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曾经在六十劫中行菩萨道,想渡过布施之河。这时候有一个乞丐要乞求舍利弗施舍给他一个眼睛。舍利弗问:“你要这个眼睛放在哪里呢?如果你要我的身体或者财物,我一定给你!”乞丐说:“我不要你的身体也不要你的财物,我就想要眼睛。如果你真的要布施,就把眼睛给我!”于是,舍利弗把自己的一个眼睛给了乞丐。乞丐拿到眼睛,在舍利弗面前闻了闻嫌臭,就把眼睛扔在地上,又用脚踩。舍利弗想:“这个人真是难以度化。他要这个眼睛本来没有用,却强要索取,得到了却又抛弃,还用脚踩,真是太坏了!这样的人不能度化。不如我自己调节自己的心念,我自己早日脱离生死轮回吧。”想到这,舍利弗就在菩萨道中退转,回向小乘佛法(追求自我超生脱死)。舍利弗因此未能渡过布施之河。这就叫做渡河而未能到达彼岸。—《大智度论》
像育婴堂、养济院这一类的慈善机构,差不多处处都有。而沧州却有个专门收养盲人的地方,名字叫“养瞽院”,与别的慈善机构不一样,是不属于官府主办的。
盲人刘君瑞说:以前有位候补官员陈某,当他路过沧州时,身边所带的路费已经用尽了。他在此地举目无亲,更是无从借贷,思来想去进退无路,竟想投河而死。这时候,有个盲人怜悯他,倾囊资助这位候补官员。陈某因之得以进京并得到官职,后来被举荐为一州之长。
陈某居官之后,总不能忘怀那位资助过他的盲人,便亲自带了几百两文银,想效法当年韩信报答漂母之举。但他四处寻访,始终没有找到这位盲人,就连盲人的姓氏名字,也没有人知道。于是,他就把这笔资金捐献出来,在沧州修建了这座“养瞽院”,专门收养孤苦无依的盲人。
那位慷慨仗义的盲人,以及这位受恩必报的陈某,都可以称得上具有古道热肠的人。
刘君瑞又说:众盲人在“养瞽院”里,留出一间房子,作为早晚烧香礼拜陈公(陈某)灵位的地方。我(纪晓岚自称)说:“在陈公的牌位旁,那位盲人也应该设一个牌位。”
刘君瑞听了很不安,吱唔地说:“一个盲人怎敢与州官平起平坐?”我说:“如果按照官衔来祭祀,盲人当然没有资格居位于此。但如果是以‘义’来祭祀,则盲人乐于助人的侠义襟怀,和陈某的报恩义举是相等的,设牌位在那里又有何不可呢?”
这件事发生在康熙年间,而刘君瑞讲给我听时,已是在乾隆乙亥(1755)、丙子(1756)年之间了。当时刘君瑞还能说出“养瞽院”中许多盲人的名字呢。
萨婆达王,国家被敌国毁灭,自己藏身于密林。从很远的地方来了一个乞丐,向萨婆达王行乞。可是萨婆达王国破家亡一无所有。但萨婆达王怜悯这个乞丐,觉得这个乞丐从很远的地方来,如果一无所得会很失望。于是萨婆达王对乞丐说:“我是萨婆达王,这个国家的新国王正在用重金收买我的人头,我现在就把我的身体施舍给你。”说罢,萨婆达王自缢而亡。乞丐把萨婆达王的尸体送给了新国王,得到了很多财物。结使未尽的人,能够以自己的全部所有去布施,而心不动转,称为结业生身檀波罗蜜圆满。上面这一例记载于《大智度论》
农历二月十五,是释迦牟尼佛涅槃日。涅槃,旧译为灭度,新译为圆寂。 灭度,灭是灭烦恼习气、灭生死,度是度脱六道轮回。 圆寂是功德圆满,回归到清净寂灭。
有一头大象,生六牙,周身雪白。一个猎人,潜伏很久,趁其不备,用毒箭射中白象。这时候,象群中的其他象朝猎人跑来,要踩踏这个猎人。白象却用自己的身体遮挡住猎人,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而且赶走了跑来的其他大象。白象问猎人:“你为什么射我?”猎人说:“我要你的牙。”白象听后,当即把六牙插入石头缝,把牙齿连血肉拔出,然后用鼻子举着牙,交给那个猎人。虽然是象身,而有如此用心。这头象就是释迦牟尼佛成佛前的一世。载于《大智度论》讲布施的一章。这则故事与《九色鹿》有相似之处。而《九色鹿》也是《本生经》记载的释迦牟尼佛成佛前的一世。
农历二月二十一,普贤菩萨圣诞。
