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心有希求则法无平等。-《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官禄被削:
明朝隆庆年间,荆州审理案件的官员名叫魏钊,到夷陵去审理人命官司。夷陵的当地官员名叫徐少卿,徐少卿梦见神说:“明天魏钊审理案件从这里经过,这个人前程远大,不久会升迁,你可以厚加款待。”
第二天,魏钊果然来到夷陵,徐少卿款待得很周到。
等到魏钊审理完案件回去后,徐少卿又梦到神说:“魏钊审理案件时,收了四百两白银的贿赂,错判了案件,因此枉死的人含冤报告了上帝。上帝已经削减他的官禄和寿命,他的寿命不会太久了。”
徐少卿醒后感觉很惊奇,就打探是否如此。果然没多久,因为年景不好,户部需要补充官吏,魏钊被转到户部,一年后就死在京城,他的家也就败落了。-《削其禄秩》
忍辱非常重要,无为最重要,不应该伤害别人。
眼睛看到的都不是真实的,有智慧的人不会使自己的心停留在任何事情上,把众多恶行摒弃掉,才是人世间最有智慧的事情。
不伤害别人也不挑剔别人的过错,奉行戒律,于饮食、用度都知足,坚持修行的志向。
就像蜜蜂采集花蜜,花蜜纯洁芳香,感悟佛法的人应当把佛法惠施给别人。不诽谤别人,也不挑剔别人的过错,只观察自己的身和行,看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是不是正觉。
坚持修行的志向不要轻易当儿戏,应当学习寂静之道,贤德的人没有忧愁,要把内心寂静作为志向。
一切罪恶的事情都不做,奉行善事,自己净化自己的志向和意念。
把持口说的话,使话语清净;把持思想的内容,使思想清净;把持行为,使行为清净。身口意都清净就是正道。
-以上为浅解七佛所说偈 摘自《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四》
动物听经后投生为天人:
《贤愚经》的第十二卷记载:从前佛陀在世时,舍卫国的须达长者信佛十分虔诚,时常供养出家人和救济贫困的众生。所以每天都有出家人到他家去说法。
须达长者家中养了两只鹦鹉,一只叫做律提,一只叫做赊律提。这两只鹦鹉都非常聪明,而且能了解人话。每当出家人来时,这两只鹦鹉就先说话,禀告须达长者的家人,以便他们整理客厅的桌椅,出外迎接宾客。
有一天,阿难来到须达长者家中,看见这两只鹦鹉这么乖巧,心中非常喜欢。于是他就为这两只鹦鹉解说四圣谛(苦的真相和原因,灭除苦的方法和所达的境界)。说也奇怪!这两只鹦鹉听了阿难所说的佛法以后,就很高兴地飞到门前的大树上去练习和背诵。晚间在树上过夜,不过被野狐狸所捕食。由于闻法的福德,这两只鹦鹉死后神识投生在四王天,四王天命终后又生在忉利天,忉利天命终后又生在夜摩天,夜摩天命终后又生在兜率天,兜率天命终后又生在化乐天,化乐天命终后又生在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命终后又生在化乐天,化乐天命终又生在兜率天、夜摩天、忉利天、四王天。四王天命终后又生在欲界的其他天。这样七次往返出生在欲界的六层天中享受快乐而且寿命从不夭折。后来投生在人间,出家修道,证得了辟支佛的圣果,一位名叫昙摩,一位名叫修昙摩。
《贤愚经》的第十二卷也记载:从前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的时候,有一位比丘常在树林中坐禅、经行。因为他诵经的声音非常清雅动听,有一只鸟非常喜欢听,有一次正当这只鸟在听比丘诵经听得入迷时,不幸却被猎人所射杀了。由于听经的善根,这只鸟的神识投生在忉利天宫,成为一位光明和相貌非常庄严的天人,而且还具有宿命通。当他知道自己升天的因缘以后,他就持着天花来到那位诵经的比丘住的地方,向比丘礼拜问讯,而且以天花供养他。比丘问知原委以后,又为他演说佛法,那位天人当下又证得初圣果,高高兴兴地回到天宫。
