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王相应品·说本经》:世尊告曰。 诸比丘。 未来久远当有人民寿八万岁。 人寿八万岁时。 此阎浮洲极大富乐。 多有人民。 村邑相近。 如鸡一飞。 诸比丘。 人寿八万岁时。 女年五百乃当出嫁。 诸比丘。 人寿八万岁时。 唯有如是病。 谓寒. 热. 大小便. 欲. 饮食. 老。 更无余患。 ……佛告诸比丘。 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 当有佛。 名弥勒如来. 无所著. 等正觉. 明行成为. 善逝. 世间解. 无上士. 道法御. 天人师。 号佛. 众佑。
正月初一,弥勒如来圣诞。
农历腊月二十九,华严菩萨圣诞。“无尽刹海,不离当处,妄情未破,悟入无时。”
于诸众生,不自手杀,不教他杀。-《慈修经》
不相互伤害,不相互抱怨,我自己没做好,我希望自己能做好,也希望天下的众生都能做好,我希望所有世界中的左右众生都不互相伤害,都不互相仇恨,都不互相抱怨。阿弥陀佛。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的俞公,名都字良臣,博学多才。十八岁就考上秀才,每次县学考试一定名列前茅。
到了壮年,却家境贫困,以教书为生。他与县学里的同学十余人,结成文昌社,遵奉文昌帝君的教训:惜字、放生、戒淫、戒杀、戒口过,这样行持了多年。
但是,他前后七次投考举人,都没有考中。生了五个儿子,有四个因病夭折。只留下老三,十分聪明俊秀,左足底有双痣,夫妇俩人爱如宝贝, 但是八岁时在街坊玩耍而失去。生了四个女儿,也只养活了一个。妻子因为早逝的儿女和丢失的儿子,两眼都哭瞎了。俞公终年穷愁潦倒,每况愈下。
俞公自我反省,认为自己并无大过,却惨遭天罚。自四十岁以后,每年除夕,就用黄纸写疏文祷告灶神,祈求他把自己“并无大过,却惨遭天罚”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这样做了几年,也没有回应。
到四十七岁那年,大年三十除夕,俞公与瞎妻一女夜坐,满屋冷落,凄凉相对,愁惨难堪。忽然听见敲门声,俞公手持蜡烛去开门。见一角巾黑服之士,须发半白,长揖还礼后,坐了下来,自我介绍说:“我姓张,自远路而归,听到你们愁苦叹息,特来慰问。”俞公心中惊异此人的来临,执礼十分恭敬。于是对他讲述自己的情况:平生读书博学,多积善行。但是三十年来一直投考举人,至今不中。儿女死的死,丢的丢,妻子眼睛也哭瞎了,一家人连衣食都难以维持。并且把每次焚烧以祷告灶神的疏文,为张读诵。
张说道:“我知道你家的事已经很久了。你的意恶太重,专门追求虚名,而且疏文上满纸怨恨、愤懑,亵渎地向上帝述説,恐怕你受的罚还不止此啊!”
俞公大惊,说道:“我听说冥冥之中,再小的善行也一定被记录下来。我发誓力行善事,恭敬、谨慎地奉行文昌社的规约已经多年了,难道这都是虚有其名吗?”
张说:“实际情形并不是你说的那样!就以你所奉行的规约中,惜字一项来説,你的学生和朋友等人,多用书页、文章和旧的纸册来糊窗户、包东西,甚至用来擦桌子,还藉口说不要玷污它,然后就把它烧掉。你天天亲眼看见,也从不稍微告诫一下;只不过路上看见字纸,就捡回去烧掉而已,这样做有何裨益!
你们社中每月放生,你不过是跟著大家忙乎,随波逐流而已。要是没人发起,你也就听之任之,其实慈悲的念头并没有从你的内心生起。
而且在你家中,虾蟹之类亦被烹煮食用,你说你戒杀生,难道它们就不是生命吗?
又如口过这一项。你语言机敏巧妙,常令闻者佩服。当你出口之时,心中也知有伤厚道,但是与亲朋熟友谈论人或事的时候,却总是讽刺讥笑挖苦,不能管住自己。你舌如利刀,轻浮、刻薄、诽谤,锋刃所及,触怒鬼神。阴间早把你这些恶行记录在册,真不知道有多少,而你还以朴实厚道自居。你扪心自问,要欺骗谁呢?欺骗天吗?
“再説戒淫。你虽然没有邪淫的实迹,但是你看见人家美貌女子,总是久久注视,心即摇摇不能自止,不过没有邪缘相凑罢了!你反身自问:如果她夜里来敲你的门,你能像鲁男子那样闭门不纳吗?而你竟然说自己终身无邪淫,可面对天地鬼神。这真是荒谬到了极点!
这几条是你发誓要严格遵守的规约,都没有一样真正做到,何况其余!
你连年所烧的疏文,都已全部上达於天,玉皇大帝命令日游使者,观察你的善恶已经数年,可是没有一条善行可记。只是在你私居独处中,看见贪念、淫念、嫉妒念、狭隘愤怨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望人报恩念、思己复仇念,在你心中此往彼来,简直没完没了。种种意恶,牢固地盘结在你心中,神明记录已多,天罚将愈来愈重,你逃祸都来不及,凭甚麽还要求上天降福呢!”
俞公惊讶惶恐,跪在地上泪流满面,说道:“先生既然知道冥冥之中的事,一定是尊贵的神明,求您务必救我,指条生路。”
张说:“你读书明礼,也知道欣慕善行。当其听到一席善言时,激动而受到勉励;看见一桩善事时, 也不胜鼓舞。但是过一会儿就忘了,这是由於自己信根原来就不深,因而德性不能持久。所以生平善言善行,都是跟随大流敷衍而已,何尝有一事做得实实在在?而且满腔意恶,起伏缠绵,就这样,你还要要求上天降给极好的福报,这简直就像遍地栽种荆棘,却痴心妄想收获美好的庄稼,岂不是大错特错!
