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如是比丘無有關鍵,平治城壍,度諸嶮難,解脫結縛,名為賢聖建立聖幢。諸比丘!云何無有關鍵?謂:五下分結已斷、已知,是名離關鍵。云何平治城塹?無明謂之深塹,彼得斷、知,是名平治城塹。云何度諸嶮難?謂無際生死究竟苦邊,是名度諸嶮難。云何解脫結縛?謂愛已斷、已知。云何建立聖幢?謂我慢已斷、已知,是名建立聖幢。




了取平常心是道。飢來吃飯困來眠。常平等心。如此廣大。妙觀察智。如日光明。體用及此。是佛境界。



知 及 之 , 仁 不 能 守 之 ; 雖 得 之 , 必 失 之。



君 子 不 可 小 知 , 而 可 大 受 也 ; 小 人 不 可大 受 , 而 可 小 知 也 。 



有四法成就名曰大醫王者,所應王之具、王之分,何等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 ... 如來、應、等正覺為大醫王,成就四德,療眾生病,亦復如是,云何為四?謂:如來知:『此是苦聖諦如實知,此是苦集聖諦如實知,此是苦滅聖諦如實知,此是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 諸比丘!彼世間良醫於生根本對治不如實知,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不如實知,如來、應、等正覺為大醫王,於生根本知對治如實知,於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如實知,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名大醫王。



當 仁 不 讓 於 師 。 



君 子 貞 而 不 諒 。 貞 ,正 而 固 也 。 諒 , 則 不 擇 是 非 而 必 於 信 。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所謂的「入道」,即是趣入菩提道。入道,先要「見道」──悟入諦理。佛法不只是悟了,悟是屬於見(理)的,還要本著悟入的見地,從實際生活中,實際事行上去融冶,銷除無始來的積習,這叫「修道」。修到究竟圓滿,名為「無學道」。『楞伽經』說:「頓現無所有清淨境界」,是頓入的見道。「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是漸非頓」,是修道。經說與「理入」、「行入」的意趣相合。故入大乘道的方法,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是「藉教悟宗」。「宗」是《楞伽經》說的「自宗通」,自證聖教,但是要「悟宗」,需要「藉教」。「藉教」,依曇林的說法,是「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這也是《楞伽經》所持的如來藏思想。而依對如來藏教說的深切信解,發起「捨妄歸真」的意樂,從「凝住壁觀」去下手參究。但在悟入之後,還要發行,行深,以四行在人世間克己利他。 曇林《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行入者,所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為四行?一者報怨行,二者隨緣行,三者無所求行,四者稱法行。四行着重在於勸人在日常生活中去掉一切愛憎情慾,按佛教教義苦下功夫。理入屬於理論,行入屬於實踐,即禪法結合教義,也就是菩提達摩的簡易禪法。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乘船永世求珠。不知身是七寶。



悟性圓融。不斷有為而證無為。不除妄想而趣真常。



有 教 無 類 。



道 不 同 , 不 相 為 謀 。 



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米熟也未?」「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有 國有 家 者 , 不 患 寡 而 患 不 均 , 不 患 貧 而 患 不 安 。



禪宗者,始菩提達磨,遠越荒嶺,來於此土。初無不立文字之說,南泉普願,始唱別傳不立文字,以心傳心,見性成佛。




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防护讥嫌。如是方便,教令不着。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凡圣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言教。此即与真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行入者,所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为四行?一者报怨行,二者随缘行,三者无所求行,四者称法行。



云何报怨行?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是故说言报怨行。



第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第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闇,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于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



第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摄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利,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度既尔,余度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修道者是人,是生活在人间的。无论是个人,是佛教,都要着重人与人的和谐,所以佛的律制,特别重视息世讥嫌。悟道者不是处身旷野,静观万物皆自得──自得其乐就好了。人是生活在人间的,要本着自悟的境地,无怨憎,不憍侈、不贪着,而做到自他无碍,皆大欢喜。这是防护讥嫌的顺物,也就是不违世俗,恒顺众生,从克己中去利他的。称法行是方便──以无所得为方便而行六度。行菩萨大行而无所行,摄化众生而不取众生相,三轮体空,从利他中销融自己的妄想习气。这样的处世修行,才能真的自利、利他,才能庄严无上菩提。



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吃肉邊菜。」



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譬如日出。明相先起。



人身難得,猶如盲龜值浮木孔,其事甚難。六道中看似天道最好,但從學法而言卻是人道。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長夜明照。純一智慧現於世間。



益 者 三 友 , 損 者 三 友 。 友 直 , 友 諒 ,友 多 聞 , 益 矣 。 友 便 辟 , 友 善 柔 , 友 便 佞 , 損 矣。友 直 , 則 聞 其 過 。 友 諒 , 則 進 於誠 。 友 多 聞 , 則 進 於 明 。便 辟 , 謂 習 於 威儀 而 不 直 。 善 柔 , 謂 工 於 媚 悅 而 不 諒 。 便 佞 , 謂 習 於 口語 , 而 無 聞 見 之 實 。 三 者 損 益 , 正 相 反 也 。 自 天 子 至 於 庶 人 , 未 有 不 須 友 以 成 者 。 而 其 損 益 有 如 是者 , 可 不 謹 哉 ? 



