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暇」指的是闲暇,时间。由此引出“有暇”与“无暇”。 有暇,有时间去做一件事。无暇,没有时间,时间完全被占用。有时间去做一件事需要缘分。有时间做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就需要特别大的缘分。到底什么事情最重要取决于一个人的认知。有人认为饭食最重要,有人认为健康最重要。悉达多太子认为解救众生最重要,而且重要性超越了王位、家庭乃至生命。所以他为了有时间做这件最重要的事情,29岁离开王宫。6年后,在35岁这一年,他证悟了无上正等正觉,并开始为众生说法。所以悉达多太子从29岁开始,成为了把全部时间用来做最重要的事情的人,也就是“满暇”的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舍利弗,智慧超众,八岁开始学习关于世界的各类认知,二十多岁离家访道,成为把全部时间用于最重要的事情的人,也就是“满暇”。相比之下,无暇的人如恒河沙。书上讲,大多数人的时间被五件事情支配:财、色、名、饮食、睡眠。能够离开这五件事,尽量把时间用于学习的人非常少。而学习的内容属于最重要的事情的人,少之又少。书上说,如果一个人,自己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长出第一根白头发的时候,就是最后的时间节点,从无暇转变为有暇的节点。因为,这个节点意味着,留给最重要的事情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世上除了爱什么都不重要。-《悲惨世界》 1958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道书 1:9 新国际版

古代印度修定的八个层次:「非想非非想定」,是当时印度修定的最高层次,其次,依序为「无所有定」、「识无边定」、「空无边定」、「第四禅定」、「第三禅定」、「第二禅定」、「初禅定」等八种。这八种定力,要依序深入,无法跳越。这八种定中,仍未离情爱,所以不算究竟解脱。


第二家免费超市开业。没有收银员,商品基本是食物,不只是罐头和面包,还有新鲜水果和蔬菜。需要就可以拿,不需要付钱。门口有一个捐款箱,如果你愿意的话,在出门前可以投一个硬币,不过不投硬币也没关系。

第一家这样的超市开在悉尼。这次是第二家,开在阿德莱德。第三家可能在墨尔本,场地正在装修。

一位顾客说,她的职业是清洁工作,她每天工作到夜里11点左右。她和她丈夫都上班。家里有两个孩子。交过房租后他们就很拮据。孩子在早上经常问父母为什么不一起吃早餐,而家长的回答是晚一点再单独吃。而事实上,为了省钱,她和丈夫根本不舍得买早餐。按照悉尼免费超市的统计,大约50万人次在过去的6年来这里挑选食品。顾客不只是失业人士、残疾人,还包括很多全职工作者。

按照组织者Ronni Kahn爆料,能够在目前通胀率4.2%的情况下,找到免费的食品,背后是慷慨的慈善家在全力支持。于是Richard Collins 的名字才被挖出来。

1984年,南澳大利亚三一花园的一个私人汽车经销商被福特在墨尔本的前高管Richard Collins收购。这家店的男主人当时刚刚去世。他的妻子Rita Jarvis在出售的条款中保留了Jarvis这个名字。从1984年到现在,这Jarvis 集团仍旧是私营企业,而这家汽车经销商已经成为澳大利亚非常重要的慈善捐助者。这个集团在过去几年的捐款达到1000万澳元。捐款金额并不是把它带到媒体报道的原因,因为这个家公司始终在刻意回避媒体。最近,在阿德莱德开办的全澳第二家免费超市,才是Jarvis引来媒体关注的焦点。Richard Collins实际上是这个集团的董事长,他也是澳洲在线汽车销售平台Carsales的董事长。

Richard Collins不但大笔捐款给免费超市,有资料显示他也是动物福利组织和儿童福利组织的重要捐助者。不过Richard Collins 通常拒绝公开捐助的细节。


刚刚好。西方故事中的“金发姑娘原则”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刚刚好”。 

《金发姑娘和三只熊》的故事大量运用了文学三法则,包括三把椅子、三碗粥、三张床和住在房子里的三个主角。故事中还有三个场景,熊依次发现有人一直在吃他们的粥、坐在他们的椅子上,最后躺在他们的床上,这时金发姑娘被发现的高潮就出现了。在此之前,金发姑娘依次尝试了三碗粥、椅子和床,每次都发现第三个“刚刚好”。

作家克里斯托弗·布克将其描述为“辩证三”,其中“第一个在某种程度上是错误的,第二个在另一个方面或相反的方面是错误的,只有第三个,也就是中间的,才是恰到好处的”。前进的道路在于在对立面之间找到​​一条精确的中间道路,这种想法非常重要。

刚刚好的概念已经传播到许多其他学科,特别是发展心理学、生物学、经济学、佛教和工程学。

刚刚好在国学里叫中庸,在佛学里叫不二。

刚刚好在认知科学和发展心理学中,是指婴儿倾向于参加那些根据他们当前对世界的认知既不太简单也不太复杂的事件。

刚刚好在天体生物学中,指恒星周围的宜居带。如果一颗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距离恰到好处,使它的表面温度既不太高也不太低,液态水就存在于其中,那么它就处于“金发姑娘区”。智慧生命的发展需要行星温度‘刚刚好’。”