《杂宝藏经》的第八卷记载: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讲经说法时,般遮罗国将五百只小白雁献给波斯匿王。波斯匿王就将这五百只白雁放在八十顷大的祇树给孤独园里。正当佛和弟子们要用餐时,白雁走到比丘众的面前。佛陀就为这五百只雁说法。由于佛陀无数劫广修福德的结果,他所说的话,一切众生或动物都听得懂。这一群白雁听到佛陀所说的道理,身心非常欢喜,以喜乐的鸣叫声互相唱和,而后回到水池。
后来这五百只白雁的羽毛逐渐长大了,飞到其他地方,被猎人用网子捕杀了。五百只白雁被网子网住时,有一只白雁领先鸣叫听经时的声音,其他四百九十九只白雁也都附和叫出了同样的声音。因为听经的福德和临终的善念,这五百只雁死后都投生在忉利天,后来又从天宫下来听佛陀讲经说法,而证得道果。
本来波斯匿王来到佛陀讲经的地方,经常看见他所赠送的五百只白雁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佛陀的前面。后来他看不见这五百只雁,就问佛陀。佛陀说:“这五百只白雁飞到别的地方,猎人捕杀后,神识都升天了。那群头戴华丽的天冠,容貌庄严的天人就是从前那五百只白雁,他们今天都因听法而证得初圣果!”
波斯匿王又问佛陀:“这五百只雁是因为造了什么恶业而堕畜生道呢?死后升天,今天又得道,这是什么原因呢?”
佛陀回答说:“从前迦叶佛的时候,有五百位女子,因为心志不坚,毁犯戒律而堕了畜生道,受此雁身。因为她们受过佛戒,所以今天闻法而能悟道。她们当白雁时,因为听了佛法,而投生天界。”
《善见律毗婆沙》的第四卷记载:有一次,佛陀在瞻婆国,在迦罗池的岸边为瞻婆人讲经说法。当时有一只蛤,听到佛陀说法的声音,心中非常欢喜,就从池里爬到草根的下面,以便利听讲。
有一位牧牛人,看见大家围在佛陀的四周听经,也想来参加盛会。于是他就急忙地走到池边,为了轻松起见,就把牧牛的木杖插入泥地上,不小心误刺到蛤的头部。蛤死后,神识投生在忉利天,而且福报很大,不但光明和相貌异常庄严,而且所住的宫殿有十二由旬(一由旬约五十里左右)宽。他从天宫下来听佛陀说法而证得道果。
贤劫中,释迦牟尼佛之后,弥勒菩萨将于未来成佛。
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大迦叶尊者会一直住于人世间,直到弥勒如来出世。在弥勒如来出世前,大迦叶尊者都会住于摩竭国毗提村的山中。弥勒如来将会到山中见大迦叶尊者,并披上大迦叶尊者的僧衣,那时大迦叶尊者才会般涅槃。
那时,地上没有山河石壁,人食自然粳米,人寿八万四千岁,女人五百岁时出嫁。各种珍宝散落在地上而没有人需要,大家都知道过去的世界里,人们曾因为这些珍宝互相伤害,生无数烦恼。
弥勒如来住世一千年以内,弟子没有犯戒律的,一千年之后有犯戒者,那时候会再立戒律。弥勒如来寿八万四千岁。弥勒如来般涅槃后,遗留的佛法存在于世间八万四千年。
所有曾经学习释迦牟尼佛佛法的人都有机会再次值遇弥勒佛而进一步学习。
周易的周,取自乾卦元亨利贞往而复始周流不息之德。易,指的是变化。所以中国古人看世界是正弦波,也是球体,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这一点,在《记佛名号经》中也得到验证。这部经文中,释迦牟尼佛讲述了自己之前出世的六位佛的名号、出身、族裔、姓氏、寿命、弟子多少。在经文的最后,阿难尊者问释迦牟尼佛,为何只讲包括自己在内的七佛,释迦牟尼佛说,过去诸佛和未来诸佛出现于世间的时候,也只讲七佛的情形。
