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三国·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大意】
如果一生际遇通达,就始终不渝地以济世为怀;如果际遇潦倒,那么就安贫乐道、自得其乐。


恒沙众生,皆为法侣。微尘世界,悉是道场。

像恒河沙一样多的众生都是一同学佛的同伴。像微尘那么多的世界,都是实践佛法的地方。


“醉酒的人坠落车下,虽然满身是伤却没有死去。骨骼关节跟旁人一样而受到的伤害却跟别人不同,因为他的神思高度集中,乘坐在车子上也没有感觉,即使坠落地上也不知道,死、生、惊、惧全都不能进入到他的思想中,所以遭遇外物的伤害却全没有惧怕之感。那个人从醉酒中获得保全完整的心态尚且能够如此忘却外物,何况从自然之道中忘却外物而保全完整的心态呢?

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迭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主持宗庙祭祀的官吏穿好礼服戴上礼帽来到猪圈边,对着栅栏里的猪说:“你为什么要讨厌死呢?我将喂养你三个月,用十天为你上戒,用三天为你作斋,铺垫上白茅,然后把你的肩胛和臀部放在雕有花纹的祭器上,你愿意这样吗?”为猪打算,说是仍不如吃糠咽糟而关在猪圈里,为自己打算,就希望活在世上有高贵荣华的地位,死后则能盛装在绘有文采的柩车上和棺椁中。为猪打算就会舍弃白茅、雕俎之类的东西,为自己打算却想求取这些东西,所不同于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齐桓公在草泽中打猎,管仲替他驾车,突然桓公见到了鬼。桓公拉住管仲的手说:“仲父,你见到了什么?”管仲回答:“我没有见到什么。”桓公打猎回来,疲惫困怠而生了病,好几天不出门。
齐国有个士人叫皇子告敖的对齐桓公说:“你是自己伤害了自己,鬼怎么能伤害你呢?身体内部郁结着气,精魂就会离散而不返归于身,对于来自外界的骚扰也就缺乏足够的精神力量。郁结着的气上通而不能下达,就会使人易怒;下达而不能上通,就会使人健忘;不上通又不下达,郁结内心而不离散,那就会生病。”桓公说:“这样,那么还有鬼吗?”告敖回答:“有。水中污泥里有叫履的鬼,灶里有叫髻的鬼。门户内的各种烦攘,名叫雷霆的鬼在处置;东北的墙下,名叫倍阿鲑蠪的鬼在跳跃;西北方的墙下,名叫攻入阳的鬼住在那里。水里有水鬼罔象,丘陵里有山鬼峷,大山里有山鬼夔,郊野里有野鬼彷徨,草泽里还有一种名叫委蛇的鬼。”桓公接着问:“请问,委蛇的形状怎么样?”告敖回答:“委蛇,身躯大如车轮,长如车辕,穿着紫衣戴着红帽。他作为鬼神,最讨厌听到雷车的声音,一听见就两手捧着头站着。见到了他的人恐怕也就成了霸主了。”
桓公听了后开怀大笑,说:“这就是我所见到的鬼。”于是整理好衣帽跟皇子告敖坐着谈话,不到一天时间病也就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哩。”十天后周宣王又问,回答说:“不行,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十天后周宣王又问,回答说:“还是那么顾看迅疾,意气强盛。”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已不会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

《庄子·外篇·达生》


三界牢狱

常住真心



《致孩子》作者:黎巴嫩裔美国诗人纪伯伦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波斯匿王认为人死如灯灭。佛要开示他,在无常变坏的身中还有不生不灭的体性存在。

佛对波斯匿王说:“大王!你见到身体变化迁移,念念不止,悟知你身终归灭尽,就在念念生灭之时,你知身中有个不生灭的东西存在吗?”

波斯匿王合掌,很恳切恭敬的禀白佛说:“世尊!我实在不知道。”

佛问波斯匿王:“大王!你大概几岁见到恒河水?”波斯匿王答道:“我出生三岁时,慈母牵我到恒河对岸,按照古印度风俗拜谒耆婆天,经过恒河,当时我就知道是恒河水了。”

佛又问道:“大王!照你前面所言,二十岁时和十岁相比,已衰老十岁了,乃至如今六十二岁。年年月月,日日时时,念念迁流变化,步入老境。那么你三岁时见恒河水,与十三岁时见恒河水的见性有差别吗?“

“其水云何”四字是翻译梵文的古中文较为简洁。这里并不是问三岁与十三岁时所看的水是否相同,因为三岁看的水早已流走了。所以并不是指水的变化,而是指看水的“见性”,即看到恒河水能够产生反映和心识。

波斯匿王回答道:“我三岁时能见的见性与十三岁时依然相同,乃至到今年六十二岁,也没两样。”

佛说:“你刚才自悲发白面皱,容貌必定也比童年衰老,不复细嫩润泽;你现在看恒河水的见性与童年初见恒河水的见性相比,是否也变老了呢?”

波斯匿王答:“没有差别,世尊!”

这段经文是《楞严经》“十番显见”中的“显见不灭”,佛陀在此为波斯匿王开示见性并无生灭的道理。

人的生命有生老病死,
可是能知能觉的这念心,
有老有少,有生有灭吗?

贾尔杰师(Thich Nhat Hanh)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言辞而闻名,他的许多名言都体现了他对正念、内心平和和生活的智慧。以下是一些他的名言:

1. **关于当下**:
   - “**我们只有现在这一刻。活在现在是所有幸福的根源。**”
   - “**当你走路时,走路的每一步都应当是你的心在走,不要让你的心跑在前面。**”

2. **关于正念**:
   - “**正念就是对一切的觉察。正念就是注意力的培养。**”
   - “**当你心中有爱时,你会看到所有的事物都带有美好。**”

3. **关于内心平和**:
   - “**让你的微笑像阳光一样温暖每个人,它会使你自己也变得更加快乐。**”
   - “**如果我们能在心中找到宁静,外界的风暴将无法动摇我们。**”

4. **关于慈悲和爱**:
   - “**爱和慈悲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行动。**”
   - “**当我们真的学会了宽恕和爱,我们就能看到世界的本质是美好的。**”

5. **关于生活的态度**:
   - “**每一个呼吸,每一次呼吸,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觉察到这一点,我们会发现每一次呼吸都是一个礼物。**”
   - “**生活的每一刻都是新的开始。我们可以在每一个瞬间选择如何回应生活。**”

6. **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人与人之间的真正联系,是通过真正的倾听和真正的关心建立起来的。**”
   - “**每一次微笑、每一次问候,都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桥梁。**”

贾尔杰师的这些名言不仅反映了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也对现代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提供了宝贵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