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看動畫到看電影,從看電影到看圖片,從看圖片到看文字,從看文字到看文章,從看文章到讀書,從讀書到寫字,從寫字到寫文章,從寫文章到著書,從著書到編書,從編書到印書,從印書到贈書。眼睛看到的多生動,思想就多懶惰;腦子想到的多豐富,心性就多浮躁;讀遍全世界的書未必明白為何讀書;贈送書籍就像贈送感悟—所以有“印經功德”。

知 而 不 為 , 是 無 勇 也 。

“遇到急事、氣事不動性。只找自己的不是,看到的全是別人的好處。別人都是菩薩,只我一人是凡夫。”——總覺得這些話真的很有道理。

从容涵泳

無常盛火應盡斷

君 子 之 祭 , 七 日 戒 , 三日 齊 , 必 見 所 祭 者 , 誠 之 至 也 。 是 故 郊 則 天 神 格 , 廟 則人 鬼 享 , 皆 由 己 以 致 之 也 。 有 其 誠 則 有 其 神 , 無 其 誠 則無 其 神 , 可 不 謹 乎 ? 吾 不 與 祭 如不 祭 , 誠 為 實 , 禮 為 虛 也 。

獲罪 於 天 , 無 所 禱 也 。

未了人空法空。皆名執著。了此二法。即曰無為。

君子贵于自知,不必随众口附和也。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

凡人心既神﹐神既心﹐无愧心﹐ 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

菩提自性,本自清淨。

洗兵海岛,刷马江洲。

福德無性。可以因緣增多。多則易著。故即遣之。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功德在自性。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

自悟自修是自性上功德。

使 臣 不 患 其 不 忠 , 患 禮 之 不 至 ; 事 君 不 患 其 無禮 , 患 忠 之 不 足 。 

識 其 性 情 之 正 也 。

去甚。去奢。去泰。

淫为万恶首﹐孝为百行先。

垂训以格人非,捐赀以成人美。 作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 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 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

『月明星稀, 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當修正見。

舜 紹 堯 致 治 ,武 王 伐 紂 救 民 , 其 功 一 也 , 故 其 樂 皆 盡 美 。 然 舜 之 德 ,性 之 也 , 又 以 揖 遜 而 有 天 下 ; 武 王 之 德 , 反 之 也 , 又 以征 誅 而 得 天 下 , 故 其 實 有 不 同 者 。

當修苦習盡道。

不 仁 者 不 可 以 久 處 約 , 不 可 以 長 處 樂 。仁 者 安 仁 , 知 者 利 仁 。不 仁 之 人 , 失 其 本 心 , 久 約 必 濫 , 久 樂 必 淫 。惟 仁 者 則 安 其 仁 而 無 適 不 然 , 知 者 則 利 於 仁 而 不 易 所 守, 蓋 雖 深 淺 之 不 同 , 然 皆 非 外 物 所 能 奪 矣 。

仁 者 心 無 內 外 遠 近 精 粗 之 間 , 非 有 所 存 而 自 不 亡 , 非 有所 理 而 自 不 亂 , 如 目 視 而 耳 聽 , 手 持 而 足 行 也 。 知 者 謂之 有 所 見 則 可 , 謂 之 有 所 得 則 未 可 。 有 所 存 斯 不 亡 , 有所 理 斯 不 亂 , 未 能 無 意 也 。 安 仁 則 一 , 利 仁 則 二 。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读古书以训诂为本,
作诗文以声调为本,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
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居官以不要钱为本,
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

无论何时何处,书卷不可离身。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余于《四书》《五经》之外,最好《史记》《汉书》《庄子》《韩文》四种,好之十余年。

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也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家庭,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也就是以治农与读书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兴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讲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語言文字只是作為所顯義理的媒介,真正的義理是不可以語言文字來用表達的。故佛教提倡「依義不依語」,破除對語言文字上的執着。

印宗法師在該寺內講《涅槃經》之際,「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爭論不休,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印宗聞之竦然若驚。知惠能得黃梅弘忍真傳,遂拜為師,並為之剃度。

惠能的禪法以定慧為本。他又認為覺性本有,煩惱本無。直接契證覺性,便是頓悟。他說自心既不攀緣善惡,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因此,他並不以靜坐斂心才算是禪,就是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動作中,也可體會禪的境界。惠能又曰「先立無念為宗」,「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所謂無念,即雖有見聞覺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歸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皈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皈依。」

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修行得道,可以由不同的方式覺悟,因此不能執著某一法門,而否定排斥其他法門。

禪定結合念佛方為最好最圓滿的修行方法,即「禪淨一致」。

夜分誦觀音名號,滿十萬聲則就寢。

人皆可以成佛

禪宗不特別要求特別的修行環境,而隨著某種機緣,偶然得道,獲得身處塵世之中,而心在塵世之外的「無念」境界,而「無念」的境界要求的不是「從凡入聖」,而更是要「從聖入凡」。得道者日常生活與常人無異,而是精神生活不同。在與日常事物接觸時,心境能夠不受外界的影響,換言之,凡人與佛只在一念之差。

凡所有相皆為虛妄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抖擻辭貧里,歸依宿化城。
繞籬生野蕨,空館發山櫻。
香飯青菰米,佳蔬綠芋羹。
誓陪清梵末,端坐學無生。

內見自性不動,即於第一義而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所謂佛法者,無法可說,是名佛法。今謂禪者,即其相也。……若人言佛、禪有文字言語者,實是謗佛謗法謗僧,是故祖師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謂禪門也。

知相不生,是名如如。

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眾生種種因緣,得度不同,有禪定而得度者,有持戒說法得度者,有光明觸身得度者。譬如城有多門,入處各別,至處不異。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盡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

自心歸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皈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皈依。

世間陶師,欲造眾器,先須善巧調泥,令使不強不懦,然後可就輪繩。亦如彈琴,前應調弦,令寬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諸妙曲。行者修心,亦復如是。善調五事,必使和適,則三昧易生;有所不調,多諸防難,善根難發。

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

妄心若起,知而勿隨,妄若息時,心源空寂,萬德斯具,妙用無窮。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人性本淨,起心著淨,即生淨妄,妄為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即被淨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