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生若是看人不对,或是说过别人的过错,我就永不许自己犯。我年幼时,三弟争肚兜,使母亲流过泪,我就一辈子不戴肚兜。给人扛活时,看见兄嫂打架,就立志将来结婚后,不和妻子打架。我看人分家,弟兄们为争财产,甚至拿刀动枪,四弟和我分三次家,始终没说,毫不计较。我做工挣的钱,挣多少都如数交给家里,自己没花过一文钱。三十五岁明道之后,身边不带一文钱,到处讲道结缘。我初到海城办学,一条棉裤穿七年。我要想挣钱还不容易?我会做工,给人家做几天,就能赚钱买条裤子,可是我怕落界,宁可受冻,也不赚钱。有一次阚都统请吃饭,我和白抚辰等前往,发现素莱里有猪肉,白抚辰把它翻上来,我用筷子把肉埋下去。饭后往回走时我对他说:“你若再把肉翻上来,我就吃了它!我们道德人得以方便为主,厨师做菜伺候我们,我们连一个铜板的赏钱也没有。都统是军人,性情粗暴,万一若被他发现了,打骂厨师,我们不是反而结了怨啦!”人要管住自己,才是贤人,专管别人是愚人。我早就知道这个道理,才说:“好一个人就好一个世界。”道德会的人最大的戒律,就是不耍脾气,不准动私心。若能把动心发脾气,看成似天塌地陷一般,自然就不敢轻易动啦。《清静经》上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人的心性不静,哪能明道呢?



為 山 九仞 , 功 虧 一 簣 。



顏 子 聞 夫子 之 言 ,而 心 解 力 行 , 造 次 顛 沛 未 嘗 違 之 。 如 萬 物 得 時雨 之 潤 , 發 榮 滋 長 , 何 有 於 惰 , 此 群 弟 子 所 不 及 也 。




克 明 德 。



顧 諟 天 之 明 命 。



克 明 峻 德



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



大 學 之 道 , 在 明 明 德 , 在 親 民 , 在 止 於 至 善 。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苟 日 新 , 日 日 新 , 又 日 新 。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 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尽性就是事天,尽一分性,就知一分天;诚一分意,就知一分心,就长一分天理,就除一分人欲;尽性尽到极点,就和天是一体啦!



無入而不自得焉



滿则招损,亢则有悔,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至当不易之理也。



無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無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不推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养此和气,可以消减病患。



詩 云 : 「 緡 蠻 黃 鳥 , 止 于 丘 隅 。」 子 曰 : 「 於 止 , 知 其 所 止 , 可 以 人 而 不 如 鳥 乎 ! 」 


為 人 君 ,止 於仁;為 人 臣 , 止 於 敬 ; 為 人 子 , 止 於 孝 ; 為 人 父 ,止 於 慈 ; 與 國 人 交 , 止 於 信 。



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人迷在什麼上受什麼害。


若能不怨人就可以解無量的怨。


誠 於 中 , 形 於 外 , 故 君 子 必 慎 其 獨 也 。 


要有狮子一样的雄心,还要有菩萨一样的善心。


取故生著,不取則不著。


若是把人比做一顆白菜,生氣是受了風災,抱屈就是生蛆了,動性(發脾氣)就是被雹子打了!


古人曰钦、曰敬、曰谨、日虔恭、曰祗惧,皆慎字之义也。慎者,有所畏惮之谓也。居心不循天理,则畏天怒;作事不顺人情,则畏人言。


捨離無明而生明。不生有覺.無覺.有無覺.勝覺.等覺.卑覺.我知我見覺。如是知.如是見已。先所起無明觸滅。後明觸覺起。


然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


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所 謂 脩 身 在 正 其 心 者 , 身 有 所 忿 懥 , 則 不 得 其 正; 有 所 恐 懼 , 則 不 得 其 正 ; 有 所 好 樂 , 則 不 得 其 正 ; 有所 憂 患 , 則 不 得 其 正 。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我们都在走向自己的坟墓,却在路上争吵不休。我们能相聚,却不能久留,应该互相理解和爱护。一颗慈爱和宽广的心,才是我们不变的信仰。


滅而不增。退而不進。滅而不起。舍而不取。


禍福無門,惟人自招。


心廣體胖。


故 好 而 知 其 惡 , 惡 而 知 其 美者 , 天 下 鮮 矣 !


