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人有机缘遇到天使,天使对他说:“我可以带你去看天堂,也可以带你去看地狱。你首先要看什么?”

        这个人就说:“那我先看地狱。”到了地狱,刚好看到人们在用餐。一排长长的桌子,两边的人面对面坐在桌子前,筷子都是一公尺长,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一声令下,所有的人拿起一公尺的长筷子,拼命夹食物,一夹住就往自己的嘴巴塞。结果因为筷子太长,还没有夹回来,筷子就撞在一起,食物掉满地。掉了以后,还互相谩骂对方:“都是你害的!”那个人看地狱的气氛非常不好,看不下去了,便对天使说:“算了算了!我去看天堂!”

        天使带他去天堂,一看还是那样的一排长桌子,两边还是坐了两排人,还是那些菜,筷子还是一公尺长,他就很纳闷。结果一开始吃,所有的人把菜夹起来,都是先让对方吃:“来,给你!”有一个人人缘不错,有三、四个人同时给他夹菜,他说:“等一下,等一下,我快要噎着了!”

       当人念念都为对方着想,就生活在天堂之中;当人都自私自利,互相竞争,互相计较,就生活在地狱之中。地狱天堂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反省是天堂,一念指责是地狱。



        《宋史》记载:宋朝绍兴年间,庐陵人周必大,做临安和剂局监官。有一天,和剂局突然失火,并延烧了附近的民房。

          按法规,负责管理和剂局的人应当定死罪。周问管理的人:“假使是监官的责任,应当定什么罪?”管理的人回答说:“只不过撤销监官的职务罢了。”周就假报此次失火是监官(他自己)的责任,结果他自己被撤销了职务,而那个负责管理的人就免了死罪。

          周回家后,与妻子父亲相会,父亲因为他失了官,很生气。当时,正遇上大雪,家童在院子里扫雪,父亲忽然想起昨夜梦见扫雪迎宰相,因此就不再批评他。以后周考中博学宏辞科,果然做官做到宰相,封为益国公,正应了他父亲的梦。

       (按)自己犯了罪,世上的人还想嫁祸于人,何况别人的罪呢!周公反而引火烧身,并且以撤职为代价,他这位宰相度量,真是深不可测啊!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习以勤习为入门,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老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世以谦恭为有理。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诸佛一心集诸善法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因为能够一心汇聚各种善,才能够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大智度论》

       得三法:一者、若一心作愿欲成佛道,如金刚不可动、不可破;二者、于一切众生,悲心彻入骨髓;三者、得般舟三昧,能见现在诸佛,是时名阿鞞跋致。-《大智度论》阿鞞跋致Avivavar,又作阿毗跋致,或作阿惟越致,译为“不退转”。不退转成佛进路的意思。是菩萨阶位之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 则至此位。

       一千万个亿叫做那由他,一千万个那由他叫做频婆,一千万个频婆叫做迦他,超过迦他叫做阿僧祇。菩萨经历三个阿僧祇劫的修行,才可能成佛。以距离我们最近的释迦牟尼佛为例:从古释迦文佛的时候直到罽那尸弃佛,是菩萨成佛前的第一个阿僧祇劫,这期间,菩萨每一次转世都不再是女人身;从罽那尸弃佛到燃灯佛期间,是菩萨成佛前的第二个阿僧祇劫,这期间,菩萨曾经用七枚青莲花供养燃灯佛,并且用自己的头发铺在泥地上防止泥土弄脏佛的衣服,当时燃灯佛授记菩萨,告诉他来世作佛,号释迦牟尼;从燃灯佛到毗婆尸佛,是菩萨成佛前的第三个阿僧祇劫。经过了这三个阿僧祇劫,菩萨才种下了三十二相业因缘。—《大智度论》

       菩薩道的修行,從實踐「佈施」開始,「佈施」之實踐除了可以去除「慳貪」習性外,還能長養慈悲心,並且累積修道所需的福德資糧。

       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弥勒菩萨问释迦牟尼佛:“在以后佛法快要消亡的时候,人们需要怎样做,才能没有烦恼而得到解脱呢?”释迦牟尼佛对弥勒菩萨说:“如果有人在以后佛法快要消亡的时候,做到四件事,就可以没有烦恼而得到解脱。哪四件事呢?

      第一,对于任何众生,都不去追究他\她\它的过错(一切众生都由于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产生各种行为,从而产生各种后果,这些后果就包含了我们看到的种种过错。想到众生由于缺乏智慧而产生了这些过错,就应该生起慈悲的心,而不是去追究和责难)。

      第二,看到行菩萨道的人做了违反戒律的事情,不要大肆的宣扬揭露。(因为生活在末世的人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智慧去观察菩萨的行为,有些行为虽然是破戒,但可能是菩萨为了救助众生而不得已进行的。所以,对于我们看不懂的行为,我们不该随意的揭露和指摘。)

