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在摩竭提国游行的时候,与大家一起,到富那婆薮鬼的住处借宿。
当时,世尊为各位比丘讲说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当时,鬼母亲,鬼儿子富那婆薮,以及鬼女儿郁多罗都在附近。而两个鬼孩子夜里啼哭。
这时,鬼母亲教导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说:“
你们安静些,让我听一听如来所讲述的法。并不是父母能让孩子解脱苦恼,只有听闻如来说法才能解脱苦恼。世间众生追随爱欲,被众多苦恼逼迫。如来为众生说法,使众生不再轮回于生死。我现在想听佛陀讲法,你们要安静,不要啼哭。”
这时,鬼儿子富那婆薮和鬼女儿郁多罗听到母亲的话,安静下来并静静的聆听。他们告诉母亲:“好的妈妈,我们也想听佛陀说法。佛陀正觉而受到世人尊重,他在摩竭胜山,为众生说佛法,告诉大家如何解脱苦恼,讲述了如何了知现实存在的苦楚,形成苦恼的原因,欲求灭除苦的愿望,灭除苦的具体方法。遵循佛陀讲的这四圣谛,就可以安隐而达到涅槃的境界。妈妈你好好听世尊讲法吧。”

鬼母听到这些话,说“真神奇,你们真是有智慧的孩子,能体会我的心意。尤其是富那婆薮你,能善叹佛导师!你富那婆薮,以及妳郁多罗,都应该发起随喜之心,因为我已经聆听到圣谛。”

鬼母说这番话的时候,鬼儿子和鬼女儿随喜而安静地聆听。

《杂阿含经》第1322经


正心行处。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息止缘虑,凝结心念。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中文称为:正心行处。以心合法,离邪乱,称为正定。自性不动,故名为定。《唯识论》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探玄记》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华玄赞》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菩提心义》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

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若有众生,当于我法,若我有缘,若我无缘,同我大愿,则是我身,共我无别,行四无量心,心等虚空,广度有情,无有休歇,愿达菩提,登正觉路。-文殊师利菩萨


西汉栾布与开国将领梁王彭越为布衣之交,相随周游。后来栾布被卖到燕地为奴隶,并做了燕王臧荼的部将,还跟随其一起反叛。兵败被俘后,彭越将栾布赎回,并向皇上刘邦谏言,让其做了梁国的大夫。

后来,在栾布出使到齐国,还没返回之际,彭越被刘邦以谋反的罪名杀死,还被诛了三族。之后刘邦又把彭越的头悬挂在洛阳城门下示众,并且下命令说:“有敢来收殓或探视的,就立即逮捕并烹煮他。”

栾布回来后,违命前去收尸被捉拿。他尽数彭越功劳,并指责刘邦苛求小节而误杀功臣。刘邦听后,将其释放,并任命其为都尉。

司马迁: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频毘娑罗,公元前558年—公元前491年。又译为瓶沙王。摩竭陀国诃黎王朝的国王,王舍城的建立者。在位期间,并吞了东面的鸯伽国,扩张了摩竭陀国的领土。是释迦牟尼佛的好友与保护者。

其子阿阇世王受到提婆达多所劝,发动兵变、篡位,将频毘娑罗挑断脚筋,禁锢地牢饿死。

佛陀在后来讲此事因缘:久远劫前,一个陶艺师曾因别人的过错而辱骂囚禁一个辟支佛,后又忏悔并供养辟支佛,而且发愿遇佛。所以今生善恶果报一起成熟:囚禁和辱骂的恶果报在晚年,供养和发愿的善果报在年轻的时候。所以佛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修善行。

另外,频婆娑罗王由于遇佛学习佛法,证悟了世间一切无常,克服了所有的怨恨,所以直到他本生结束,他都没有产生任何执着和怨恨,所以往生在四大天王天,成为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儿子。而转生后的名字,也是因为他在转生时想到目健连尊者告诉他的天界的饮食。可见,人在去世时的一个念头能够影响到未来转世的世界。


