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律中极大恶:淫、盗、杀、妄语。

以不障碍法自净其心


普天之下,富贵贫贱,无法均等。有的人高车大马,声名显赫。有的人肩挑背扛,孤苦伶仃。有的人安富尊荣,金珠满箱。有的人缺粮断炊,乞讨无门。这中间的荣辱贵贱,真是有天壤之别。如不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的说法,前世欠债今世偿还的道理,就会认为,上天给予人们的待遇太不公平了。

所以佛经上讲,今生能成为豪门显贵,国王尊长之人,是从前世恭敬供奉佛、法、僧三宝中得来的。今生家财万贯,是从前世布施中得来的。今生健康长寿,是从前世持戒护生中得来的。今生长相端正,是从前世忍辱负重中得来的。前世造什么样的因,今生就受什么样的果。这就好比乐师奏乐,敲钟得钟声,击磬得磬声。又好比园丁打理苗圃,种桃必定得桃,种橘必定得橘。这就是人的贵贱贫富,为什么如此悬殊的原因。敲钟,用力小,声音就小,用力大,声音就大。种树,种一棵得一棵的果,种十棵得十棵的果。这就是每个人的富贵贫贱为什么又有不同程度的等级差别的原因。

现前年少得志中举,享受高官厚禄的,都是那些前世行善,广修福德,乐此不疲的人。不然的话,上天为什么专门优待做官的人呢。但是,身居高位,有权有势,做善事容易,作恶事同样也容易。譬如服用人参、茯苓,用得好,治病是它,用得不好,致病也是它。所以孟子说,只有具仁爱心的人,才适合做高官。更何况官位越高,交际越广,宾朋越多,宴请越多,每天烹煮煎炸,杀生造业的机会也就越多,杀生的范围也就越广。贪恋口腹之欲的高官,身到一方,那一方的水陆众生就要遭殃。做官一天,无辜的众生就多一天受害。

所以,从前那些仁德贤达的官员,他们悲悯众生的悲惨遭遇,深信敬畏因果,为保持仁慈之心,时常警戒自己。到哪里上任,就在那里修建放生河池,经常张贴禁屠宰公告。发一个宰牛者受罚禁令,无数惊颤发抖的牛,就能从屠宰场中捡回性命。下一个杀狗者受罚通告,那些忠心看家的狗,就能在屠刀和砧板下脱险活命。围山打猎,干水捕鱼这类赶尽杀绝的残暴行为,更要三令五申,严加禁止。否则,一旦权势已去,即使有做善事的愿望,也没有做善事的能力了。

普劝正在当权的仁慈人士,你们要抓紧时机,戒杀护生,速种善缘。要迎合上天的好生之德,要体谅朝廷的体恤之心。今朝权力在手,就应当广积阴功,假使遇到能保全众生性命的事,要当仁不让,赶快去做,千万不要拖延耽搁,错失良机。官大的,指示下属各部禁止屠宰。官小的,恳请上级颁布法令禁止杀戮。如果能改变陋俗,让仁慈之风流传万世,一定会名列仙班,即使恩泽一时,也可为后代积福。否则,不就是身入宝山,空手而回吗。

-《万善先资集.劝宰官》

宋朝诸暨县(今浙江省辖县级市)县令潘华,修习普贤忏法,禁止百姓捕鱼。后来他奉旨入朝做官,临行前,他梦见江河中几万条鱼,都哭泣说:“长者您即将离任,我们这些鱼今后就难免被烹杀的命运了。”哭声动天,潘华感到惊奇。醒后他写了一篇《梦鱼记》,嘱咐后来的县令,希望他们也能继续禁捕渔。

沧州举人刘士玉家,有间书房被狐精占了。这个狐精大白天同人对话,扔瓦片石块打人,只是看不到它的形状。担任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好官,听说这件事后,就亲自来驱逐狐精。正当他在大谈人与妖路数不同的道理时,忽然房檐那里传来响亮的声音说:“您做官很爱护百姓,也不捞钱,所以我不敢打您。但您爱护百姓是图好名声,不捞钱是怕有后患,所以我也不躲避您。先生还是算了吧,不要说多了自找麻烦。”董思任狼狈地回去了,惊惊乍乍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刘士玉有一个女佣人长得粗粗笨笨的,只有她不怕狐精,狐精也不打她。有人在与狐精对话时问起这件事。狐精说:“她虽然是个卑贱的佣人,却是一个真正孝顺的女人呵。鬼神见到她尚且要敛迹退避,何况是我们这样的呢!”刘士玉就叫女佣人住在这间房里,狐精当天就离开了。


