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烦恼而求助于菩萨,是求被救助。为自救于是读经。经中明论菩提之普度众生。读经日久,由之前所关注读经所获利益,转而惊叹于菩萨于无数苦难处现身相助之伟大,忽然醒悟菩提心之根本为普度众生,亦即度他。而由被救助、自救到救助他人,由获取转变为付出,才是菩提本意。进一步,自救之愿望缚于我相,而普度之意再无我人之分别,诸相全除。而此为菩提正义。可见苦难引出的索求,最终可以引证无相的菩提。若无苦难,大概少有读经之因缘。可见苦难为悟入良师。

據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載,室羅城中演若達多,一日於晨朝以鏡照面,於鏡中得見己頭之眉目而喜,欲返觀己頭卻不見眉目,因生大瞋恨,以為乃魑魅所作,遂無狀狂走。此係以自己之本頭比喻真性,鏡中之頭比喻妄相。喜見鏡中之頭有眉目,比喻妄取幻境為真性而堅執不舍;瞋責己頭不見眉目,則比喻迷背真性。楞嚴經文句卷四(卍續二○·二八五下):「當知凡夫愛妄有而不見真空,二乘愛偏空而不見妙有,菩薩愛萬行而不見中道,別教愛但中而不見法界,皆狂走也。(中略)是人心狂,更無他故,則知妄本無因。」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
【注:佛说:“本是妙觉明菩提自性,你心迷惑,把它当做‘妄相、外尘’了,这‘妄’的产生有什么原因呢?如果‘妄相’是因缘生成的,怎么会叫做‘妄’?
这都是你的‘妄想’(迷惑不认菩提自性)自相迷惑,不断积累有五蕴尘相。佛开示你们以后,你们(由于迷惑的习气还在)还是积重难返。
迷惑的原因只是迷惑了(譬如演若达多发狂找头,不过是迷惑了而已),一切‘妄尘’不是依因缘而起(其实都是菩提自性被错觉了),‘妄相’本来就没有生起过,怎样去灭他呢?”】

【注:佛陀这一段话极为重要。妄相本来就不曾生起,你们为何想要去灭它?所以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此是真灭尘。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

狂迷之心停息了,就是菩提自性。
菩提自性本来妙觉圆明,周遍法界,不从别人那里得。



佛陀在涅槃前说:他涅槃后,学习佛法的人的老师就是戒律。戒律可以让人们生起正确的观念,能够生起一切善法。概括地说,这些戒律要求我们脱离谋取生存必需品之外的所有事物,而对于生存必需之物质,也不应谋划或追求,而是随缘和知足。这种要求看似简单,其中的深意在于,使人通过这些行为的发生,淡化对于五欲的执着,在逐步观察“我”的不实与“世间”的无常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心识的反映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只有止息心识的反映,才能真正实现更高层次的生命意义。

在很多描述菩萨救助众生苦难的故事中,从最初的有求必应,让读者感受到“得到”帮助的欣慰,进而发觉菩提行的无差别的利他性,反映的就是“我”的不实和“世间”的无常。而对于无常不再执着,正是菩提自利利他的本意。

以下节选《遗教经》所述戒律的概论: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三種相續能緣的分別心能夠斷絕的話,則菩提心自會產生。菩提心生,生滅的妄心就消滅。但菩提真心本來是沒有生滅的,如果說有生滅,這亦是凡夫之執著,有生有滅,就成為對待法了。必定要把生滅心徹底清淨,才是無功用道。無功用道,即楞嚴大定。但假如說有一個自然心生,那當然有個生滅心滅,一生一滅,又成對待,亦屬於有生滅作用了。無生滅的叫做自然,譬如世間的事物,用各種因素混雜和合,構成一個整體,才叫做和合性。不屬於和合性的,叫做本來自然性。這裏的本然,是指自然,和合指因緣。本然也不是自然,和合也不是和合因緣。離開因緣和自然,就是能離和不能離,亦都要排除淨盡。若這樣說法,才不是戲論法。

能布施十四种个别众生,有大功德,大福报。这十四种是:如来、辟支佛、阿罗汉、向阿罗汉、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须陀洹、向须陀洹、离欲外道、精进的修行人、一般人、畜生。如果布施给畜生,可得到的福报大小为一百,那么,布施一般人为一千,布施精进的修行人为十万,布施离欲外道为十万亿,布施向须陀洹到阿罗汉的圣者,则为无量,布施辟支佛也是无量,更何况是布施如来了。对七类僧人群体的布施,有大功德,大福报,即使僧人的群体中可能杂有不精进、有名无实的恶比丘,也一样有大功德,大福报。这七类是:一、布施如来在世时的比丘群体、比丘尼群体。二、布施如来入灭不久后的比丘群体、比丘尼群体。三、只布施比丘群体。四、只布施比丘尼群体。五、指名特定的比丘群体、比丘尼群体。六、指名特定的比丘群体。七、指名特定的比丘尼群体。布施给任何特定的个人,所得的功德与果报,再怎样也不会大于布施给僧人群体的。(为何布施僧众的功德,大于布施如来?或许是因为僧团负有「正法久住」的使命,佛法在世间的延续,是靠僧众实际承担的吧。也可能是因为每一位出家的僧人都是未来的一尊佛。)

有四种布施:一、由行善法的清净施者,布施给行恶法的邪恶受者。此类布施,因施者而清净。二、由行恶法的邪恶施者,布施给行善法的清净受者,此类布施,因受者而清净。三、由行恶法的邪恶施者,布施给行恶法的邪恶受者,此类布施,施者、受者都不清净。四、由行善法的清净施者,布施给也行善法的清净受者,此类布施,施者、受者都清净。

