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世时,有个商人叫弗迦沙,前往罗阅城,刚进城门内,被一头母牛抵死。牛的主人很害怕,赶紧把牛卖了。买主牵牛去饮水,牛从后面又将他抵死。其家人很气愤,便把牛杀死,卖其牛肉。有一农民,前来买了牛头而去,中途偶然在树下休息,把牛头挂在树上。一会儿,绳子忽然断了,牛头落下来,农民也被牛角刺死。

当时瓶沙王将这件离奇之事前往问佛。佛说:“从前有三个商人,借住一位老太婆的房屋,理应付给其房租。而此三人欺负她年老而又孤独无能,待其出外,便悄悄溜走了。老太婆随即追上来。三人骂道:‘我们先前已把房租付给你了,为何还来讨。’老太婆明知他们耍赖,却无可奈何,只能诅咒且恨之入骨,发愿来生若是遇到,定当杀了他们。当时的老太婆,就是现在的母牛。三个商人,就是现今被牛抵死的弗迦沙等三人。”

[按]此老太婆是位年老而又贫穷之人。弗迦沙等三人既欺负她老,又欺负她贫穷,一旦因缘会遇,宿债不偿更待何时?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牛杀三人


诸佛在成佛前,都在兜率天做菩萨。为什么是在兜率天而不是其他的地方呢?因为欲界六天中,兜率天之下有三层天;在兜率天之上,欲界有两层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加上欲界之上的梵天,也是三层天。所以,兜率天在欲界六天与梵天的中间层,上面有三层天,下面有三层天。佛法是中道,所以佛常居于中。这一点体现在很多方面:佛出现在人世间的时候,出于中土,在中夜降生,中夜出家求道,行中道得无上正等正觉,中道为众生说法,中夜入无余涅槃。中道,非有非无,无分别相,平等无二。无二法是佛法。

《庄严论》云:“知足第一富。”《优婆塞戒经》云:“若多财宝,不能布施,亦名贫穷。”

北宋太宗年间,张泌任史馆,家里供着很多食客。一天,太宗皇帝问他:“你家为何有那么多食客。”张泌回答说:“臣家这些亲戚故友都住乡下,贫穷缺粮。而我的俸粮有余,所以他们常到我家吃饭。也不过是菜羹而已。”一天,皇上派人在他家吃饭时,突然进去,将食客所吃的饭采取去,一看果然都是些粗饭菜羹。皇上嘉奖张泌,称他为张菜羹。[按]春秋时齐国卿相晏子的一件狐皮大衣穿了三十年,祭祀之物装不满盘,而其父族、母族、妻族三族都被其恩惠。范文正公终身过着清贫生活,而亲族中靠他周济过日子的有几百家。由此可知,要提携亲戚,应该先从自己节俭开始。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菜羹得名


“富贵家庭,如果有穷亲戚来往,那就是忠厚有福气的气象。”“努力为子女积攒钱财,不如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躲避灾祸不如反省自己的行为。”-《景行录》


“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曲尽其孝。以保富贵之策奉君,则无徃不忠。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景行录》


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黄庭坚《贈張叔和詩》


明日药师琉璃光如来圣诞。药师琉璃光如来第七大愿: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北宋范文正公(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恰逢年岁饥荒,一斗米卖到了一百二十文,百姓曰子过得十分艰难。文正公反而将米价增高至—斗米一百八十文钱,并且贴出许多榜文,详细说明本州粮食缺乏,不惜用高价收籴。此消息到处传播,同僚们都不知他为何如此做。几天后,远近之米商都争着将粮食运到抗州,结果米一多,米价自然就降低了。百姓依靠这一招度过了饥荒。

[按]这也是灾荒年岁大兴土木、修建寺宇、建筑桥梁之意。人们只知收成不好的年头,当停止各种修建。哪知百姓一旦无事可做,只会死得更快。只要土木工程一兴,则富豪家之钱粮,就不知不觉地分散到了百姓之家。无损于富户,有益于贫民。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增价免饥

在我离开以后,你们应该尊重戒律,如同黑夜遇到光明,如同贫穷的人得到宝藏。应该知道戒律是你们伟大的老师,就如同我住世教导一样”-以戒为师是佛教术语,典故出自释迦牟尼佛将入涅槃时的遗训。

在戒律中有二个字:“止”和“持”,止就是“诸恶莫作”,持就是“众善奉行”。简单说,“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要如此。“戒”和“律”合起来通用,则是“止”“持”——停止和前进。

佛教经典对于戒律有不同的分类,比较广泛的有五戒、八斋戒、十戒、具足戒等等。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五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五戒中的前四戒,所禁戒的行为本质是罪恶的,因此称为性戒;不饮酒是佛教五戒的特色,酒的本质虽非罪恶,但是饮酒容易引起世人诽谤,或诱发其他的性罪,因此称为遮戒。佛教的戒律虽然有出家戒、在家戒的区别,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以五戒为根本,所以五戒又称为根本大戒。

诸三昧者,三三昧:空、无作、无相。

有人言:观五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住是空三昧,不为后世故起三毒(贪、瞋、癡),是名无作;缘离十相法:五尘、男、女、生、住、灭故,是名无相。

有人言:住是三昧中,知一切诸法实相,所谓毕竟空,是名空三昧。

知是空已,无作。云何无作?不观诸法若空、若不空,若有、若无等。如佛说法句中偈:见有则恐怖,见无亦恐怖,是故不著有,亦复不著无。

是名无作三昧。

云何无相三昧?一切法无有相,一切法不受不著,是名无相三昧。如偈说:言语已息,心行亦灭,不生不灭,如涅槃相。

-《大智度论》


佛言:『二入者:一謂理入、二謂行入。理入者深信眾生不異真性,不一、不共,但以客塵之所翳障,不去、不來。凝住覺觀,諦觀佛性,不有、不無,無己、無他,凡聖不二。金剛心地,堅住不移,寂靜無為,無有分別,是名理入;行入者心不傾倚,影無流易,於所有處,靜念無求,風鼓不動,猶如大地。捐離心我,救度眾生,無生、無相,不取、不捨。』-《金剛三昧經‧入實際品第五》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行?菩薩有十行,三世諸佛之所宣說。何等為十?一者、歡喜行,二者、饒益行,三者、無恚恨行,四者、無盡行,五者、離癡亂行,六者、善現行,七者、無著行,八者、尊重行,九者、善法行,十者、真實行。是為十行。《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一‧功德華聚菩薩十行品第十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