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有见,心必动摇。无爱无见,则无动摇,无有动摇,则得轻安,既得轻安,则无所喜,既无所喜,则无来去,既无来去,则无死生,既无死生,则无此世,乃至他世,二世既无,则苦终尽。-《涅槃经之四》

欲知死后生处,但观终时暖处。若从下先冷,暖气归顶上者,乃果位中人,必出生死。归眉间额上者,生天道。归心上者,生人道。若从上先冷,暖气归腹者,生鬼道。归膝上者,生畜生道。归足底者,生地狱道。[按]人之宿世,或从天上来,或从人中来,或从异类中来,或从修罗,饿鬼,地狱中来。但察其相貌身形、语言动静,亦可了了皆知。兹因文繁,不及赘载。



信心清净即生实相

诸布施者,必得大福。自调御者,必无怨执。诸善巧者,则能捨恶。既捨恶已,能入涅槃,以能灭尽,贪瞋癡故。-《纯陀经》



人若求渡轮回之河及爱欲池,彼众必造圣道之桥,不著诸等色欲之泥,乃得渡过。欲过小河,犹当作桴。佛及弟子是有慧者,无有诸桴亦能渡河。-《波吒离村人经》此偈是世尊在摩竭陀国波吒离村所说。波吒离城(又译波吒厘城、巴连弗邑、华氏城,原称拘苏摩城(拘苏摩补罗),印度古城,位于恒河河岸,在今巴特那。7世纪,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时亦曾经过此城。


森林中的一棵树被砍伐掉,只留下树桩。周围的树会通过地表的菌丝体向树桩传递营养成分。有时,这种营养支持可以使树桩继续存活数年甚至于数十年。就像周围的树已经意识到,自己同伴的存亡关系到整个森林的健康,也包括它自己。

冷杉的种子在冷杉树旁长成小冷杉。如果冷杉在生长过程中照射过多的阳光,就会导致树干中的纤维过于疏松多孔,最终会导致树干容易被飓风折断。冷杉的母亲,就是身旁的老冷杉,会一直用自己的枝叶部分覆盖自己的孩子,避免小冷杉接触到太多的阳光,让它的枝干长得更结实。就像人类的母亲保护孩子一样。

一棵树的一片叶子被一只毛毛虫咬上一口,电化学反应以每三分钟2.45厘米的速度向整个树的身体传递。1个多小时以后,树内部的汁液就会发生成分变化,要么是增加抗虫的成分,要么是增加吸引毛毛虫天敌的成分。就像一个反应迟钝的人,聚集血小板凝血一样。

蜜蜂的祖先在几亿年前是食肉昆虫,以花蕊中的其他昆虫为食。但在进化中,蜜蜂的祖先在进食时,不断食用被俘获昆虫携带的花粉,经过5千万年的进化,最终放弃食肉,成为素食主义者。大自然为了奖赏蜜蜂食素,进化出了更为绚丽多彩的植物花朵。🌹🌺




布施波罗蜜(dāna)是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的舍思,是愿舍弃自己本身和所拥有的身外物给他人的舍思。  (思的巴利文是cetanā,是一个心所法,业力即是由它产生。)

 一、它的相是舍弃。

 二、作用是消灭对布施之物的执着。

 三、现起是呈现在修行者心中的不执着,或是获得财富与投生至善界。

 四、近因是可供布施之物,因为只有它存在时,布施才可能发生。



有百爱者,有百苦。有九十爱者,有九十苦。...有二爱者,有二苦。有一爱者,有一苦。无有爱者,则无有苦。...不爱著于世世众生及色身者,必得安乐,无有忧悲。...-节选自《毗舍佉经》


世尊在王舍城竹林迦兰陀迦园的时候,陀骠尊者对世尊说自己将入般涅槃。世尊说正是时候。陀骠尊者礼拜世尊后,上升于虚空,在虚空中,结跏趺坐,入火大定,而般涅槃。身躯火焚,而没有任何灰烬,就像焚烧醍醐或者焚烧胡麻油,没有一点灰烬。世尊知道后说:“色身坏已,想已灭已,诸爱冷已,诸行寂已,识无住所。”-《陀骠经之一》


明朝盛吉,任廷尉,其判决狱讼,从无滞留未申之冤案。每到冬天裁定囚犯时,其妻端着蜡烛,盛吉持着囚犯簿籍,相对落泪。其妻对盛吉说:“你为天下执法,不可滥判人罪,免得祸殃子孙啊!”盛吉任廷尉十二年,天下人皆称赞其公平宽恕。庭院树上忽有白鹊筑巢,哺育幼鸟,人们都认为是吉祥的征兆。盛吉后来生三子,都很显贵。

唐太宗曾对侍臣说:“古代处死囚犯时,国君为此停止奏乐并减少膳食。我的宫廷里本无常设之乐,我每因此不饮酒、不吃肉。”居官者怎能不知这种悲悯之情呢?-《三子皆贵》(出自《劝惩录》)




菩萨示现受生,非爱为本,但以大悲益人为利,欲行教化,须现受生,示同凡夫,同事利物。故《净名》云:众生病则菩萨病。示现等者,悲深也,非爱者,智深也。三显益。-《圆觉经略疏》宗密禅师

明见之人,真知贪欲,令诸众生,堕入恶趣,而能断之,既能断已,不再来生。-《贪经》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捨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释迦牟尼佛成道的纪念:腊月初八。

