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為種子,苦行為時雨。
智慧為時軛,慚愧心為轅。
正念自守護,是則善御者。
包藏身口業,知食處內藏。
真實為真乘,樂住為懈息。
精進為廢荒,安隱而速進。
直往不轉還,得到無憂處。
唯 天 下 至 誠 , 為 能 盡 其 性。
蠶作繭不是想永遠住在裏面,是要化個蛾從繭裏飛出去。人做事也該如此,立一個會、辦一所學校、做一個生意、理一個家,不是要老死在裏面,不過是借他成我的道就是啦。
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见圣贤教人修身,干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
天 下 之 物 , 皆 實 理 之 所 為 , 故必 得 是 理 , 然 後 有 是 物 。 所 得 之 理 既 盡 , 則 是 物 亦 盡 而無 有 矣 。 故 人 之 心 一 有 不 實 , 則 雖 有 所 為 亦 如 無 有 , 而君 子 必 以 誠 為 貴 也 。 蓋 人 之 心 能 無 不 實 , 乃 為 有 以 自 成, 而 道 之 在 我 者 亦 無 不 行 矣 。 誠 者 非 自 成 己 而 已 也, 所 以 成 物 也 。
道是行的,德是做的。不行沒有道,不做沒有德。
将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谓人能克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将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谓人能充无穿箭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
人與非人等 悉由煩惱生
如是煩惱漏 一切我已捨
已破已磨滅 如芬陀利生
雖生於水中 而未曾著水
我雖生世間 不為世間著
歷劫常選擇 純苦無暫樂
一切有為行 悉皆生滅故
離垢不傾動 已拔諸劍刺
究竟生死除 故名為佛陀
徵 則 悠 遠 , 悠 遠 則 博 厚 ,博 厚 則 高 明。
没有贪来的德,没有争来的功,没有搅来的福。把事做好,助人成事是功,有功的人必能掌权。若是自己夸功、与人争功,或是身子虽做,内心不满,那叫劳而无功。舍钱行善或劝人为善都是善,做善的人,来生准富,有洪福享,可是还在因果里。要是能教人去习性、化禀性、除去心性上的苦恼,叫做救性,救性是一救万古,那才是德。人的性子清,才能存德。
非我,非我所。
不著故自覺涅槃。
君 子 尊 德 性 而 道 問 學 , 致 廣 大 而 盡 精 微 , 極 高明 而 道 中 庸 。 溫 故 而 知 新 , 敦 厚 以 崇 禮 。
既 明 且 哲 , 以 保 其 身。
不要名是「入火不焚」,不要钱是「入水不溺」。
知行合一
斷諸愛欲,永離有結。
力行迟重
萬物 並 育 而 不 相 害 , 道 並 行 而 不 相 悖 , 小 德 川 流 , 大 德 敦化 , 此 天 地 之 所 以 為 大 也 。
糟心是鬼,操心是人,淨心是神,沒心是佛。
无论行坐,均须重厚。
唯 天 下 至 聖 , 為 能 聰 明 睿 知 , 足 以 有 臨 也 ; 寬 裕溫 柔 , 足 以 有 容 也 ; 發 強 剛 毅 , 足 以 有 執 也 ; 齊 莊 中 正, 足 以 有 敬 也 ; 文 理 密 察 , 足 以 有 別 也 。
时时发露,终非载福之道。
惟 聖 人 能 知 聖 人 也 。
行有不行,反求诸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以兩倍於自己說話的時間傾聽對方的話。
君子求已,並不怨人。別人不真,是因為我沒真;別人不好,是因為我沒好;世界沒好,也是因為我沒好。
故 君 子 之 道, 闇 然 而 日 章 ; 小 人 之 道 , 的 然 而 日 亡 。 君 子 之 道 : 淡而 不 厭 , 簡 而 文 , 溫 而 理 , 知 遠 之 近 , 知 風 之 自 , 知 微之 顯 , 可 與 入 德 矣 。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莫苦海已往愈尤,但求此日行为无渐神鬼;休预怕后来灾祸,只要暮年心气感召吉祥。
慈悲喜捨
詩 云 : 「 相 在 爾室 , 尚 不 愧 于 屋 漏 。 」 故 君 子 不 動 而 敬 , 不 言 而 信 。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总要养得有胸次博大活泼,此后更当有长进也。
歡喜心
智者於苦樂,不動如虛空。
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輕慢眾生。名我相。自恃持戒。輕破戒者。名人相。厭三塗苦。願生諸天。是眾生相。心愛長年。而勤修福業。諸執不忘。是壽者相。有四相即是眾生。無四相即是佛。
上 天 之載 , 無 聲 無 臭 。
