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在《法经》中讲,有惭有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因为有惭有愧才有人伦。印光大师在《复蒋德泽居士书》中讲,当生大感激,生大惭愧。惭愧心生,邪僻心灭。惭愧为入道之初步。


有生有有,有作有为,是无定法,堕在老死,是病之巢,危脆不堪,贪欲为因,不应悦彼,应弃捨之,而住静息,无疑有定,无生无起,无忧无染,灭诸苦法,诸行寂灭,是最安乐。-《无生经》


世尊在《界经》中讲“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两种境界:

此是谛实,世尊如此语,此经是世尊证阿罗汉已,说。

如是我闻,诸比丘,有二涅槃界,云何二界。谓一是有余依涅槃界,一是无余依涅槃界。

云何是有余依涅槃界,谓比丘住如是律戒,是漏尽阿罗汉,住尽梵行,所作已辦,捨诸重担,证自义已,尽诸有结,正智解脱。如是比丘,仍受用喜不喜境,受用苦乐,以彼五根未败坏故,五根仍安立故。诸比丘,彼比丘贪灭已,瞋灭已,癡灭已,我说是有余依涅槃界。

诸比丘,云何是无余依涅槃界,谓比丘住如是律戒,是漏尽阿罗汉,住尽梵行,所作已辦,捨诸重担,证自义已,尽诸有结,正智解脱,彼比丘于爱漏所生一切诸受,不复喜乐,是(寂灭)清凉者。诸比丘,如是,我名为无余依涅槃界。

诸比丘,如是,是二涅槃界。

世尊说是义已,于彼经中,世尊说如是偈。

二涅槃界,世尊依于,无爱见眼,而为宣说。一涅槃界,是现在法,名有余依,以尽诸爱,不再有故。一涅槃界,尽于未来,灭一切有,名无余依。有诸众生,知无为道,心得解脱,不再生有,如是之人,乐于漏尽,涅槃之界,证坚固法,是安住者,捨一切有。

世尊说如是义,如是我闻。-《界经》





悦乐独居,心住于止,常住于禅,成就于观,增长空处。...能令心寂,有慧自护,不见诸欲,则见正法,乐不放逸,见放逸患,如是之人,不退于道,近于涅槃。-《独居经》




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圆觉经》



如果我能够见到龙王,我一定会向他请求原谅我和我父亲的过错,因为我和我的父亲杀害了太多的鱼类。我如果能够请求龙王,我就希望龙王能够通知所有的鱼类,永远不到有鱼钩和渔网的水域去,永远不要吃渔民撒下的食物。我为我自己的过错感到非常愧疚,我为我父亲的过错感到非常愧疚和担忧,我请求龙王和上天能够宽恕我们的过错,特别是我的父亲的过错,他之所以执迷不悟的去继续钓鱼,是因为他从小没有受到关于仁慈的教育,如果他从小能够接受仁慈的教育,他一定不会是这个样子。我已经决定永远不杀害任何生命,我希望能够弥补我过去的过错,我恳求上天和龙王原谅我的父亲。我恳求龙王和上天能够帮助鱼类避免我父亲以及其他渔民的伤害。

上天从来不随便惩罚一个人。如果一个人被惩罚,那么他一定是有过错,也许是不久前的过错,也许是很久以前的过错。人总是因为暂时没有被惩罚而忘记了应该遵守的戒律,就轻易的去做不应该做的事情,然后就会导致被惩罚。这种轻易的遗忘,使很多人追悔莫及。

人世间最可悲也是最可憎的事情就是,一个个体的存活一定要以其他个体的牺牲为代价。比如,我活着,就一定要吃其他的生物,只有他们死去我才能活着。这一点实在难受。于是我现在尽量不吃肉,因为我就是不想让别的生物为我死去。我不想吃尸体。我可以吃菜。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戒掉肉食,但我正在努力。我很憎恶这种以别人的性命换自己性命的做法。所以我真心的向往西方极乐世界,我觉得那里没有这种事情发生。



学处圆满,不缺于法,有大智慧,见生灭尽,得最后身,是断魔者,达老彼岸。以此之故,诸比丘众,当悦于禅,心住等持,有正精进,见生灭尽,能伏魔军,达死彼岸。-《学处经》


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虽曰念佛能灭宿业,然须生大惭愧,生大怖畏,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则若宿业、若现业皆被此大菩提心中之佛号光明,为之消灭净尽也。若前生及昔日曾作大业,今虽止恶,未能力修众善,及但泛泛然念佛,则功过不相敌,固难免或罹恶报耳,非念佛之功虚弃也。以未发菩提心,特以恶业广大不能相掩耳,倘能发大菩提心,则如杲日当空,霜露立消。世人多有作恶半生,后乃改悔,因未能全无恶报,遂谓佛法不灵,修持无益。居士既不以光(印光大师自称)为外人,光固不得不与居士略陈所以,以期出迷途而登觉岸耳。《印光大师复康寄遥居士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