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的“阿含”,意为诸佛辗转传来的涅槃之道。其内容多为佛陀在世间的时候,佛陀与门徒、王公及外教人士等的言谈。
《阿含经》是最接近佛陀时代的记录。《阿含经》分别为四部,于其次序为长、中、杂、增一。
已知最早的汉译阿含类佛典是汉明帝时译出的《四十二章经》。
中国自隋唐以来,学佛者只宗大乘佛教,视其为小乘佛教(Hīnayāna)经典。《阿含经》不受重视束之高阁千年之久。十九世纪末,受欧美学者重视《巴利三藏》的影响,《阿含经》重获地位,日本学者甚为重视。
近现代佛教史学者重新定位《阿含经》为佛教原始圣典。
现代原始佛教研究者重建佛陀本初教义,以《阿含经》为基础之一。
https://www.dhammatalks.net/Chinese/Dhamma12.pdf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佛教是提倡“无我”的宗教,不允许相面、批八字的存在,更不相信风水,这些伎俩与佛法相违背,背道而驰,所以禁止流通。如果相信这种法,那就有“我”的存在,一切为我所有,一切为我打算,有我无人,不合乎佛法。
佛教是教人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的宗教。可是看风水是教人争、教人贪、教人求、教人自私、教人自利,甚至妄言,在一百天之内能发大财,能做大官。贪心的人,便相信他的话。可是大财未发之前,先破小财,送红包作谢礼;这种说法不如叫人去抢银行,马上发大财,不需要一百天以后再发财。再者,他知道有好风水,可以发财,可以升官,为什么自己不用,等你去用?岂有此理!希望聪明人,千万不要上迷信的当,被老千所骗。
这种批八字、看风水,是俗不可耐的人才相信,要晓得人一生的命运,由业力所感。我们人不要被气禀所拘,不要被物欲所蔽,要自己创造命运、把握命运。命运可以改造,多行功德事,自然遇难成祥、逢凶化吉,所谓:“且行好事,莫问前程。”恭录自《 宣化上人开示录(三)》
对境若不识,须再从头炼。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在道场里头,也不要讲命运,不要批八字。我们佛教徒不应该去信命运的,这个命运是普通一般人信的,而我们学佛的人是要超出命运的,超出数的,所以不应该信命运。也不应该尽做财迷。
所谓“做豆腐,置了河洼地,从浆来了,就从水去了”。一个人,以做豆腐为生。他做豆腐的过程中,要压豆腐,把豆浆压出来,这是必须的工序。豆浆压出来,他就做好豆腐了,他就赚了钱了。然后他用卖豆腐的钱购置了一块田地。这块地的位置,却属于河洼地。属于河边上的地。结果河水暴涨的时候,把所种的庄稼都冲得没有了,什么也收获不着了。这个故事的意思,就是事情的发展,都是因果造成的。水中来的财富,还会被水带走。所以与其问吉凶、占卜命运,不如在乎因果。把注意力放在控制“因”上,比用迷信的方式去推断“果”更可靠。任何不改变“因”就希望“果”发生变化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物理学里,有力就有反作用力。有力作用在有质量的物体上就会产生加速度。这个原理也体现了因和果是我们所在的世界的普遍规律。
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在灵河岸边的三生石畔,生长着一株绛珠仙草。它姿态可爱却有些许干枯。路过的神瑛侍者心有不忍,便每天以甘露灌溉仙草,才使得它久延岁月。经过天长日久的滋养,仙草终于褪去草木之形,幻化成了绛珠仙子。
后来,在神瑛侍者下凡时,绛珠仙子便也跟随而去,誓要将一生的泪水都还给他。下凡后的侍者便托生成了宝玉,而绛珠仙子便成了黛玉。
黛玉初见宝玉时就在想:“好生奇怪,倒像在哪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也说出了那句熟悉的开场白:“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短短今生一面遇,前世多少香火缘。
人的一生大概要遇到2920万人,每天跟数不清的人擦肩而过,也正是他们组成了你生命最完整的旅程。
时间让人与人在交叉路口相遇,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你身边的每个人,也许看起来是毫不费力地与你邂逅在街头转角,但是这样刚刚好的缘分背后,一定都有着深深的机缘巧合。
“若无相欠,必不相见。”大概,真的是因为曾经有所相欠,今生才拼了命来相见吧。
因缘而聚,缘尽分离。相欠偿还,缘分也就到了尽头。
有一位年轻人,因为和自己相恋多年的女友最后嫁给了别人,他很难过,一病不起。
有一天,他家里来了一位和尚,给了他一面镜子。
透过镜子,他看见沙滩上躺着一具女子的尸体。
第一位男子走过来,看了看,说了声好可怜便离开了。
第二位男子走过去把自己的衣服盖在了女子的身上。
第三位男人,挖了个坑,让女子入土为安。
和尚告诉年轻人,你的女朋友上辈子就是沙滩上的女孩,你只给她盖了件衣服,作为报恩她和你相恋多年,可她最终要嫁的是将她埋葬的男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张爱玲
河北献县周家的仆人周虎,被狐狸精迷住了,二十多年像恩爱夫妻一样。狐狸精曾对周虎说:“我修炼成人形,已有四百多年了,过去一生中,我跟你还有一段业缘应当补上,一天不满,就一天不能升天。缘分尽了,我就该走了。”一天,她先是很高兴的样子,忽然又黯然神伤流下泪来,对周虎说:“这个月的十九日,我们的缘分就尽了应该离开你。我已经为你相中了一个女人,你可以送彩礼把这门婚事定下来。”于是拿出银子交给周虎,让他准备聘礼。从此与周虎缠绵亲热,更加超过平时,常常形影不离。到十五日,她忽然早晨就与周虎告别。周虎奇怪她为什么提前离开,狐女哭着说:“注定的缘分一天不能减,也一天不能增加,只是早晚可以自己安排。我留下三天的缘分,作为以后相见的馀地。”过了几年,狐女果然又来了,欢聚三天后就离去了。临走时她呜咽着说:“从此我们就永别了!”
