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於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
四聖諦(梵文:चत्वारि आर्यसत्यानि catvāri āryasatyāni;巴利語:cattāri ariyasaccāni,又稱四真諦、四諦),四種神聖的諦,即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和苦滅道跡聖諦,簡稱為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是佛陀之基本教法,歷史上部派佛教和現代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教義。佛教不管支派如何分化,必根本依據四諦,否則將難免流變。四聖諦包括苦的普遍存在、苦的原因、苦的消滅與滅苦的方法。四諦概括了兩重因果關係: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這是從表面現象到深層原因的逆推過程。反過來說,就是修道除惡、滅貪嗔癡,就可以離苦,脫離輪回。
佛總結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世間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即所謂「苦諦」。說明世間有情悉皆是苦,即所謂有漏皆苦。
集是有關苦的原因。人的苦難來自永恆的生存欲,因為生死流轉永無寧日,終日擔憂。之所以有這種種痛苦,是因為有產生痛苦的根源,主要是貪、嗔、癡三毒,這就是「集諦」。造成苦的原因,粗分「貪」、「嗔」、「痴」三毒,從廣則有「十使」。推至最後,眾生的本心為「無明」所障敝。
要想去除痛苦,就要消滅產生痛苦的原因「貪、嗔、癡」,這就是「滅諦」。佛陀還列舉了這些痛苦,其中包括內六處、外六處、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六尋、六伺,並提出了相應的止息。這些痛苦的止息也稱為涅槃,即明集諦理,斷盡煩惱業,則得解脫。
道諦又稱為苦滅道聖諦,是說如何破解苦集,使苦不再積聚,乃至於滅壞的修行方法。必須要去修八正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道諦」。隨順趣向涅槃之道,細化為三十七道品。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跟“戒、定、慧”的修行次序有所不同,它以智慧開始,首先要有正確的見解和正確的思想,這就涉及到人們常說的“慧根”,在起修之前應該先有些許基礎,否則會障礙重重、不得要領;然後才屬於持戒的範圍:語言、行為、謀生都要符合法律、合乎禮儀,這裡語言擺在行為之前,可見謹防禍從口出十分重要;跟在大乘“六度”中一樣,“精進”貫穿修道的整個過程;跟見解、思想比起來,意念屬於深層的心理範疇,處於思想產生之前的階段,前面粗淺的內容規範以後,才能做到控制深層的微細意識,如果能夠控制意念,基本上就可以進入禪定了。從禪定中獲取的智慧,又可使前面的修行提高層次。因此八個環節是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三無漏學中,正語、正業、正命為戒,正精進、正念、正定為定學,正見、正思維為慧學。
在《巴利大藏经》中,舍利弗尊者開示了獲得正見的十六種方法。分别为:道德、食、苦、十二緣起支、漏。
道德:指分辨善、恶、善根、恶根。其中不善为十种不善业道,也称“十恶”(殺生、不與而取、邪淫、妄語、兩舌、粗惡語、綺語、慳貪、瞋恚、邪見),而不善根是指“貪、瞋、癡”(三毒)。
食:指作為強大助緣以維持(其他法)之法。
苦:是了知四聖諦。
十二緣起支:逆向按十二因缘法分別了知其本身、集、滅、道,亦稱四十四種智。
漏:其方法为“知漏、知漏之集、知漏之滅、知達漏滅之道”。原意为從膿瘡流出來的膿,也代表已發酵許久的酒,它們流到最高的生存地或因為它們流到更換種姓。“漏”即是“無明”;而“無明”即是“漏”,它們互為因果。
佛陀在談到如何證得須陀洹果時開示了四種方法,這種方法同樣可於獲得正見。其中包括: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法隨法行”,是指按八正道修行。
人心微曖,鬼神皆得而窺。
聲色之娛,本雷光石火,豈特吾肖某某為幻化,即彼某某亦幻化也﹔豈特某某為幻化,即妾亦幻化也。即千百年來名姬豔女皆幻化也。白楊綠草,黃土青山,何一非古來歌舞之場﹔握雨攜雲,與埋香葬玉,《別鶴》、《離鸞》,一曲伸臂頃耳。中間兩美相合,或以時刻計,或以日計,或以月計,或以年計,終有絕別之期。及其訣別,則數十年而散,與片刻暫遇而散者,同一懸崖撒手,轉瞬成空。倚翠偎紅,不皆恍如春夢乎?即夙契原深,終身聚首,而朱顏不駐,白髮已侵,一人之身,非復舊態。則當時黛眉粉頰,亦謂之幻化可矣。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己 所 不 欲 , 勿 施 於 人 。
一元斡運,二氣絪縕,陰起午中,陽生子半,聖人之心,與天地通。諸大儒闡發聖人之理,其精奧亦與天地通,故相感也。
因我而起私欲,因我而伤父母,因我而斥妻儿,不能守本份而常不知足,为闲气频生烦恼,不能劝慰亲人反增是非,年逾四十而心性不定,因气恼而舍亲情于不顾,实感惭愧羞耻,愿以此永记而不再犯。20170703
惭愧羞耻!!!
正念正知應當覺。
之前,砍柴时惦念着挑水,挑水时惦念着做饭,做饭时又想着砍柴;之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尋菩提,猶如尋兔角。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雖終日見。猶為無見。雖終日聞。猶為無聞。
深以為恥!
巧 言 亂 德 , 小 不 忍 則 亂 大 謀 。巧言 , 變 亂 是 非 , 聽 之 使 人 喪 其 所 守 。 小 不 忍 , 如 婦 人 之仁 、 匹 夫 之 勇 皆 是 。
人 能 弘 道 , 非 道 弘 人 。人 外 無 道 , 道 外 無 人 。
過 而 不 改 , 是 謂 過 矣 。
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共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 無益,不如學也。
君 子 謀 道 不 謀 食 。 耕 也 , 餒 在 其 中 矣 ;學 也 , 祿 在 其 中 矣 。 君 子 憂 道 不 憂 貧 。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含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汝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雲:「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晦,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毀譽不動,哀樂不生。
汝等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其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
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
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
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二毒是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淫性本是淨性因,除妊即是淨性身,
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
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痴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无物于物,故能齐于物;无智于智,故能运于智。
六祖斫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