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慈州刺史王千石,性情仁慈孝顺,以沉稳谨慎闻名,尤其精通佛教经典。
贞观六年,其父去世,他哀痛悲伤逾过常礼之外,背土筑坟,并在坟墓左边搭盖小屋居住,每天夜晚念诵佛经,为他父亲回向以增其福德。
附近之人常常听到其诵经的地方有击磬之声,其音清彻悦耳,奇异的香味几里之外都能闻到。
[按]刚死去之人,神识昏迷,前路看不到光明,举目不见一个伴侣,七七四十九天中,恐怖惧怕,其苦无法形容,时刻盼望阳世亲人为其诵经念佛,作福救拔。
所以孝子慈孙,不仅要使父母之形骸有好的安葬地,而且也要使父母之神识得到好的归宿。譬如桃李之果核,能生生不绝的,是果仁。现今之人,只知附置亡亲身上的衣衾和附置入棺的器具时一定要诚心诚意;而对父母之神识,反不知使其归于安乐处所。岂不是只爱护其果壳而丢弃果仁了?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异香远闻
人的习气:
每个人的习气由之前很多次的人生积累形成,即使是阿罗汉,也难免有之前的习气。以下两个例子:
例一:舍利弗带领佛陀的儿子罗侯罗,接受信徒的邀请,去信徒的家中用斋饭。信徒尊重舍利弗的智慧,供养给舍利弗上等的饮食,却供养给年幼的罗侯罗下等的饮食。佛说,接受这种有差别的饮食是不纯净的饮食。舍利弗由此永不再去信徒家中用斋饭。
国王来到佛跟前为舍利弗求情,佛说,舍利弗从很多生以来,就是个心意坚定的人,很难被说服。佛就讲了舍利弗过去很多生之前的因缘:
以前有一个国王被毒蛇咬到了,生命垂危,四处求医诊治。医生认为要想解毒,只有让这条毒蛇亲自为国王的伤口吸毒,于是在地上设了一个火盆,里头烧着熊熊烈火,然后把这条蛇捉来,叫它吸吮国王的伤口,否则就把它投入火中烧成灰烬。不过毒蛇坚决不肯吸吮伤口,宁愿跳入火中烧死。这条蛇就是很久之前舍利弗的前世。
例二:毕陵伽婆蹉,在去乞食的途中,总要经过恒河,由于他眼睛不好,就在渡河之前说:“小女仆你不要流!”恒河神就断流,等他渡河到了对岸再流。但恒河神对毕陵伽婆蹉称自己为“小女仆“很不开心,就到佛的跟前来告状。佛让毕陵伽婆蹉向恒河神道歉。毕陵伽婆蹉就非常恭敬的说:“小女仆你不要生气,我向你道歉。”大家听了毕陵伽婆蹉的道歉都大笑不止,认为他没有诚意。佛说,毕陵伽婆蹉的举止行为和语气都很诚恳,他的话语没有恶意。于是佛讲了毕陵伽婆蹉过去生的因缘。因为过去的五百次人生中,毕陵伽婆蹉都生在婆罗门种姓的家庭里,婆罗门种姓是印度种姓阶层中最高的层级,所以他的骄慢是生生世世的习气,一直没有改掉。
阿罗汉尚且有剩余的习气,何况凡夫?只有修行到佛的境界,才没有习气。当初,一个妓女受坏人指使,用盆扣在腹部,当着数百名佛陀弟子的面,污蔑佛陀玷污她以至于怀孕。周围又有数百名坏人嚷着:“我知道这是真的!”可佛陀面无异色,面无惭色。突然间盆从妓女腹部掉在地上,漏了马脚,大地因此震动,天人为佛散花,赞美佛的德行,佛也并没有丝毫的喜色。除此事外,平日里,佛即使吃马吃的粮食也没有忧愁,即使吃诸天供养的美食也没有欢喜。无论饮食、衣服、卧具都是这样。一心无二。永断习气。
云何知世间?答曰:知二种世间:一众生,二非众生。及如实相知世间、世间因、世间灭、出世间道。复次,知世间,非如世俗知,亦非外道知;知世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复次,知世间非有常非无常,非有边非无边,非去非不去,如是相亦不著,清净常不坏相如虚空,是名知世间。-《大智度论》
忍是一种智慧,与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 此处,可以将这忍字解释为透彻的'认'知,即能够将事物在内心中认得清清楚楚,能够透彻地了解它,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别名。 能够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慧,即称之为'无生法忍'。 所以忍所通达的所缘境界,是无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理。”