益 者 三 樂 , 損 者 三 樂 。 樂 節 禮 樂 , 樂道 人 之 善 , 樂 多 賢 友 , 益 矣 。 樂 驕 樂 , 樂 佚 遊 , 樂 宴 樂, 損 矣 。



凡是佛因。佛是凡果。



有求皆苦



世人問石頭希遷:「如何是解脫?」希遷卻道:「誰縛汝?」



性淨則可回歸於法,如何可性淨? 當悟出眾相為空、無你我他之別。「相」會產生垢,而俗世的思想使相產生。



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



侍 於 君 子 有 三 愆 : 言 未 及 之 而 言 謂 之躁 , 言 及 之 而 不 言 謂 之 隱 , 未 見 顏 色 而 言 謂 之 瞽 。 



君 子 有 三 戒 : 少 之 時 , 血 氣 未 定 , 戒之 在 色 ; 及 其 壯 也 , 血 氣 方 剛 , 戒 之 在 鬥 ; 及 其 老 也 ,血 氣 既 衰 , 戒 之 在 得 。 聖 人 同 於 人 者血 氣 也 , 異 於 人 者 志 氣 也 。 血 氣 有 時 而 衰 , 志 氣 則 無 時而 衰 也 。 少 未 定 、 壯 而 剛 、 老 而 衰 者 , 血 氣 也 。 戒 於 色、 戒 於 鬥 、 戒 於 得 者 , 志 氣 也 。 君 子 養 其 志 氣 , 故 不 為血 氣 所 動 , 是 以 年 彌 高 而 德 彌 邵 也 。 



君 子 有 三 畏 : 畏 天 命 , 畏 大 人 , 畏 聖人 之 言 。 畏 者 , 嚴 憚 之 意 也 。 天 命 者 ,天 所 賦 之 正 理 也 。 知 其 可 畏 , 則 其 戒 謹 恐 懼 , 自 有 不 能已 者 。 而 付 畀 之 重 , 可 以 不 失 矣 。 大 人 聖 言 , 皆 天 命 所當 畏 。 知 畏 天 命 , 則 不 得 不 畏 之 矣 。 小 人 不 知 天 命而 不 畏 也 , 狎 大 人 , 侮 聖 人 之 言 。 



生 而 知 之 者 , 上 也 ; 學 而 知 之 者 , 次也 ; 困 而 學 之 , 又 其 次 也 ; 困 而 不 學 , 民 斯 為 下 矣 。



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先記宋人說部中有堰下牛語事,知非鬼魅,屏息聽之。一馬曰:「今日方知忍饑之苦,生前所欺隱草豆錢,意在何處。」一馬曰:「我輩多由圉人轉生,死者方知,生者不悟,可為太息。」眾馬皆嗚咽。一馬曰:「冥判亦不甚公,王五何以得為犬?」一馬曰:「冥卒曾言之,渠一妻二女並淫濫,盡盜其錢與所歡,當罪之半矣。」一馬曰:「信然,罪有輕重,姜七墮豕,身受屠割,更我輩不若也。」及忽輕嗽,語遂寂。及恒舉以戒圉人。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第二戒: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第三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第五戒: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譬如石柱。長十六寸。八寸入地。四方風吹。不能令動。



君 子 有 九 思 : 視 思 明 , 聽 思 聰 , 色 思溫 , 貌 思 恭 , 言 思 忠 , 事 思 敬 , 疑 思 問 , 忿 思 難 , 見 得思 義 。



未 至於 從 容 中 道 , 無 時 而 不 自 省 察 也 。 雖 有 不 存 焉 者 寡 矣 ,此 之 謂 思 誠 。 



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防护讥嫌。如是方便,教令不着。



逢苦不忧。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摄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利,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



顿现无所有清净境界。



人是生活在人间的,要本着自悟的境地,无怨憎,不憍侈、不贪着,而做到自他无碍,皆大欢喜。这是防护讥嫌的顺物,也就是不违世俗,恒顺众生,从克己中去利他的。



─以无所得为方便而行六度。行菩萨大行而无所行,摄化众生而不取众生相,三轮体空,从利他中销融自己的妄想习气。




事皆前定,豈不信然。戊子春,余為人題《蕃騎射獵圖》,曰:「白草黏天野獸肥,彎弧愛爾馬如飛。何當快飲黃羊血,一上天山雪打圍。」是年八月,竟從軍於西域。又董文恪公嘗為余作《秋林覓句圖》。余至烏魯木齊,城西有深林,老木參雲,彌亙數十里。前將軍伍公彌泰建一亭於中,題曰「秀野」。散步其間,宛然前畫之景。辛卯還京,因自題一絕句,曰:「霜葉微黃石骨青,孤吟自怪太零丁。誰知早作西行讖,老木寒雲秀野亭。」



你的世界就是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看他美好他就美好,看他丑陋他就丑陋。所谓境由心生。所以当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面镜子最终反映的是他自己。只是很多人直到最后一刻才明白这是一面镜子,早知如此就应该经常冲镜子笑一笑。烦恼和快乐都源于你的心,一生的唯一进步不一定是你领悟了什么,而是终于知道什么值得领悟。



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物事皆空,实为心瘴,俗人之心,处处皆狱,惟有化世,堪为无我。我即为世,世即为我。相由心生,境由心转,心系诸佛,珠可助道。境随心现。



相由心生,境随心现。



齊 景 公 有 馬 千 駟 , 死 之 日 , 民 無 德 而 稱 焉 。 伯 夷叔 齊 餓 於 首 陽 之 下 , 民 到 于 今 稱 之 。 



大士體空而進德。凡夫說空而退善。當知有為是無為之體。無為是有為之用也。



不 學 詩 , 無 以 言 。  不 學 禮 , 無 以 立 。 



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通達一切法。無能所心。是名為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