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印度的中国朝圣者玄奘大师在他公元 7 世纪的回忆录中描述了当时印度民间的布施盛行。在当时,有许多“Punya-śālās”(善良、功德、慈善之家)。 玄奘大师提到了塔卡(旁遮普)和其他北印度地区有很多专行布施的慈善机构,例如恒河口的Haridwar神庙附近和Mulasthanapura的八座神庙。 据玄奘大师记载,这些慈善机构为穷人和不幸的人服务,为他们提供食物、衣服和药物,也欢迎旅行者和穷人。 玄奘大师写道,“这些布施的情况如此普遍,以至于像他这样的旅行者从来没有过得很糟糕。”
中台学院讲《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二章》
“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二章》财是一种福报,不要贪着。 什么是不贪呢? 不贪,不是什么都不要,而是本分以内应得之物,可以得;本分以外的,绝对不要。 这样得来的财就是正正当当的,就是自己的福报;除此之外,就是贪。 贪财爱色会招来苦果,现在是苦,未来也是苦。 能够把财、色看破,才知道佛法的真实性。
佛陀时代,有一天佛与弟子们托钵游化,看到道路旁的水沟里有一大麻袋的黄金。 佛对阿难说:「这是毒蛇,看到了吗?」阿难回答:「看到了,世尊。的确是毒蛇!」
过了不久,有一个路人经过,看到水沟里有几袋黄金,心想:「这下真的是发财了,这是天赐的啊!」把黄金运回去以后,买田地、买房产,请工人大兴土木。 邻居、亲戚朋友知道了,觉得很奇怪,本来很穷的人,现在买这么多的土地,一定是发财了,就纷纷向他借钱。 这个发财的人很悭贪,一概不借。 亲戚朋友恼羞成怒,去告他一状,说这个人以前是一个穷光蛋,不知道在哪里偷了钱财,买了很多土地,正在大兴土木,请官兵赶快来抓人。
衙门收到这个密报,派人来搜索,搜出很多盖有皇室火印的金条,原来皇库的财宝遭窃,小偷在路上掉了几袋金条,就是这些黄金。 官府把这个人抓起来,送到王宫去。 皇帝一看,人赃俱获,钱财全部没收,人也被砍头处决。 由此可知,黄金真正是毒蛇。 所以,不是自己本分以内的财物,再多也不能要,否则必定招来苦果。 佛法告诉我们持守「不偷盗戒」,就是这个道理。
性善大约有八个方面的戒律:不恼害,不劫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及净命。破戒者堕三恶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下持戒生人中,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行四禅、四空定,生色、无色界清净天中。又有: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好比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大智度论》
恶止不更作,是名为戒。若心生,若口言,若从他受,息身、口恶,是为戒相。-《大智度论》
若有人受戒,心生、口言:从今日不杀一切众生。是于无量众生中,以所爱重物施与,所得功德亦复无量。-《大智度论》(“所爱重物”指性命)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风月宝鉴》
行慈三昧,其福无量,水、火不害,刀、兵不伤,一切恶毒所不能中。-《大智度论》
妄语者,不净心,欲诳他,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
妄语之人,心无惭愧,闭塞天道、涅槃之门。
-《大智度论》
持戒之人,其心不悔,心不悔故得喜乐,得喜乐故得一心,得一心故得实智,得实智故得厌心,得厌心故得离欲,得离欲故得解脱,得解脱故得涅槃。如是持戒,为诸善法根本。-《大智度论》
等观:一切平等觀念事理也。無量壽經下曰:「等觀三界,空無所有。」涅槃經一曰:「等觀眾生,如視一子。」
释迦牟尼佛在人世间的时候,忧钵罗花比丘尼证得了六神通阿罗汉。她经常到富贵的人家讲说佛法,劝贵妇人出家。贵妇人们回答说:“我们现在年轻貌美,持戒太难了,肯定会破戒的!”忧钵罗花比丘尼回答说:“只要出家就行,破戒就破戒。”贵妇们问:“破戒不是要堕落到地狱中吗?怎么说可以破戒呢?”忧钵罗花比丘尼说:“堕落到地狱就堕落到地狱。”贵妇们都笑她,说:“地狱中受种种罪,怎么说可以堕落到地狱呢?”忧钵罗花比丘尼说:“我自己回忆自己过去的生命经历,曾经有一生是一名演戏的女子,曾经穿着各种衣服演戏,这期间就曾经穿着比丘尼的衣服演戏说笑。因为这个因缘,我在迦叶佛在世的时候,转生为比丘尼。当时,我自恃出身高贵,心中就生起了骄慢,从而破戒。又因为破戒而转生堕落于地狱受种种罪。罪报完毕,转生在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出家,证得六神通阿罗汉。因为以上这些,我知道,如果出家受戒,虽然后来又破戒,因为曾经受戒的因缘,最终仍然证得阿罗汉道。如果只是作恶,没有出家受戒的因缘,最终也无法得道。我能够回忆起过去,世世堕落于地狱,从地狱出转生为恶人,恶人死又堕落地狱,如此轮回很多世都无所得。现在,我终于用自己的亲生经历,证知,出家受戒,虽然后来破戒,因为之前出家受戒的因缘,仍然可以证得道果。-《大智度论》
佛在祇恒精舍的时候,有一个人喝醉酒后到佛面前请求出家。佛让阿难为他剃头、穿法衣。那个人酒醒后发现自己成了比丘,马上脱掉袈裟逃跑了。诸比丘不理解佛为何开许醉汉出家,佛说:“此人无量劫来都没有出家的心,现在因为醉酒而暂时萌发出家的心,以此因缘以后他能出家得道。”《大悲经》中记载,佛曾经对阿难说:在我的教法中,凡是身著袈裟之人,不管是真正的沙门还是形象上的沙门,都将于弥勒佛乃至卢遮佛(即胜解佛)出世时次第得入涅槃,无有遗余。
以平常心看待子女(怨亲平等):印光大师说:“一个人生儿子(女儿),大概有四种原因:一种是报恩(德),一种是报怨,一种是还债,还有一种是讨债。” 原文如下:接汝与明道师函,知第三子年已二十,忽尔夭逝,不胜慨叹。况汝教养多年,费若干精神钱财,心中能不感伤乎。虽然,切不可以自己一向热心公益,皈依佛法,何以不蒙佛佑,而为怨尤。
须知吾人从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所造恶业,无量无边。或我欠人之债,或人欠我之债,或我欠人之命,或人欠我之命,以彼此有负欠故,致所生儿女种种不一。有还债者,有讨债者,有报德者,有报怨者。
汝今生虽居心事事甚好,岂多劫多生,通通皆无罪业乎。故人当有不如意之境遇,只可发忏悔罪业心,不可生怨天尤人想。若能发忏悔心,不生怨尤,则所谓逆来顺受,则后来之福,实难测度。汝此子者,大约是讨债而来,债已讨足,故随即去世。汝于债主已去,不生解脱业累之想,反生怨天尤佛之心,则成颠倒矣。
——辑自《印光法师文钞》•复德畅居士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