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以爱,为唯一友,故长流转,不能超越,生死轮回。比丘等众,见苦之患,生于爱欲,而能断爱,正念无著,则无轮回。-《爱经》



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有个读书人李登瀛,家贫,只有两亩田。他家的佃户因生病不能耕种而使农田荒芜无收,只得卖掉儿子来偿还田租。李登瀛得知此事后,难过地说:“你因生病才不能种田,不是你的错。我虽贫困,还能维持。怎能忍心让你父子离散?赶紧拿此银子去赎你儿子回来。”佃户担心买主不肯让他赎。李登瀛说:“我一个穷书生,都肯让你不交田租,富家大室,自然也知积德,我陪你一起去替你说情遂与佃户同往买主家,得以赎回儿子团聚。佃户日夜祷告祝福。康熙甲子年,李登瀛乡试中榜,乙丑年又接连及第。

[按]穷苦的农民真是可怜啊!终年辛勤劳动,没有片刻空暇。全家劳苦,没有一人安闲。千仓万仓之粮,都从其肩上挑来。千坑万坑之粪,都从其肩上挑去。或忍着饥饿而戽水灌田,或带着疾病而用力耕作。背上任随日晒雨淋,腹中却是饥肠辘辘。一到秋成季节,田里所收之粮,都拿去偿租还债。家中四壁依旧一贫如洗,八口生活仍然没有着落。凡仁人君子,见此悲惨情形,能不为之心伤吗?从前有个诸景阳,听说佃户家有丧事,总是含泪帮之。丁清惠公对待佃户如父子。陆平泉先生凡遇生日,一定让彻户免交米若干。若升官加爵,又免交若干。得子、得孙则又免米租若干。所以佃户们都很感恩,租税反而不亏空。而那些连分毫都必定计较的人,一时自认为得计,岂知冥冥之中,还有拿着大算盘的前来尽削其福禄。再看李君,虽仅有两亩田,而所收获的却很多。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蠲租得第




宋郊救蚁中状元一事,有人认为其功德小而福报大,因而产生怀疑。不知这只是将眼前之蚂蚁直做蚂蚁看,将状元直做状元看。若论究竟,则当时所救之蚂蚁,不下数万。后世感恩图报的,也必不下数万。岂是中一次状元就能抵得其福报的?若论状元,不过是身外虚名罢了。三寸气断,哪里还有状元?反说回报太过,实在是没见识啊!

◎用竹桥渡蚁,是从水中救它们。然而蚂蚁之致死,不只水淹。所救之法,也不只用竹桥。譬如奴婢之杀蚁,通常是用汤火。救护之法,是以道理教请奴碑,杜绝把滚烫的汤水泼在地上,避免用有虫蚁的柴禾烧火。猫狗之杀蚁,是误啖聚满蚂蚁的鱼肉骨头。救护之法,是每次用餐之后马上扫地,使荤腥不沾于地。焚化纸帛之杀蚁,多在夏天。救护之法,当先扫一块净地,再用冷灰垫底。泡茶之杀蚁,多在地上。救护之法,将剩茶水倒进盆里。灶上之蚂蚁很多,是因嗅到腥膻之味而在灶下做窝。救护之法,在砌灶时,纯用石灰铺地。其余可类推,此不多举。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救蚁中状元之选




瞋怒:因为不愿意得到我们不想要的事物,或是得不到我们想要的事物,但又无法控制,因而产生不愉悦、愤怒、刺激、烦恼与仇恨,它会造成错误行为与恶业 。

四无量心中的慈心观可以克服瞋恚。

四无量心,即是修行与实践慈、悲、喜、捨四种心境:

慈,意谓对一切众生保持亲切,犹如自己亲人。

悲,又称拔苦,希望能帮助众生解脱痛苦。

喜,又称禅悦,是一种平静而且快乐的心态。

捨,则是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断我见、我所、我执。

念诵四无量心:

愿一切有情具乐及乐因,是慈无量;愿一切有情离苦及苦因,是悲无量;愿一切有情不离无苦之乐,是喜无量;愿一切有情远离爱恶亲疏,住平等捨,是捨无量。

四无量心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相信,保持这四种心态,将可投生梵天,与大梵天同住。释迦牟尼佛以此来教导弟子,希望弟子都能以这四种心态来修行。佛教究竟修行者需将这四种心境扩展至无边无际乃至一切众生,因此这四种心被称为“无量”心。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金刚经》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人身难得,乐土难生。
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
万事劝人休瞒昧,举首三尺有神明。
善必寿考,恶必早亡。
无限朱门生饿殍,几多白屋出公卿。
早起二朝当一工,一勤天下无难事。
留得人情千日在,人生何处不相逢。
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
得人点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笋因落蘀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作有时。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

非因果报方行善,岂为功名始读书。

真义可以入神,真慈足以得众。

-《训蒙增广改本》


无二相,即无分别相,平等相。
方便者,随顺也。随缘顺境。

若定能斷不善、無記二種結者,名為靜慮。

若能正觀,亦能斷結,名為靜慮。

若能遍觀,遍斷結者,名為靜慮。

若能靜息一切煩惱,及能思慮一切所緣,名為靜慮。

靜謂等引,慮謂遍觀,故名靜慮。

-节选自《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晋国的赵盾,曾经在首山种田,有一天,赵盾在桑树下看到一个快要饿死的人,这个人就是提尔明。赵盾给他食物,救活了他。后来提尔明成为了晋国的宰相,而赵盾并不知道这件事。后来,晋灵公宴请赵盾,想在赵盾醉酒后,使提前埋伏好的武士击杀赵盾。提尔明知道后,恐怕赵盾醉酒而不能逃脱,就在酒席期间,自己走到晋灵公跟前,主动要求晋灵公赐酒给自己,以此拖延时间,不让赵盾饮酒,赵盾离开后,周围埋伏的武士还没有来得及会合,却放出狗来攻击赵盾。提尔明冲出来把狗杀了,这时候埋伏的武士追击赵盾,提尔明又掩护赵盾逃脱。赵盾问提尔明为什么要救自己,赵盾说:“我就是当年你在首山种田救活的那个快要饿死在桑树下面的人。” 赵盾问他名字,提尔明没有说就逃走了。

