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十九,是佛教界的重大纪念日——观世音菩萨成道日。民间百姓认为,此日念佛、诵经、持咒、放生犹为殊胜,具大功德。

释迦牟尼佛曾多次演说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世界的因缘。最直接的是佛在《地藏经》中这样告诉观世音菩萨:你与娑婆世界有一大因缘,所有的天龙、鬼神乃至六道中的苦难众生,若能闻你名号,或见你形像,或敬仰赞叹你,这些众生必生於无上道,且必获不转退心,常生人道或天界,享受安乐,等到因缘成熟时,会遇佛授记,他日必将成佛的。(具体见《地藏菩萨本愿经》)

智、悲、行、愿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标征,这就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中国四大菩萨信仰之盛形成了四大名山道埸。文殊表智慧、观音表慈悲、普贤表行践、地藏表愿力。

在智、悲、行、愿之中,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代表。大慈与人乐,大悲拔人苦,观音菩萨在现实娑婆世界救苦救难的品格,使其成为慈悲的化身。

《康诰》说:“能阐明发扬德性。”
《大(读tai )甲》上讲:“时常注意这个上天赋予的阐明德性的使命。”
《帝典》说:“能显明崇高伟大的德性。”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商汤王刻在铜器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 “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空依圆有 无性即圆



河东人裴章,从小生于官宦人家,父亲裴胄是镇守荆州的武官。裴胄结识了一位能预测人吉凶祸福的僧人名叫昙照。裴章小时候见到昙照,昙照说裴章长大后官位会超过父亲。

裴章二十岁的时候,父亲裴胄为他迎娶了李氏家的小姐成了婚。后来裴章去太原任职,途经洛阳的时候,抛弃了李氏,与另外的女子去了太原。

李氏自此念佛吃素,整十年。十年后,裴胄移守太原,与裴章相聚,昙照也与裴胄一同来到太原,又见到裴章。见面后,昙照很吃惊,说:“十年前我曾说你会显贵,现在看你的官禄已经被削减没有了。”

裴章告诉昙照自己抛弃正妻的事情,昙照说:“夫人的生魄已经申诉于上天,上天要处罚你了。”

后来没多久,裴章被属下刺杀于浴室。-《官位削尽》




以诸法无性为真如。以常住真心为真如。能了无性者,一心真实,本自能知,通于理智,徹于染净。

一真心性,非空非色,能空能色,如镜之明。

离一切相,名佛功德。诸佛皆具,常乐我净,真实功德,身智通光,一一无尽,性自本有,不待机缘。

《思益经》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
《楞伽经》云:初地即为八,乃至无所有何次。

两句说的都是: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立为顿。



西晋李密,侍奉奶奶尽心尽力。奶奶生病时,李密守护在奶奶身边从未脱衣服休息过,奶奶所有饮食汤药都亲自尝过了才喂给奶奶吃。晋武帝泰始初年,由孝名被武帝赐以太子随从的官职,但李密以奶奶九十六岁需要照顾为由拒绝。晋武帝为嘉奖他的诚孝,赐他两名奴婢,并责成当地郡县承担李密奶奶的膳食用度。后来李密的奶奶去世后,晋武帝再次将他召入宫作为太子随从,后来又升迁为汉中太守。《晋书孝友传.未尝解衣》



驴、骡、骆驼、象、马、猪、羊以草为食;地狱中众生以热铁丸为食;饿鬼以脓血为食;人以五谷为食;诸天以甘露为食。世尊说,无数劫来,他自己曾生死轮回无数次,以上各种形态的众生他都亲自生活过,形体与生命一同为食物而挣扎,没有厌烦不知满足,就像火不厌烦薪柴,就像大海不厌烦小溪流。所以现在人对食物的贪欲就像这一样,不知厌烦不知满足,也正是这种不知满足,生发了贪婪的欲望,生死不断。所以,少欲知足的人不贪著饮食的多少和味道。正信的佛教徒每日只吃一顿饭,而且只在中午吃饭。

生心即妄。不生即佛。

诸结永息。尽除愚惑之法。断淫、怒、癡。洗二十一结。觉了愚法、慧法。从此岸至彼岸。

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如帝网珠。重重无尽。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二圣所言,是儒道二家轻于自我之肉身的明鉴。佛法讲无我,教人看破这个色身而不可执著。一样的道理。