就像一个美女:有淫欲的人见到了,以为净妙,心生起染著;修习不净观的人见到了,看到的是身体中充满了血液、汗液、鼻涕、耳屎、粪便..种种不净,全身没有一个干净的地方;另外一个被人称为美女的人看到了,心中生起嫉妒和怨恨,看都不愿意多看一眼。所以,淫人观之为乐,妒嫉的人观之为苦,净行人观之得道,没有欲乐心的人观之没有感觉,就像看到土木。如果美色真的净妙,四种人都应该见到净妙,如果美色实际上不净妙,四种人看到都应该是不净妙。由此可以知道,好丑的区别在于人的心,外在的事物都不是一定的。观察空无这件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大智度论》
从前有一个人,受他人的派遣独自出远门。有一天正走在空旷的野外,那时天色已晚,正好看到一个空房子,于是打算在里面过夜。
那天夜里,阴风飒飒,屋子里忽然进来一个鬼,还担着一具死尸,并把死尸扔到了他的面前。后面紧跟着又来了一个鬼,不断地嗔怒恶骂:“这尸体是我担来的。”前面的鬼说:“明明是我拿来的,怎么说是你?”他们就各自抓着尸体的一只手,争来争去。过了一会儿,前面的鬼说:“这里有个人,可以问他。”后面的鬼就问:“先生!这死尸是谁担来的?你评评理。”
那人一想:两个鬼力气都很大,我说实话也是死,说妄语也是死,既然怎么说都是死,不如讲实话。于是回答说:“是前面那个鬼担来的。”
后面的鬼听后非常生气,大发脾气:“你竟然说是他拿来的!”然后抓起这个人的左手,一下子把他的左胳膊扯断,扔在地上。前面的鬼看到后,就把死尸的左臂扯下来,补在他身上,死尸的左臂立即合了上去。后面的鬼还不解气,又把这个人的右臂、两脚扯断,并把他的胸部、腹部,包括头都拔了出来,前面的鬼就用死尸的相应部分给他补上。就这样,他的整个身体都换了一遍。
这时,两个鬼过来一看,现在整个身体都扔在了地上,那不必争了,我们一起吃吧。他们很快就把这个人原来的手、脚、头、内脏等全部吃光,之后擦擦嘴走了。
这个人心想:“我亲眼看到我的整个身体都被鬼吃了,现在我这个身体全是别人的肉,我现在是有身体还是没有身体?要说有,可现在全是别人的身体;要说没有,但确实这个身体存在啊。”这样想了后,心里感到非常迷惑不解,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好像发疯了似的。
第二天早上启程,在前方的国家里有佛塔和僧众,就打算前去询问,自己的身体是有还是没有。到了那里,诸比丘问:“你是什么人?”他回答说:“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随后把昨晚的事讲给僧人们听。诸比丘说:“这个人已经自己知道了无我,容易得度。”就对他说:“你的身体从来就没有我,不单是现在。只是你过去看错了,把四大假合的现相当成我。”他听后很有感悟,于是出家入道,最后断尽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法华文句》中说,此人就是坐禅第一的离婆多尊者。
经上最后说,能认识到“我”是虚妄的,离得道就不远了。《众经撰杂譬喻》
由于不知道布施,后世才会贫穷。因为贫穷,就容易偷盗,又因为偷盗,才容易有杀害。因为贫穷,于色欲无法满足,才会邪淫。因为贫穷,必须要谋生,为谋生而畏惧损害自己的利益,于是容易妄语。以上这些都是由于贫穷导致的恶行。如果广行布施,就会生活富足,生活富足,精神和物质无所匮乏,就不容易做非法的事情。比如,提婆达多过去世曾经是一条蛇,与一个蛤蟆和乌龟在一个池塘里,结为亲朋好友。后来池塘水干了,饥寒交迫。那时蛇为了吃掉蛤蟆,就派遣乌龟去假装邀请蛤蟆,蛤蟆识破了蛇的诡计,说:“如果在遭遇贫穷的时候,失去了本心,不讲仁义只顾着吃饱肚子,你就告诉蛇,我蛤蟆是不会去蛇那里的!”
菩萨布施之时,经常因为接受者而产生慈悲心,不执着于财物,连自己的东西都不吝惜,更不会去偷盗。既然慈悲于接受者,更不会产生杀人的想法。诸如此类能排除破戒的可能,被称为布施产生持戒。
文殊师利菩萨,在久远的过去世,曾经是一个比丘,进城乞讨食物,获得了满满一钵的百味欢喜丸。城里有个小孩看见了紧追不舍,但是文殊没有马上给他,想让他成佛。于是文殊菩萨拿着两个丸子对他说:“如果你能自己吃掉一颗,另外一颗布施给僧人,我就给你两个。”小孩同意了,先用一颗欢喜丸布施给众僧,再在文殊师利处受戒,发心成佛。像这样布施,能让受者持戒发心成佛,被称为布施产生持戒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