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喫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做不了圣人可以做贤人,做不了贤人可以做善人,做不了善人可以做好人,做不了好人可以做一个努力的庸人,做不了庸人可以做一个怀有美好愿望的痴人,做不了痴人可以做一个真诚的疯子,其实都差不多,只是不同的说法。倒过来看就是进步,正着看也挺解闷。
樂 則 心 廣 體 胖 而 忘 其 貧 , 好禮 則 安 處 善 , 樂 循 理 , 亦 不 自 知 其 富 矣 。
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如 切 如 磋 , 如 琢 如 磨 。
净身、口、意业。
為 政 以 德 , 則 不 動 而 化 、 不 言 而 信 、 無 為而 成 。 所 守 者 至 簡 而 能 御 煩 , 所 處 者 至 靜 而 能 制 動 , 所務 者 至 寡 而 能 服 眾 。
诚勤廉明
宜在五十以前将应看之书看毕,免致老大伤悔也。
人苟能自立志,则对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种善根
最吝啬的人是吝啬爱的人
孟 懿 子 問 孝 。 子 曰 : 「 無 違 。 」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第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涂了一文钱。德业并进,则家私时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必要力行善事 常可以对人无愧 对鬼神而无惧 则心有主宰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接受现实是走向乐观的第一步。
生 , 事 之 以 禮 ; 死 , 葬 之以 禮 , 祭 之 以 禮 。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自卫其身。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
今 之 孝 者 , 是 謂 能 養 。 至 於犬 馬 , 皆 能 有 養 ; 不 敬 , 何 以 別 乎 ? 世 俗 事 親 , 能 養 足 矣 。 狎 恩 恃 愛 , 而 不 知 其 漸 流 於 不 敬, 則 非 小 失 也 。蓋 孝 子 之 有 深愛 者 , 必 有 和 氣 ; 有 和 氣 者 , 必 有 愉 色 ; 有 愉 色 者 , 必有 婉 容 ; 故 事 親 之 際 , 惟 色 為 難 耳 , 服 勞 奉 養 未 足 為 孝也 。
四十年前,苹果联合创始人韦恩把他那份 10%的股份以八百元卖给了乔布斯。今天这部分股权价值 580 亿美元。
但卖掉股票的韦恩还活着,而拥有巨大财富的乔布斯却走了。
财富带来声誉,也带来遗憾,可以改变生命道路上的风景,但从来不能改变道路本身,该走完的一定要走完,多一里不能,少一程不可。
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读书时,心外驰,总是不敬之咎。
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能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所能办者,不过太仑之一粒耳。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名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天下事皆须沉潜为已之,乃有所成,道艺一世。
溫 故 而 知 新
君 子 不 器 。
先 行 其 言 而 後 從 之 。
光阴难得,一刻千金!
有念無覺凡人境界。有念有覺賢人境界。無念有覺聖人境界。
遇緣即施。緣散即寂。
欲外安和。但內寧靜。心虛境寂。念起法生。水濁波昬。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於斯。
學 而 不 思 則 罔 , 思 而 不 學 則 殆 。
博 學 、 審 問 、 慎 思 、 明 辨 、 篤 行 五 者 , 廢 其 一 , 非學 也 。
一日看生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陌;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险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
无论何事,均不能敏以图功。
多 聞 闕 疑 , 慎 言 其 餘 , 則 寡 尤 ; 多 見 闕 殆 , 慎 行 其餘 , 則 寡 悔 。 言 寡 尤 , 行 寡 悔 , 祿 在 其 中 矣 。
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世人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纷纷诤论,各护门庭,各失佛菩萨圣人治世度人之本心也,哀哉。
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何以言之,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即明德,由诚起明,因明致诚,则诚明合一,即明明德。觉有本觉,始觉,由本觉而起始觉,由始觉以证本觉,始本合一,则成佛。本觉即诚,始觉即明,如此说去,儒佛了无二致。阁下所谓学孔学佛,理不外《大学》一章者,乃决定无疑之语,此浅而论之也。至于发挥其修证工夫浅深次第,则本虽同,而所证所到,大有不同也。儒者能明明德,为能如佛之三惑圆断、二严悉备乎?为如证法身菩萨之分破无明,分见佛性乎?为如声闻缘觉之断尽见思二惑乎?三者唯声闻断见思最为卑下,然已得六通自在。故紫柏云,若能直下忘情,山壁由之直度。初果尚七生天上,七反人间,而其道力,任运不犯杀戒,故凡所至处,虫自离开,所谓初果耕地,虫离四寸,况二三四果乎。儒教中学者且置,即以圣人言之,其圣人固多大权示现,则本且勿论。若据迹说,恐未能与见思净尽者比,况破无明证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乎。即谓明其明德,堪与破无明者比肩,然破无明者,有四十一位,为与最初之初住比肩耶,为与最后之等觉比肩耶?即与最后之等觉比肩,尚于明德未明至乎其极,直待再破一分无明,方可谓为诚明合一,始本无二耳。吾故曰,体同而发挥工夫证到不同也。世人闻同,即谓儒教全摄佛教。闻异,即谓佛教全非儒教。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纷纷诤论,各护门庭,各失佛菩萨圣人治世度人之本心也,可不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58页 复汤昌宏居士书)
得树攀枝未足奇,悬崖撒手丈夫儿。水寒夜冷鱼难觅,留得空船载月归。—川禪師
修 天 爵 則 人 爵 至 , 君 子 言行 能 謹 , 得 祿 之 道 也 。
“ 一时,佛住波罗奈鹿野苑中仙人住处。尔时,世尊告五比丘:
“此苦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苦圣谛智当复知,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苦集圣谛已知当断,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集灭,此苦灭圣谛已知当作证,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以此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当修,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维,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比丘!此苦圣谛已知、知已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此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圣谛已知、已作证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出,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尊者憍陈如及八万诸天远尘垢,得法眼净。
古人说:“与上智之人谈性,与下愚之人谈因果”。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本。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於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或辞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如恍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别无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
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来而用之不竭乎?
读书乃寒士本业,切不可有官家风味。吾于书箱及文房器具,但求为寒士所能各者,不求珍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