物;要是伤了约伯的身体,他一定会弃掉上帝。
好胜的上帝便又将约伯的身体交付撒旦处置。
于是,约伯从头到脚长出了毒疮,整天坐在炉灰中,拿瓦片刮身体。妻子劝他弃掉神,死了吧。约伯却认为,人可以从神手里得福,也可以从神手里得祸,坚持不改自己的虔信。
后来来了三位朋友,想安慰他,看到他的这副惨状,都放声大哭,陪着约伯一声不吭地坐了七天七夜。
到此时,约伯终于开口抱怨,诅咒自己,而这三位朋友则轮番劝说他。 👨
这些对话,占了整卷《约伯记》的主要篇幅,概括起来就是:约伯百思不得其解,自己没有行恶事,何以突然遭此惨祸?上帝降祸于他,究竟为的何事?为什么不给他说明,也不给他一个辩白的机会?恶人得福,义人遭祸,上帝行事究竟有没有道理?
而朋友们的劝解都是,上帝善恶必报,约伯必有罪恶,才会招致如此之祸,上帝不会不公道。
由于三个朋友没有一个说服得了约伯,故事中又突然插进了一个布西人以利户,他滔滔不绝地批驳了约伯,意思无非是,作为一个人,约伯根本不可能知道全知全能的上帝的道理。
以利户的长篇大论刚说完,上帝就在旋风中出现,并对约伯痛加训斥。
可上帝只字未提约伯遭祸的理由,只是大谈了一番自己的全知全能,以及对比之下约伯的无知无能。
约伯一见上帝显现,马上转过意来、虔诚忏悔,再无一点怨意。
有意思的是,接着,上帝却说,约伯的三位朋友所说的维护上帝公正形象的话,还不如约伯的抱怨正确,令他们去到约伯那里献上燔祭,否则,就要向他们发怒气。
最后,上帝重新赐福给约伯,让他重新生了七子三女、家产则增加了一倍。约伯自己又活了140 年,直到年纪老迈,满足而死。
从这篇议论风生的《约伯记》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充分体现犹太民族智慧的若干独特的观念和思路。
约伯怀疑上帝的公正,而三个朋友维护上帝的公正,结果反倒是约伯的怀疑比三个朋友的维护来得正确。这决不能理解为上帝承认自己的非公正,而只能理解为约伯所怀疑和三个朋友所维护的“对象”有问题。
约伯怀疑的不是上帝本身,而是他所知晓的上帝的道理。三个朋友维护的,也只是他们所知晓的上帝的道理。然而,以人类的这点智慧怎么能保证他们所知晓的上帝的道理便是上帝的真正道理呢?
既然不是真正的道理,那么对这种道理加以怀疑,当然要比对其加以维护来得正确。因为怀疑还可能引发出对真正道理的认识或接近之,而维护则只能永远停留在这一纯属误解甚或曲解的境地。
众生不可思议: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世界不可思议:世界断灭?不断灭?有边?无边?
龙界不可思议:雨滴从龙口出?不从口出?
佛国境界不可思议:如来身清净无秽,是父母所造吗?如来寿命短吗?可是如来有四神足。如来寿命长吗?如来却只与世间周旋。佛身、智、慧、辦才亦不可测。
但思维以上四种不可思议没有任何益处,由思维此四事不能证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应当思维四谛:苦谛、苦习谛、苦灭谛、苦灭道谛。这四谛有义,有理,得修梵行,行沙门法,得至涅槃。所以,应当捨离世界之法,思议四谛法门。
—《增一阿含经.苦乐品第二十九》
问题可以修复,痛苦可以治愈。
无论天多黑,太阳将再次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