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128窟、254窟的壁画都在显著的位置描绘了萨埵那太子的本生故事。萨埵那太子(佛祖释迦牟尼过去身)舍弃自身血肉来救一只饿得将死的母虎和七只小虎。在传统佛教中,“舍身”是最上乘的布施,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无疑体现出佛祖最大的慈悲。中国佛教历史上也有不少“以身饲虎”的故事。《高僧传·释昙称传》记载:“宋初彭城驾山下虎灾,村人遇害,日有一两。称乃谓村人曰:虎若食我,灾必当消。村人苦谏不从,既于是夜,独坐草中,咒愿曰:以我此身,充汝饥渴,令汝从今息怨害意,未来当得无上法食。村人知其意正,各泣拜而还。至四更中,闻虎取称,村人遂至南山,啖身都尽,唯有头在,因葬而起塔。”
人人本来具备的纯净之心称为“自性”。随顺“自性”皆能学成为圣贤,称之为“道”。修养“道”自然能够感化其他的有情众生,称为“教”。道无所不在,片刻都不能离开自己的心。能够离开心的,那就不是正道。-《中庸》的第一句(《中庸》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小戴礼记》,也称《小戴记》,即《礼记》)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人生的意義就是要好好珍惜這個生而為人的生命體,在有限的時間裏學習佛陀的智慧和解脫之道,而且盡自己的能力幫助有緣眾生,以發揮人生的價值與生命的光輝。
人生的意义就是要好好珍惜这个生而为人的生命体,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佛陀的智慧和解脱之道,而且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有缘众生,以发挥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光辉。
人间云游
师戒禅师-苏东坡-憨山大师-虚云和尚 本是一人
第一次转:师戒禅师-苏东坡
据《冷斋夜话》卷七“梦迎五祖戒禅师”记载:
苏东坡的弟弟苏澈被贬江西高安时,也就是苏东坡四十九岁那年的端午,苏东坡到筠州去找他的弟弟苏澈。可是在端午节前,苏澈和云庵和尚、聪禅师联床共宿,三人都梦见一起去迎接师戒禅师(当时师戒禅师已经圆寂)的到来。结果,端午节那天他们三人一起迎来了苏东坡。三人出城迎接,宛如梦中。于是,三人将所做之梦告诉苏东坡。
苏东坡自己七、八岁的时候,曾梦见自己身为僧侣,往来行化于陕右一带。师戒禅师也是陕右人,晚年来游高安,圆寂于大愚。
苏东坡正好在师戒禅师圆寂后的次年出生。
第二次转:苏东坡-憨山大师
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苏东坡在湖州灵峰山宝陀寺壁上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
灵峰山上宝陀寺,白发东坡又到来,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
“前世德云今我是”,德云是谁?《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善财童子问法于德云比丘”。“德云”是在妙高台修行的僧人,给予善财童子修行的点悟 。东坡的《金山妙高台》诗又说:“何须寻德云,即此比丘是。”
四百年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5年), 南京全椒县蔡彦高家生了一个男孩。他就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公元1546─1623年)法号德清,在七十八岁坐化,谥弘觉禅师,留下肉身佛像。
憨山大师在《梦游集》著作中提到,有一次游海门,登上金山寺妙高峰(妙高台)。此时,大师悟得自己的前世是苏东坡。憨山大师著作《梦游集示灵镜上人》:“与镜心上人,过东坡堂,读悟前身诗,有爽然若失”
谁是我?我是谁?憨山大师,或说东坡居士,在辗转轮回的前世今生中悟得:“天地一幻具,万法一幻丛,出没一幻迹,死生一幻场,江山一幻境,鳞甲羽毛一幻物,圣凡一幻众,尔我一幻遇耳。”
从师戒禅师到东坡这一世,又到憨山大师,几百年的轮回。
第三次转:憨山大师-虚云和尚
民国时期,公元1934年,一位高德望重的和尚重整曹溪祖庭南华寺。他在憨山大师肉身像前拈香,留下一偈语:“今德清,古德清,今古相逢换了形。佛法兴衰听时节,入林入草不曾停。”这位僧人的法号和憨山大师相同,都是德清,这是他说“今德清,古德清”反映的意思。这位僧人是清末民初高僧虚云和尚。
憨山大师的法号是德清,虚云老和尚的法号也是德清。但是古今相逢不是一个色身,换了形体。古德清的肉身还在,今德清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说“古今相逢换了 形”。“佛法兴衰听时节”,几百年前,憨山大师去中兴南华寺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充军之人。他以一个“服刑者”的身份去中兴南华寺,把六祖道场振兴起来。几百年后,虚云老和尚去中兴南华寺的时候,六祖三次托梦召他。
当时广东省的主席李汉魂也再三邀请老和尚,一定要他老人家去南华寺。所以说佛法兴衰的时节因缘不同。佛法也是因缘法,它的兴衰也是由时节因缘来支配的。当然,人是众多因缘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入林入草不曾停”,生生世世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虚云老和尚诞生于一八四零年,圆寂于一九五九年,与赵州齐年。他十九岁就出家了。他参学弘法的时间整整一百年。
先母张太夫人说:沧州有位姓田的轿夫,他母亲得了鼓胀病快要不行了。他听说景和镇有个医生有专治这种病的特效药,但距离家乡有一百多里。天还没亮,他便动身狂奔到景和镇,取药之后,夜幕降临,他又狂奔而回,累得气喘吁吁,精疲力竭。但这一天夜里卫河的河水暴涨,风急浪高,没有一只船敢渡他过河。他急得仰天长号,声泪俱下。众船家都非常哀怜他,但也无可奈何。
这时候,有一位船家倏地站起身来,一边解开系船的缆绳,一边招呼田某说:“只要上天有眼,是不会淹死你这个人的!来来!我送你过河!”
