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事没有不是从因果中来的,逆事来若能乐哈哈地受过去,认为是应该的,自然就了啦!若是受不了,心里含有怨气,这件事虽然过去,将来必有逆事重来,正因为受而未了的原故。
母贪去私若非道义可得者,则不可轻易受此。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見有我,異我,相在不。
知 禍 而 不 知 辟 , 能擇 而 不 能 守 , 皆 不 得 為 知 也 。
性存天理要柔和,心存道理要平和,身盡情理要矮和。
無求,無著。
仁者物我无间之谓也,一有自私之心,则小人矣。义者无所为而为之谓也,一有自利之心,则小人矣。
因思人必中虚,不著一物,而后能真实无妄
所知在好德,而所私在好色。不能去好色之私,则不能不欺其好德之知矣。是故诚者,不欺者也;不欺者,心无私著也;无私著者,至虚也。是放天下之成诚,天下之至虚者也。当读书则读书,心无著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著于读书也。一有著则私也。灵明无著,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是之谓虚而已矣,是之谓诚而已矣。
舜 , 知 也 ; 顏 淵 , 仁 也 ; 子 路 , 勇 也 : 三 者 廢 其一 , 則 無 以 造 道 而 成 德 矣 。
君 子 之 道 費 而 隱 。
道 不 遠 人
身无不良嗜好,身界就没病;心无私欲,心界就没病;性无脾气,性界就没病 。
發菩提心者,謂發廣大濟度眾生之心也。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此小乘之力;若見可欲,而心亦不亂,此大乘之力也。
有因有緣眾生有垢,有因有緣眾生清淨。
以 責 人 之 心 責 己 則 盡道
能忍則性了,知足則心了,勤勞則身了。
君子 無 入 而 不 自 得 焉
正 己而 不 求 於 人 則 無 怨 。 上 不 怨 天 , 下 不 尤 人 。
一日无进境,则日日渐退矣。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君 子 之 道 , 辟 如 行 遠 必 自 邇 , 辟 如 登 高 必 自 卑 。
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者半九十里。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如汝於父母 恭敬修供養
現世名稱流 命終生天上
神 之 格 思 , 不 可 度 思 ! 矧 可 射 思 !
性命是人的根,我得到了人根,那道根也就算得著了。道根是人的性,人根是人的命,性根若是好了,那命根也沒個不好的。可見人的命不好,都是被性子累的。所以我教人化性,人能化性,就算得道。
性是命的根,有德的人性量必大。性量大,命也必大。人的命都是好命,因為性子不好,把命也拐帶壞啦!
性是根,命是果,扎下根才能結果。人若是定不住性,就是沒扎下根;若不認命,也難結果,好似開個幌花。學道的人,一要化性,二要認命。性化了就不生氣,不生氣才肯吃虧,吃虧就是占便宜。認命就不怨人,不怨人才能受苦,受苦才能享福。可惜世人都不知道,把性命看輕,把名利看重啦!
用志不纷,乃凝于神。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故 大 德 必 得其 位 , 必 得 其 祿 , 必 得 其 名 , 必 得 其壽。
察见渊中鱼者,不祥。愿阁下为璞玉之浑含,不为水晶之光明,则有以自全而亦不失已。
夫 孝 者 : 善 繼 人 之 志 ,善 述 人 之 事 者 也。
郊 社 之 禮 , 所 以 事 上 帝 也 , 宗廟 之 禮,所 以 祀 乎 其 先 也 。
好问若买显微之镜,好学若着上熟之米。总须心中极明,而后四中可断。能明而断谓之英断,不明而所谓之武断。武断自己之事,为害犹浅;武断他人之事,招怨实深。惟谦退而不肯轻断,最足养相。
無為無諸難
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何等為信具足?謂善男子於如來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諸天、魔、梵及餘世人同法所壞,是名善男子信具足。
何等戒具足?謂善男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是名戒具足。
云何施具足?謂善男子離慳垢心,在於居家,行解脫施,常自手與,樂修行捨,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
云何為慧具足?謂善男子苦聖諦如實知,集、滅、道聖諦如實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能得後世安、後世樂。
道 者 , 天 下之 達 道 。 仁 者 , 天 地 生 物 之 心 , 而 人 得 以 生 者 , 所 謂 元者 善 之 長 也 。
本分內的事就是人的天命。
凡高明者欲降心抑志以遽趋于平实,颇不易矣。若能事事求精,轻重长短一丝不差,则渐实矣。能实,则渐平矣。
資生業等皆順正法。
一切煩惱皆是菩提,一切世法皆是佛法。
人天路上以福為先,生死海中修道為急。
歷劫相隨心作身,幾回出沒幾因循。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時度此身。
君 子 不 可 以 不 脩 身 ; 思 脩 身 , 不 可 以 不 事 親 ; 思 事 親 ,不 可 以 不 知 人 ; 思 知 人 , 不 可 以 不 知 天 。
脩 身 以 道 , 脩 道以 仁。
天 下 之 達 道 五 , 所 以 行 之 者 三 : 曰君 臣 也 , 父 子 也 , 夫 婦 也 , 昆 弟 也 , 朋 友 之 交 也 : 五 者天 下 之 達 道 也 。 父 子 有 親、 君 臣 有 義 、 夫 婦 有 別 、 長 幼 有 序 、 朋 友 有 信 。知 、 仁 、 勇 三 者 , 天 下 之 達 德也 , 所 以行 之 者 一 也 。一 則 誠 而 已 矣 。生 知 安 行 者 知 也 , 學 知 利 行 者 仁也 , 困 知 勉 行 者 勇 也 。
有氣不生消磨難,有怨不報是修行。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當勤供養三火。一者根本。二者居家。三者福田。三火應斷令滅。貪欲火。嗔恚火。愚癡火。
好 學 近 乎 知 , 力 行 近 乎 仁 , 知 恥 近 乎 勇 。
愚 者 自 是 而 不 求 , 自私 者 殉 人 欲 而 忘 反 , 懦 者 甘 為 人 下 而 不 辭 。 故 好 學 非 知, 然 足 以 破 愚 ; 力 行 非 仁 , 然 足 以 忘 私 ; 知 恥 非 勇 , 然足 以 起 懦 。
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湯問棘曰:「上下四方有極乎?」棘曰:「無極之外,復無極也。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於如來法.律得淨信心。乃至正見真淨增明。戒增.施增.聞增.慧增。日夜
增長。復於餘時親近善知識。聞說正法。內正思惟。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
齊 明 盛 服, 非 禮 不 動 , 所 以 脩 身 也 ; 去 讒 遠 色 , 賤 貨 而 貴 德 , 所以 勸 賢 也 。
心以收剑而细,气以收敛而静。于字也有益,于身于家皆有益。
持淨戒
凡 為 天 下 國 家 有 九經 , 所 以 行 之 者 一 也 。 一 者 , 誠 也 。 一有 不 誠 , 則 是 九 者 皆 為 虛 文 矣 。
凡事 豫 則 立 , 不 豫 則 廢 。言 前 定 則 不 跲 , 事 前 定 則 不 困 ,行 前 定 則 不 疚 , 道 前 定 則 不 窮 。
誠 者 , 天 之 道 也 ; 誠 之 者 , 人之 道 也 。
知足才能落底,知足才能得道,這是得道的要訣。
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
無極之外,復無極也。
自 誠 明 , 謂 之 性 ; 自 明 誠 , 謂 之 教 。 誠 則 明 矣 ,明 則 誠 矣。
富资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