扫螺种福
礼部侍郎韩世能,江苏长州人。
他的祖上世代居住在墓边平地,家境贫困。他的祖父韩永椿,喜好放生,但因家中无钱,每天早起,就持扫帚到河边,将两岸螺蛳扫入水中,以免被人捕捉,有时忍着饥饿扫数十里路,如此不疲不厌四十多年,从不间断。
到了明穆宗隆庆丁卯年,韩世能梦见金甲神明告诉他说:“你祖父放生,有大功德,从此子孙世代贵显,当先使你荣享一品官位。”
后来,韩世能官司至礼部侍郎,奉命出使朝鲜,蒙皇上赏赐一品朝服,韩家子孙,果然累代贵显。
即使成为佛陀,在最后身世也还要完成之前的因果。佛陀在世时,曾经历腹泻、吃马麦、头痛、背痛、被袭击的事情。这些事情即使对于已经证悟正觉的佛陀的最后身,也还是会根据因果关系发生。而每一件事,都有之前的原因。佛教之所以不是神学,就在于教义本身没有对于佛陀的神话,而是注重因果原理的阐发,以及由此引出“苦、苦集、苦灭、八正道”的正义。
佛陀八十岁那年,在竹林村最后的雨季安居期中生病了,患了严重的腹泻。那时,因为当地饥荒,只有尊者阿难随侍在侧。
眼看着佛陀病了,又没有其它人在,尊者阿难既担忧又惶恐,但想到佛陀尚未对比丘们有任何的遗命, 应当不会入灭,就宽心了不少。
待佛陀病好转,可以出房走动时,尊者阿难才放了心,并将他的想法告诉了佛陀。
佛陀听了,回答尊者阿难说:
「阿难!我对大家的教导,一向是毫无保留的,大家还期待我指示什么呢?如来从不以自己为领导者的,只有自认为是领导者,才会留下遗命。我已经老了,八十岁的身体,就像一部中古车一样,只有靠不断地维修,才能勉强维持。所以,大家是不能一直想依靠我的,应当依靠自己;依靠法,因为除此以外,就没什么好依靠的了。
怎样才是依靠自己,依靠法呢?那就是应当努力在自己的身体、感受、心念、想法上专注觉察,来止 息一切忧愁烦恼。我入灭后,能够这样修行的人,一定能够达到最高的成就,那就是我真正的弟子了。」
之后,佛陀又继续往西北方游化。最后,在末罗国首都波婆城接受铁匠纯陀的菇茸供养,引发更严重的腹泻,勉强走到拘尸城,为一位名叫「须跋」的婆罗门说了八正道,引导他证入阿罗汉后,就在城中沙罗林中的双树间入灭了。临入灭前,告诉尊者阿难说:
「阿难!你们之中,如果有人以为『大师的教导没有了,我们再也没有大师可以依靠了』,阿难,可别这么想啊!我成佛以来所说的经法与戒律,就是你们的大师;你们的依靠。」
佛法的修学,生死的解脱,除了依靠自己对法的实践外,再没有其它依靠了。这样的遗教,明白显示了佛法自力解脱的精神。
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世界的尽头不能靠双脚的移动到达,因为世界的尽头并不在空间中。世界的尽头在心中。当你意识到你之所以属于这个世界,是因为你对于见闻觉知的纠缠,你就会发现世界的尽头并不遥远。佛法的伟大在于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是世界,什么是我,为什么存在我于此世界中,以及如何正确的感受自己的本心以便脱离低级的轮回和纠缠。
依据于缘起法:由于无明而有行,由于行而有识,由于识而有名色,由于名色而有六入处,由于六入处而有触,由于触而有受,由于受而有爱,由于爱而有取,由于取而有有, 由于有而有生,由于生而有忧悲恼苦、纯大苦的聚集。......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