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在首都舍卫城,因有急事要在一天之中赶到很远的萨迦陀城去。为了这样,他想了一个方法,就是在两城的路上,含头尾共设置了七个驿站,每个驿站都备妥了体力充沛的马与保养良好的车。国王从舍卫城的王宫乘车出发,当每到一个驿站时,立刻舍弃原来疲惫的马车,换乘等在那儿的新马车,这样,就在预定时间内,赶抵了萨迦陀城。
这时,如果群臣问国王,能这么快抵达,到底他是乘哪一辆马车来的,波斯匿王应当怎么回答?」
波斯匿王当然会说,他是乘第一辆车出发,到第二驿站换第二辆车,一共换了七辆车,才能 在一日中,快速地抵达的。
就像这样,『守戒而德行圆满』的缘故,才能达到『心 清净』;『心清净』的缘故,才能达到『见解正确』;『见解正确』的缘故,才能达到『断尽疑惑』;『断尽疑惑』的缘故,才能『清楚什么是正确的修行方法、什么不是』;『清楚什么是正确的修行方法、什么不是』 的缘故,才能达到『清楚修学之路』;『清楚修学之路』的缘故,才能『完成修证』;『完成修证』了,世尊才说,这样是证得了『无所取着的涅盘』。」
要远离群聚,远离欲贪,而乐于无欲。这样才有可能体尝到离欲之乐、静默之乐、寂静之乐,以及正觉之乐,才可能达到令人喜爱的暂时心解脱,或无时无刻安住的不动摇心解脱。
当内心安住于空境,则能在行、住、坐、卧中,全然清楚觉知自己不起贪求、不起忧苦、不起其它的恶不善法。有所言谈或想法,也只会是关于导向正觉解脱与涅盘。从眼、耳、鼻、舌、身而生起的五欲,是无常变化的,应当舍离。应当全然清楚地觉察,心中不为五欲所激荡,确实远离欲贪。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生灭,都不离执取。应当全然清楚地觉察,从观五蕴,观五蕴的集,观五蕴的灭而破除我慢。以上所述,都是向于贤圣出世间的善法,依此修学,就可以脱离恶魔王的掌控。
佛陀在毗耶离国庵摩罗树园,对宝积童子所说之十七种净土。乃《维摩诘经.卷上.佛国品》所载。计为:(一)直心,菩萨之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之众生来生其国。(二) 深心。(三)大乘心。(四)布施。(五)持戒。(六)忍辱。(七)精进。(八)禅定。(九)智慧。 (十)四无量。(十一)四摄法。(十二)方便。(十三)三十七道品。(十四)回向心。(十五)除八难。(十六)守戒行。 (十七)十善。凡此皆为菩萨之净土。
八难,是指见闻佛法的八种障碍。
根据《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六.八难品》记载,八难即:
地狱:该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地狱,长夜冥冥而受苦无间,不得见佛闻法。这是六道轮回中最苦的一道。
饿鬼:饿鬼道的众生,终日饥饿干渴难耐,根本无暇求证佛法。
畜生:这些众生虽苦痛轻于前二者,仍须面对诸多灾难。要修行,实在不可得。又畜生终日恐惧,无法听闻正法。
生长寿天:生长寿天寿命约有五百劫,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外道修行多生其处,而障于见佛闻法。许多外道修到一念不生,进入禅定之中,以为就是解脱。修定境的众生,后世多生于此天。终日在一念不生的定境中。有无法修行佛法的障难。
边地:生边地者,不得见佛闻法。此处人民不闻教化,不修圣道。
盲聋喑哑:此等人虽生在佛法兴盛的地方,但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世,却不能见佛闻法。
世智辩聪:指对世间学问有极大的聪明利辩的人。可惜对于佛法产生排拒,于世间思想、外道理论中沈迷。这是一种聪明而无智慧的障难,不信出世正法。
生在佛前佛后:由于业重缘薄,出生在佛未出生前或佛灭度后,不得见佛闻法。生于佛前,佛陀尚未出世、成道,所以没有圣教可以修学。生于佛后,因为佛陀久入涅槃,离佛法已远。
一棵树,从幼苗时就倾向东方生长,继续长大时,还是一直朝东方倾斜生长,日后如果有人砍倒这棵树, 那么,这棵树仍然是朝东方倒下。
有人将装有酥油的瓶子,丢到深水池中,瓶子当然会一直沈入水底,但那瓶中的酥油,终究会浮到水面上来。
如果一个人长久以来,念佛陀、念正法、念僧伽,死后即使身体被火化了,或被弃在坟场间,任由乌鸦、鹰鹫、野狗、土狼啃食,风吹、日晒、雨淋,久而久之,身体都化为尘末了,但心灵经长期熏陶,所建立起坚固的信仰、戒行、闻思、布施、智慧,会引领心识升华,向于安乐美好之处。」——《杂阿含第九三○经》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覺乃眾生。
有为非圣性
如果『有我』,就执于『常见』,与『一切法
无我』的证知不一致。如果『无我』,就执于『断见』。如来超离了常见与断见两边的思惟范围,站在正中而不偏的如实立场说法:一切法都会败坏变化,所以是无常;败坏变化中又有其前后的接续性,所以是不断,一切都在不常
