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众生从无始以来,跟随色声而迁移,追逐念头而流转,从来没有悟到自己的性净妙常,没有跟随自身常住的妙性,只追随生灭的根尘,从此生生世世,随着六尘杂染之法而流转于生死中。若弃舍了生灭,唯依真常而住。常光一现前,根尘识心当时就销落。想相即识所攀缘的尘相,识情即是想所依的污垢。两者都远离了,那法眼就应时清明,怎么会不成无上知觉呢?
如果有人问你们:
『你们老师怎么说佛法?怎么教您们的呢?』
那么,应当这样回答:
『大师就教我们调伏欲贪! 』
如果他们再进一步问:
『从哪里去调伏欲贪呢?』
你们应当回答:
『大师说,从色、受、想、行、识五蕴处调伏欲贪。 』
如果他们问:
『欲贪会有什么问题吗?以致于要从五蕴处调伏它呢?』
你们应当回答:
『如果于五蕴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念,一旦五蕴起了变异,那么人们就会因此而生起忧、悲、恼、苦、愁了。因为看见欲贪有这样的问题,所以要从五蕴处调伏欲贪。 』
如果他们问:
『离欲贪有什么好处呢?值得从五蕴处调伏它?』
你们应当回答:
『如果于五蕴离贪、离欲、离爱、离渴、离念,一旦五蕴起了变异,也不会引生忧、悲、恼、苦、愁,离欲贪就有这样的好处。 』
以上是舍利弗尊者讲的,从色、受、想、行、识入手,离贪,平心,节制,调伏。实际上,这正是佛法的真谛。世界的存在,你我的认知,都从五蕴纠缠中来。取材自《杂阿含第一○八经》 。
一位婆罗门代表大众问佛陀:
「瞿昙大师!我们都期望过着儿孙满堂,脸上有上好的檀香擦,头上有花缀戴,身上有香料涂,有充裕金银财宝收入的幸福在家生活。而且,期望死后能往生到更好的世界去,瞿昙大师!请教导我们达成这 些愿望的方法。」
佛陀回答说:
「居士们!我就来教导大家一个推己及人的自通之法。
什么是推己及人的自通之法?学习圣道的弟子们,应当这样的思惟:我想要活着,我不想死,期待着幸福,而排斥着缺憾的痛苦,所以,我不喜欢被杀。我自己不喜欢被杀,同理,其它众生也不喜欢被杀,这样,我怎能去杀害众生呢?作了这样的思惟与抉择后,便要求自己离于杀生,也能劝人离于杀生,赞叹离于杀生。如此,其肢体行为就能在自己离杀、劝人离杀、赞叹离杀这三方面获得了清净。
同样的道理,我不喜欢被偷、被抢,不喜欢别人与自己的妻子通奸,不喜欢被诈欺,不喜欢亲友被挑拨而与自己疏远,不喜欢别人以粗话骂我,不喜欢别人对我说话轻薄,所以,便要求自己,也劝别人不偷不抢,不与人通奸,不诈欺,不挑拨离间,不骂粗话,言语不轻薄,也赞叹这些行为。如此一来,肢体与语言行为,就能在这三方面获得清净。
这七种约束自己肢体与语言的行为,就是通往圣道的戒行。能够这样,再加上成就对佛、法、僧坚定不坏的净信,即是圣弟子的四不坏净成就。四不坏净成就的人,自己就能有把握地说:我证得了须陀洹,不会再往生地狱、畜生、饿鬼等一切恶处了,必定会趣向解 脱,顶多在人间和天界生死轮回七次,便能走到苦的尽头而证得解脱。」
不要回味过去,不要欣乐未来,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来。对现在的一切,也要这样思惟:这一切都是无常不牢靠的,有智慧的人应当这样觉悟。只要依着像这样贤圣的修行,有谁还会忧愁死亡的来临呢? 但如果不这样修,苦就会发生。像这样努力精进,日夜都不懈怠,这就是大家应当常说的《跋地罗帝偈》以上为白话表达《跋地罗帝偈》
《跋地罗帝偈》的主要内容,简单说就是:「不回味过去,不欣乐未来,不染着现在」。初看似乎教人要忘掉过去,也不要去想未来还没发生的,只要好好地活在当下就成,其实不然。反过来说,检讨过去, 策划未来,应该都不是问题,活在当下,却不离执着,也没什么好赞扬的。所以,其重点应该是「不执着」, 不论在过去、现在,亦或未来。
曾经有人说:「青壮年时要多做点事,以便为年老时留些美好的回忆。」《跋地罗帝偈》的教说,与这样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生住异灭 诸行刹那
什么是不当的境界?那就是五欲了:当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意念而觉得可爱、欢喜、黏着时,就是不当的危险境界。
净与不净。
观净为不净。优填那王每次去自己的后宫,都会感觉自己迷恋女色。于是,他请教佛陀的弟子尊者宾陀罗婆罗陀闍,如何克服这种欲望。尊者宾陀罗婆罗陀闍回答说:一个人,无论他或者她长得如何完美,从脚掌以上,头发以下,从里到外,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充满着血、肉、粘液、排泄物等等恶心不净之物,没有任何部分是清洁漂亮的。尊者所说的,就是“修习不净观”的具体内容。当一个人,看到一个所谓的“净”的事物,能够观想其“不净”,可以谛察实相。
观不净为净。六祖大师惠能在刚刚证悟佛法后,为了躲避坏人的追杀,曾经在猎人的队伍中生活了十五年。十五年间,六祖大师每顿饭只吃锅边的菜,而锅里煮着猎人猎杀的动物肉。在很多人看来,肉在出家弟子的眼中为不净之物。而六祖大师吃肉锅里的菜也是沾染了不净。但如果想起六祖大师关于“风动、幡动、心动”的禅语,也许就能理解,肉锅里的菜虽然被肉所污染,但如果心中对于肉味毫无感受,也就没有所谓不净。正像经文中说“心净则国土净”。
净与不净。都是相。执着为不净,无念为净。
琵琶喻
有一位从没听过琵琶声音的国王,当他第一次听到琵琶弹奏时,他对那美妙的声音大为着迷。他就问大臣:『这么美妙的声音是什么?』
大臣回答道:『大王!这是弹奏琵琶的声音。』
国王说:『将这美妙的声音拿来!』
大臣将刚才弹奏的那把琵琶拿来了,禀报国王说: 『大王!那美妙的声音,就是这把叫做琵琶的琴弹奏出来的。』
国王说:『我要这把琴做什么?我是要刚才那美妙的声音!』
大臣回答道:『大王!刚才那美妙的声音,是由这琴的柄、槽、弦、皮,还要有会弹奏的人等,种种因缘和合而成的。刚才您所听到的美妙声音,已经消失而过去了,没办法拿来给您。』
国王感叹道:『嗟!这样虚伪不实的东西,竟能让人着迷,留著作什么,拿出去劈了!』
大臣听命,将琵琶拿出去,劈成了碎片。
像这样,当一个人,有能力观察色、受、想、行、识的各种不同粗细层次时,他知道这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是有为、无常的。而且,当他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身体触、意念识时,能够正确地调伏心中生起的欲念、贪爱、愤恨、瞋恚、愚痴、执着的时候,则过去所以为的『我』、『我所』、『我是』,都将止息、寂灭。
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