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重视伦理,于孝行尤多劝策。如《杂宝藏经》所载鹦鹉孝养盲父母故事,《心地观经-报恩品》称颂十种母德,《罗云忍辱经》赞扬孝行为众善之最,《末罗王经》赞扬供养父母为一切布施所弗及,《方等大集经》赞扬善事父母即是事佛,《长阿含经》郑重提出孝事父母五事,《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亦郑重昭示孝事父母五事。觉尊教孝,非但口劝,亦且力行。《宝积经》载,如来为父王净饭说三解脱门,立得无生法忍;《摩诃摩耶经》载,如来升忉利天,为圣母摩耶说离苦得乐法,顿除诸结。是以法门大事,推孝事父母之心,以及多生;念多生父母沉沦之苦,遍护含识。一子成道,九祖蒙福,则赞美离欲;我执破除,菩提立证,则慷慨捨身。彼窃取平等之说,斥至德为愚痴者,造拔舌孽,可胜叹哉!


《杂宝藏经·鹦鹉子供养盲父母缘》

从前,佛在王舍城告诉众位比丘说:“有两种违背正道的恶业,就像拍皮球一样,会导致迅速堕入地狱,一是不供养父母,二是对父母做种种不善的事。有两种正确的行为,也像拍皮球一样,迅速升到天上,一是供养父母,二是对父母做种种善行。”

众位比丘说:“稀有啊,如来圆满的赞叹孝养父母!”

佛说:“不但是现在,在过去生时,雪山之中有一只鹦鹉,父母都眼盲,鹦鹉常摘取上好花果,供给父母。那时有一位田主,当初种稻谷时,曾发愿说:‘所种的谷粒,要与众生分享。’鹦鹉之子,因为那个田主有施舍之心,就常常到田里采摘稻谷,用来供养父母。后来田主巡视农作物,看见那些虫子、鸟儿啄断谷穗的地方,瞋怒懊恼,便设下罗网,捕捉到鹦鹉。

“鹦鹉说:‘田主您先前好心发愿,施舍谷物没有吝啬,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才敢来采取稻谷。为什么现在用罗网捕捉我呢?田地就像母亲,种子就像父亲,稻谷就像孩子,田主就像国王,有支配的权利。’鹦鹉说完这些话,田主十分欢喜,问鹦鹉说:‘你取这些稻谷,究竟是为了谁呢?’鹦鹉回答说:‘我巢中有盲眼的父母,我取稻谷是希望能够奉养他们。’农夫回答说:‘从今以后,你可以常在这里取谷,不需再有什么疑虑担忧。’”

佛说:“鹦鹉乐于多得果种,种田者也是这样,那时的鹦鹉就是我,那时的田主就是舍利弗,那时的盲父就是净饭王,那时的盲母就是摩耶夫人。”

