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的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门人秦西巴拿回去烧煮它。母鹿跟随着秦西巴,并啼叫。秦西巴不忍心,将幼鹿放还给母鹿。孟孙氏回来后,寻找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就私自把小鹿放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孟孙氏又启用秦西巴,让他作为自己儿子的老师。孟孙氏身边的大臣和侍卫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把他作为您儿子的老师,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吕不韦-《秦西巴纵麑》
杂阿含经卷第十二(第二八七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好的医生知道:病人患什么病,病因是什么,如何对治,病是否痊愈如何不再复发。
觉悟的人知道:世间苦,苦的原因是贪瞋痴,对治的方法是修心来灭除贪瞋痴,修习无量的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就可以究竟苦的边际。
以色身为我,以意识心为我,就是“我相”。依佛经上说,我们今世所拥有的生命,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因缘假合所成,是会随着无常业力的因缘而分散。所有对于现实的今生、宝贵的生命生出贪执、难舍的心,想尽办法去追求、享受现在所能看到的一切人、事、物,并且对已经拥有的人、事、物种种景象坚持不舍,认为这是属于我的东西,是我辛苦赚来的钱财,还有这是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儿女,我的朋友等等,甚至于临终前仍对我的家庭、我的事业、我的妻子儿女、我的钱财等产业难舍难分的眷恋之心,凡此种种有关一切现象都是“我相”。
“云何名心相常净?”
“若菩萨知是心相,与淫怒痴不合不离,诸缠流缚若诸结使一切烦恼不合不离,声闻、辟支佛心不合不离。舍利弗!是名菩萨心相常净。”-《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三》
鹦鹉
宋高宗时,陇山人进能言鹦鹉,高宗养之宫中。一日问曰:“尔思乡否?”曰:“岂不思尔?思之何益?”帝遣中贵送还陇山。数年之后,使过其地。鹦鹉问曰:“上皇安否?”曰:“崩矣!”鹦鹉悲鸣不已。
关中商人,得能言鹦鹉于陇山,爱而食之甚勤。偶事下狱,归时叹恨不已。鹦鹉曰:“郎在狱数日,已不堪;鹦鹉遭闭累年,奈何?”商感而放之。后商同辈有过陇山者,鹦鹉必于林间问曰:“郎无恙否?幸寄声,幸寄声!”
李迈庵自记:自滇游回,有仆染瘴而死。仆携有二鹦鹉,流泪三日不休,亦死。
舍利弗复问须菩提:云何是色性。云何是受想行识性。云何乃至实际性。
须菩提言:无所有是色性。无所有是受想行识性。乃至无所有是实际性。舍利弗。以是因缘故。当知色离色性。受想行识离识性。乃至实际离实际性。舍利弗。色亦离色相。受想行识亦离识相。乃至实际亦离实际相。相亦离相。性亦离性。
舍利弗问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如是学。得成就萨婆若?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如是学得成就萨婆若。何以故。以诸法不生不成就故。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因缘故诸法不生不成就?
须菩提言:色、色空是色生、成就,不可得。受想行识、识空是识生、成就,不可得。乃至实际、实际空是实际生、成就,不可得。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学渐近萨婆若,渐得身清净、心清净、相清净。渐得身清净、心清净、相清净故,是菩萨不生染心,不生瞋心,不生痴心,不生憍慢心,不生悭贪心,不生邪见心。是菩萨不生染心乃至不生邪见心故,终不生母人腹中,常得化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成就众生净佛世界。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诸佛。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当作是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学般若波罗蜜。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不?
阿难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龟若至海东。浮木随风。或至海西。南.北四维围绕亦尔。不必相得。
佛告阿难。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所以者何。彼诸众生不行其义.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实。展转杀害。强者陵弱。造无量恶故。是故。比丘。于四圣谛当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杂阿含经.四〇六》
现观,又译无间等,佛教术语,字面意为直接清楚的理解,是一种直接性的智慧直觉,当下了解事物的真相。
某个银行家有两个孙子,他们的名字分别是摩诃般陀和周利般陀。年长的摩诃般陀经常陪伴祖父去听法,后来就出家加入僧团,而在一段时间之后,证得阿罗汉果。弟弟周利般陀也跟随哥哥出家,但由于前世曾作弄一位很笨的比丘,所以今生愚昧不堪,甚至四个月内记不得一句偈语。哥哥摩诃般陀就建议弟弟不如还俗。
有一天,名医耆域邀请佛陀和众多比丘到他家接受供养。周利般陀不在可以前去的比丘名单中。他知道自己无缘参加后,十分沮丧,决定还俗。佛陀明白他的心意后,就叫他在精舍前面的门口,面向东方而坐,并给他一块布,要他一边搓揉布块,一边复诵「去除污垢(Rajoharanam)」。交代之后,佛陀就和摩诃般陀挑选出来的比丘们一起去名医耆域家。
佛陀离开后,周利般陀努力搓揉布块,并复诵「去除污垢」,不久,布块变脏了。也就在这时候,他过去的善业机缘成熟,使他了解世事无常。这时候,佛陀在名医耆域家中,透过神通力量,知道年轻的周利般陀的进展,于是放光,使周利般陀感觉佛陀就在他面前向他说:「不只是布块因为污垢而变脏,人的身心也有贪、瞋、痴等污垢,只有去除这些污垢,人才可以达到修行的目的,并证得圣果。」周利般陀明白佛陀话中的涵意,继续禅修,不久就证得阿罗汉果[2],并且具足非凡的智慧和精神力量。
这时候,名医耆域的家人,正准备向佛陀的钵中注水,以表示供养,但佛陀却用手遮住钵,防止水进入,并且问道:
「是否还有比丘在精舍里?」。
「没有!」。
「还有一人!」佛陀说,并要人去请周利般陀来。
当被差遣的人抵达精舍时,不只看到一位比丘,而有很多一模一样的比丘,这些比丘都是具有神通的周利般陀创造出来的。被差遣的人感到困惑,就回去报告这件事,却又被差遣回精舍,要他向那些比丘说:「佛陀召唤名叫周利般陀的比丘。」但当他照做时,很多声音回答道:「我就是周利般陀!」他迷糊了,只好又回去,但又再次被差遣回精舍,这次要他一把抓住第一个回答「我是周利般陀」的比丘,结果当他抓住第一位回答的比丘时,其他的比丘都消失了。周利般陀比丘就跟随他到名医耆域家。供养之后,周利般陀在佛陀的授意之下,信心十足地讲经说法。
后来,周利般陀的事被比丘们无意间提起,佛陀就说:信心坚定、努力精进的人都必定会证得阿罗汉果。
由于精进不放逸,戒律和克己的功夫,智者为自己建造不为洪水淹没的沙洲[1]。(《法句经》偈25)
注:[1]:沙洲:较高的陆地,可以避免洪水的灾难,智者证得阿罗汉果,就等于为自己建立较高的安全陆地,而不会陷溺于五欲、邪见、爱欲和无明之中。
[2]:读者应注意,周利般陀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证得阿罗汉,他已经准备很多世了。佛陀只是帮助他除掉剩余的污垢,解脱无明所造成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