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的这种逆境、困难,都是我宿世的恶业所感招,一定要逆来顺受。”逆来顺受就是还债,作还债想。“修身以俟命”,赶紧要进德修业,修行道德,来等待这个命运的转变。


《敦盛》是日本传统戏剧“能”的一种“幸若舞”其中的名篇。敦盛是名,其人姓平。平敦盛为源平合战时期平家武士,平经盛的末子。是吹笛名手。一之谷合战时被敌将熊谷直实所杀。《敦盛》的一节“人间五十年”的中文译文:

想来此间并非常驻之所。

犹如露珠之于草叶,月影倒悬水中转瞬即逝。

敬告舞花弄月之人, 荣华前端必有无常之风引诱。

南楼明月之前才隐藏着有为的云。

人生五十年,与下天之住人相比犹如一场梦境。

一生享尽,岂有不灭之道理。

(注:下天是佛教用语,那里的人平均寿命是5000岁,此为信长版本,另一版本为化天,化天版本中居住在化天的人有8000岁。)

想来这是早有定数

必是菩提之种即使惋惜也不能改变(敦盛已经死的事实)。

现急于上京,

见敦盛之首级高悬城门心中忧虑。

便从狱门之上盗走,

我归宿之后,

愿为僧人,

常燃无常之火为其祈求冥福 。

在周作人翻译的《平家物语》中,这段歌词被译为“人间五十年,如梦亦如幻,有生斯有死,壮士复何憾”。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只有260个字)。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心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在佛门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众生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现如今读诵《金刚经》的人也越来越多。《金刚经》所包含的智慧是深厚的,虽然在理解的时候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只要你能认真的去读诵经文,用心去理解,那么你的人生就会变得豁然开朗,而你对一切事物也能做到放下、舍弃。最典型的就是禅宗六祖惠能听了《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成道,这句话就是《金刚经》的眼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被誉为净土法门的起源。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以及弥陀净土的大概样貌。

《圆觉经》,是《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的简称,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是佛教大乘之经典。其主要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此经是唐、宋以来天台宗、贤首宗、禅宗等盛行讲习的经典。

《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是著名佛教经典之一。楞严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的深刻道理,常诵楞严经能消除人的业障、还能让我们内心更加清净的,解脱一切烦恼痛苦。由于《楞严经》内容助人智解宇宙真相,古人曾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诗句。由此可见《楞严经》在修行道路上其重要的地位。

《梵网经》,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是佛教大乘戒律经典。此经书主要是在说明菩萨修道的阶位及应受持的十重四十八轻的戒相。《梵网经》在隋朝时期被作为大乘律而受到重视,并成为中国汉地传授大乘戒最有权威的典籍,为大乘各宗所通用。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六祖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六祖坛经》是南禅顿教形成的标志。

《解深密经》,大乘佛教经典,如来藏学派与唯识学派都很重视此经,是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唯识宗)的基本经典之一。解深密经以阐述大乘境行果为中心,分序、胜义谛相、心意识相、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作事等八品,并深入地论述了一切虚妄分别相与真如实性的关系。

《维摩诘所说经》,又称《维摩诘经》、《净名经》、《不可思议解脱经》,是佛教大乘经典,在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维摩诘经》中的“心净则佛土净”及“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都是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经典依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贯穿于整部《维摩诘经》的一根主线“不二法门”,更是整个中国佛教的方法论依据。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楞伽经》是禅宗初祖印度人达摩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因此是历来禅者修习如来禅、明心见性最主要的依据之一。由于《楞伽经》是一部性相圆融、各宗共尊的圣典,不论在性宗或相宗的根本经典中,都列于首要之位。

