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人者远。责己者半。不责者达。
责怪别人的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责怪自己的人已经走了一半。谁都不责怪的人已经到达彼岸。


古时有一位大沙弥,刻苦精修,证了阿罗汉果,仍旧在深山中,勇猛精进的进求无上大道。附近村落中,有一七岁神童,夙因深植,慧解早开。小小年纪,喜参大法。辞别寡母,寻师访道,遇阿罗汉,求作小沙弥。竭诚尽敬,奉师参道。师知此子实为法器,迎机启发,非常颖悟;诵经行道,无时懈怠。年八岁即得神通力,眼能澈视一切处,耳能遍听一切声,能空中飞走,能如意易形,能了知过去时代事,返照宿世一切因缘,如镜摄影,顿时显现。

一日神童寂坐,照见自己宿世之事,不禁微微含笑。师见彼笑容可掬,便问因何事故,发出笑来。答言:「笑我前生今生,为五母作子。母皆为我昼夜啼哭,悲伤愁叹,情不能已。忧念弱子,无时放舍。我以一子遗害五家,使五母为我得无量忧苦,失却自在。我身如薤露,五母比掌珠,然苦徒寻苦,一痴至于此。弟子现在寂照中照见五母情痴,所以笑不自禁。我这一身到阎浮提世界中来,投生五家。

第一母生我时,邻家同日生一子。我生无几日,因为缘尽,即便死了。我母见邻儿学语、学笑、学步,心中很悲苦。以为我子若在,此时也能学语、学笑、学步。禁不住泪珠暗抛。邻母心中欢喜时,便是我母心中悲痛时。

我为第二母作子时,我又以缘尽故,时候一到,便早早死了。我母见人家幼儿饮乳时,便触动了悲思。想着以乳哺我时,如何活泼,如何长智,如何欢喜,不料做了一场春梦,黄昏早起,悲恸不已。

我为第三母作子时,也是因缘有限,到了十岁,离别时至,又匆匆的死了。母每逢进食时候,悲伤痛哭,说道:『我儿若在,此时当与我共食。今何不幸,舍我死去,使我独食!』哽咽发言,情极悲苦。

我为第四母作子时,也为缘薄故,年未弱冠便死了。邻近小伴,成人长大,娶妇热闹。我母见了,引起悲怀,说道:『我子若在,此时也当娶妇。一转眼间,手弄孙儿,岂非快事!我不知为什么事,得罪苍天,剜我心头肉,杀我独养子。』悲中带恨,怨气冲天。

我为第五母作子时,我年七岁,爱道辞家,别离寡母,亲近大师,在山修养,得神通力。我母在家,日日啼哭,言:『我生一子,随师学道,不知所在;饥饱温寒,不知生死;遥遥岁月,不再相见』。

我挨次为五母作子,先后以生离死别故,惹起五母无限的痛苦。假使把时间空间缩近在一时一处,我以一身辗转在五母腹中作子,于我则去来自在,未有增减;于母则惊疑不已,悲哭欲狂,为我一身,各欲自杀。世事情网,苦人缚人,悲欢离合,迷人累人,一至于此!我已休休,难洒同情之泪,母仍恋恋,作成一笑之因。

「弟子今又发念:世间凡人,不知物成当毁,人生必死。生离死别,转眼间事,凡人不识不知。随波逐流,舍命造业,自投罗网。今目睹三恶道中,无数造业众生,受苦长劫,求出不得,我代世人万分恐怖。我今何幸及早醒觉,入山求道。蒙佛慈恩以及师恩几经启发,收摄六根,不起妄念,不造诸业,心地清净,速成道果。得神通力,见宿世事。我今怜念五母为情识封锁,不能自拔,反叹我命苦,不能常住。忧我求愿,恐终不遂。我更怜念世人,日夜为名利情欲驱策侮弄,不知醒悟。磋乎!不断恩爱索,奋飞难如志。不离情识障,如何脱生死?谁为真种子,其惟自觉悟。众生根未熟,劝化变龃龉。去矣复何言,一笑当慧炬。」为师说已,便飞身去。
-《神童失笑》(出《佛 說 五 母 子 經》)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解释:孝子对父母有着深沉的爱,心中必然表现出和悦之色,有和悦之气,必然就有愉悦的神色,有了愉悦的神色,必然就会有温顺的仪容。摘自《礼记·祭义》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王阳明)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文成公全书》卷三)


人不能远离欲望的时候,心就像船行于逆流,稍不留意就会退回很远。人能够远离欲望的时候,心就像羽毛飘进烈焰,稍一靠近就卷曲而化乌有。-《杂阿含经》舍利弗

有一句话,可能你们听了又不理解,叫做“佛不度众生”。本来说佛就是普度众生,怎么又说佛不度众生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佛不能够代替我们修行,不能代替我们成佛,这叫“个人生死个人了,个人吃饭个人饱”。佛只是告诉我们—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要念念去行。-净慧法师讲《六祖坛经》


释迦牟尼佛有一天问一个出家人:我们一个人在世间究竟能够活多久呢?

这个弟子回答说:「依我的看法,是在几天之间。人在世间,数天之间就有很大的变化。」

释迦牟尼佛说:「你对佛法还没有了解!」

接着,释迦牟尼佛又问另外一个出家人:究竟一个人活在世上寿命有多长呢?

这个弟子回答说:「师父,我认为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顿饭的时间这么久。」

释迦牟尼佛说:「你对佛法还是没有明白!」

释迦牟尼佛再问另外一个出家人:你再告诉我,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活多久呢?

这位出家人回答释迦牟尼佛:「依我的看法,生命只不过在呼吸之间。」

释迦牟尼佛听了这位弟子的回答,赞叹他说:「很好,你答对了!你领悟了佛法」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普贤警众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