根据这篇经文的内容,可以推测,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正弦波在坐标原点以下的负坐标空间,也就是说,是人的智慧、福德、寿命都在不断减少的时代,待到这些减少到顶点,那时的人寿命大约只有十岁,然后慢慢增长,又达到最多八万四千岁的另一个顶点。虽然我们所处的世界在变坏,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修行,因为任何世间的修行都有同样的功德,功德不在身外,而在自心。只要努力修行就会离开这个正弦波。
安徽人金老翁,六十了还没有孩子。金老翁在妻子的催促下,用一百两银子娶了一个小妾。
媒人说:“这个女子是小户人家的。”可金老翁见到她举止安雅,应对和柔,总觉得她是大户人家的女子。
到了结婚的当天晚上,金老翁的正室妻子拿出红色的小内衫让这个女子穿上。可这个女孩要穿却不穿,泪流满面,好像有无限的愁苦而不敢说。
金老翁说:“你有什么事情就实话实说吧,我替你做主,我花的那些买你的钱不算什么。”
那个女孩说:“我父亲是个县令,因为刚直不阿得罪了上司被免了官,抑郁而死。为了给父亲办葬礼把家里的钱都花光了。父亲刚刚安葬好,母亲又去世了,我既没有叔伯也没有兄弟,我只得把自己卖了给母亲下葬,我现在还不知道我的母亲是否已经入土,今晚却要穿办喜事的红色衣物,心里非常难过。”
金老翁听了非常吃惊,当即把买这女子的卖身契烧掉了,拿出数十两白银,让自己的正室妻子和一个老妈妈送这个女孩子回原来居住的地方去完成母亲的葬礼。葬礼办完,又让老妈妈与女孩同住,急忙为女孩找了一个贤良的年轻男子成了婚。
后来,金老翁的正室妻子将近五十的时候生了两个孪生兄弟,两兄弟都中进士。大家都说这是金老翁有德行才有这样的报应。
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圆觉,弥满清净,中不容他。故德用无边,皆同一性,性起为相,境智历然,相得性融,身心廓尔,方之海印,越彼太虚,恢恢焉,晃晃焉……
汉朝时,有两个重信义的朋友,一个叫张劭,一个叫范式,两个人同住在太学里读书。
张劭从太学要回家去的时候,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的某一天,我要到府上来拜见你的尊亲。”
后来,快到这一天的时候,张劭告诉自己的母亲,准备好饭菜,以等待范式到来。张劭的母亲说:“远远的隔了一千里路程的约期,来不来是不一定的,你为什么这样的相信呢!”
张劭说:“范式(字巨卿)是一个守信用的人,必定不会失约。”
到了这一天,范式果然来到张劭家拜访。
后来张劭将要去世的时候,对自己的妻子说,范式是可以托付的。张劭去世后,范式替张劭经营丧葬,一直保护张劭的家眷到了临湘那么远的地方。
距千里之遥,积二年之久,定一日之期,难怪张劭的母亲不敢相信范式能够来访。而张劭深信不移,可以算得上是范式的知己了。也正是由于范式有信用的德行,足以令人信服,最终才能如约而至省亲,以至于后来帮助张劭的葬礼并护送其亲属。张劭对知己的了解和信任也可以说到了极点了。-《张劭待式》
幻尽觉圆。心通法遍。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沉;岸实不移,因舟行而骛骤。
圆照净觉。了无明空。发清净心。方修万行。本无菩提涅槃。唯是清净觉性。故无始终增减。方为究竟之果。
普贤问意。云,觉性本圆,一切如幻。幻空无体,谁曰修行?如其不修,何因证觉?佛说因起幻智以除诸幻,幻尽智泯,觉心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