修身的关键在内心中正。言行上出现了愤怒内心就不中正了,出现了恐惧内心也就偏离了中正,人有所喜好内心也就背离了中正,人一旦出现了忧患内心也就告别了中正。正其心就是让内心宁静和谐,只要内心有情绪就偏离了中正。

《大学》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汉代,陈寔(实)与朋友约好,某一天的中午一起出游。到了那一天的中午,那个朋友没有来,陈寔就自己出发了。

陈寔的儿子陈元方七岁,在家门口玩耍。下午那个朋友来到后,问陈元方他的父亲是否在家。陈元方说:“等您好久,过了时间,已经自己走了。”

那个朋友非常气愤,说“简直不是人!和人家约好了一起走,居然自己走了!”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好中午出发,中午您没来,就是失信。您对着我骂我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听后非常惭愧,请陈元方原谅他。

行成乎身而道训天下。故凶邪不能以权夺,王公不能以贵骄。所以声教废于上,而风俗清乎下也。

陈寔自己注重道德修养,儿子陈元方才能够在成人后因至德而被称赞。由此可见家教的重要性!


心境空寂。觉性圆满。凡圣平等。

由空寂故,圆满成实。觉圆明故,根尘遍法界等。


世尊讲慈心:如果有众生能修行慈悲心,就有十一种果报:睡觉时安详,醒觉的时候安详,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遇毒,不遇兵,水、火、盗贼不侵扰,身坏命终后生梵天。

慈心是爱护一切众生的心,永不杀生,永不迫害,没有胜负心,自己没有放逸的行为,行慈普及于一切,终究没有怨恨于任何人和事物。以行慈的缘故,诸结缚渐渐消失,最终可以成就道迹。

若有行慈心 亦无放逸行
诸结渐渐薄 转见于道迹
以能行此慈 当生梵天上
速疾得灭度 永至无为处
不杀无害心 亦无胜负意
行慈普一切 终无怨恨心


令惑业消灭,永绝轮回的佛学渐次修行方法:

以教说为途径,使人了解事例中蕴涵的意义;

以事例中蕴涵的意义为途径,显示其中的道理;

以建立道理所对应的境界为途径,使人正确的观察诸行的无常起灭;

以观察诸行起灭作为途径,达到平等心的无所感受;

以平等心的无所感受为途径,达到究竟的境地。

五级层次,逐一递进,以心传心,历代不绝。

原文自《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唐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

一,教义对。教说为宗,义意为趣;
二,理事对。举事为宗,显理为趣;
三,境行对。理境为宗,观行为趣;
四,行寂对。观行为宗,绝观为趣;
五,寂用对。绝观心寂为宗,起大神用为趣。


持自性者,一切众生,皆有本觉,虽流浪六道,受种种身,而此觉性,不曾失灭。


晋朝时候有个曹摅。做了临淄地方的县官。那县的牢狱里。有许多判了死罪的犯人。

曹摅在年底的时候,到牢狱里去巡视,见着了这一班判死罪的囚犯,心里很可怜他们。曹摅就说道:“过新年这件事,在人情上是很重要的。你们难道不想暂时回到家里去吗?”

囚犯们都哭着说:“偌若能够暂时回家看看,就是死了,我们也没有什么怨恨了。“曹摅就尽数把他们放了出来,并限定了日期,叫他们到期自己回到狱里。

曹摅的下属们很固定地和他争执,恐怕犯人跑掉。曹摅说:“这班人虽然都是小人,可是用恩义待他们,他们也不至于负义的。我就替诸位担当了这个责任好了。”

果然到了限定的日期,一班犯人,相率到来,并没有遗失了一个。

许止净说,欧阳修写文章抨击唐代时,唐太宗放纵犯人是不合正道的行为。岂知道晋朝的这位曹先生已经在很久以前就做过类似的事情了。并不是只有天子才有专赦的权利而县官就不能有赦免的权利。

死刑犯难道都是傻子吗?为什么到了约定的日期没有一个不归来的呢?由此可知,没有不可感化的人。凡是遇到不可感化的人,其实只是没有让他感动到那个程度罢了。-《曹摅约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