船家奋力划桨,那船横冲白浪,如离弦之箭,转眼之间便到达东岸。在场的人都叹息不已,合掌念佛。
先父姚安公说:“这位船家笃信孝道,比一般的儒生还要深挚啊。”
-纪晓岚
沧州的插花庙,有一位姓董的尼师。适值观世音菩萨的圣诞,她便置备供品,敬献佛前。当她摆设完供品之后,忽然感到有些疲倦,便靠着供案暂歇片刻。恍惚之间,梦见菩萨对她说:“你不给我上供,我也饿不着。你给我上供,我也不会因此而加饱。寺门外有四五个难民,他们乞不到食物,快要饿死了。希望你把这些供品拿去给他们吃。能救活他们的命,比给我上供的功德要大上十倍呀!”这位尼师忽然惊醒,她打开寺门一看,果然有四五个饥饿的人,遂将供品布施给这些难民充饥。
从此她每年上供之后,都把这些供品施舍给乞丐们吃,她说:“这是菩萨的意思啊!”
先母张太夫人的乳母廖氏说:沧州东南的马落坡,有位以卖面为生的妇女,她用盈余所得的面来养活老婆婆。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驴,她一直都是自己推磨磨面,每天夜里干到四更鼓。
后来她婆婆过世。有一次她上坟回来,在路上遇见两位少女迎面而来,并笑着对她说:“咱们一块儿住了二十多年,你还认识我们吗?”她一时惊慌诧异,不知说什么好。那两位少女说:“嫂子不必惊讶,我们姐妹俩都是狐女。因为嫂子的孝心使我们非常感动,所以每天夜里都来帮助嫂子推磨。没想到因此受到上帝的嘉奖。正因为积了这个功行,使我们得证正果。如今嫂子对婆婆的孝心已经尽完,我们姐妹俩也该登仙去了。故此特来向嫂子道别,还要感谢你的提携之恩。”说罢,像刮起一阵风,转眼之间就不见了。
这位妇女回家后再去推那石磨,就觉得特别沉重,有些力不从心,再也不像以前那么旋转自如了。
-纪晓岚
拒绝利用神通传教的佛陀
有一次,佛陀来到了摩揭陀国游化,住在那烂陀城郊的芒果园中。
这天,有一位名叫「坚固」的在家居士,来芒果园拜访佛陀。他向佛陀顶礼后,建议佛陀说: 「世尊!那烂陀是一个繁荣富裕的城市,人口众多,世尊如果能要一位比丘,在大众面前展现神通,那么,我们那烂陀城的人,一定会更加地敬信世尊。」 佛陀回答说:「坚固!我从来不教比丘们对任何在家人展现神通,我只教导他们远离喧嚣,宁静地思惟正法,如果 有所成就,自己知道就好,如果有了过失,则当自我举发,忏悔改过。」
然而,这位名叫坚固的在家居士,还是再三地请求佛陀要比丘们为民众展现神通,以争取更多人敬信佛陀,方便佛陀与佛弟子们在这人口众多的城市弘扬佛法,利益更多的人。
佛陀再三拒绝了,并且说明为何不愿意以神通来宣扬佛法的理由。佛陀说:「坚固!我可以以三种自己的亲身体证来作教化:一是神足神通,二是他心神通,三是教诫神通。
什么是神足神通?神足神通就是能变化出许多化身,能隐身、穿墙、入地、水上行走、空中飞行、身出烟火、直达梵天等等的超常能力。 然而,如果有一位信仰正法,归依三宝的人,告诉另一位不信的朋友说: 『太稀有神奇了!我见过比丘能现无量神足神通,他可以直达梵天,真是大神力、大威德啊!』
那位不信的朋友可能会这样回答: 『是啊!确实有一种这样的明咒,可以让人有神通力。那位比丘就是依着这样的明咒而现无量神通的。』
像这样,不但没有达到宣扬正法的目的,是不是反而成为一种诽谤呢!所以,依我的观察而深知展现神通变化的缺失,所以不喜欢、不重视,并且拒绝以这样的目的展现神通。
什么是他心神通?那是不必别人告知,就能知道他人心中在想什么的超常能力。 同样地,如果有一位信仰正法,归依三宝的人,告诉另一位不信的朋友说: 『太稀有神奇了!我见过比丘能展现他心神通,知道别人心中在想什么,真是大神力、大威德啊!』 那位不信的朋友可能会这样回答: 『是啊!确实有一种这样的咒,可以让人有他心神通。那位比丘就是依着这样的咒,而知道别人心中在想什么的。』 这样,是不是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成为一种诽谤呢!所以,依我的观察而深知展现神通变化的缺失,
因而不喜欢、不重视,并且拒绝以这样的目的展现神通。
以这样的缘故,我不教比丘们现神通变化,只教他们宁静地去思惟佛法;举发自己的过失,而不现自己的成就,这就是我比丘弟子们的神足神通与他心神通。
