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慢当除慢。夫正法者。于欲而除渴爱想。夫正法者。于欲而除欲。夫正法能断生死渊流。夫行正法获平等法。然此正法断诸恶趣。寻此正法得至善处。夫正法者。能断爱网。行正法者。从有至无。行正法者。明靡不照。夫正法者。至涅槃界。


舍利弗问佛:“什么样的经文为了义?什么样的经文为不了义?”

佛说:“如果经中宣说世俗,就是不了义;宣说胜义就是了义:宣说作业烦恼就是不了义;宣说烦恼业尽就是了义;宣说厌离生死、趣求涅槃就是不了义;宣说生死与涅槃无二无别就是了义;宣说种种文句差别就是不了义;宣说甚深难见难觉就是了义。” -《大宝积经》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节)说:“人的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一个人行善积德,天命就降临在他身上;当一个人不行善不积德,这个人就失去天命。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有无不二为如。如非有无。

看待有与无没有区别就是真如。真如不是有也不是无。有,则眼见为实,实则无实;无,即是有,因有生无,有本没有,何来无有?

每100年减1岁。现在人类平均寿命80岁,减到平均寿命10岁,还有7000年。7000年后,人类平均寿命是10岁。然后又逐渐增长,每100年长1岁。直到平均寿命8万岁。现在的世界在负坐标系。


爱欲永断。烦恼灭尽。


执着之害。凡事一有执着则有私欲,一有私欲必然烦恼苦痛。爱一个人爱得深就是执着,善做到非善不可就是执着,净总觉得其余不净就是执着。人皆知恶之为恶,不知善之为恶,执着之善即为恶。所以善恶都源自执着,放弃执着,善恶自然,就是烦恼灭尽。



已经过去的劫,数目如恒河沙,无有限,无有量,不可计算。

未来劫,数目亦如恒河沙,无有限,无有量,不可计算。

生死长远,无有边际。众生以无明结覆盖,漂浪流滞,从今世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长夜受苦恼。人应当厌此轮回苦恼,以之为患,去离此烦恼。

-浅译《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们禀受天赋的理叫做性,遵循各自的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规范自己的行为叫做教。

这句是《中庸》首章的第一句。北宋程颐认为《中庸》首章是“孔门心法”,孔子的孙子子思因担心它在流传中出现偏差,于是“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心性无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 
心体若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
-《大乘起信论》


华氏国王有一头白象力大无敌。如果有人犯死罪,就让这头白象去踏死犯人。后来象棚被火烧了,就把大象移到寺院,大象听到寺院的比丘诵《法句经》的偈语:

为善生天
为恶入渊
 
大象听到佛法后心变得柔和,而且升起慈悲心,再见到犯人就用鼻子舔,不愿意踩死。
 
国王看到后心里非常恐慌,就召见群臣共商此事。

大臣说,这头象在寺院一定是听到妙法才变成这样。现在可以把它拴在屠宰场,国王就听从这个大臣的建议,大象见到宰杀后残害心激增,又变得凶残无比。

畜生尚且如此,闻法增长慈心,见杀增长恼害心,何况人如何能不受到染习呢?
 
因此,有智慧的人应当随时觉知,见恶必须远离,见善就要亲近,常听正法。




人是否听闻正法,在身体上能够留下痕迹。以下略举三例:

一。《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说:经常出入佛寺,听闻经文,恭敬礼佛的人,骨骼洁白如玉,且份量重;沉溺于情爱,不知听经礼佛的人骨骼颜色较黑,份量也轻很多。

二。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汉传佛教著名译师-鸠摩罗什(译有《金刚经》、《妙法莲华经》、《中论》、《大智度论》等),在临终时发愿,我所翻译的经典流传后世,弘通永远,今在众人面前发诚实誓,如我翻译的经典没有错谬的话,“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鸠摩罗什于圆寂时,如是做到了所发誓愿“薪灭形碎,唯舌不灭”。圆寂后荼毗显现了金刚不坏的舌舍利,现甘肃省武威市,建有鸠摩罗什寺及舌舍利塔的供奉。

三。《付法藏经》中说,听闻佛法信解正法的人耳孔宽;听闻佛法但不信解的人耳孔中等;不曾听闻佛法的人耳孔狭窄。

从前有婆罗门拿着好多人骷髅,到华氏城中到处叫卖,好长时间无人问津。这时婆罗门非常恼怒,高声骂道:

“这城里的人真是愚痴暗钝,不买我骷髅的人,我要臭骂他们!”

