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当发愿。-《圆觉经》
河南省潘解元,随二位友人入省参加乡试。在他们寄住的寓所有位看相很灵验的相士悄悄对潘的两个朋友说:“潘君将有大难,赶紧让他避一避。”两位朋友就借口房子太小,每人赠他两锭银子,让他另租房住。潘君只好到别处租一间小房住。
有一天晚上,潘君在河边散步,见一妇女正要投河自杀,他急忙上前阻止,问她有什么事想不开。妇女答道:“丈夫买棉花织布,好不容易织了若干匹,丈夫出门后,我把布匹卖得四锭银子,没想到全是假银。丈夫回家一定会狠狠责骂我,所以想一死了之。”
潘君当即拿出袖中的四锭银子给她。回到住处后,因为缺钱,房东借故羞辱他,潘君只得到寺院中借宿。当夜寺僧梦见众神敲锣打鼓从天而降,一位神说:“试榜已定了,可是本科解元近日做了损阴德事,上帝已将他除名,还不知找谁来代替。”另一位神说:“住在此寺中的潘生可代替。”又有一位神说:“看他面相当横死,怎可做解元?”此时有一位神走近潘生,用双手抚摩着潘生的脸说:“现在不就是解元之面相了?”僧默记在心,对潘君厚加款待。
考试完毕,潘君前往二友住处致谢。那位相士见了他,大吃一惊,说:“你近日做了什么阴德,变成了满面贵相?今科乡试解元非你莫属了。”试榜公布后,果然如此。
【按】要做一善事,必须如决口之江河,沛然莫能抵御,才能成就。潘君当时若算到自己进考场之盘费,则没有不废然中止的。正因为他只知有人,不知有己,所以只用了四锭银子,不但救人一命,而且自己也免遭横死,还得中解元。
由此让我联想到康熙己巳年冬天,我在澄江(今江苏江阴)应小试,当时有位在官学中当仆役的朱君玉,丟了他人所寄存之钱,他难过得几乎不想活了。我听后很同情,想助他少许,但苦于自己的费用也快没有了,没能帮他。不久,我就回昆山了。等到试官来分发长洲(今苏州)复试的案卷时,我本来已列在第二坐号,但只有坐号而无姓名,人们都不知是谁,于是我因复试不到被除名了。当时昆山县没有长洲案卷,有案卷的只有朱君玉。朱与我又不太相识,并不知道第二坐号就是我。假使当日我不顾自己的盘费,稍微资助他,他于感恩之下,一定会把复考案卷给我,那我也不至于被除名,最终等二年才考上。与潘君相比,我更加惭愧啊!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免死得元
明朝江西南昌饶裳,一次在路途中,见到有人穷困到要把妻子卖往远方,而夫妻正相拥哭泣,依依惜别,饶裳心生恻隐,问他们需要多少钱,于是当即回去卖了自家田地,把钱送给那对夫妻,让他们回家团聚。这年科举大比,主考官梦见金甲神说:“你为何不选弃田之人?”主考官于是重新检视其中一份被放弃的考卷,给了第三名,就是饶裳的试卷。及至州县长官设虎鸣宴招待主考官和中试举子时,才知其中缘故。后来饶裳的三个儿子景晖、景曜、景帏都相继登第。
[按]田产资财,世人将其当做命根子。而佛经上却把它们比作水中月、镜中花、梦中宝。为什么呢?田产资财只不过是由人暂时经营收管罢了,死后总是带不走的。现今那些写田房契约之人必定说:“听凭永远管理此产业。”唉!财产是主人身才是客,主尚不能永保其客,客又怎能长有其主?如果一定想要将所有都带去,也有带去之法。那就是作善布施,造人天福德之身,则将来依然能过安富尊荣的生活。明白此理,则饶公弃田正是置产啊!人能如此置产,然后说听凭永远管理此产业,也无不可。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鬻田济人
知三界中,诸一切法,不著身法,既知三界,一切法已,则超诸苦。-《一切经》
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明白了不执著于身相(以为有我),也明白了不执著于法相(以为有法),就是了解了三界中一切法,就超脱了苦。
一切众生皆证圆觉。...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圆觉经》
佛法平等,在于法性平等,于诸觉性,无有差别。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动物、每一个鬼神...都终究会证悟圆满觉性,与佛无异。所以佛门广大,从无厌弃,从无差别,我即众生,众生即我,平等无二。
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及与贪嗔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销灭...
不真知不遍知贪,不令心弃捨,乐著于贪,不能断贪,则是不能令苦尽者。-《贪经之二》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
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
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圆觉经》
所有事物的存在都因为有其相对:因为有白才有黑,因为有明才有暗。因此,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有地狱才有天宫,有外道才有菩提。而天宫与地狱皆因心识而有差别,心识若无,则天宫与地狱无异无别。佛法为中道,不二不异,所以圆觉智慧是有无俱遣,也只有没有了“有”和“无”,才是含容一切的“实相”。
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圆觉经》
觉心光明-《圆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