汝等苾刍当知有四圣谛。云何为四?所谓苦、集、灭、道圣谛。云何苦圣谛?谓生苦、病苦、老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若略说者,谓五趣蕴苦,是名为苦。云何苦集圣谛?谓喜爱俱行随处生染,是名为集。云何苦灭圣谛?谓此喜爱俱行随处生染更受后有,于如是等悉皆除灭弃舍变吐,染爱俱尽证妙涅槃,是名苦灭。云何趣灭道圣谛?谓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是名趣灭道圣谛。

世有种种界。随各所想。而各执著。

婆罗门教修士某,热心访道,一路听得人家传言:舍卫国人多慈多孝,多明经达道,为诸国人民所弗及。便不远千里,一路问讯,走进了舍卫国国境。过田野间,见父子二人耕地。犁头击破蛇穴,毒蛇愤然从破穴口出,啮农人子。老农不去营救,耕地如故。一往返间,农人子已中毒而死。老农见子死,也并不伤痛,比之路人还不如。修士很觉诧异,便问老农:“此儿系谁家子?”老农答言:“是我的亲生儿。”修士道:“既是足下亲生子,为何不痛哭,依旧耕地,如无其事。”老农答言:“物成有败日,人生有死时,善人得好报,恶人有怨对。愁忧啼哭,甚至废弃饮食,究竟于死者有何裨益呢?我家住城东,足下进城,烦传语我家,说我子已死,无须送两人的午饭来了。” 修士自念此人无回转心,儿死在地,既不痛哭,反欲索食,不慈已极。便向城东行,至农人家,见死儿母。传警报,说:“你的爱子,不幸被毒蛇咬死了!儿父嘱我传口信,说今日只消送一人用的午饭来。何故没有分毫的悲念?”儿母对修士譬解道:“儿子如过客,暂时来相见。来时固不拒,去时亦无恋。来去两无心,此中有时限。悲哀何大痴,敢为客进谏。”修士知儿母也无回转心,便转身告诉死者的姊道:“小姐的胞弟已经不幸死了,为何不涕哭? ”姊向修士进喻言道:“兄弟与姊妹,投生在一家,譬如彼樵汉,入山伐木柴,暂用绳束缚,安置在水涯。风劲吹绳断,随流逐落花,彼此难相顾,何用空悲嗟!”修士知其姊也无回转心,更对死者的新婚妇说道:“卿夫已死,卿头上的一方青天崩却了,为何不悲啼?”妇对修士某也设譬道:“我等夫与妇,会集止斯须。缘熟暂作合,缘尽便相离。譬彼林中鸟,晚来共枝栖。向明分路去,南北各高飞。寿缘有定限,去矣复何疑!”修士知其妇也无回转心,更对他家的老奴说道:“你的小主人没造化死了,你为何不痛哭?”老奴也晓喻修士道:“主人如大牛,家奴如小犊。奴从主入食,如犊依牛活。大牛遭难时,小犊苦无策。人寿木无常。悲苦有何益?”修士一腔热血,听得这许多冷言冷语,正如淋头浇著了几盆冷水。一时间心神恍惚,头目昏眩,几乎不辨东西。澄了一回神,方自言自语道:“我慕名访道,来到此国。岂知一进国境,未遇一个可意人,偏偏遇着这五个硬肚肠无回转心的无血性人。真个是大失所望了!” 修士又一路问讯,走到祇洹精舍释迦如来前,诉说途中所遇的五个人,逆伦背理:“这些人所持的主张,究竟对不对,要请如来金口下一个判决。”如来赞美那五人道:“他们都深明大道,都能乐天知命,晓得诸行无常。不论富贵贫贱智愚贤不肖,都有这蜕化的一天,断断乎非忧愁悲痛所能挽回。况且死了死了,并非真了。无量劫来流转生死,躯壳抛弃,神灵常住,忽死忽生,舍身入身。出入六道,如车转轮;脱胎换骨,无有休息;背死向生,不出七七。馀福馀殃,自艺自食;业重众生,沉沦长劫;修十善业,致人天福;享尽仍堕,无地歇足,滔滔皆是。逐妄在迷,或缚或解。尽在心机。性海不波,方得出离。如彼五人,其殆庶几!”修士听得如来一番恳切的指点,心开意解,赞美感谢。说道:“我闻佛说,如病得愈,如渴得饮,如盲得视,如出暗室,得见天日。”稽首作礼,欢喜回国。—《佛说五无返复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