释帝恒因(三十三天的神)曾经请教释迦牟尼佛关于断除欲爱的方法。佛的弟子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来到三十三天,想与释帝恒因讨论佛陀的教法。释帝恒因却说,自己周围环绕天女歌舞,耳中充满仙乐,至于释迦牟尼佛讲述的断除欲爱的方法,还是请目犍连尊者自己去问佛陀。释帝恒因还说,天上新修盖了宫殿,请目犍连尊者参观。目犍连尊者为了提醒释帝恒因一切都是无常的,不应该贪著,于是使用神通,震动天宫。此时,仙人们在摇摆的宫殿中才意识到之前的欲乐贪著。由此看,人不可以久处于顺境,否则贪著欲乐而不自知,无法正确认知万物无常的道理。人又不可以久处困境,否则执着于脱困,无法正确认知万法皆空的道理。所以,按照书上的记载:天下四大部洲中,北俱卢洲充满丰富的物质享受,所以无缘领悟佛法,成为事实上的“精神进化灾难之地”。而我们人类所属的南瞻部洲,善恶都有,苦乐参杂,容易使人生起惭愧心并领悟无常的道理,反而由于相对低等的物质享受而有机缘感悟佛法,成为事实上的“精神进化福地”。同时,书上说:诸佛都只能在人间成佛,天界、阿修罗界以及恶道都不能成就佛道。《增一阿含经》中说:“诸佛世尊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我们人的身体是修行的工具,又称为“道器”。天道,阿修罗道,福报很大,痛苦烦恼很少,众生容易沉溺在福报中不思修行;畜生、饿鬼、地狱这三道,痛苦太多,无暇修行。只有人间,苦乐相间,人才会有离苦得乐的追求和向往,修行容易成功。《维摩诘经》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六祖大师更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所以:顺境逆境,都是增上缘。当烦恼出现的时候,就是显示万法无常的时候,也是“修无障碍法,自净其心”的最好提醒。

随心来 随心去-《杂阿含经》

《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也说:“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1、不忿怒,2、不抱怨,3、不怀恶。”另《大智度论》卷六亦云:“众生种种加恶,心不嗔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是为众生中忍。”

八正道就是:
1.正見:正當的見解,正確地了解佛法,遠離唯神、唯我、唯物等迷謬妄見。
2.正思:正當的思惟,遠離邪妄貪欲,作真理智慧的思索。
3.正語:正當的語言,遠離虛言、暴語、誹謗、妄語、戲論等非禮的言語。
4.正業:正當的行為,即遵守國家法律,嚴持律儀,不做犯法的事,實行高尚而善良的生活。
5.正命:正當的生活,也就是合理的經濟生活,內心常存著倫理、道德的觀念,謀求正當職業以維持生命。
6.正念:正當的憶念,正心誠意,遠離顛倒妄想,不失正念。
7.正精進:正當的努力,向正理方向努力前進,勤修戒定慧三學。
8.正定:正當的禪定,以真智入於無漏清淨的禪定,身心專注於一境,消除一切雜亂,以養成完滿的人格。


一切众生,都有罪过,应常宽捨。


有一个学佛的人,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个字一字的打在word文档上,然后打印出来,一共十页纸。页与页之间的分隔都是按照文字顺序自然分开的,并没有按照经文的内容分段落。这样,在第九页的第一个字,刚好是一个“切”字,因为这句经文的原文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刚好在“一”和“切”之间分页。这个人每天都坚持阅读这部经,每次只读一页。很值得一提的就是:“每当读完第八页,应该读第九页的这一天,这个人就会遇到困难的事情,有身体的,有精神的,有小有大,严重的时候就像心里被切一般的感受。”开始这个人感觉很奇怪,也很恐惧,所以每次读到第8页,就想一口气读到第十页,希望跳过去这个“切”字。但是,后来,读的次数多了,这个人就想:“每一次心如刀割的感觉,是不是正好是把过去自己的罪业由重报改为轻报的原因呢?如果是这样,何必要逃避呢?”于是后来,这个人读到第8页结束后就会很平静的合上书,等待第二天。而且,这个人也非常相信经文的话,其中有一句分明写着“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再后来,这个人读得更多了,就感觉“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这句话确实是真理,如果没有“切肤之痛”可能很难领会这个意思。所以讲这个故事,是劝大家要坚持读佛经,从不知因果读到知因果,从怕果报到泰然处之,从泰然处之到领悟真谛。凡事需要过程,一部佛经,一个字,都是机缘。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