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卫城中有一长老,名黎耆弥。有子七人,成年以后,陆续娶室。第七幼子娶得新妇,名毗舍离,非常贤慧,博闻广见,善谋能断。黎耆弥在诸子中众妇中多方考察,觉惟有幼妇最有贤德,见识超卓,才能丰富,便把家业管理权,完全交付幼妇手中。幼妇善得人和,诸妇皆乐受其调遣,全家和乐,感化乡里,贤名远著。时波斯匿王以贤妇毗舍离为妇女中希有人物,非常钦敬她,欲借她超越的才德,做全国妇女模范。特别的荣耀她,认她为义妹。
毗舍离某年怀著一个怪胎,月份满足后,接连产出三十二个与鹅蛋一般的肉蛋来,家人里人都以为怪事。那里知道肉蛋生下了不多时,一个个自行破裂,每个肉蛋里跑出一个好男儿,容貌很端正。后来抚养成人,都勇健非常,一人的腕力,能敌千夫,大众咸称之为国家的干城选。三十二子年成长,一一为选妇,都是一代豪贤的女子。贤妇毗舍离闻佛出世,敬治斋供,请佛及佛弟子来家供养。佛为说法,合家老少。除却了一个不曾开悟的外。其余都得须陀洹果。

不曾开悟的是谁?就是从肉蛋里跑出来最末后的一人。当大众就座,寂然的听如来说法,宛同尝了异味一般的时候,惟有末子心不在焉。听如不听,宛如嚼蜡。等不到散会,他便溜出去,独自一个走到园子里,牵出大象来,跨上象背,到外边浪游去了。走到王城外大桥边,一眼望见宰相家小公子,坐了宝车,迎面来前。毗舍离末子好玩耍,仗着他的雄武有力,在桥面上伸手把小公子从宝车上提起来,轻轻的往桥下濠沟里一掷。来势虽不甚猛历,然已破伤身体,险些儿闹成命案。过了片时,小公子回去,在父亲前哭诉。父对小公子说:“此人力壮。且靠著了王家势力,不好与他计较。只好暗中设法报仇罢!”

后来宰相设了一条毒计,托制造马鞭的工匠,代做可拆可装的空心马鞭三十二条。鞭上嵌了七宝,很值钱,很美观。另外托铁匠把纯钢制造菖蒲叶式的快刀三十二柄,两件东西取回家。把钢刀纳入空心鞭内,合缝处用好漆涂治,赠送与毗舍离家三十二子。诸子得了此鞭,都爱不释手,常常捏著这条美丽宝贵的鞭子,出入王城。虽在国王面前经过,也不回避。国王也因著爱屋及乌的意思。毫不在意。那时的国法,见王是不准带刀的,宰相见他们执鞭过国王前,以为报仇雪恨的机会到了,便在王前进谗,说:“毗舍离儿子,年盛力壮,一人当千。今怀异谋,各作利刀,藏马鞭中,幸大王注意。”王闻谗失察,以切身利害关率,心极震骇,即唤卫士盘查诸子,索鞭验看。果如所言,便立时下令杀戮诸子。既杀之后,国王余怒未息,把三十二头装入一匣,严密封闭。即使从人,送与义妹毗舍离。

当日毗舍离又请佛及佛弟子到家供养,见王送物,误认为助供,急欲开看,佛力阻使勿开,待午饭用罢。佛说无常苦空等法,时毗舍离得了阿那含果。佛去后开匣,见三十二头。因已经断除欲爱,不至懊恼,但言:“悲哉痛哉!人生有死,不得长久。驱驰五道,何苦乃尔!三十二儿妇家亲族,得此凶恶消息后,大家愤恨不平。就有喜欢生事的,在旁边说了几句火上浇油的话,激出干戈来。众口一声,说国王无道,枉杀善人,如此暴主急应惩治。遂齐集兵马,欲往报仇。王大恐怖,走避佛处,求佛庇护。

众人领兵进逼王城,索王不得,知在佛处,便率领兵众同赴如来说法处,密层层围绕祇洹。弟子阿难见王杀毗舍离家三十二子,妇家亲族欲为报仇,合掌问佛:“以何因缘,三十二子为王所杀?”佛告阿难:“过去时代,三十二人盗得一牛,牵至一老母舍,欲杀彼牛。老母欣喜,为治杀具。临下刀时,牛跪乞命。诸人意盛,决计欲杀此牛。牛临死誓言:‘汝今杀我,我于来世,终不放舍。’”佛告阿难:“彼时牛身。今波斯匿王是。诸盗牛人,三十二子是。彼时老母,今毗舍离是。一次杀业,多劫多生,加利偿还。老母助恶,每次恶报,彼必与有关系,凄惨致死。今生闻法,幸得解脱,证阿那含。”妇家亲族闻佛所说,瞋火平息,各作是言:“此人杀报,原由自种。仅杀一牛,今尚如此,何况多杀!”遂率领多人。共沐佛化。持不杀戒。
-《佛说贤愚经》


佛陀的儿子罗睺罗尊者请教佛陀,怎样才能领悟到我的识身以及外境界一切相都不存在真正的我?佛陀说:对于快乐的感受应该想到其痛苦的一面(快乐的短暂),对于苦痛的感受应该意识到这种痛的深刻(欲望、瞋怒、愚痴),对于既不是快乐也不是痛苦的感受应该想到它的无常(没有任何永恒的东西,如露如电)这就叫做正见。-《杂阿含经》

