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人所说的大海,只是大小的水而已。圣人所说的海,是指,眼睛看到事物,生起爱念,深深的感受其中,由此贪恋,而产生身体、语言、思想上的业缘。这才是大海。一切世间的阿修罗、乃至天人、人都在这个大海里,贪乐于感受而沉没于其中,像乱草被掩盖。这一世,下一世,不断的缠绕纠结于此。不只是眼睛看到事物产生的感受,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感受到触觉,这些感受都使众生世世纠结缠绕,沉没于这大海。-《杂阿含经.二一六》
童詩欣賞
動了!動了!魚兒上當了!
哈!和我的手掌一樣大
爸爸說
放了他吧
魚小弟年紀太小
動了!動了!魚兒被騙了!
哇!比爸爸的手掌還大
我也說
放了他吧
魚爸爸年紀太大
魚媽媽
她要回家
照顧魚爸爸
她會想念魚小弟 還是放了他吧
黃昏時
我們兩手空空
輕輕鬆鬆
心裡卻裝滿了魚
滿滿在心中
明朝穆宗隆庆四年,莲池大师(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行脚止宿一寺,见人擒捉数条蜈蚣,用竹弓系住头尾,大师怜悯买来放生,但多数已经半死了,只有一条全活,急速逃生而去。
后来有一夜,大师正和一位朋友坐谈,壁上忽然出现一条蜈蚣,用木尺从旁边用力敲振,想驱逐它走,竟然不去。大师说:"难道以前所放生的就是你吗?你是为谢恩而来的吗?假若是的话,我当为你说法,愿你谛听:‘一切有情,唯心所造。心地狠戾的,化作虎狼。心地恶毒的,化作蛇蝎。你若除去毒心,就可解脱这个形体。’"说罢,不用驱逐,那只蜈蚣就慢慢的向窗外走出去了,朋友在坐,不禁同声叹为希有。
有一酒匠,每见苍蝇投入酒瓮中,随即将苍蝇捞起,放在干处,用灰剂小心吸去体上水分,救活苍蝇。如此日久天长,所救的苍蝇,不可计数。
有一次,酒匠被盗贼牵连诬告,无法自白,牢狱罪名,将要成立。正当主审官握笔要写判决书时,许多苍蝇飞来聚集笔端,随手挥去,又来聚集,因此无法下笔判决。主审官怀疑其中必有冤情。于是主审官再次进行审问,仔细推敲,才知酒匠是被诬告的,最终酒匠获得释放。
像苍蝇报恩之事,所闻甚少,佛说:"蜎飞蠕动,皆有灵性,"因果相报,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自家车库里卖鱼的大哥头发都白了,车库里贴了好多儿童画。大哥特别喜欢和小朋友聊天。后来他自己默默地说,老婆和他结婚没多久就得了乳腺癌,所以二十多年没有要小孩。后来老婆四十二岁的时候冒险生了孩子。现在孩子六岁了,不能有更多的孩子了,车库里贴的画都是他小孩的。看着这些画,他脸上笑的和包子一样。最后临走时他说,他觉得自己已经很幸运了。转到海边,看海的人很少。一老大爷挂了一古董相机在脖子上拍照片,颤颤巍巍和我打招呼。我不会说别的,就说今天天气不错啊。大爷笑笑没说话,我还以为自己说错了。过了一会,老大爷说了一句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说的话:“everyday is a nice day, as long as you are alive.”
眼睛,事物的形象,眼睛对形象的识别,这三个因素和在一起,就是触动。触动导致感受,以至于最终导致有无,苦乐,生死。如果没有触动,就不会产生感受,就不会导致有无,苦乐,生死。
“云何增长法?谓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受,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增长法;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增长法。”
“云何损灭法?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灭则受灭,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损灭法。”
-《杂阿含经二二八》
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自性不动。-《六祖坛经》
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六祖坛经》
先君子尝与客饮于易水上,而群蜂近人,凡扑而却之者皆受螫,而先君子独不动,而蜂亦不迫焉。 盖安静慈祥之气,与物无竞,而物亦莫之撄也。(元 刘因《驯鼠记》)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红楼梦》
并不是旅行的人能够到达世界的尽头。不到世界的尽头就不能免除苦难。对于眼耳鼻舌身意产生的触动能够正确认知而能够出离的人才是到达世界尽头的人。只有正确的智慧才能了解什么是世界的尽头。觉悟的智慧能够到达世界的尽头,使人度脱到达彼岸。-尊者阿难解释佛陀的法语《杂阿含经二三四》
毘舍离又译为毗舍离、吠舍离、吠舍釐国、又以义译称广严城,为释迦文佛住世时代著名的大城市,位于今天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的北边。曾经是跋耆国首都。
在佛陀时代,十六大国中的跋耆(Vajji)联邦的政治中心,就是吠舍离。
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说:“至吠舍厘国。吠舍厘国,周五千余里。土地沃壤,花果茂盛,庵没罗果、茂遮果既多且贵。气序和畅,风俗淳质,好福重学,邪正杂信。”
《大智度论》记载,佛陀一生讲法有五大精舍最为重要,其中吠舍离一地就占了两个精舍——猕猴池和庵摩罗园(其他三个是给孤独园、灵鹫山和竹林精舍)。
在吠舍离也发生了很多佛教中重要的故事,比如群猴挖池献水、猕猴献蜜、庵摩罗女献园、维摩诘长者、女众出家、阿难入灭、七百结集等等;另外,《维摩诘所说经》和《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等著名经典即是佛陀在此地宣讲的。
据说佛陀悟道后第一次回到吠舍离,是因为吠舍离当时发生了一场类似瘟疫的大灾难,城内的国王大臣、外道诸师用尽各种手段,但毫不起色,灾情一天一天加重,最后决定由佛弟子才明长者去摩揭陀国迎请佛陀。
据说佛陀到至吠舍离前就对时疫做了祛除,在入城之前世尊手触城门说了一偈:
诸有众生类,在土界中者,行住于地上,及虚空中者,慈爱于众生,令各安休息,昼夜勤专精,奉行众善法。
因此人们看到,佛陀入城后疫厉污秽之气迅速消失,诸病悉除,一切众生都得到了身心的清凉和安乐。
也是在吠舍离近郊,阿难祈求世尊准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及所率500眷属出家。在那时候,女众出家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佛陀首次接纳优婆夷成为出家众,至此在佛陀的僧团里四众具足。
世尊入灭前几个月,从王舍城开始最后的行脚,他渡过恒河来到吠舍离,并在这里净住了多日,留下很多珍贵的谆谆遗教与殷殷告诫。吠舍离也是佛陀最后一次正式为僧众们公开演说教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