云何為無生法忍?是何所斷何所知?佛答須菩提:得法忍,乃至不生少許不善法,是故名無生法忍。一切菩薩所斷煩惱盡,是名斷。用智慧知一切法不生,是名知。-《大智度論》卷88
《大智度論》卷10:「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七地中,二十法所不應著。……復有二十法應具足滿。何等二十?一者、具足空;二者、無相證;三者、知無作;四者、三分清淨;五者、一切眾生中具足慈悲智;六者、不念一切眾生;七者、一切法等觀,是中亦不著;八者、知諸法實相,是事亦不念;九者、無生忍法;十者、無生智;十一者、說諸法一相;十二者、破分別相;十三者、轉憶想;十四者、轉見;十五者、轉煩惱;十六者、等定慧地;十七者、調意;十八者、心寂滅;十九者、無礙智;二十者、不染愛。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住七地中,應具足二十法。 」
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大智度论》
后周张元,字孝始,十六岁时,其祖父已经失明了三年。张元昼夜礼佛,祈求三宝赐福保佑。
有一天,他在读诵《药师经》时,见到经文中有盲者得视之语。遂请七位僧人,点燃七盏灯,七天七夜转读《药师经》。他边拜佛边哭泣道:“天人师啊!张元身为孙子不孝,使祖父失明,今以灯光普施法界。愿张元代祖父承受黑暗,让祖父眼睛重见光明。”如此殷勤,经过七天。其夜梦见一位老翁,用金刮其祖父眼睛,对张元说:“不必担忧,三天后,你祖父的眼睛即复明了。”张元在梦中高兴得跳起而醒,便把此事遍告家人。
过了三天,祖父果然双目复明。
[按]善于治病的,莫过于对症下药。失明的原因,多是前生谤佛谤法,所以要救治众生之盲(喻不信佛法之人),必须为他点示金刚正眼。《大集经》上说:“若有众生,于过去世,或毁于法,或谤圣人,于说法者或作障碍,或抄写经法洗脱文字,或损坏他法,或暗藏他法,由此业缘,今得盲报。”
又《付法藏经》上说:“障人出家,必堕恶道,恶道罪毕,得生人中,生盲无目。”张孝始可谓是懂得对症发药之人。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盲者得视
出家法,应不近亲属,亲属心著,如火如蛇。-《大智度论》
一切有为法,因缘生故无常;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故无常。因缘生故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有智者不应著我我所;若著我我所,得无量忧愁苦恼。一切世界中,心应厌求离欲。-摩诃迦叶长老涅槃前所说《大智度论》
一切有为的法,都是因为因缘而生起的,所以都是无常的。原本不存在的事物,会产生出来, 本来已经有的还会消失,所以说都是无常的,都是因为因缘才产生的。无常就会痛苦,痛苦所以其中没有我。没有我的缘故,有智慧的人不应当执着于我和我的所有。如果执着于我或者我所有,就会有无穷的忧愁苦恼。一切世界中,心应该厌弃追求,应该离开欲望。
四恩是:一父恩、二母恩、三如来恩、四说法师恩。父母双亲,含辛茹苦生育我之形体。如来和法师,殷勤教化长养我之慧命。都对我有重恩而难以报答。《观佛相海经》上说:“有恩不报,是阿鼻因。”则报答四恩之事,怎可忽略呢?◎报答父母之恩,唯有尽心尽力赡养,使双亲生欢喜心,再以佛法引导父母,使他们得以出离六道轮回而已。报答师长之恩,唯有谨遵师长教诲,勉力精进修行,并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四事供养师长而已。至于如来之深恩,尤其难以为报,唯有发菩提心,立宏誓愿,仰学菩萨己立立人、自行化他而已。莲池大师说:“必使父母得以出离生死烦恼,子女之道业才算成就。”《楞严经》上说:“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报答四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