      第三,对于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乃至于施舍给自己的人家,不应该执着。(人与人相聚,相离,都是由于之前的缘分。缘分深的人,成为这一辈子的亲人、朋友。缘分一般的人,成为这一辈子相处平常的人。对于亲友,对于施主,这些我们爱的人,或者爱我们的人,也正是缠缚我们的心念,让我们生起”我“、”我的“”我爱的人“这一系列念头的人。让我们最牵挂的人,往往是这些亲友、施主。而这些”牵挂“和”爱“正是牵引着我们不断进入轮回,不断再会的因缘。”爱“是”恨“的根源,”爱“是”痛“的根源,“爱”是“业”的根源。所以,舍弃这份执着,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脱。)

      第四,永远不说粗言秽语。远离悭吝。(永远不讲伤害别人的话,永远不让自己的心念放肆和放纵,永远不让自己生出“我”的立场。多多布施,舍弃吝啬,舍弃“我”)

      另外,如果有人在以后佛法快要消亡的时候,做到以下四件事,就可以没有烦恼而得到解脱:

      第一,不亲近懈怠的人。(远离那些懈怠于上进的人)
      第二,远离一切喧闹的人群。(喧闹的人群充斥了欲望、污言秽语,不利于人们生起清净的心念)
      第三,独自在闲静的地方努力学习佛法。减少欲望而内心满足。(在清净的地方学习清净的法而不间断)
      第四,检讨自己的问题,不去追究别人的问题。总结发现自己的缺点,通过正确的方法调整和解决问题,使心念得到调伏。对于众生,深深的生起怜悯的心,多多帮助他们,应该以没有希求的心态清净地说法。(用正确的方法,提升心念的水平,慈悲怜悯众生,心中没有任何执着的念头)“


须陀须摩王的故事 
 
作者:龙树菩萨         文章来源:大智度论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须陀须摩王,既肯精进,又能持戒,习惯实话实说,说到做到。一天清晨,他坐车率领一群宫女;要到园里来游戏。

          国王—行出了城门,看见一名婆罗门走过来求乞。他告诉国王说:“大王实在是有大福大德的人,我这一身贫困落魄,请您同情我,多少赐些东西给我好吗?”

          国王说:“我明白了,我会尊敬你,诚如你刚才的话,我一定会奉上相当的布施,但是,你要等我回来。”

         国王说完话,就进入园里洗澡、游玩。不料,一只双翼的巨鸟,名叫鹿足,在天空习翔,从宫女中把国王挟起来飞走了。那种样子无异金翅鸟从海里把龙王劫走一般,事出突然,害得宫女们失声痛哭了。此事不仅惊动整座花园,连城内城外都掀起巨大的骚动,大家惊慌哀叫起来。且说鹿足鸟挟起国王,跃上天空,一直飞回自己栖息的地方。国王早已吓得全身发抖,而且被放在先前被捉来的九十九位国王里。此时,须陀须摩王伤心得泪如雨下。

         鹿足王不禁问他:“你这位王族的大王呵!怎么哭得像小孩子一样呢?人有生必有死,相连也必有离别,你应该要看得开。”

        须陀须摩王答说:“我不是怕死,而是很怕失信。因为我有生以来,不曾撒过一次谎。今晨我出了城门,看见一位婆罗门走来,跟在我后面求乞布施。我答应他说,回来后一定会布施。谁知世事无常,怪我考虑不周到。对他很抱歉,才招致欺骗之罪。我哭泣纯粹为这项原因。”

        鹿足王说:“你既然心里害怕自己打妄语,那么,我特别允许你回去七天。让你向婆罗门布施,之后,马上赶回来。倘若七天过去还没有回来,我有双翼的力量,捉你回来毫无困难。”

       须陀须摩王终于回国去,如愿布施过了。之后,他立太子为王,同时,向聚集的人民忏悔,说;“我的智慧不能行事,也不曾用正法统治国家,希望大家能够宽恕。现在,我这个身体已经不属于我,我要走了。”

       不料,举国上下,包括百姓和亲戚,无不叩头挽留国王,说:“大王呵!请您宽心,尽可把慈悲放在这个国家。无须忧虑那个鹿足鬼王。我们一定会准备奇兵和铁屋。纵使鹿足是神仙,我们也不怕它。”

       国王说:“不能这样做,千万不可鲁莽。”接着作偈说:

“说老实话是第一条戒,也是升天的阶梯。
“老实话的声音虽小,意义却很重大,妄语会下地狱。
“我现在要遵守老实的话。我宁可放弃这条性命。
“即使这样,我心里既不后悔,也不怀恨。”

     一想到此,国王即刻出发离去,回到鹿足王的住所。鹿足远远看见他来,喜不自禁地说:“你果然说老实话,没有失信。世人全都珍惜生命。本来,你能够死里逃生,还肯守约回来,令人难以置信,你这个人真了不起。”

      须陀须摩王听了赞叹诚实的话,说:“惟有说实话才算人,否则,根本不能算人。”同时,他不断称赞实话实说,也竭力指责撒谎和妄语。

      鹿足听了信心清净,马上向须陀须摩王说:“你说得很对。现在,我就放走这一大群捉来的国王。不消说,你早就能走了。这九十九位国王布施给你好了,让你们如愿回国去吧!”

      它说完话后,这一百位国王便纷纷回到祖国了。-《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讲为了持戒不妄语而舍弃身命的须陀须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