罗睺罗出世时,当时的悉达多太子(释迦牟尼佛)在花园里沉思着,听到孩子生下,悉达多不像一般人般兴奋,却反而大喊:「罗睺罗(镣锁,覆障)诞生了,枷锁现前了。」(rahu jato, bandhanam jatam)。净饭王于是将爱孙取名罗睺罗。

释迦牟尼佛悟道六年后,回到迦毗罗卫城,让年十五岁的罗睺罗出家。罗睺罗的出家令净饭王很痛苦,便向佛请求,往后若没得父母同意,不允许儿女出家。于是佛就制了这条戒。但因为他不到受具足戒的年龄,所以先做沙弥,以舍利弗为和尚(亲教师),目犍连为阿阇梨(老师)。罗睺罗是佛教僧团中第一位沙弥。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墨子·兼爱中》



波斯匿王有一女,生来面貌丑恶,不像人类,胜过夜叉。王便吩咐宫人,勿使外人得见公主,以免丢失王家体面。渐渐地,公主已长大成人,待字深宫。王对丑女的婚姻大事,觉得很为难,思前想后,没有良策。

王便在群臣中,叮咛几位恳摰细心的老臣,说:「卿等替我好好探听,如有豪姓辈的后人,家计中落,无力娶妇的,便把他带来。 」

有一老臣带进一位寒士到宫中来,引到一个僻静的所在,便向国王报知,王非常欢喜,穿了便服到寒士前,说:「我有一女儿已长成,可惜面貌丑恶,替她择婿颇觉为难。闻卿豪族,家计中落,无力纳妇,我今极愿赠卿爱女,一切日用由我供给。」

寒士长跪白王:「即使大王以蠢婢见赐,我亦感恩拜受,何况公主是大王的女儿。」

王即把丑女赠与寒士,为其造宫殿宅舍,并装了七重门户,预备长年锁闭,钥匙交给驸马佩带在身,外人不得入内,内人不得出外。日用品与费用都由王家供给,并封了驸马一个大爵位。国王心中多年的一块千斤石,从此放下,精神上的快乐也可想而知了。

诸豪族为联络感情,每月举行一次娱乐会,并轮番作东道主人。欢聚时,他人都夫妇成对,只有驸马单独到会。众人私下议论,公主若非绝代佳人,定是一等丑妇,否则何致秘不示人?有几位喜欢多事的说:「他既不放公主出门参加聚会,我们当想出一个计策来,直到看见公主才罢休!」

于是他们做好了圈套,把驸马接待得格外殷勤。入席后,和他猜拳行令,把驸马灌到烂醉如泥,从他身上搜出一串钥匙,并推出五个代表,直奔到驸马家里。

那天,驸马出门赴会后,公主在家懊恼,深自痛责:我不知前生种下何等罪业?被父亲禁阻,被丈夫憎厌,把我锁闭在暗室中,不能见户外的天日和人们。然念头一转:我幸生逢如来出世,听人说佛法无边,凡受苦遭难的,能至心诚念的忏悔叩求,莫不蒙恩度脱。因此,公主乃诚敬祝祷:惟愿世尊垂慈,来到我前,赐我教训,除我罪业,脱我束缚。佛已知晓,便在空中显现圣容,公主虔敬礼拜,一举头顷,先见如来髪相,惊为希有;复见佛面,有如满月,次见全身,三十二相,端好无比。公主以欢敬心深故,心境中沉郁气象,顿时消释,温恭慈惠的德性,豁然涌现,同时恶相粗皮一齐消灭。妙相端严犹如天女,奇姿盖世独一无二。佛为说法,改造心地,扫除烦惑及诸罪业,公主心水湛然,应时即得须陀洹果。

当时五人代表开户入内,见公主宛如天人,神光四溢,不敢注视,急忙退出,锁闭门户,持钥匙还系驸马身上。驸马酒醒缓行归家,入门见妇容貌超群,惊疑不已,问是何人?公主答:「我即君妇,因我业重,丑形苦我。二十年来黑狱寂坐,因至诚礼拜世尊,精诚所感,世尊现形,三十二相煜煜光明,顿然使我心水澄清,烦惑尽除,竟至易形。」

国王闻公主受佛慈恩,革面洗心,顿成妙相宛如天人,乃派车迎接公主入宫相见,以叙天伦之乐。王见公主变易妙相,仿佛天人,欢喜踊跃,即饬车驾,与王妃、公主、驸马,及诸从人共至佛前,虔诚展拜。王合掌问佛:「此女宿植何福?乃生王家,享用丰富,复造何业?受丑陋形,皮如枯树,貌若夜叉。惟愿世尊,一一开示。」

佛告王言:世间一切人等容貌美丑,都由宿业招感,罪福两报如影随形,并非偶然。在过去时代,有一大长者财富无量,家中常供养一辟支佛,他隐去妙相,常现出粗恶、丑陋形貌来勘验人心。时长者有一小女,日日见彼辟支佛来,乃恶心轻慢,出口诃骂。后来,辟支佛将入涅槃时,为大长者家作种种变化,飞腾虚空,身出水火,东涌西没,西涌东没,于南于北亦复如是,种种变化出神入妙。长者小女既敬且惧,即时悔过自责,惟愿尊者原谅「我实无知,恶心毒口,得罪圣贤,幸勿在意」。时辟支佛听其忏悔,略略点首。

佛告王曰:「那时女子,即今公主。」因为宿生怀不善心。毁骂辟支佛故,造下口过。自是以后,常受丑形,后见神变回心转念,急自忏悔认罪,还得端严妙相。因其家常久供养辟支佛,供养物品乃经由女手故,以此胜功德,世世富贵,直至解脱。—-《佛说贤愚经.丑女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