什么是教诫神通?例如对比丘作这样的教诫: 『你应该这样思惟,不要那样思惟;意念应该这样,不要那样;应该舍离这些,而到那边安住。』 像这样为他说法,内容纯正,义理清净,可以令人修行圆满。这样的教诫、说法,让在家长者、居士们听了以后,真正对佛法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引发他们对正法的信心,进而有意愿出家修学,成就三明解 脱,这就是我比丘们的教诫神通。」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长阿含第二四坚固经》、《长部第一一坚固经》。
二、神通,是禅定修学成就后,开发出来的超常能力,最让一般常人感到神奇而具吸引力了。然而, 佛陀所要教导我们的,是烦恼的彻底止息与生命的解脱,这不是神通所能成办的。如果依据《杂阿含第一 二一二经》、《中阿含第一二一请请经》、《相应部第八相应第七经》的记载,一群五百位比丘的解脱者中, 慧解脱阿罗汉的数目高达三百二十位,占百分之六十四之多。而慧解脱阿罗汉,依《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 七○经》说,是没有神通能力的解脱者,与之相当的《杂阿含第三四七经》则说,是没有初禅以上禅定力 的解脱者,不会初禅定,必然没有神通。由此可知,神通与解脱没有必然的关系了。
三、利用神通或神迹来拓展佛教,似乎是一个好点子,即使在今天,恐怕都还不免有人会这样认为。 其实,二千多年前佛陀就曾经明确地拒绝了。当时的婆罗门教,非因计因,流行咒术咒语,讲求神通神迹, 如果佛教的开拓,也随一般人投其所好,抢搭这样的列车,因地不正,如何能引入纯正的佛法呢?佛陀评 估这样的方法是弊多于利,所以不愿意以神通来宣扬佛法,也不要出家比丘们以神通来吸引人们。今天我 们所处的环境,一般人仍然对神通与神迹趋之若鹜,基本上与佛陀时代相差不多,想要以展现神通来开拓 佛教的版图,恐怕仍然不得其要,反而模糊了纯正佛法的诉求,终究会得不偿失。
四、教诫神通,与神足神通、他心神通是不一样的,这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超自然、无碍自在、神 秘不可思议的神通。依佛陀的解说,这是经由谆谆教诲,有次第地引导修学正法,然后通达彻底止息烦恼 与解脱的,本来与神通无关,但就从其能引导一位凡夫成为解脱圣者的巨大变化,以及能以一教十,十教 百,百教千、万......的辗转传授而改变、造福无数人来看, 那么,教诫也算得上是另类神通,所以被称为「神通」就不奇怪了。
佛一代时教,可分为五时八教。五时为:(1)华严(乳);(2)阿含(酪);(3)方等(生酥);(4)般若(熟酥);(5)法华涅槃(醍醐)。佛成正觉后,在廿一天内最初讲华严经,为华严时,如太阳刚出,阳光照在高山。高山喻诸大菩萨,二乘声闻缘觉都不明白,所以说:“有眼不见庐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佛说华严时,是现千丈庐舍那身,二乘人看不见,依然见佛是丈六金身。华严是圆顿教,所以二乘人听不懂。圆顿教法乳,就比如牛乳,太浓,刚生下的小孩不能喝。第二时说阿含经,亦名阿毗达摩,译作无比经。外道之法都比不上它。这是太阳照山腰时,低地亦可照到,此喻从乳出酪,性不太浓,容易消化,小孩可饮。第三是方等时,太阳将近平地,亦是从酪生酥时。第四是般若时,从生酥至熟酥。第五是法华涅槃时,喻为醍醐,无上妙味。此时日照中天,无论高山低地都可遍照,所以法华经在佛教里是最重要。楞严经是开智慧,及指示修行之道路。法华经则是成佛之经。所谓“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众生依照法华经教义修持,皆可成佛。法华是开权显实,说实在法,除去虚妄,因此法华的道理最玄妙。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佛遗教经》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