刚刚好在医学上指既具有拮抗剂(抑制性)又具有激动剂(兴奋性)特性的药物。例如,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不仅会引起大脑中脑边缘区域等区域的多巴胺 D2 受体拮抗,还会引起多巴胺活性低下区域的多巴胺受体激动。

刚刚好在经济学中指经济维持着温和的经济增长和低通胀,从而允许实施市场友好的货币政策。

刚刚好在统计学中指的是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代表了减少偏差和方差造成的误差的完美灵活性。

刚刚好在机器学习中是指导致算法采取最少步骤以实现最小损失的学习率。学习率过大的算法往往根本无法收敛,而学习率过小的算法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收敛。

不依得 不依不得


因:不杀生。
果:投生之处没有怨害,没有兵器。心无恐惧,无病长寿。
因:不偷盗。
果:生身圆满,肢体完备,端正聪明。财物不缺。
因:断绝淫欲。
果:不处胞胎污秽,不由胎生,而是化生。
因:不说假话。
果:容貌端正。所生之处没有虚伪之物。心无忧苦之时。
因:不说离间语。
果:肢体完备。所生之处坚密难破,美妙庄严。
因:不说脏话。
果:声音柔和,端正聪明。所居之处没有难听的声音,常有和雅的声音相伴。
因:不说花言巧语。
果:身心安乐,肢体具足。言出必有利益相随。
因:不贪婪。
果:生处平如手掌。财物不乏。
因:不瞋怒。
果:所生之处无污秽、风云、尘垢。容貌端严,心常寂定。
因:远离邪见。
果:没有猜疑忧虑,身心安乐。肢体具足。寿命长远。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我相 (Wú wǒ xiàng) - "No self" 或 "No self-entity"
表示对“我”或“自我”的不存在或非实体性。

无人相 (Wú rén xiàng) - "No person" 或 "No person-entity"
指的是个人的观念或实质性也不存在。

无众生相 (Wú zhòng shēng xiàng) - "No sentient being" 或 "No sentient being-entity"
强调所有众生的观念或存在都是非实体的。

无寿者相 (Wú shòu zhě xiàng) - "No lifespan" 或 "No being with a lifespan"
表示寿命或存在的观念也不具有实体性。

无我相 (Wú wǒ xiàng) - "No self-entity" 或 "No self"

解释:这指的是“自我”或“我”的不存在。佛教教义认为,自我(我)并非一个固定、独立、永恒的实体。我们常认为的“我”只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暂时聚合体,没有真实的、自性存在。理解“无我”帮助我们超越对自我的执著,从而减少痛苦和困扰。
无人相 (Wú rén xiàng) - "No person-entity" 或 "No person"

解释:这个概念说明了个人或“人”的存在并非一个独立的、自性存在的实体。就像“无我相”所讲的,自我并非真实存在,那么“人”也只是一个由众多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暂时现象。认识到“无人相”可以帮助我们超越对他人的执著和偏见。
无众生相 (Wú zhòng shēng xiàng) - "No sentient being-entity" 或 "No sentient being"

解释:这一概念指出,所有被认为是“众生”的存在,也并非具有固有的、自性存在的实体。众生(或有情)是由于各种因缘条件而存在的,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独立、持久的自性。了解“无众生相”有助于我们在对待他人时保持慈悲和理解。
无寿者相 (Wú shòu zhě xiàng) - "No being with a lifespan" 或 "No lifespan"

解释:这一术语表明关于寿命的观念也并不真实。我们常认为的生命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但从佛教空性的角度看,这些寿命的观念也是因缘和合的暂时现象,并没有一个固有的、永恒的寿命存在。了解“无寿者相”可以帮助我们对生命的无常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减轻对死亡和生存的焦虑。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主要讲述了修行者如何通过理解和实践四种“无”的观念,来获得究竟的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解释:

### 1.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 **无我**:指的是“我”或“自我”的空性。我们修行时,需要认识到“自我”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独立实体,而是由各种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暂时现象。

- **无人**:指的是“人”作为一个独立实体的空性。个人的存在也是因缘条件的结果,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性。

- **无众生**:指的是“众生”作为一个固定存在的空性。众生(即所有感知存在的生命体)也没有一个独立的、永恒的自性,它们的存在是因缘和合的结果。

- **无寿者**:指的是寿命的空性。寿命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因缘条件下的现象。

### 2. **修一切善法**

在理解了上述“四无”的空性观念之后,修行者应当修持一切善法。这意味着:

- **善法**:包括所有能够引导我们离苦得乐、增进智慧、培养慈悲和智慧的行为和实践,比如持戒、修禅、布施、精进等。

- **修一切善法**:即在修行过程中,实践各种能够帮助我们超越无明、增长智慧和慈悲的善行善举。

### 3. **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Ānuttarā Samyak Saṃbodhi):是佛教中指最高的、无上的、完美的觉悟或智慧,即完全的佛果。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修行者在实践善法时,深刻理解并体悟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空性观念,便能够达到最究竟的觉悟,也就是完全的佛果。这表明了空性理解和善法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引导我们走向最终的解脱和觉醒。

### 总结

这句话强调,通过对“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修行者可以超越所有的执著和烦恼,实践一切善法,从而达到完全的觉悟,即佛教所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过程需要修行者深入内心的智慧,认识到所有现象的空性,并在此基础上修行,才能最终实现圆满的觉醒。