有缘人读:认识周围的人。 释迦牟尼佛在久远劫以前,因为积累福德,是三十三天的天神。当时,作为天神,他仍然不忘记自己的本心,经常自己提醒自己要保持正确的心念,而且他还怜悯众生,不忍心抛弃他们,不断的帮助众生增长智慧。他看到自己过去的朋友,托生成一个妇女,作为一个富商的妻子,迷惑于物质的追求,不理解世界的无常,在闹市中做买卖,博取世间的荣誉和身份。于是,天神化身变为一个客商,来到这个富商的家里。那个富商妻子按照惯例招待这个客商,请他入座。客商看着富商的妻子,微微含笑。富商的妻子觉察出来,心中很惊奇。但客商并没有轻薄的态度,只是含笑不说话,表情带有深意。这时候,旁边的富商的小孩,手里拿着一个小皮鼓自己玩耍。客商又看着富商的小孩微笑。这时候,富商的邻居的父亲生了病,邻居家打算杀牛祭祀神灵,刚刚牵了牛走过去。客商又看着那个牵牛的人,默笑不已。没过多久,又走来一个邻家的妇女,手里抱着孩子,那个孩子在母亲怀里摆弄一把小刀,结果一不小心划破了母亲的面颊。抱着孩子的母亲被划出了血。周围的人们看到这一幕都很惊恐,唯独客商坐在那里冷笑。富商的妻子暗中留意,观察客商的举止行为,越看越觉得奇怪。于是,富商的妻子来问客商:“你坐在我的面前,含笑不止;然后你又看我的孩子,以及我的邻居,你都连笑不止,这是为什么呢?”客商回答说:“你本来是我的好朋友,你怎么竟然忘记了呢?”富商的妻子听后变了脸色,非常不高兴,她觉得这个客商滑稽而无礼。客商接着说:“玩弄鼓的小孩,本来是你的父亲。你的父亲去世后,因为孽债的驱策,曾经投生为牛。牛被宰杀后,牛皮被做成了鼓。他的罪孽偿还尽了,又投生为人。他投生没有去处,正好赶上你怀孕,所以这辈子做了你的儿子。前后隔世,为父为子,你们已经互相不再认识过去的对方。你的小孩手中玩弄的鼓,鼓上用的皮就是他自己原来的身体的一部分,这个小孩竟然还在敲鼓,他忘记了过去做牛的痛苦,泯灭了过去的心,现在只知道寻找快乐。你的那个邻居,因为他父亲生病,杀牛去献媚于神明,祈求增加福报,实际上反到结下冤仇和恨,种下了祸根。那头牛即将转生为人,而他的父亲即将转生为牛,互相兑换因缘,苦乐都跟随着因果报应。那个邻居真的不懂得道理,用愚蠢的方式孝顺父亲,反到连累了自己的父亲。那个邻家的妇女,在过去生中,曾经是别人的正房妻子。她现在怀里抱着个孩子,在那个时候,本来是那个人的小妾。那时候,因为正房妻子非常嫉妒小妾,常常虐待小妾,那个小妾被害得很惨。正房妻子死后,仍然投生为别人的妻子,就是现在的这个邻家妇女。那个小妾死后,成为了这个妇女的孩子。现在,他用刀划破了那个妇女的脸颊,了结过去的冤仇。而这个邻家妇女没有怨恨,也是因为这是过去的业报驱使,她不能有怨恨。可叹啊。人世间有什么是永恒的呢?权力和势力都不会长久,只有业报跟随着自己,就像影子一样。暂时分隔开一生,彼此之间已经完全不认识,何况是累劫的时间?沉沉长夜,罪满才停歇。过去的佛曾经说:以外在的形色存在,对于真正的道理却不懂,脑子里全是不正确的认知,却不肯听佛法。我刚才含笑不已,就是这个缘故。你应该知道:世间的荣华富贵就像闪电一样,转眼就不见了,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跟随愚暗的认知。你应该严守五戒,精修六度,力求自拔。我先走了,以后有缘分再相见,我还会来你家。”说完,客商就不见了。富商妻子听了这些话,逐渐开悟,去掉贪心和痴心,不再追求奢华,返朴归真,端正心念,希望有一天再见到那个客商。过了一段时间,天神又来到富商家。这一次,天神变化成一个人,形貌丑陋,穿着破旧的衣服,来到门前,对守门人说;“我的朋友在里面,你替我把她叫出来”守门人进去禀报富商妻子。富商妻子出来看了看,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天神又微笑不止,说:“才相隔几天,我变了相貌和衣服,你就已经不认识我了,何况隔世呢?”天神又重新叮嘱富商妻子:“你应当努力学习佛法,摄心止念,按佛法修行。人身容易失去,佛法不容易遇到,有修行的高僧不容易看到,人的生命就像呼吸间一样短暂,不要堕落在世间的诱惑中。”说完就不见了。 富商妻子就是弥勒菩萨的前身。-出自《佛说弥勒为女身经》 又名《变形拔友》


识心达本,解无为法。
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断欲去爱,识自心源。
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
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瞋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何者为善?何者最大?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何者多力?何者最明?忍辱多力。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
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去心垢染,行即清净。
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花;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问一个沙门:人的生命有多么短暂?那个沙门回答:数日间。佛言:你还不了解佛法。
佛又问另一个沙门:人的生命有多么短暂?那个沙门回答:吃一顿饭的功夫。佛言:你还不了解佛法。
佛又问另一个沙门:人的生命有多么短暂?那个沙门回答:呼吸之间。佛言:好啊,你懂得佛法了!



什麼是四念處呢?四念處就是身、受、心、法四種觀想。身,就是我們的身體;受,是我們的身體對外界種種接觸刺激的感受;心是對於受所產生的反應、執著;法是身、受、心所產生的一切。就個人來說,身受心本身就是法,身受心之外沒有法。除此,凡因緣所生的,皆是法。
用這四種的觀想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為了要對治四種顛倒的錯認和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