律典中,佛陀回答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女的话,有一句极有意义,那就是佛陀说「我在僧数」 (如《五分律》 ,大正大藏经第二三册第一八五页中) 。 「我在僧数」 ,表示佛陀也是僧团中的一分子,与「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 」 (如来不说:我领导众人, 《长阿含第二游行经》 )相应。


无生灭性 为因地心


对亲人,你的宠物,甚至你碗中的食物,千万别执着。有中国故事,有印度故事。基本一个意思。看故事如下:

先看中国故事:

唐代的时候。有一天,寒山大士来一个村庄,他看到村里面有在讨媳妇的,大摆酒席几百桌,锣鼓吹吹打打,大家都很高兴,寒山大士一看,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起来了。旁边的人就说,你这个疯子,今天是大喜之日,你为什么在这边哭哭啼啼的呢?亲戚朋友说要把他赶走。寒山大士就说啦,我不是疯子啊,你们才是疯子啊,你们才是疯子啊。为什么?就是孙子娶祖母,猪羊为上座,六亲锅里煮。在场的人就说,我们很正常,你才是疯疯颠颠呢,怎么反过来说我们是疯子呢?寒山大士马上说了一首诗,“六道轮回苦,孙子娶祖母”,“猪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这个新郎跟新娘,事实上是孙子娶祖母做太太。为什么呢?他祖母转世的。祖母要死去的时候,孙子还小,可是祖母很舍不得这个孙子,她很眷恋,她到临终的时候,断气还在想着孙子,她怕没有人照顾她这个孙子,这有情执,死后业力牵引,身不由己,又投胎到阳世,做隔壁村的女孩。那因为差几岁而已,她死的时候,孙子才几岁而已啊,所以差不了几岁,长大以后,就成了她的孙媳妇啦,改头换面,就变成什么?变成新娘。这叫做“孙子娶祖母”,那是六道轮回。“猪羊席上坐”,现在亲戚朋友高高兴兴的,高朋满座,过去被杀的牛羊到这一世转生到世间来变成人,这变成为上座了,众人来贺喜。这个就是“猪羊席上坐”,就是这些猪羊是前世被杀的。“六亲锅里煮”,是指现在要吃的肉,锅里现在煮的肉,原来是六亲眷属死后转世的动物。在座上的人全部都是过去被吃的猪牛羊,而今世转变为人,互为亲戚。

再看印度故事:

怨亲颠倒(据《法句喻经》:从前舍卫国有一个婆罗门,家境虽然富有,却很悭贪,每当吃饭的时候,就紧闭门户。有一天,他家烹鸡作馔,夫妇同吃,中间坐着小儿子,他们轮番夹肉送进小儿子口中。佛知道这个人过去世中的福缘成熟,已经到了该度的时候,就化作沙门,出现在婆罗门的面前。婆罗门一见大怒说:“这道人真是无耻,为什么闯进我的家里?”沙门说:“是你自己愚痴,杀父娶母,供养冤家,怎么反说道人无耻?”

婆罗门问这话是什么意思,沙门说:“这餐桌上摆的鸡,是你前世的父亲,因为悭贪的原故,常常堕落为鸡。这个小孩,前世曾是罗刹,你已被他害过好几世了,只因你的前业还未尽,所以这世又想来害你。你这个妻子,是你前世的母亲,因为恩爱深固,特来作你的妻子。像这种轮回,愚痴的人哪会知道?只有道人才能看得清清楚楚。”佛于是现出威神之力,让婆罗门看到自己前世的情形。婆罗门当下向佛忏悔,请求受戒,佛为他说法,他即得须陀洹果。

《毗奈耶经》中记载,有个人特别疼爱儿子,为儿子造了很多很多业。他临死的时候,由于放不下儿子,转生成了自家一头牛。儿子把它杀了,吃了牛肉。他死后,又转生为自家的牛,儿子又把它杀了。他第三次仍转生为自家的牛,儿子准备杀它时,舍利子出现在他家门口,通过神通观察,发现牛一直在自言自语:“我已经来两次了,但都被你杀了。我最爱的儿子啊,现在你又要杀我,我非常难受,实在是忍不了,但也没办法抵抗。”尊者将此告诉了他儿子,后来就把牛放生了。

《中阿含经》记载:都提的父亲,转世在他儿子的家作狗,盗取盘中食物。

《经律异相》记载:旃檀的父亲,转世为乞丐,来到儿子家门前乞食,被守门人打断了一条手臂。

你身边的亲人和你身边的动物也许都是一场未完结的缘分。千万别执着。




一条鱼,如果处在一个大鱼缸里,可能并没有感觉自己被束缚了。因为空间足够大,它碰到鱼缸边界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时间足够短,它短暂的一生都在忙着觅食和睡觉而没时间做任何不同的思考。不只是鱼。这个比喻是形容世界。世界的定义是:时间定义迁移-“世”,空间定义方位“界”。如果全部的感受都处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内,那么这种存在状态本身就定义了自身所在的世界。当鱼缸里有食物,有漂亮的水草,有其他鱼类朋友,鱼就不会觉得自己被监禁了。当世界有满足我们各类需求的物品,有令我们希求、喜爱、排斥、拒绝的所有事物,我们就不会觉得世界和监狱有什么关联。佛经说,三界火宅。欲界(人类所在的世界)、色界(超越人间的世界)、无色界(更高层次的世界)三个地方的众生有一个共同点:三个地方都像着了火的宅子,因为这些世界中的一切都是无常的,都是危脆的,都在周而复始地生(产生)、住(存在)、异(变化)、灭(消亡),但其中的住户却全然不知,没想过离开。和鱼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