这时城中的居士们担心此人的诽谤,就拿上钱来买他的骷髅。居士们用铜箸穿骷髅的耳朵,如果能穿透就多给一些钱,如果穿透一半就少给一些钱,如果都不通就不给钱。
 
婆罗门说:“我这些骷髅都没有什么不一样,为何给我的价钱不同?”
 
居士们说:“前面铜箸穿过骷髅,这个人生前听闻佛法智慧高胜,因此给您的价格高。通过一半的人骷髅,生前虽然听闻佛法,但是未善分别,因此价格低一些。全不通的骷髅,这个人生前未听佛法,因此不能给钱。”
 
这时居士们将这些骷髅送到城外建塔供养,居士命终之后都升到天宫。
 
从这些因缘中,可以知道闻法的功德有多大。


世尊在《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九·非常品第五十一》中说:众生流转生死,经历苦恼,追慕亲人,所流过的泪水比恒河的河水还要多。因此,人应当厌患生死,去离轮回。


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盖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


仁是古代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因为儒家的发展而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人格境界及哲学概念。

甲骨文没有“仁”字。甲骨文唯一的“仁”字曾被认为出现在一块残片上,但是由于有不少疑点,因此不为多数专家接受。金文中首先发现的“仁”字是1977年出土的中山王鼎(公元前310年)上的。现在通用的“仁”字是由秦朝(公元前221-207年)统一文字后使用的篆文发展而来。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约公元前300年)发现有三个仁字:(身+心)、(人+心)和《说文解字》中提及的古字“忎”。

在《诗经》中,“仁”字出现了两次,一是“洵美且仁”,一是“其人美且仁”,专家大都认为它们是赞美狩猎者的英姿,与仁德无关。

对“人之为人”的思考,虽然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便已开始,但其具体内容却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不同时期、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对此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诗经》中仁字凡两见,但均与后世的用法不同,主要是指有人样子,有男子气魄,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人之为人”的理解。… 根据《左传》、《国语》的记载,虽然对容貌、力量的关注仍是春秋贵族间较为流行的风气,但这时已不与仁发生联系。春秋时期的仁,已完全是一道德的概念,并被赋予了多重含义。

“仁”字在《论语》的五十多章中出现了近110次,是其中最常见和含义最丰富的概念。自古以来,儒家的主流思想一直认为“仁”是《论语》中最重要的观念。

可是,孔子从来没有理论地说明“仁”的含义是什么,更没有系统地建立“仁”的思想体系,这是由于他很着重引导弟子从生活实践中体会“仁”的真义,而不仅是思想上了解“仁”的概念的缘故。后世学者对于《论语》中“仁”的真义,只能根据书中孔子及他的弟子的言行作出合理的诠释。

先秦墨家的文献中,也经常提到“仁”字,如“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仁义钧,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告子为仁,譬犹跂以为长,隐以为广,不可久也”等等。《墨子·经上》则定义“仁,爱也”,《经说上》则定义“仁:爱己者,非为用己也,不若爱马,著若明。”。据统计,现存的《墨子》五十三篇中用“仁”字87次。墨子的“仁”有三个含义,一是“爱”,即“爱人爱己”;二是“体爱”,即个体之爱或主体的爱;三是“兼爱”,即总体之爱或主体间的爱。墨子说,只有“兼”无等差地爱人才能够达到,所以“兼以易别”,“兼即仁矣”。

禽滑釐询问墨子“天”和“地”谁更仁,墨子则认为“地”更仁,因为“地”直接养育了花草树木和鱼兽从而是民众的“衣食父母”。



众生于生死轮回中,或作牛、羊、猪、犬、鹿、马、鸟兽,流血多于恒河水。我等有幸今生为人身,所遇牛、羊、猪、犬、鹿、马、鸟兽,乃至昆虫皆为轮回中的一种形态,一个过程,我们自己也曾经在过去处于这种形态。因此,大乘佛教常引导人们修菩提行,普度众生,信大法,解大义,发大心,趣大果,修大行,证大道,视众生与我无异,我与众生无异,平等不二,发慈悲心,发欢喜心,发呵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