《金光明经》,又名《金光明最胜王经》,与《妙法莲华经》、《护国仁王经》同为镇护国家之三部经。《金光明经》在开阐如来秘密心髓、忏悔业障、积聚福德资粮以及弘扬佛法、护国利民等方面具有无比殊胜的功德。念诵此经,国家及持诵人可得四大天王保护 ,使一切世间有情安稳康乐,故历代以来《金光明经》被视为护国之经,在大乘佛教流行的所有地区都受到了广泛重视。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妙法莲华经》 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说,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

《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第一部重要经典著作。此经集结了佛陀关于持戒、忍辱、断欲、精进、观空等事的四十二段语录,这部经典反复强调了持戒的重要性,告诉佛教弟子应该如何修行。

“福德”和“福报” 的区别
 
    福德与福报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福德是成佛的资粮,往生西方亦复如是,在《佛说阿弥陀经》里面,佛陀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要注意,这里讲往生西方的资粮是福德,而不是福报。福德是福慧双修的结果,我们通常讲的六度即是福慧双修。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报,禅定、般若是修智慧,精进通前通后。前面的布施要精进、持戒要精进、忍辱要精进,后面的禅定要精进、般若也要精进,所以这个六度法门它就是福慧双修。

    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你想要成为这个世间有福报的人,你只要修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就可以了,如果你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做好了,你就可以得到无量的人天福报。但是我们要知道,福报是世间的有为法,有为法还有一个名字叫有漏法,有为法在《金刚经》当中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我们再通过一个典故来看看福报与福德之间的区别。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弘法,梁武帝听说达摩祖师是一位高僧,就将达摩祖师请至宫中促膝长谈,梁武帝就沾沾自喜的问道:“大师,我即位以来,造寺、抄经、供僧不可胜数,有多大功德?”达摩祖师就跟他讲:“并无功德,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看来虽有,实在没有”。梁武帝听了之后就闷闷不乐,达摩祖师觉得和梁武帝法缘不和,就私下离去了。

    那达摩祖师为什么说梁武帝所做的这一切善事没有功德呢?我们现在的学佛人做的也很多,全心全力的供养道场、供养三宝乃至于弘扬佛法。我们要从这个故事当中仔细的去思考,你看达摩祖师说梁武帝做了那么多却并没有功德,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梁武帝执着于这些善事,也就是说他没有不住相而行施。他是以希望得到回报的心在做布施,那这样的布施只是有漏的人天福报,而不是无漏的福德。

    所以我们学佛人在修学菩萨道的时候,一定要具足三轮体空的精神,这样我们所做的善业才能成为无漏的福德,成为我们将来往生西方的资粮。为什么现在学佛的人多,念佛的人也多,往生的人却少呢?根本原因就是学佛的人不明理。不明理就麻烦了,虽然我们也在行布施,但都是住相布施。在寺院里面,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捐款以后都希望成为寺院的大功德主,我们要知道这就是有所住,这个功德就小。你默默无闻,做了就做了,没有需要回报之心,也不把自己当成是寺院的VIP,那你做的一切功德就是福德。

    福德与福报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福德是无漏之法,是成佛的资粮,而福报是有漏之法。什么叫有漏之法,就像我们往茶杯里倒点水,但杯底有个洞,福报就像水一样慢慢漏掉了。你福报修得再多,如果你这辈子不能往生西方,五戒十善也没有持好,那这个福报来世不会到善道去享,到哪里享用呢?可能在恶道里面做鬼王啊,土地啊,或者做个大熊猫、宠物狗之类的。由此可见,修行人只要念头一转,一明理啊,把执着之心去掉,清净菩提心现前,福报就可以转为福德,那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议功德。

 作者: 佚名  

2022年1月6日  佛学研究网

《无量寿经》里说:“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娑婆秽土,外而环境浊恶,为求得五欲的满足,用尽心机,不择手段;内而烦恼多、业障重,修行净业如逆水行舟,多败少成,极为困难。故在此难以修行的五浊恶世,还能于一日一夜,斋戒清净地持佛名号精勤修行,难能可贵,是故功德甚大,超胜彼极乐国修行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