不断中。一切的生起与存在,都有其因缘条件,如果因缘条件不存在了,就要败坏消逝了,所以,由于无明而有行,由于行而有识,由于识而有名色,由于名色而有六入处,由于六入处而有触,由于触而有受, 由于受而有爱,由于爱而有取,由于取而有有,由于有而有生,由于生而有忧悲恼苦、纯大苦的聚集。反之,结果的灭除,也有其原因:当无明灭尽无余,行就灭了;行灭了,识就随着灭了;识灭了,名色就随 着灭了;名色灭了,六入处就随着灭了;六入处灭了,触就随着灭了;触灭了,受就随着灭了;受灭了, 爱就随着灭了,爱灭了,取就随着灭了;取灭了,有就随着灭了;有灭了,生就随着灭了,生灭了,所有 的忧悲恼苦、纯大苦的聚集就随着灭了。—-取材自《杂阿含第九六一经》
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众说法的时候,一个老翁也来到现场。这个老翁已经二百岁,他眉目清秀,耳朵大得高出头顶,牙齿整齐洁白,双手长过膝盖。看他的相貌,也是非常有福气的人。可是他却异常贫穷,衣不遮体,食不充饥。他走路非常迟缓,气息微弱,扶着拐杖,来到这里,请求能见佛陀一面。可是把守在门口的梵天看他的模样不让他进入。老翁只好站在门口大声感慨:“我生来不幸福,非常贫穷,饥寒交迫。可是我却求死不得,活着却没有依靠。我听说世尊非常仁慈,他的恩德施舍给一切众生。我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欢喜,我昼夜发愿想见到世尊,已经十年了。我今天终于有机会要见到世尊。我从很远的地方来,希望见到世尊,脱离苦难。你们却把我阻挡在外,既违背了我的心愿,也违背了世尊的原则。”这时候,佛陀已经知道了老翁的到来。佛陀对尊者阿难说:“阿难,你是否见过年纪非常大又很有福相却遭受苦难的人吗?”阿难回答说:“怎么会有老年有福相却遭受苦难的人呢?”佛说:“门口就有一位这样的老人,你带他进来吧。”于是尊者阿难来到门口招呼老翁。于是老翁匍匐在地上,用双肘前进,来到佛陀面前,仰起头,喜极而泣。他对佛陀行礼后说:“我生来不幸福,非常贫穷,饥寒交迫,可是求死不得,活着却无依靠。我很久以前听说您的仁慈惠及一切众生,于是我就想见您一面。十年了,今天终于来到您的门前。可是我进不来,于是我刚才又想离去,却没有力气。进退无路的时候,我想我如果在您的门口死去,就会玷污了您的圣地,就又增加了自己的罪过。正在为难,您就让我进来了。现在,即使我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我只想尽快死去,下辈子再把罪过偿还。死之前,我想请您赐给我一些智慧。”
佛陀说:“一个人受生,以及生死的因缘,都因为过去所做的事情而得到果报。你前世的时候,生于豪强大国的国王家,当时你是太子。父母对你无比珍爱,你却养成了憍慢的态度。你对于百姓没有怜悯之心,对于大众任意轻蔑侮辱。曾经有一名贫寒的沙门,名字叫静志。静志从很远的地方来到你的国家,向你乞求一件僧人的衣服。你不但不布施,还不让静志离去。这样,静志被你困住七天,没有水和食物。当时静志已经奄奄一息。你的一个大臣劝说你,你才把静志驱赶出你的国土。可是,当静志离开你的国界十里地的时候,他遇到了匪徒。匪徒非常饥饿,要杀了静志吃肉。正在静志危难的时候,你由于良心发现,骑马赶来追静志,碰到匪徒,救了静志的生命。当时的静志,就是现在的弥勒菩萨。当时的太子就是现在的你。你这一生受贫穷之苦,是因为你当时悭吝不肯布施。你这一生之所以长寿达二百岁,是因为你救活了沙门静志的生命。所以,一个人的罪福报应,就像影子跟着身体。“
老翁听后,请求佛陀接受自己的忏悔,并且希望出家作沙门,侍奉在佛陀的身边。佛陀以神通使老翁体强力足,耳聪目明,并且对老翁说:“你曾为太子,不修善,福不可常保。今生受苦,见到佛陀,脱离了前生的罪过,就像重病之人忽然痊愈。你要永远不再悭吝,修习善法。”
佛陀对阿难说:“有读到这个故事的人,可见到贤劫的一千尊佛。把这个故事宣传给后世的人,在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会得到弥勒佛的受记。“
-《佛说贫穷老公经.因僑受苦》
不要去见闻觉知周围的环境,把见闻觉知的心念调转过来,用来感受自己的自性,明白自性就是大道。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所面对的其实是觉悟智慧的净境,不要把它当成尘世中的烦恼。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阿难尊者请教佛陀:末劫的众生如何修习正定心而于菩提不退转。佛陀回答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具体说来有大约四点:
一。断除淫欲。如果一个人不能断除淫欲而希望获得精神上的解脱是不可能的。佛陀比喻说:这就像做饭的时候,锅里蒸的是一锅砂石,无论经过多久都只是热砂石而不是饭。
二。断除杀生。如果一个人不能断除杀生而希望获得精神上的解脱是不可能的。佛陀比喻说:这就像一个人,堵着自己的耳朵,大声喊叫,却希望其他人听不到。而且佛陀说:生起菩提心的人在走路的时候,不忍心践踏活着的青草。
三。断除偷盗。如果一个人不能断除偷盗而希望获得精神上的解脱是不可能的。佛陀比喻说:这就像一个人,向漏的容器内倒水,无论倒多少水都徒劳。
四。断除妄语。如果一个人不能断除妄语而希望获得精神上的解脱是不可能的。佛陀比喻说:这就像使用人的粪便去雕刻一件物品,期望雕刻成的物品发出檀香的气味是不可能的。佛陀还说:人的心应该像琴弦一样直,直心可以入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