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子问佛:“是般若波罗蜜甚深,云何作相?”佛告诸天子:“空则是相,无相、无作相、无生灭相、无行之相,常不生、如性相、寂灭相等。”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故佛说:“我今开甘露味门,若有信者得欢喜;于诸人中说妙法,非恼他故而为说。”于此偈中,佛不说布施人得欢喜,也不说多闻、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人得欢喜,唯独说相信佛法的人得欢喜。
《栰喻经》讲,佛法像筏,未渡河时,需要筏才能过河。登岸后就不再需要筏。也就是说,对于佛法最终也不应该执着。这样看来,对于佛法最终都不应该有所得心,对于不正确的观点就更应该舍弃。原文如下:
《栰喻经》言:汝等若解我栰喻法,是时善法应弃捨,何况不善法?佛自于般若波罗蜜,不念不倚,何况余法有倚著者?以是故,佛法初称如是。佛意如是:我弟子无爱法,无染法,无朋党,但求离苦解脱,不戏论诸法相。
晋朝刘度,山东平原聊城人。其乡有一千多家,全都信奉佛法,供养僧尼。当时北魏有逃跑来的人,多隐藏其城内。北虏首领大怒,将带兵前来杀光此城中人。刘度得知消息,率领城中所有老幼男女,一起诵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没多久,北虏首领见到天上有一物掉下,落入他的庭院,绕在屋柱上,取来一看,原来是一卷《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首领心中欢喜,于是不再屠城,此城因而得以保全。[按]平时既知种植福田,面临危难关头,又能志诚哀请菩萨护佑。北虏首领之回心转意,自是理所当然。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救全城
明朝华亭县有一个人,名字叫顾正心。他的父亲叫顾中立。他的父亲曾经做官做到广西参议。顾正心平常喜爱行善积德,他曾经捐出银子十万四千七百两,用来买下农田四万八百亩。他把这些田地,免费施舍给华亭、青浦两县的老百姓耕种,不收取租金,让百姓们用种田的收入去缴纳徭役的费用,使百姓消除了负担徭役方面的困难。
有一次,代巡抚来到了松江府,在除夕禁止燃放爆竹。有好多市民违反了禁令,燃放爆竹。官府误捕顾正心入狱。顾正心到狱中后,看见饥寒的人,就送给他们衣食;罪可赎的人,就代为赎回。监狱几乎变空了。随后他又捐资修理狱室。顾正心就是这样舍己为人,从来不求回报,后来两台大人向上报告了他的事迹,皇上授命顾正心为光禄署臣。后来他被敬奉为乡贤。
按:范仲淹开创义田,流芳千古,但他只利益到同姓的人,还没有推广到其它的人。他的田只能用百计算,还不能达到四万有余。顾君真的是超越前人的好人。推测他的福报,这个时候一定在六欲天宫,自在飞行,享福无穷了。-大卖义田,布施众生[摘自《懿行录》广置义田]
唐代,咸通年间,一个名叫陈惠度的人,以射猎为生。
有一天,他到剡山打猎,一箭射中一只鹿。射中后,他追踪这只鹿的时候,才发现这只鹿已经怀孕。母鹿知道自己就要死去,带伤在临死前生下了小鹿。母鹿舐净小鹿身上污血后才死去。陈惠度亲眼目睹母鹿舍命产子的情形,内心大为震撼,并深深地对自己残忍的行为自责。从此,陈惠度折弓弃矢,投寺为僧。在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陈惠度重建般若台寺,并改名为法华台寺,就是今天浙江省嵊州市惠安寺。
鹿死之处,生出一种异草,时人取名为“鹿胎草”,从此剡山即改名为鹿胎山。陈惠度出家后,日中一食,以精进苦行,忏悔先罪。每日诵《法华经》、《维摩诘经》,讽咏之声闻于四方,由是法缘兴盛,皈依学法者达数百人。
非见闻觉知,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如是论悉捨,亦捨我我所,不取诸法相,如是可得道。-《阿陀婆耆经》
若有所不空,应当有所空,不空尚不得,何况得于空?凡人见不空、亦复见于空,不见见无见,是实名涅槃。不二安隐门,能破诸邪见,诸佛所行处,是名无我法。-《中论》讲“我”
当断诸爱,止息诸结。瑜伽八十三卷十六页云:复次当断诸爱止息诸结者:谓适于圣谛得现观时,便能永断三结。于一切处,后有之爱,不复现行。彼于后时,数数勤修生灭随观,复能无余永断慢等。是故说言:能正修习永断诸慢真现观故;彼爱随眠,一切永断。由此因缘,当来诸苦,诸后有法,无复可得;又能究竟作苦边际。
难断爱已断,是以无忧愁。-憍梵钵提尊者
晋朝河内窦传,于晋穆帝永和年间为并州(今山西太原)刺史高昌的家兵,被吕护俘虏,与其同伴六七人,一起被关在一间牢房里,定于某日将被杀。
窦传赶紧至心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坚持了三天三夜不松懈。身上的枷锁渐渐松开,忽然自动脱落。他心里虽暗自高兴,但想到同伴还有多人,不忍心独自离开,仍又至诚为同伴祈祷。不一会儿,同伴的枷锁也依次脱落。
于是,他们打开窗户逃出,越过城墙连夜逃跑,走了四五里,藏在一片榛树林中。天明时,吕护的人马四处追捕,放火焚烧荒野,唯独窦传他们所隐藏的亩许之地,人和火都没过来。
[按]这就是《普门品》上“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之例证。至于入水而不被溺,入火而不被焚,种种灵验,记载于其他书中的不胜其多,在此不——具述。
身体于水火之中可以得解脱,精神于烦恼之中也可以得解脱。解脱之意无有差别。解脱,未解脱都是心相,无相之相才是真解脱。念观世音菩萨圣号,速得解脱。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枷锁自脱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尔时,佛告诸比丘:诸有五怖、五罪、五怨,不除不灭,是因缘故,此生中身、心受无量苦;复后世堕恶道中。诸有无此五怖、五罪、五怨,是因缘故,今生种种身、心受乐;后世生天上乐处。何等五怖应远?一者杀生,二者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如是等名为阿毗昙藏。
阿毗昙 ā pí tán,梵文 Abhidharma 的音译,全称阿毗昙摩,略称毗昙,意译对法、胜法、无比法,指佛教经、律、论三藏中的论藏,是佛教高僧大德对佛经的理解和阐释。阿毗昙,即阿毗达磨(论),与毗奈耶(律)、素呾缆(经),合称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