公元前五八八年(距今2609年),佛陀悟道。

关于佛陀的成道过程有不同的记录:

有人说悉达多王子曾发誓要找到苦难的根源,否则就会死去。 在其他记录中,他在冥想时受到恶魔玛拉的骚扰和诱惑。

还有一些记录中,只是简单地指出,他进入了越来越深的冥想状态,以便直接的面对内心。

在巴利文的记载中,有几篇关于佛陀证悟过程的记录,据说是佛陀自己讲过的话。 佛陀在《萨迦经》中分三个阶段描述了他的证悟过程:

在第一夜的观察中,佛陀看到了轮回中他所有的前世,意识到他曾经无数次地出生和重生。

在第二夜的观察中,佛陀发现了因果定律,并发现八圣道的重要性。

在第三夜的观察中,佛陀发现了四圣谛,终于到达涅槃境界。


 用佛陀自己的话说:

“我知道,我看到,我的心从贪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成就(成为或得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无知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心已解脱,便知道什么是解脱。我清楚的知道,此生已尽,圣洁的命运已经实现,所作已办,对于这个世界没有其他东西了。”

所有记载都认同:当晨星在清晨升起的时候,也就是佛陀完成第三次观察的夜晚的次日,悉达多王子终于找到了他苦苦寻求的答案,并证悟了智慧,经历了涅槃。 自此,悉达多王子成为了佛陀,也就是一个“觉醒者”。

《巴利律藏》:

初夜:緣起順逆作意,了知有因諸法故

二夜:緣起順逆作意,了知滅盡諸緣故

第三夜:緣起順逆作意,破魔軍

《四分律》:

初夜:從初禪至四禪,得此定意,諸結使除盡,得宿命明

第二夜:復以三昧定意清淨,得天眼明

第三夜:復以三昧定意清淨,遍知四聖諦,得漏盡明


能断贪者,证不还果,不再来生。
能断瞋者,证不还果,不再来生。
能断癡者,证不还果,不再来生。


烦恼,也就是让自心无法安宁的情绪,佛法认为这是「行动」的重要动能:人都是因为情绪,而有各种行为的反应。

在临终的时候,我们会因为内在、外在的各种逼迫,而导致产生「情绪」来反应:愤怒、不舍等等,这是影响转世的第二股力量:本能,让我们会「再次投生 」,但是投生是为什么呢? 下辈子要投生为人、天、鬼? 佛法不认为这是受「阎罗王」等等外力的审判,而是受临终前的情绪所影响。

情绪有很多种,所以我们会转世去的地方状况也不一,可以想像:「求生欲」就好像男生当兵的召集令一样,拿了就得当;但是分发到哪个单位,则是受其他原因 (临终前的情绪)影响的。

佛法认为,用来取代「情绪」的是「发愿」,发愿就像是「立下目标」。  「情绪」是行动的主要触发者;同样的,「立下目标」也是行动的触发者。 不同的「情绪」决定转世的去处不同;同样的,不同的发愿(比如发愿自己要去不动佛的世界,或是阿弥陀佛的世界等等)也会决定我们的去处不同。

本愿:本为因之义,元于因地立此愿,今日得其果,故对于果而曰本愿。 又本为根之义,根本之誓愿也。 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也。 唯以此愿为根本,故曰本愿。

佛教菩萨行十度之一的“誓愿”,分为通愿和别愿。 通愿又叫总愿,即发无上菩提心救度无量众生,断烦恼,积福德二资粮,以期成就佛果之愿,包括四弘誓愿、二十大誓庄严等。 而别愿是各个佛菩萨自己的不同的誓愿,有“建立净土,成就众生”或愿于“秽土成佛,救度难化之众生”等,如《无量寿经》记述阿弥陀佛在尚为法藏比丘时的四十八愿(或作四十六愿、三十六愿、二十四愿),《阿閦佛国经》记载阿閦辟佛二十愿,《道行般若经》卷六〈恒竭 优婆夷品〉之五愿,《放光般若经》卷十三〈梦中行品〉之二十九愿,《药师经》所说药师佛十二愿(或作四十四愿),普贤菩萨十大愿,《悲华经》中记载了释迦五百大愿和观音菩萨救苦愿,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记载的弥勒十善愿,《地藏菩萨本愿经》 记载的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悲愿。 其中或有成就净土之愿,或有秽土成佛之愿。

依誓愿修行而成佛的,此大愿即“根本别愿”或“原始誓愿”,称为本愿。

四宏誓愿是「三世菩萨所学处」、「诸佛因地所发之愿,所有之愿皆不能过彼」,因此大小菩萨皆应修学。 另,四宏誓愿有摄四圣谛之理,并可从中开演四无量心,故为大乘菩萨 修学之科目: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人的一生如果说有什么意义,那可能就是把智慧传播给其他人,我所说的智慧指的是佛陀所倡导的对于世界的真实的认识,也就是关于人生和世界的真实认知,也就是认识到人生中的财富、情感甚至身体都只是一个经历,这个经历帮助曾经处于这个经历中的个体明白一切都本就没有意义,而认知到这种虚无,同情周围泯没于这种虚无中并误以为其真实的众生,帮助这些众生从泯没中解脱出来,也就是活着的唯一意义,如果真的有什么可以称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