身是受罪的東西,人偏看重他,處處為身子做打算,活著愛護他,死後還要金葬玉葬的,為了保存肉身,才引出剜墳掘墓的事,世人該有多麼愚!有形的東西,哪有不壞的理?身子是受劫的物,壞了拉倒,不能出數,叫他做勞,才能了罪,叫他享福,罪怎能了?今生不了,還有循環。
襟怀资宏大,世俗之功名得失须看得略平谈些。
用鍋烙餅,火一大便焦了。用籠屜蒸饅頭,氣雖大也壞不了。選擇方法很重要,正確的方法更容易讓努力轉化為成果。選擇信仰更重要,正確的信仰更容易讓掙扎轉化為醒悟。
無所住者,心不執著。
今 人 不 會 讀 書 。 如 讀 論 語 , 未 讀 時 是此 等 人 , 讀 了 後 又 只 是 此 等 人 , 便 是 不 曾 讀 。
有身,心放不開;有心,意放不開;有意,志放不開。
养生家之法,莫大于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八字。
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平 其 心 , 易 其 氣 。
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日惩忿,三日节欲,四曰每夜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惩忿,即余匾中所谓“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也。
一切萬法皆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所住。
學 而 時 習 之 , 不 亦 說 乎 ?人 性 皆 善 , 而 覺 有 先 後 , 後 覺者 必 效 先 覺 之 所 為 , 乃 可 以 明 善 而 復 其 初 也 。
尘在心里,不在身外,要从心里了。心里不可有尘,身外不能没尘。
各教圣人,没有不是以志为主的。我听说,孔子在陈绝粮,仍然是坦荡自如、弦歌不辍;又听说,耶稣被钉十字架,三日复活仍救世人;释迦佛当忍辱仙人时,被歌利王割截肢体,还说:“我成佛先度你!”他们这种精神,是不是一样呢?所以我说,各教的形式虽然不同,可是精神是一样的,若是分门别类就不对啦!
吾于凡事皆守“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二语,即养生之道亦然。体强者,如富人因戒奢而益富;体弱者,如贫人因节啬而自全。节啬非独食色之性也,即读书用心,亦宜俭约,不使太过。余“八本匾”中,言养生以少恼怒为本,又尝教尔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亦去恼怒之道也。既戒恼怒,又知节啬,养生之道,已尽其在我者矣。此外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他。凡多服药饵,求祷神祗,皆妄想也。吾于医药、祷把等事,皆记星冈公之遗训,而稍加推阐,教示后辈,尔可常常与家中内外言之。
在宥
君 子 務 本 , 本 立 而 道 生 。
养身之道,以“君逸臣劳”为要。省思虑、除烦恼,二者皆所以清心,“君逸”之谓也;行步常勤,筋骨常动,“臣劳”之谓也。
巧 言 令 色 , 鮮 矣 仁 。
愛盡則苦盡
养生之道,当于“眠、食”二字悉心体验。食即平日饭菜,但食之甘美,即胜于珍药矣。服亦不在多寝,但实得神凝梦甜,即处刻,亦足摄生矣。
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思养精。
成功不在外面,它始终在家里。它不是你从外界赢得的鲜花和掌声,而是你永远都有能力保护自己的至亲不受委屈。
弟 子 入 則 孝 , 出 則 弟 , 謹 而 信 , 汎 愛 眾, 而 親 仁 。 行 有 餘 力 , 則 以 學 文 。
一曰饭后于步,一日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时(射足以习成仪强筋力,子弟宜学习),一曰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此皆闻诸老人,累试毫无流弊者,今亦望家中诸侄试行之。
越想得到越是魔鬼。魔鬼沒了就解脫了。
無 友 不 如 己 者
后辈则夜饭不荤,专食蔬而不用肉汤,亦养生之宜,且崇俭之道也。
學 之 道 , 必 以 忠 信 為 主 , 而 以勝 己 者 輔 之 。 然 或 吝 於 改 過 , 則 終 無 以 入 德 , 而 賢 者 亦未 必 樂 告 以 善 道 , 故 以 過 勿 憚 改 終 焉 。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信 近 於 義 , 言 可 復 也 ; 恭 近 於 禮 , 遠恥 辱 也 ; 因 不 失 其 親 , 亦 可 宗 也 。
君 子 食 無 求 飽 , 居 無 求 安 , 敏 於 事 而 慎於 言 , 就 有 道 而 正 焉 , 可 謂 好 學 也 已 。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為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