人 莫 知 其 子 之 惡 , 莫 知 其 苗 之 碩 。 


於色多修厭住。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如果人生是果凍,一定要一口吞下去,否則五味雜陳,實難下嚥。


 有病死的人都是有罪的。


康誥 曰 「 如 保 赤 子 」 , 心 誠 求 之 , 雖 不 中 不 遠 矣。


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命者名也’,名正、命就正了。命正、性自然就化啦。所以教人最重要的是教性、教命。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比丘。禪思住。內寂其心。精勤方便。


是 故 君 子 有 諸 己 而 后 求 諸 人 , 無 諸 己 而 后 非 諸 人。 


兄可畏天知命,不可怨天尤人。所以养身却病在此,所以持盈保泰亦在此。


殷 之 未 喪 師 , 克 配 上 帝 ; 儀 監 于 殷 , 峻 命 不 易 。


有 德 此 有 人 , 有 人 此 有 土 ,有 土 此 有 財 , 有 財 此 有 用 。 


 言 悖 而 出 者 , 亦 悖 而 入 ; 貨 悖 而 入 者 , 亦 悖 而 出。


康 誥 曰 : 「 惟 命 不 于 常 ! 」 道 善 則 得 之 ,不 善 則 失 之 矣 。


楚書 曰 : 「 楚 國 無 以 為 寶 , 惟 善 以 為 寶 。 


溫存 率性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四戒: 一戒晚起; 二戒懒惰;三戒奢侈华丽; 四戒骄傲。  
四宜:一宜:勤奋读书; 二宜:尊敬老师; 三宜:普爱众生; 四宜:小心饮食。



唯 仁 人 為 能 愛 人 , 能 惡 人 。



务直敬以持躬,恕以待人。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非学无以广才



仁 者 以 財 發 身 , 不 仁 者 以 身 發 財 。仁 者 散 財 以 得 民 , 不 仁 者 亡 身 以 殖 貨 。 



不 以 利 為 利 , 以 義 為 利 也 。



曾国藩一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

 
一是反省的习惯: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曾国藩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这样的反省,不断修炼自己。
 
第二个好习惯就是读书习惯,他规定自己每一天必须坚持看历史不下十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通过坚持读书,曾国藩不仅改变了气质,更磨练了他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也增长了他的才干,懂得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让他成了一代大儒。

第三个好习惯就是写家书,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




愛樂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純大苦聚滅。


人 心 惟 危, 道 心 惟 微 , 惟 精 惟 一 , 允 執 厥 中。


弥晦焉而弥愉快,则其自得干中者必大矣。


不 偏 之 謂 中 , 不 易 之 謂 庸 。 中 者 ,天 下 之 正 道 , 庸 者 , 天 下 之 定 理 。 


爱不重不生娑婆 念不一不生净土


微塵起於世界,輪迴由於一念。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慈 悲 方便 不退


調伏貪欲,斷貪欲,越貪欲。


天 命 之 謂 性 , 率 性 之 謂 道 , 脩 道 之 謂 教 。


道也 者 , 不 可 須 臾 離 也 , 可 離 非 道 也 。 是 故 君 子 戒 慎 乎 其所 不 睹 , 恐 懼 乎 其 所 不 聞 。


莫 見 乎 隱 , 莫 顯 乎 微 , 故 君 子 慎 其 獨 也 。 


喜 怒 哀 樂 之 未 發 , 謂 之 中 ; 發 而 皆中 節 , 謂 之 和 。 中 也 者 , 天 下 之 大 本 也 ; 和 也 者 , 天 下之 達 道 也 。 


以后须常存此意,总觉得人力虽尽到十分,而成功纯是天意,不可丝毫代天主张。


 致 中 和 , 天 地位 焉 , 萬 物 育 焉 。


蓋 天 地 萬 物 本 吾 一 體, 吾 之 心 正 , 則 天 地 之 心 亦 正 矣 , 吾 之 氣 順 , 則 天 地 之氣 亦 順 矣 。 


比丘於色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


未得而得,未利而利。


中庸 者 , 不 偏 不 倚 、 無 過 不 及 , 而 平 常 之 理 , 乃 天 命 所 當然 , 精 微 之 極 致 也 。 


以 性 情 言 之 , 則 曰 中 和 , 以 德 行 言 之 ,則 曰 中 庸 是 也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


敬恕


色無我。無我者則無常。無常者則是苦。


貴人侮辱賤人,將來必定愚賤;富人刻薄窮人,將來必定貧窮,這也是自然循環的理,因為你離開富貴道啦!


今生屈,前生不屈,今生冤,前世不冤。凡是遇事抱屈的,是不明白三世因果。


子侄辈须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恕则不肯损人利己,存心渐趋于厚。


外覺離一切有相。內覺離一切空相。於相而離相。於空而離空。


當斷色欲貪


舜 其 大 知 也 與 ! 舜 好 問 而 好 察 邇 言 , 隱惡 而 揚 善 , 執 其 兩 端 , 用 其 中 於 民 , 其 斯 以 為 舜 乎 !


人有妄想或有牵挂,就是循环没了。不会当人、不明道理,心就赎不出来。不满意、不知足,意就赎不出来。物不空、事不净,志就赎不出来。必须做一件事,了一件事,行一条道,了一条道,钻进去还能钻出来,不被世网迷住,才能赎出身来。


心是造因果的根,要有一点点私心,丝毫的牵挂,心里就有黑影,就不能“了尘”。不能“了尘”就难逃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