你从今后,凡有贪、淫、戾气、妄想等诸杂念,先以猛力一切屏除,收拾得干干净净,一个念头只朝善的一边去想。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就要不图报、不求名,不论大小难易,都实实在在,坦坦荡荡,耐心地去做。若力量做不了的,也要勤勤恳恳,使此善意圆满。第一、要有忍耐心;第二、要有永远心。千万不可以放松自己,千万不可以自欺,久久行之,自然有意想不到的效验。
“你家侍奉我十分虔诚,因此特别来告诉你这番话,你要赶快尽力地遵照执行,才可以回转天意。”说完这番话,张就走进内室。俞公起身相随,到了灶下忽然不见。这才明白是灶神,因而焚香叩谢。
於是,俞公就在次日元旦,拜祷天地,发誓要痛改前非,断恶行善。给自己另外取了一个别号叫做“净意道人”,以表示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誓言:铲除意恶。
刚刚开始断恶行善的那些日子,杂念纷起,乘隙而入,要么疑虑不前,要么懒散懈怠打不起精神。时光迅速过去,自己却依然是老样子。因此,俞公在家堂所供的观音大士像前,叩头流血,敬发誓愿:“愿善念永纯,善力精进;倘若自己断恶行善有丝毫放松,就永堕地狱。”每天清晨,虔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一百声,以祈求菩萨的保佑。
从此,一言一行,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心放肆。凡一切能够帮助人的,有利於公衆的,不论事之大小,身之忙闲,人们知道还是不知道,自己力量够还是不够,都欢欢喜喜去做,曲意求全,直到办好为止。依随机缘,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采用各种方法,广植阴功。并且用伦理、道德、勤学、谦虚、忍辱、以及因果报应的道理,逢人就劝化教导。这样整天地做,都还感觉做得不够。每月的最后一天,就统计这个月的所言所行,然后写成疏文,在灶神的牌位前禀报。
行持得纯熟了,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这样过了三年。
俞公五十岁那年,即万历二年,全国会试,各地的举人都到京城来投考进士。当时张江陵为首辅(相当于宰相),主持内阁大政。他在会试结束之后,前去访问来京会试的江西同乡们,想为儿子选择一位品学兼优的老师。大家异口同声地推荐俞公。于是张江陵就聘请他到京城来做家教,俞公携带家眷同行。
张江陵很敬重俞公的道德修养,就援用已有的案例,批准他进入国子监读书。万历四年,俞公在京城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次年又考中进士。
有一天,俞公前去拜见太监杨公。杨公久闻俞公的道德和学问,就叫五个儿子都出来拜见。他们是杨公从全国各地挑选买来的,作为子嗣以娱晚年。其中一个年龄十六岁,俞公觉得他的相貌很熟悉,就问他是哪里的人。他回答说:“我是江西人,小时候误入运粮的船,被载离家乡,现在还仿佛记得原来的姓氏和街坊的情景。”於是一一细说。俞公听完甚为惊讶,就叫他脱掉左足的鞋袜,看见他足底的双痣,依然像小时候那样。俞公大声呼叫说:“你是我的儿啊!”。
杨公也非常惊讶,立即送这孩子跟随俞公回到住处。俞公奔告夫人,夫人抚摸著儿子痛哭失声,血泪迸流。儿子也啼哭不止,双手捧著母亲的脸,用舌头舔她瞎了的眼睛,母亲的双目突然重见光明。
俞公悲喜交集,不愿为官,向张江陵告辞回乡。张江陵非常赞赏这真挚的情义,赠送厚礼为他践行。俞公回到家乡,益发尽心尽力为善。儿子娶媳妇后,连生七子都养活了,他们都能够继承祖业,读书好学。
俞公亲手写下自己遇灶神并实行改过这一事,以教训子孙。他健康长寿,活到八十八岁,无疾而终。人们都说:这是实行善事回转天意的果报啊!
同一邻里的后进学子罗祯 记录。
韩怀明,山西上党人,南北朝南齐、南梁人,因有孝行而闻名。
韩怀明客居在荆州,十岁时母亲患上肺结核,病情危殆,他晚上在星下敬礼祈祷。 当时天气寒冷,忽然传来香气,传来声音说:「孩子,你的母亲很快会康复,不用那么辛苦。」
尚未天亮,母亲顿时恢复过来,从此再未复发肺结核。乡里都觉得惊奇。
韩怀明十五岁丧父,哀痛到而几乎失去本性,独自背土筑坟,不接受他人馈赠。丧事完成后,他和乡人郭瑀(或郭麻)一同跟随南阳刘虬学习。
某天刘虬不讲学,独自哭泣,韩怀明偷偷问起原因,刘虬的家人回答:「是他外祖的死忌。」当时刘虬母亲也已经逝世。韩怀明听闻后同日立刻罢学,回家供养母亲。
刘虬知道后,叹道:「韩生不会有虞丘之恨了。」
韩怀明家中贫穷,却尽力给母亲吃美味的食物,取悦母亲,日夜在她身旁。 母亲在九十一岁去世,韩怀明不喝水浆十天,不停号哭。有一对白鸠在他家门筑巢,温驯得像家禽,到他服丧完毕才离开。
之后韩怀明终身吃素,不换掉素色的衣服与被子 。
天监初年,刺史萧憺表彰他的孝行,多次授予他官职,可是韩怀明都不愿就任,后来在家中去世。-《梁书.卷四十七》(须臾永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