有一个从史,曾经因为爱慕袁盎家里的一个侍女,而打算把这个侍女从袁盎家里偷偷带走。袁盎听说了这件事情,并没有责罚任何人,而是像从前一样对待这个从史。袁盎的仆人告诉从史,说袁盎已经知道他要带走侍女的事情,从史吓得逃跑了。袁盎派人把从史追回来,把那个侍女赐给了从史。后来吴王要杀袁盎,派都尉率领五百人包围了袁盎。而五百人的首领,官职为司马的那个人,就是从前的那个从史。当天晚上,司马让五百人都喝了很多酒,醉倒了。司马叫醒了袁盎,让他赶紧逃命,并告诉袁盎,明早吴王就要杀袁盎。袁盎很吃惊,问道:“你为什么要救我呢?”司马说:我就是那个曾经要带走您的侍女的人,您不记得了吗?“袁盎说:”哦,我记起来了。不过你既然是有家人,我不能连累你。“司马说:“您逃跑后我也会带着家人逃走,你不要管我。”说完,司马就带着袁盎跑掉了。




烦恼者,菩提也。断烦恼者,无烦恼可断,为无二等性。《圆觉经》云“烦恼断尽便证实相”。




有诸众生,生于天界,因心净故。-《定心经》(其心清净澄洁,身坏命终,必生善趣天界)



布施(众生)。调御(欲念)。守护(诸根)。是三种修福的方法。在《福经》中,世尊回忆自己因为修习慈心七年,而得到大果报,也就是在七次成劫、坏劫的时间中,都生于梵天(坏劫时在光音天,成劫时在梵天宫),而且三十六生为诸天之王,几百次为正法王,而这一切福报都源自上述三种修行:布施、调御、守护。因此,世尊说:“诸族姓子,欲得利益,应增上福,则得其乐。所谓布施,寂静慈心,贤者修习,如是三已,得生无害安乐世界。




佛在世时,有位比丘,已证得六神通,见小沙弥在七曰内当死。因而叫其回家探望父母,到第八曰再回来,本意是想让小沙弥死在家中。

可是到了第八天,小沙弥居然回来了。比丘又入定察看,原来小沙弥在回家的路上,见一聚满蚂蚁的穴孔将要冲入流水,就急忙脱下僧衣救之。蚂蚁因此没被淹死。后来沙弥活到八十岁,证得阿罗汉。

[按]人之长寿或夭亡,有一定的,也有不定的。像颜渊短寿,冉伯牛早亡,所受的是决定果。而文王活到百岁,武王活到九十,所受的是未定果。

《礼记.文王世子》记载,文王的寿命原为一百岁,武王的寿命原为九十岁,文王把自己三年的寿命加给了武王,所以文王九十七岁而终,武王九十三岁而终。

天人遇到小五衰、大五衰,也是这样。又以四大部洲而言,三洲多有未定果,只有北俱卢洲纯受决定果。此沙弥之增寿延年,当属未定果了。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救蚁延龄



于一切善法,住不放逸。

“不放逸”是重要的佛教修行法门。玄奘法师所译经文对于“不放逸”有详细的注解:

「不放逸云何?谓于断恶法、具足善法中,坚作、常作,修习不舍,名不放逸。」玄奘法师译《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卷3。

「不放逸者,修诸善法,离诸不善法。复何名修?谓此于善,专注为性。余部经中,有如是释 ,能守护心,名不放逸。」 玄奘法师译《阿毗达磨俱舍论》卷4。

阿毗达磨(梵语:अभिधम्म (Abhidharma),巴利语:Abhidhamma),旧译阿毗昙,简称毗昙,意译为「无比法」、「对法」、「大法」。在《大毗婆沙论》中,阿毗达磨为「分别诸法自相、共相」之「依增上慧」论道。 是对一切法的思择,阐述佛教之慧学。


梁朝时,有一个孩子,名字叫滕昙恭,他五岁的时候母亲得了热病,想吃西瓜,当地从未出产过西瓜,滕昙恭到处走访,希望能找到西瓜,也没有找到,他的心里非常难过。不久,一个僧人来到他面前,说:“我有两个西瓜,分给你一个吧。”滕昙恭拜谢了僧人,拿着西瓜供奉母亲,全家人对于滕昙恭能找到西瓜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异。大家去寻访那个僧人,那僧人却已经不知去向。很多年后,滕昙恭的父母都去世后,每到父母的忌日,滕昙恭昼夜哀恸,他家大门外有两株冬青树,一天忽然从树上发出光芒,一会就看到光芒中有佛像及跟随佛的侍从,光芒万丈,好久才消失。-《神僧遗瓜》



一个人在一劫的时间里,反复轮回,如果把每一生所拥有的白骨堆积在一起,高度等于毗补罗山,比灵山还高。如果有人,能够领悟到四圣谛:世间苦,苦由贪瞋痴生,灭除贪瞋痴可以灭苦,要学习八支圣道从而解脱,那么这个人最多往来于此世间七次,就可以不再受轮回之苦,因为束缚这个人的所有的结都已经穷尽了。-《毗补罗山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